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崇尚应用——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钱寿宇
一、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定位
任何学校,不管办学者主观上是否有明确的认识,但在客观上总存在其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定位。就好像一个人,不管其自觉与否,总存在他特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样。我在几所大学任教已有40多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讨论,在学校里几乎成为永恒的主题之一。
为什么?因为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对一所学校来说太重要了。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高校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原来是中专的学校升格为“学院”,不少原来的学院改名为“大学”,大学又无限合并,以进入超特权的大学之列。可是,北大、清华至今尚未进入世界大学一百强之列。
面对各类高校林立,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的形势,一所大学能否生存,其培养的学生能否受到社会欢迎,是极为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就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直接有关。我院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崇尚应用”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应用型”大学的定位,明确区别于“研究型”和“职业型”大学,完全符合时代要求和我院的实际情况。
我从1981年来到成都气象学院任教,亲身经历了它从中专向大学本科转变的历程,也见证了它的办学规模从小到大,从几个专业发展到数十个专业,从只办本科教育到开办研究生教育的艰巨历程。我深刻体会到,“育人为本,崇尚应用”准确地、科学合理地概括了我院历任院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办学理念,也是他们在办学兴校过程中付出艰辛劳动的根本动力。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才能在各种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为气象系统培养了大批业务技术骨干;学校也才能发展到今天这样以信息技术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专业体系。
二、历史例证
在这里我想只举出一个事例,来说明我院“育人为本,崇尚应用”办学理念的历史传统。1983年底到1984年初,当时正值微计算机普及应用的前期,可是学院连一台IBM-PC机8086CPU,内存1MB也没有。我们的通信专业课主要讲授中专时期留下的老三机(即单边带机、传真机、电传机)原理和维修技术。即便在当时的成都区域气象中心通信台,转发气象电报都是靠人工撕电报纸条(由人工根据编码孔识别目的地址)来完成的。因此我们考虑将计算机应用于气象电报的自动转发,即从实际应用项目的研发入手,把学校从中专模式提升为真正的大学模式。
正是本着“育人为本”的信念,为了对当时即将毕业的通信80级学生负责,系里专门为他们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课程(包含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在内),并对以后年级的教学计划作了大胆调整,增开了“微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3门计算机类课程。20年后的2006年,通信80级同学在回校团聚时,还屡屡为此而感谢母校和老师,为他们以后从事计算机应用打下了基础,有的同学还说至今仍保留了当年上“计算机应用”课的笔记。
“崇尚应用”是我们培养学生最根本的指导思想。郑郁正同学(现任我院通信工程系副主任)就是80级学生的杰出代表之一。1983年我们系与吉林省气象局合作,他当时的毕业设计选题就是为吉林省气象局通信台研制采用苹果机的两路气象电报自动转报系统,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在1984年的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作了演示。他被留校后,又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我院与四川省气象局合作开发“24路气象电报自动转报系统”的任务。1987年该系统通过了部级鉴定,并投入业务运行,终结了四川省人工撕纸条转报的历史!这一成就使国家气象局和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通信专家们对成都气象学院刮目相看。因为在当时,一般院校的计算机和通信是两个专业,而“计算机通信”专业还正在形成之中。
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我们的工作条件多么困难。没有钱购置IBM-PC机,就采用更便宜的苹果机(内存才64KB),我们通过外加扩展存储器,居然完成了24路气象电报的转报任务。以这么小的内存来完成这么复杂的转报任务,即使以今天的编程水平来看,也是难度很大的事情。“崇尚应用”的指导思想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根本动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培养了80级、81级等以后一大批计算机通信的业务技术骨干。
三、办学理念对教师的意义
什么是大学?在我40多年的大学任教生涯中,领教过不少风行一时的定义,如:“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普通劳动者”,“大学就是大家来学”等,这些可笑的说法不值一驳,只会像过眼烟云,随风散去。而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名言是:“大学者,大师之谓也。”没有大师,就谈不上办大学。
大师也是人,并且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人。我认为,大师是在一个学科里数一数二的领军人物。在我们应用型大学里,成为大师是教师们心目中的理想目标,也许许多人用一辈子的努力也达不到。但是,在我们应用型学院中,争取成为所在学科的教授,应该是可以达到的目标;而教师在争取成为教授的过程中,“育人为本,崇尚应用”就是最好的行动指南。
“育人为本”——体现在我院教风中的“爱生、敬业”两项。
拿什么育人?没有真才实学行吗?没有对学生的热爱行吗?能容忍自己的学生弄虚作假吗?能容忍自己的学生不懂礼貌、不守纪律、缺乏公德吗?我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埋怨个别学生的种种不是,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想过,如果这些学生就是你自己的孩子,你该如何对待?
