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讨论法式课堂结构

讨论法式课堂结构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节好的讨论课,关键是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课堂结构设计得好,可使教学内容按照认识规律及事物固有的逻辑顺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展开。否则漫无边际的泛泛讨论,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讨论法”课堂结构的设计呢?穿插讨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将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穿插运用。专题讨论的实质是学生集体形式的作业。

第二节 讨论法式课堂结构

一节好的讨论课,关键是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主要体现在课堂结构的设计上。课堂结构设计得好,可使教学内容按照认识规律及事物固有的逻辑顺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展开。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起到解难答疑的作用。否则漫无边际的泛泛讨论,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讨论法”课堂结构的设计呢?

课堂讨论法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讨论中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迪,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由于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以各种各样的语言来揭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往往会展开争论,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讨论法教学的信息交换模式是:决定着讨论教学的特点和作用是:

①信息源多,信息的交换量大,加工量亦大,师生获得的即时反馈信息快而强;

②激发学生的智慧,进行思维活动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有利于学生获得深入系统的知识,巩固和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③发展学生即时反馈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

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发展;

⑤教师获得反馈信息,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体和总体的知识准备程度和认识状况,随时调节教学进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斯卡特金认为,鼓励学生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他们提供自由讨论的机会,这既是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也是对人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运用讨论法教学,使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听取别人的发言,养成尊重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把自己的发言同别人的发言相比较,取长补短,扩大视野;在争论中坚持自己的观点,能使学生养成探讨、研究的好风尚。同时,可促进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讨论法教学提供了师生集体研究探索问题的条件和环境,训练了集体思维活动的能力,有利于把教学提高到集体创造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讨论法是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不同于“谈话法”。讨论法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互相启发、有控制、有指导地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在短期内激发积极思维、培养能力的集体思考方法。

课堂讨论法的基本模式是:确定类型—制定计划—布置题目—组织讨论—总结评价。

一、确定讨论类型

一般来说,课堂讨论可以分为穿插讨论和学术讨论两种。穿插讨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将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穿插运用。如“实验—讨论法”、“读议讲练法”等属于这种类型。学术讨论也称为专题讨论,整堂课运用讨论法,就一个或几个专题展开讨论,以期对所学知识获得深入、系统的认识。专题讨论的实质是学生集体形式的作业。

在课堂讨论课中,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一般说来,学习新知识的课多采用穿插讨论,而需要系统巩固的课多采用专题讨论。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国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初中生虽然处于思维能力迅速发展阶段,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初中的课堂讨论宜采用穿插讨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和思维独立性有明显增强,可适当安排专题讨论。高三年级应适当增加其比重。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分子结构、饱和烃、不饱和烃和芳香烃以及其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复习等均可采用专题讨论。

二、制定课堂讨论计划

课堂讨论计划包括讨论题、进行讨论的教学程序、组织形式和保证措施。

1.讨论题目是讨论法教学成败的关键

讨论的题目恰不恰当关系到讨论课的成败,好的题目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抓住疑难、不断探究,直至解决。制定讨论题目的原则是:

(1)题目能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实质,统率教材的基本内容;

(2)能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学的展开;

(3)能易适度,不超出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与探索能得以解决;

(4)大小适合,内容具体,切忌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5)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2.题目的制定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学生的实际拟出题目;

(2)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思考题,在预习时提出问题;

(3)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本着上述诸原则反复推敲,确定出一组既能正确反映教学要求又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的讨论题目,并使之系列化。

3.设计题目的要求和方法

(1)课堂上知识结构的设计,要符合认识规律

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里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为学服务,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能杂乱无章地讨论一气。要随时保持教和学的互相促进、同步进行,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45分钟的作用。

(2)知识密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讨论多少个问题,大可不必多虑,可长可短”。其实不然,知识密度不够,使课显得“干瘪”、松散;知识密度太大,又显得“拥挤”、心乱,学生“消化”不了,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只有知识密度恰到好处,既能充分利用一节课的分分秒秒,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人以井井有条,环环紧扣的感觉。

