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循环“成功期望—绩效—激励”教学模式

超循环“成功期望—绩效—激励”教学模式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来自成功期望及由这种期望所产生的激励力量。而当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具有较高成功期望水平时,之间还会产生增力作用。或称人际关系的激励。其新的成功绩效仍是优良,而另一个达标水平学生,却上升为优良水平,那么,其激发力量后者高于前者。成功绩效转化为成功激励,虽然说是自发地、自然地、必然地发生的。因此,形成成功体验是成功教学情意功能

第八节 超循环“成功期望—绩效—激励”教学模式

成功教学认为,重要的在于认识它的重要性之后,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形成和发展这种内部动机,并进而构成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系统。而揭示这种动力的来源和机制,正是成功教学的特有功能。成功情意形成的起始原因,不是靠认识和理性。它首先来源于激发,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并由此而产生实现成功的实践,从而获得成功的结果,并因此种结果造就出成功激励,再由这种激励内化而形成为个体的内在情意素质。

这是一种以成功情意为始端和终端的逐一发生的序贯过程和程序。也是一种由成功动力引起的,以产生新的更大动力为归宿的,前后联系的,不同质的转化过程和程序。这是一种客观发生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过程。

现在,来分析上述程序的每一步骤。

一、成功期望

这是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来自成功期望及由这种期望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成功期望是一种潜在动力,是一种对获得成功的期望感情,对目标实现的憧憬和追求。它是前进动力的源泉。

成功期望的初始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学生个体原有的成功情意素质水平。这是学习动力的内部来源,是动力的基础决定因素。这种情意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一是教师的成功教育思想,即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爱,及由此产生的对学生成功的期望和追求。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外部来源。这种外部动力能激起学生的内部成功期望,也能转化为学生的成功期望。学生成功期望有无大小,还取决于这种外部动力源的状况

如果学生自身有较强的成功情意素质,即使教师缺乏成功教育思想,他也能具有成功期望的情感力量,而不会因教师的影响失去这种成功的动力。

如果学生自身并无成功期望这种内部动力,但只要有良好的教师的成功期望力量,那么,它也能转化为学生的成功期望,而使学生产生出内部动力。

而当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具有较高成功期望水平时,之间还会产生增力作用。所产生的成功期望值,将不是两者简单相加之和,而是两者之积。

二、期望激励

成功期望是一种潜在动力,它是产生期望激励力量的内在情意素质,是这种激励力量的内部来源。然而,成功期望这种潜在动力终究要转化为期望激励才能成为真正作用于主体,并转化为成功行动和成功努力的现实动力。

所以,造就成功期望的目的,是要造就期望激动,并使这种激励值增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一个期望理论的公式: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他是在研究企业管理中成年人的激发力量时提出这一公式的。而我们则是在研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激发力量。它们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青少年在新学习中是未知者,他是在已知者教师的安排下开始新的学习的。他无法估计新学习目标及其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这种目标只有在教师指导下,才能恰当地制订出来。为了取得最大的认知效果,教师必须按照学生中存在的不同认知水平,分别地为他们选择全成功目标、前进目标和提高目标,使之切合实际、恰当、适度,避免过犹不及。然后,再将这种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目标,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只要这种目标为他带来最大的认知价值和实现可能性时,就会在他们的心理中产生最大的激发力量。

由成功期望所产生的激发力的大小,即从潜在动力转化为现实动力的大小,还取决于最恰当的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及它们的乘积。

而这种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之所以能产生激发力量,又取决于:

(1)教师的指导,即选择和安排目标的艺术和水平。

(2)学生对这种目标的价值和实现可能性的理解、感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和追求。

这是由成功期望所产生的激励力量转化为行为和行动的一种表现,是由内在动力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外在物质力量,它是从成功期望到成功绩效的中介。

成功努力固然来源于期望激励,但它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其他两种因素的激励和激发。这两种因素是:

(1)情感激励。或称人际关系的激励。主要是师生关系中师生情感的作用。此种情感的效应能对学习动力起增力作用。情感激励是一种稳恒性的激励。即它发生在成功努力过程的每一时刻。它能时时作用于这种努力过程所面临的种种变化:顺利、挫折、进展、停滞等。它能起一种溶化(困难)和催生(发展)的作用。

(2)成功激励。这是在前一循环中发生的成功事实所产生的激励效应的正反馈,即强化反馈,由于前次的成功激发了强大的前进动力,所以学生自信心、胜任感、奋发精神大大增强。这种动力反馈于现实的成功努力,将使这种努力的力度大为增强,成为争取新的成功的新力量。

三、成功绩效

即由成功努力转化而来的成功事实、成功结果和成功效能,是由物质力量转化而成的物质形式,是人的主观努力造成的客观事物,即人的劳动的物化。

成功努力一般来说,是与成功绩效成正比的。即努力程度越大,绩效越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这种相互关系并非一定是成正比的,更不是划等号的。这是因为成功绩效大小,除了成功努力作为一种基础因素外,还取决于教学的质(教学内容、方法、能力)及学生学习的质(学习能力、方法、习惯等)。

