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国防概述

中国国防概述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家建立的国防体系是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需要相适应的。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早在夏王朝初期,王已控制了军事大权,已有对参战人员编组和奖惩的规定。

第一节 中国国防概述

一、国防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一)国防的含义

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家与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国防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为国家的利益服务的。古往今来,国防虽依国家的性质、制度、国力及其推动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但一切国防的共同实质,都是以捍卫和维护国家的利益为核心。国家的兴衰和国防密切相关,国防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和社会的发展。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

国家建立的国防体系是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需要相适应的。按照不同的国防概念和标准,当今世界各国的国防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

1.扩张型

扩张型指某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打着防卫的幌子,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其特点是把本国的“安全”建立在别国屈服的基础上,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名词。

2.自卫

自卫型指在国防建设上以防止外敌人入侵为目的,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达到维护本国的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联盟型

联盟型指以联盟的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联盟型国防中有扩张和自卫两种。

4.中立型

中立型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实施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坚持全民自卫原则。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外交上,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与各国友好合作,不做超级大国,不称霸,不依附任何大国,不同别国结盟。我国的国防建设是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而是属于自卫型国防。

(三)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国防不单纯指军事活动,还包括与国防有关的非军事活动,但军事活动是主体、是核心。

第二,国防不仅依靠国家的军事实力,还依靠国家的战争潜力,特别是战时能迅速将战争潜力转化为军事实力。

第三,现代国防不仅是军事斗争的角逐,而且还是国家的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等综合国力的抗衡。

第四,国防不单纯重视武装力量的数量建设,而更加重视它的质量建设,现代军队是知识和科技密集型的武装集团。

第五,国防不只立足于实战的作用,还要立足于强大的威慑作用,并依此去推迟或制止战争的发生。

第六,国防不单纯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而且是既“消耗”又“增值”,因为现代国防的高科技能够带动国家的经济建设的腾飞。

二、我国的国防历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荣耀和屈辱,昌盛和衰败,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国防遗产,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华夏民族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之相对应,中国国防几经转变,先后也经历了盛衰交替的古代国防、含耻受辱的近代国防和发展壮大的现代国防。

(一)我国古代国防

我国古代国防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历经数千年,并随着各朝代的盛衰更替和社会制度的演变而不断发展。这一历史的延续,培育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锤炼了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抵御外患的尚武精神,形成习文善武、文治武功的优良传统。

1.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早在夏王朝初期,王已控制了军事大权,已有对参战人员编组和奖惩的规定。商和西周,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担任,士卒主要由奴隶主和平民充当,车兵为主要兵种,师为最高建制单位。西周时已有师、旅、卒、两、伍等编制,并且青铜兵器已应用于军事。春秋时期,实行了武官任免制度,步兵地位上升,军为最高建制单位,开始出现郡县征兵制。

战国时期,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铁兵器应用于军事;打破了世袭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集中军权,统一军队,文武分职,将帅专职,凭玺印、虎符任将发兵;建立按军功晋爵升赏制度。同时,这一时期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逐渐成熟和军事理论体系的形成。

自秦到清末,历代封建王朝根据各自的需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帝王的军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便于帝王控制的统帅指挥系统,常备军按任务或武器编组,成为武装力量的主体,区分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以步兵或骑兵为主要兵种。明朝开始出现专门装备火器的部队,建立武库、粮储和运输制度,主要武器装备和军需物品由国家监制和供给,因势采用征兵制、募兵制、世兵制等,兵制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法律形式颁行的。

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对兵制的研究和改革,推动了兵制建设的不断发展。

2.我国古代的边、海防建设

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被列为世界著名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就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防御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国就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北部长城连接起来,并向东、向西进行了延伸,形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后,历代王朝多次修建、扩展,到明代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300多千米的长城。除了万里长城外,隋炀帝时期开凿的1747千米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伟大水利工程,是当时军事交通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在巩固陆疆的同时,对海疆的重视也不断加强。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齐地时,就曾沿着渤海南岸巡视了山东半岛各重要港口。从明代开始,在沿海的重要地段,还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寨、墩、烽堠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为防止倭寇的侵扰,明王朝一是下令禁海,二是在沿海的主要地段,陆续修建了卫城、所城等防御工程体系。

