首页 理论教育 动机及其产生

动机及其产生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机作为一种“力”,是隐藏在主体行为背后的、驱使主体向着某一目标而行动的内在力量。例如,在大学毕业后报考研究生的学习动机支配下,学生会克服各种困难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学习好各门功课,为所选择的报考研究生的目标做好准备。动机的产生一般是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当个体有了某种需要时,体内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一、动机及其产生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三点。

第一,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因素。动机是一种中介变量,它既不是刺激,也不是反应,而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因此动机本身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来推测行为背后的动机。

第二,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作为一种“力”,是隐藏在主体行为背后的、驱使主体向着某一目标而行动的内在力量。有了某种需要,并不一定就形成动机。如当一个人在集中注意做某件事时,会废寝忘食,饿了、渴了没有意识到,尽管有饥渴的需要,但不会产生解决饥渴的动机,当然就不会有吃、喝的行为了。因此,动机是一个解释性概念,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人行为之间的差异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行为上的差异。

第三,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在动机的支配下,人的活动有可能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大学毕业后报考研究生的学习动机支配下,学生会克服各种困难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学习好各门功课,为所选择的报考研究生的目标做好准备。动机不同,个体活动的指向和目标会有所不同。相同的动机在不同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指向和目标。

(二)动机的产生

动机的产生一般是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根本原因,外在环境中的刺激,由于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会引导个体趋向于某个特定的目标而成为行为的诱因。

1.需要

个人行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定的要求,如血液中水分的缺乏,会产生喝水的需要;血糖成分下降,个体会产生进食的需要等。当个体有了某种需要时,体内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2.诱因

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某种需要这一内部条件外,还常常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这就是诱因。所谓诱因即是指能够满足有机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外界刺激物,它也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某种定向行为,是有机体企图得到的目标或试图回避的目标。诱因有两种: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是指人们试图得到的目标或刺激情境,如好成绩、高收入、老师和家长的赞许、同学的友谊等都能发挥正诱因的作用,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而负诱因则是人们试图逃避的目标或刺激情境,如考试不及格、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讥笑、父母的责难等都能使个体避而远之,发挥负诱因作用。

其实,动机产生的内外部条件是紧密联系着的。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