从我与自己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完全平等、相互尊重是我们沟通的基础。我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一定要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热爱和良苦用心。当然,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别人无法代替。有时他们只有从自己的失败中,才会吸取教训。我们需要有耐心,虽然我这么说,但这也是我的缺点之一。
“崇尚应用”——体现在我院教风中的“求实、创新”两项。
我想强调的是,我院教师必须搞科研(包括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和根据社会需要而自选的课题在内),可以是结合专业发展的科研,也可以是教学方面的科研;可以是一段时间脱产进行的科研,也可以是一边进行正常教学,一边从事科研(或工程项目)。无论如何,千万不要找种种理由不搞科研!科研使我们具有创新的思维,科研使我们具有求实的品质,科研是向大师学习的必由之路。
记得曾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尽是某某名人如何说,最后学生问老师:“老师,您怎么说?”老师哑口无言。事实上,从书本到书本是不可能有真才实学的。以前面计算机转报的科研项目为例,凡是参加了该项目的教师,自然会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中“多进程”的概念,对“数据结构”课程中如何合理存放和处理各种数据类型的方法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只有进行科研的教师,才有可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的案例,才能培养学生更具操作性的实际能力。
当然,我们作为“应用型”大学的科研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之间是有差别的。主要差别在于,我们的科研主要为社会应用服务,为培养学生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四、办学理念对学生的意义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最终要体现在学校的毕业生身上。但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如果没有自主意识,以为进了大学,就会自动成才,那是极大的误解。要知道,大学只能影响一个人,而要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和命运,只能靠他自己!
“育人为本,崇尚应用”的办学理念体现在我院的学风上是“尊师、好学、励志、笃行”。学校是力图为学生创造这样一种求学的氛围,以利于学生的成长。
“尊师、好学”——要求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大学所学的专业,基本上是同学们准备就业的方向。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热爱它。因为只有热爱,才会激发出兴趣和求知的渴望,而热爱的原因往往就是社会应用的需要!
不可能设想不喜欢自己专业的人,看不起自己学校的人,会取得突出的专业成就。恰恰是那些看到了教师或学校的某些不足之处后,能以谦虚的态度、自觉的精神、并以实际行动奋力弥补的人,才能获得崭露头角的大好机会,甚至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励志、笃行”——要求学生独立自主,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不要指望别人为你安排什么,不要盲目听信别人或书本的说教。大学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获得真才实学。
要对四年的大学生活作出规划,明确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每学年、每阶段的目标。有了规划,还要切实付诸行动,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例如什么时候过英语四级,什么时候拿什么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什么时候参加科研或专业实践活动等。这样,你就会感到时间紧迫,生活充实;当你达到目标后,就会充满着青春的自信和快乐。相反,无目标的生活,很容易抵挡不了青春时代的种种诱惑而误入歧途。例如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堕入毫无生存物质基础的谈情说爱等,我觉得这些无聊之事毫无志气可言。
在这里,我想特别指出,学校的培养计划尽管年年都在调整和完善,但仍然难于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业界普遍反映,目前大学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老化,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不能直接参与项目工作,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要求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毕业设计和实践训练环节,加强与对口企业的订单式培训;另一方面,学生们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项目,勇于面对社会竞争,这也是“励志、笃行”的要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