西汉时,为防御匈奴的侵犯,积极推行固边的政策:一是在边关要地配置边防军;二是输粟实边;三是徙民治边;四是实行军事屯田,军民共同守边。

3.我国古代富国强兵的国防思想

富国强兵是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的国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统治者和军事家就已经认识到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争霸之力,视富国为强兵之本、之先、之急,重视发展经济和充实武备等。富国强兵思想,以后的各朝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努力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统一起来。经济发展、国家富裕就为国防振兴奠定了基础。

4.我国古代国防的兴衰

我国古代国防历史呈现出一条强弱交替的演进轨迹。概括起来说,这个时期的国防大致经历了四次兴盛时期和四次衰败时期。第一次兴盛时期出现在春秋末期。那时,中国处在社会动荡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的现象极为普遍,可以说弱肉强食是这个时期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各国追求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图强称霸,战争极为频繁。这一时期,我国的国防出现了一个高潮期,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等一大批兵书产生在这个时期。第二次兴盛时期是秦始皇时期。秦灭六国,结束了“七雄”争霸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王朝。这个时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上层统治阶级的意识中也有了富国强边的意识,注重加强战略防御设施建设,修建了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第三次兴盛时期是唐王朝时期。这个时期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了万国归顺的局面。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真正实现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伟大战略构想。第四个兴盛时期是元王朝时期。这个时期军事强大,疆域广阔,国家富庶,威震欧亚。伴随着四次兴盛时期的出现,我国古代国防也曾出现过四次低谷。第一次出现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局势分合轮转,几度变迁,矛盾突出,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形成了长期的战乱局面。第二次是宋王朝时期。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但由于宋王朝的国家机构臃肿。财政入不敷出;在金军的威胁下执意求和,内忧外患,给人民造成了难以言状的灾难,历史上称之为“积贫积弱”。第三次是明朝中后期。虽然这一时期也收复了一些失地,取得了一些抗击外国入侵战争的胜利,像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胜利等,但是从总体上讲,这个时期由于政治集团的腐败,国力减弱,长城风化,海防松弛,倭寇从入侵,忧患迭起。第四次是清王朝后期,主要是指1821~1840年,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堕落,不思进取,盲目乐观,闭关锁国,国防虚弱,为中国近代的耻辱埋下了祸根。

(二)我国近代国防

自1840年起,我国进入近代历史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其国防基本上是有国无防,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备受屈辱的历史。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多次发动侵华战争。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先后有英、美、法、俄、日等近20个国家的侵略者践踏过我国的国土,抢掠过我国财物,屠杀过我们的同胞,参与过损害我国主权的罪恶活动。在此期间,外国侵略者还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1180多个不平等条约。列强的军事侵略,使我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蒙受了巨大屈辱和损失。

1.外敌的入侵,迫使我国割地赔款

在近代中国,香港被迫割让给了英国;澳门被葡萄牙霸占;沙俄侵吞了我国东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日本占领了我国台湾地区及澎湖列岛;旅顺、胶州湾、广州湾等地成了列强的租借地。外国列强对华的1180多个不平等条约,几乎都要求中方支付赔款,少则数十万,多则千万,最多达4.5亿两白银。

2.外敌的入侵,使我国的主权被一步步攫取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中国的内河、领海任意航行,自由停泊于各通商口岸。当时我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竟找不到一个中国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外国在中国犯罪,中国人无权审理;外国人在租界地实行殖民统治,形成了“国中之国”;外国人甚至控制了中国的警察权,指挥中国的外交。

3.外敌的入侵,使中国人的人格尊严丧失殆尽

殖民统治时期的上海外滩公园门口,曾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内,平均每一个士兵都抢到了价值三四万法郎的珍贵物品和金银财宝,然后又纵火焚烧了这座世界闻名的、最美丽的、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甚至到了现代,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残酷的侵华战争,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2000多万人死于日寇的屠刀之下。仅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就屠杀我无辜同胞30多万人。

