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的自我教育

中学生的自我教育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愉快地接受自己。是否悦纳自我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它涉及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形成自卑心理。培养中学生积极悦纳自我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这是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前提和关键。

三、中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他就会面对现实,既肯定自己的长处,又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从而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控制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目标为之努力奋斗,对生活充满信心。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塑造健康自我意识的基础。尽管正确认识自我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还是有一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一般来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途径认识自我。

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他人、社会为前提的。要想正确认识自己,必须先学会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这样,在评价自我的时候才能找到合适的社会尺度。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认识要受他人评价和态度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人的评价和态度。社会心理学家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也认为,儿童早期的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镜子来看到自己的“镜像过程”获得的。

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常常需要通过与他人相比较才能实现。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个体能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高低、道德品质的好坏、追求目标是否恰当等。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比,更要敢于与周围的强者比,在比较过程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即把自己作纵向比较来认识自己。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可以通过把今天的我与昨天或明天的我相比较来进一步认识自我。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不要一味地跟自己过不去。

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中学生都有各自潜在的天赋和才能,如果不及早地发现,有意识地加以发展,就可能被淹没。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结果可以为个体认识自我提供途径。引导中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有利于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兴趣爱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引导中学生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愉快地接受自己。是否悦纳自我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它涉及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形成自卑心理。

培养中学生积极悦纳自我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这是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教师应引导中学生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对于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对自己的短处也要正确对待,既不能护短,也不应灰心。对于可以改变的短处,如不良习惯、缺乏毅力等,要通过不断努力去改正。对于一些无法弥补的如身体矮小、四肢残疾等短处,要面对现实,一方面勇敢地接受,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以“内秀”补偿“外丑”。其次,教师应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失败,面对失败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灰心不气馁。最后,教师要给中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快。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要让学生认识到,失败只是暂时的,而且只是代表某一个方面的失败,并不预示着在其他事情上就不再成功。对于失败不能害怕,更不能怨恨社会,怨恨自己。

(三)引导中学生努力完善自我

自我完善是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1.客观设计理想自我

树立正确适宜的目标,客观地设计理想自我。理想自我的主观确定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缺乏理想自我,就失掉了意识的超前反映,就缺乏发展动力,缺乏生存的实在感,就无法对客观的现实自我进行改造,无法在新水平上达到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客观地设计理想自我应该注意其方向性,即理想自我的设计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社会道德准则;同时,又要注意其现实性,即理想自我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考虑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优势,而不能对力所不及的事想入非非;还要注意激励性,理想自我应高于现实自我,保持适度差距,才具有激励作用,没有差距就会缺乏动力,差距太大又会失去信心。

2.不断完善现实自我

教师要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监督,经常反省;自我批评,不断改正缺点;自我调节,自觉控制,使现实自我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朝着理想自我的目标趋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当然提高和完善现实自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才能使现实自我不断向理想自我靠拢,并最终实现理想自我。

专栏阅读

中学生在自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富于浪漫和幻想色彩。

许多中学生总想干一番大事业,使一生过得不平凡,过得轰轰烈烈,而把社会现实理解得太简单,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准备不足。

(2)常常为世俗观念所左右。

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往往容易受社会舆论或世俗价值观的影响,如要升学,向往的只是名牌大学,而不愿进一般大学;要工作,就想进大城市,去好单位等。

(3)期望水平过高。

期望水平高固然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但超过自己的现实可能性,就可能导致挫折和失败。很多中学生为自己设置了过高的目标,在目标达不到时,又不愿意或不善于调整目标。其实,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不只是一种或几种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