四、成功激励

成功激励是成功绩效这一客观事物作用于个体以后,在个体心理上发生的一种相应的反应。一般说绩效大小与激励大小成正比。但实际上,绩效产生的激励力量在程度上又有很大差距。这是因为,激励的大小还取决于人们对绩效到激励的中间转化机制的掌握和运用。这种转化机制的基本要求是:

(1)择优。成功绩效分两种:一种是绝对绩效,即学生所获得成功的实际水平,如属于进步、达标、提高等,显然,成功越大水平越高激励量越大。

一是相对绩效。相对绩效又分两种:一是纵向比较绩效,即与自身原有基础比较的上升幅度。上升幅度越大则激励功能越大。如原来一个优等生。其新的成功绩效仍是优良,而另一个达标水平学生,却上升为优良水平,那么,其激发力量后者高于前者。另一种是横向比较绩效,即与同班、同年级的平均水平比,与其他同学相互比。因此,要视不同情况,择优地运用某种绩效以便最充分地发挥其积极影响和功能的需要,使这种绩效能发挥出最大的激励力量。

(2)强化。成功绩效转化为成功激励,虽然说是自发地、自然地、必然地发生的。然而,如能自觉地运用这种转化机制,对它的激励功能予以强化,那么,它将会成倍地增大这种激励功能。强化地运用包括评价、肯定、赞许、表扬、奖赏等。对于某个学生来讲,某次强化,可能会成为他的转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反之,如不能有效地使用强化要素,激励功能将会降低,甚至自生自灭,而使这种功效发挥不出来。

经过强化的成功激励功效又分两方面:一是外在激励,表现为上述肯定、赞许、表扬、奖赏等。另一种是内在激励,是个体内部产生的满足感、喜悦感、充实感、认知兴趣、自尊自信、自我实现等。

五、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是这个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能反馈到最初前提,即个体的情意素质水平。因此,形成成功体验是成功教学情意功能的一个根本目标和任务。

我们可以完整地提出成功情意素质形成发展的机制:超循环“成功期望—绩效—激励”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由它自身的横向系统结构和纵向系统结构两个部分所组成。现分别阐述如下:

(1)横向系统结构。这种系统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循环,所以是一种循环系统结构。这种循环共有三类性质。

因果循环。成功情意形成发展过程,并不是直线的、单向的、由因到果式的过程,而是一种循环的、双向的、来回的、互为因果的过程。也就是说,从表面看,似乎过程是从成功动机(成功期望及其所产生的激励)开始,到成功结果(成功绩效及其所产生的激励和体验)为止“动机→成功”式的,即动机是因,成功是果。然而,正是由于成功的结果,产生了激励和体验,从而产生和增强了对新的成功的追求和动机。所以,成功动机又来源于成功的结果,即“成功→动机”。在这里,结果是因,动机是果。所以,这个流程是循环的,双向的,互为因果的,即“动机成功”或“成功动机成功结果”。

②反应循环。这个循环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要素的发生,都是它的前一个环节中要素反应的结果。同样,它自身能作出反应,并产生出后一个环节中的要素。如期望激励的发生,来源于前一个环节的成功期望的反应,而期望激励这要素自身反应的结果,又产生出后一环节的要素成功努力。见下图:

这表明,学生情意素质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学生内在素质的自我完善过程,是主体内部心理因素的积极活动过程,也是主体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过程。这种主体的能动的积极的自我完善活动过程,正是这种循环得以发生和周转的根本原因。

③催化循环。虽然上述循环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要素的发生,是由前一环节要素的反应的结果,但是由前一环节要素反应而产生的后一环节的要素,在量上的大小和质上的优劣,以及在反应过程中反应力度的强弱,反应速度的快慢,又取决于各该反应所必需的某种特定的外在催化因素的作用。

起着催化作用的外界因素有两种:一是由教师自身情意素质所产生的对于上述循环系统的每一环节发生着作用的各种外在催化因素,促成了这种反应循环的顺利进行。外在催化因素在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学生情意发生发展过程每一个环节特有反应的完成,必有教师在该环节中相应的特定的催化因素发挥着作用,必定是这种催化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可见,教师在每一环节中所施予的恰当的、准确的、优良的催化作用,是学生顺利地在每一环节中实现良好的情意素质的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是学生自身内部存在的认知因素和智能因素(如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及学生学习的质),对学生自身情意素质形成发展过程,起着催化作用。影响着情意形成过程的完成及其质的优劣。所以,我们称这种循环为催化循环。

(2)纵向系统结构。这不是一种和横向系统结构互不联系的独立结构。

而是由横向系统结构构筑起来的,由它自身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形式。成功情意素质形成发展的横向系统所进行的循环,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循环和闭合的圆环循环,而是一种螺旋式的循环。这种循环的每次结果,不是回复到原地,而是上升到新的水平,建立新的起点。

然后,再从这种新的起点开始,进行新的一轮循环。同样,这种新的循环结果,也不是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上升到了另一种新的水平和另一种新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就使人的情意素质逐级上升,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和新的水平。这种螺旋上升过程呈阶段性层级性。它的每一次上升的层级,都表明情意素质的升华,标志着一种新质的产生,从而使人的情意素质发展,成为一种有序的结构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