(三)我国的现代国防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救亡图存的斗争推向了新的阶段。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肩负起救民族于危难的神圣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侵略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休养生息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顺民心,从民愿,不计前嫌,准备与国民党第三次携手,合作建国。但蒋介石背信弃义,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防。

(四)我国国防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四千多年的国防历史,有过声威远播、天下归附的显赫,有过引而不发、强虏驻足的宁静,有过遍体创伤、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有过抗敌卫国的巨大胜利。重温国防史,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强大依赖经济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就认识到国富才能兵强,自强方可自立,以经济发展作为巩固国防、争夺霸权的重要措施。秦国重用商鞅进行变法,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唐朝由“贞观之治”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的结果。

与此相反,各朝各代的衰落、灭亡,几乎毫无例外是这个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动摇了国防的根基,才使得政权易手。因此,只有经济的强盛,才能有强大的国防,才能有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安全。

2.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变法图强,视选拔优秀人才治理国家为强国的根本大计。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景帝至武帝,都实行比较开明的治国之策,国家因之昌盛,为西汉长达二百多年的国家基本安定奠定了基础。清政府由于政治腐朽,国防日益虚弱,面对列强入侵屡战屡败,乞降求和,割地赔款,使我国遭受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将中国人民带进了苦难的深渊。

3.民族凝聚力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我国国防史给予我们的另一重要启示,是在面临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才能筑起一道坚强的国防长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使我国永远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一)建国后我国国防建设回顾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防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回顾我国国防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3年。国家处在外御帝国主义侵略、内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大民兵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支援下,主要完成了以下任务:一是解放了西藏,完成了统一祖国大陆的伟大事业;二是剿灭了大批土匪,平息了匪患,保卫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三是进行了抗美援朝斗争;四是国家成立了统一的军事机构;五是从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全面建设过渡;六是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军事院校。

第二阶段,从1953年底到196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重要时期。首先,确立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亚洲与世界和平。其次,为加速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了减少军队数量,提高军队质量,精兵、合成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0年到1958年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压缩了军队规模,改善了武器装备;二是确立了诸军兵种合成体制,建立了海军、空军和陆军各兵种;三是调整了军委和总部领导机构,加强了对全军的集中统一领导;四是重新划分了军区,精简了机关,提高了指挥效能;五是健全了院校和科研机构;六是统一了部队编制。再次,为了增强国防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党中央把发展我国国防工业,包括原子武器和导弹武器的研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并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

第三阶段,从1965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一时期,尽管有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仍然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保持了军队的稳定,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始终没有放松,因而保证了我国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的成功。

第四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确定党的工作的重点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一是国防建设和军队工作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正常建设的轨道;二是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三是从单方面强调军队建设转变到全面增强综合国力上来;四是从主要准备对付全面战争转变到重点打赢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根据决策采取了裁军100万、体制编制改革、走“军民兼容”的国防发展道路、不断完善和加强战争动员体制和后备力量建设、重视理论和国防科技研究等重大措施,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引下,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队建设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国防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军队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1.军队体制向精兵、合成、高效迈进

通过精简整编,走建设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军相结合的精兵之路,使我军编制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人员和机构更加精干,教育训练、行政管理、组织指挥、后勤保障等方面逐步向正规化、科学化、现代化迈进,提高了诸军兵种合同作战和独立作战的能力。

2.军事训练逐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多样化

一是改革训练体制,充分利用教导团、训练团、训练基地组织实施新兵和骨干训练;二是改革训练内容,突出干部训练、打坦克、打飞机、反空降、抗登陆训练和诸军兵种合同战役战术训练;三是训练手段日趋现代化。增加了训练指导员的机会,缩短了训练周期,提高了训练质量,收到了过去训练难以达到的战场仿真效果。

