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继续加强中国气象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继续加强中国气象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方案的实施,气象事业呈现革命性的快速发展,也给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多年的努力,为全国的气象行业输送了数万名中高级人才,为中国的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的骨干力量。长期以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一直跟随气象科技的发展前沿,了解中国气象事业发展人才的需求,调整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人才。

坚持改革与发展 继续加强中国气象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周定文 李明明 羊裔高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自建校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办学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伴随着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凝聚着几代气象工作者的心血,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比较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方案的实施,气象事业呈现革命性的快速发展,也给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气象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线代的气象事业,从主要为军事和农业服务,逐步扩展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服务;从温、压、湿、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观测,逐步延伸到大气物理化学、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气象灾情等更大范围的观测、调查;从比较单纯的天气预报,逐步延伸到天气预警预报、气候(变化)预测预估以及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对策咨询;从以避害为主转变为趋利避害并举;从大气自身运动与变化认识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转变为从五大圈层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认识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综合集成并充分依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发展气象科学。并且已经从单纯追求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技术水平,到注重追求建设的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重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效益;从仪器装备的现代化,到注重仪器装备、科学技术、事业管理、人才队伍的全面现代化;从以建设为主到以发展为主,到注重发展的内涵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气象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新的科学前沿不断出现,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科技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入。世界气象科学继续向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相互作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发展。认识理论方法加速进步,业务领域不断从天气拓展到的气候系统、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不断向多圈层、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发展,大气化学研究成为热点。同时,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要求天气预报不断向精细化、全时空和集合预报方向发展,气候系统模式成为预测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良好的办学条件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前身是成都气象学院,始建于1951年,1978年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是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高等院校。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凝聚学科队伍,造就了一支水平较高、教风严谨、勤奋敬业的师资队伍,成为文化氛围浓厚、育人功能完备、布局规划合理、环境文明优雅,融自然性、人文性、生态性、时代性于一体的现代大学。学院有航空港校区、龙泉校区、人南校区三个校区,占地1903亩。现有教职工1200余名,其中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以上教师350余人。根据发展的需要,学院还建立了一支由60多位两院院士和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兼职教授队伍。通过多年的努力,为全国的气象行业输送了数万名中高级人才,为中国的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的骨干力量。

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培养气象人才的优势

长期以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一直跟随气象科技的发展前沿,了解中国气象事业发展人才的需求,调整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人才。大气科学、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专业一直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大气科学更是四川省的独特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确立了“理工结合、以工为主、文理兼容”的办学思想,形成了气象与电子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改革促发展,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努力为气象部门和地方经济服务,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与气象现代化建设及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大气科学等传统优势专业为特色,以培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光电技术、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确立了学院未来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即坚持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调整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省属重点、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信息工程大学。在学科发展方面,学院不仅保留了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还根据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本科专业数从1998年的7个增长到2007年的38个,并全面覆盖了专业目录的信息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电子、通信、计算机、电子商务、光电技术、大气科学、统计学、环境工程、基础数学、应用物理学、微电子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和金融工程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院有1个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系,1个独立学院,3个二级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是四川省“信息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部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基地”,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VSAT卫星通信培训中心”,被信息产业部确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人才培训中心”,被国家统计局确定为“国家统计局统计干部培训基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还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气象现代化、气象与电子结合、气象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鉴于我院在培养电子、通信、大气学科等方面人才的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空军、成都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与我院签署了联合培养国防生的协议。我院是全军签约的第一所一般本科院校。部队每年均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大气科学等专业选拔国防生。目前我院的国防生有500余名。

四、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加大气象现代化人才培养力度

针对中国气象事业新的发展战略,学院加强建设,积极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以适应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相关本科专业建设

针对目前中国气象局正在进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我们加强大气科学的专业建设,重点扶持大气探测相关专业,以推动大气探测专业的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设置雷电工程专业,把过去的电子工程(防雷方向)独立设置成一个专业;在相关专业中加大人工影响天气的教学内容。同时,在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中加入气象应用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解决气象事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继续保持我院在气象高端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二)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三个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

要加强本科人才培养,必须有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为此学院在已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3个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雷电工程实验室、自动气象站实验室、亚洲季风研究实验室。我们将与中国科学院、日本筑波大学一起建立一个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雷电工程实验室,并在海内外选聘实验室主任;将与天津仪器厂、成都784厂联合建立一个中国高校最先进的自动气象站实验室,推动中国气象自动化站的建设;将与中国大气研究所、日本筑波大学成立亚洲季风研究中心,着重研究中国青藏高原季风系统。学院将用新的机制保障这些重点实验室的顺利运行,加快科学转变成技术、技术变成产品、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从而带动整个学院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三)积极构建平台,坚持创新之路

多年来,学院一直重视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我们将继续为这些创新购建平台。我院将继续深化人事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加快科研和业务体制创新,推动产学研结合、多学科融合。

学院持续开展教育思想讨论,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改革思路,始终致力于改革教学模式、内容、方法、手段的实践。启动和不断完善各类教改试点班、选优制度、本科辅修制度、奖学金制度等一系列因材施教的改革措施,致力于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学院将继续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应用”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从社会需求以及科技的发展、应用出发,从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等方面都致力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有用之材。重视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始终注重保证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重视工程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大力倡导实践教学的改革,推进实验室的开放,努力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拓社会实践的新渠道、新形式;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创业活动、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始终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一直保持着务实求是、动手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和优势。

总之,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过去为中国的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今后我们仍然是中国气象事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主渠道。我们将继续加强我们的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的建设,保持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凝练学科方向,会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