3.武器装备日益改善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工业的加强,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陆军已装备了现代化的多种新型轻武器和新式火炮、坦克、装甲车,并逐步实现了摩托化,大大加强了火力、突击力、机动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海军以舰艇部队为主体,日趋导弹化、电子化、自动化,主要作战舰艇的数量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近10倍,增强了制海权。空军以航空兵为主体,拥有较多数量的作战飞机,增强了制空权。国土防空以导弹部队为主体,装备了多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射程从数百米到1万多千米,威力从几十万吨到数百万吨TNT当量,随时给侵略者以摧毁性打击。

4.军队干部队伍趋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在全军开办各类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现代战争条件下作战的各级指挥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了他们的指挥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曾指出:“军队选拔干部要逐步走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的范围选拔高素质人才。”根据这一指示的精神,全国有一百多所地方高校开展了选拔培养军队干部的试点工作,经过院校培养的干部将成为我军干部的主体,并将逐步实现我军干部队伍的年轻化。

(三)我国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了具有一定教学、科研、试制和生产能力的国防科研体系,使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建设了一批新的科研、生产、试验等重要基地,改善了战略布局,使后方建设得到巩固和新的发展。

二是研制出大批性能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常规武器,为陆、海、空军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独立自主地研制了战略武器,增强了我国自卫的能力。1964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成功地发射了中程导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81年一箭三星发射成功,1982年潜射发射导弹成功。

四是培养锻炼了一支坚强的、善于攻关的国防科研队伍,在许多新兴科学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获得科技成果和重大发明。

五是军工各部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建立和完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这一发展模式,在保证军队需要的前提下,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我国的国防战略

根据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变化,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政策决定的,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本身所具有的长期稳定的科学指导作用决定的,是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它的基本精神是:在战略指导上实行自卫战争,后发制人;对待强敌,持久作战;依靠人民战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立足于复杂困难情况下作战,着重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因此,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积极防御战略,实行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辩证统一,着重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军事战略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国防战略的根本目标和基本任务。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不仅是中国历次革命战争克敌制胜的法宝,而且也是我国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行动指南和基本依据。

(五)我国的国防体制

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建立和完善国防体制,国家对国防活动实行统一的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并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体制。总参谋部负责组织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军事建设,组织指挥全国武装力量的军事行动。总政治部负责管理全军党的工作,组织进行政治工作。总后勤部负责组织领导全军后勤工作。总装备部负责组织领导全军武器装备建设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七个军区。

(六)我国的国防政策

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我国的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对外政策和历史文化传统,决定其必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我国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防备和抵抗侵略,确保国家领海、领空和边境不受侵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防范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人民解放军坚决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确保能够在各种复杂形势下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2.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科学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建设、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主要战略方向建设与其他战略方向建设。深化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注重解决体制机制上制约军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推进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效益。

3.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

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信息化、机械化复合发展,实现军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提高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一些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紧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训练体制和保障体制,加强诸军兵种的综合集成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创新训练内容、方式和手段。

4.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创新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坚持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法律等各领域的斗争密切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主动预防、化解危机,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的、结构合理、反应迅速、权威高效的现代国防动员体系。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形式,发挥诸军兵种作战优势。陆军逐步推进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提高空地一体、远程机动、快速突击和特种作战能力。海军逐步增大近海防御的战略纵深,提高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空军加快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提高空中打击、防空反导、预警侦察和战略投送能力。第二炮兵逐步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战略威慑和常规打击能力。

5.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我国的核战略贯彻国家的核政策和军事战略,根本目的是遏制他国对我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我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我国坚持自卫反击和有限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精干有效的核力量,确保核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保持核力量的战略威慑作用。

6.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对外军事交往,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参与国际安全合作,加强与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的战略协作和磋商,开展双边或多边联合军事演习,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反对核扩散,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履行国际义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中国国防政策的主要内容中可以看出,中国国防政策具有政治性、防御性、人民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政治性表现在:中国国防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从党和国家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防御性表现在:中国永远不对外侵略和扩张,但是对于外来的侵略、颠覆以及其他严重侵犯国家利益的行为,必将给予坚决的反击。人民性表现在:坚信国防事业的力量源泉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坚决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防,实行全民自卫。自主性表现在: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和国家集团,保持国防事务的自主权,同时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团结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而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