如前面提到的那节课,知识密度的设计就很重要。这节课只安排总结各种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净化和尾气处理。对仪器安装、操作顺序及工业制法根本没涉及。这样安排,使这节课不但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有充足的时间,把每个问题展开充分讨论。课堂充实丰满,同时又不忙乱。

(3)习题的设计,要根据知识内容的需要并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

知识结构和密度确定之后,讨论课好坏关键在于习题的设计。习题设计得好,课堂就天衣无缝,顺理成章。学生不但能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形成能力和开阔视野。因此,习题的设计,既要作到疏密适宜,又要作到深浅得当,还要有一定的覆盖面。

①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类型化学习题的设计,大体有三种类型:“诱导型”、“推理型”和“立体型”。

关于概念的建立,习题设计往往采用“诱导型”,要求问题的内容角度小、方向集中、突破性强、难点分散、步步逼近。

对于解释实验现象,探讨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等问题,常采用“推理型”习题。要求从已知到未知,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重点或难点的问题,可采用“立体型”的提问,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采用不同形式,围绕一个中心,设计一套灵活多变的习题,用一题多问的形式反复强化,促进学生思维空间化。

②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和跨度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同一内容层层深入地提问,要求问题与问题之间必有一定的梯度,才能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梯度不能太大或太小,若梯度太大,学生接受不了,出现“卡壳”,学生讨论不起来,即使教师讲完之后,仍有一大部分学生不懂。梯度过小,学生会感到絮烦没意思,不屑一答,也讨论不起来。所以设计问题时,要使学生能攀得到,摸得着,有信心来解决。这样不断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再者,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提问题时,要有一定的跨度。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而不是僵死在一个问题的死胡同里。

③问题的安排顺序,要有起有伏,不能平铺直叙

人类的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人的思维活动也总是有一个从思维活动的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因此问题的安排顺序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每个问题的位置和作用不是等同的,要能起到逐步形成一个或两个高潮的作用。每节课思维活动的高潮不宜太多,否则使学生感到疲乏、紧张、但没有高潮,也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重点不突出,犹如一潭死水呆板平淡。

高潮的位置一般设在一课的中间稍后,如一上课就进入高潮,学生思维活动启动不起来,课上得就费劲。

(4)演示实验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与教学层次有机结合

“讨论课”问题的提出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同样演示实验也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得好,课堂就既生动又紧凑。因此必须根据教学层次来安排实验,而不是搞形式、摆花架子。

题目确定后,接着要制定课堂讨论的程序和组织形式,还要确定完成本节教学与哪些教学方法组合才能达到最优化。另外,还需考虑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哑场、离题等)和解决的措施。值得指出:教师制定讨论题目的水平和课堂讨论的周密性,对讨论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可以将下节课将要讨论题目以讨论思考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前布置,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通过思考题变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围绕思考题,认真看书,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前自学时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上课讨论时就会感到要求明确,心中有数,就能积极思索,自己寻求规律。

三、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程序:

1.围绕实验提出讨论题目,组织讨论

一是先进行探索性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然后组织讨论。

二是提出讨论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和研究,然后组织讨论。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要求或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得结果等感知材料在讨论中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

三是提出题目后在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概念、原理的前提下,组织讨论,再进行验证性实验。仍以盐类水解例,在总结出醋酸钠水解的本质后,教师可对氯化铵的水解问题提出题目,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实验,论证结论。

前两种方式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后一种则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

2.提出讨论题目,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后进行讨论

对于较大或较难的题目,学生在讨论时易发生困惑,一时抓不住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时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

3.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研究和讨论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较少,敢于标新立异。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提出一些问题。对于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讨论。

4.组织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分组讨论、全班讨论或者是二者结合进行

分组讨论可以将相邻几位学生分为一组,并兼顾优差生搭配。由于组内学生水平的差异,讨论中可以互相启发和补充。学生的情绪比较放松,差生可消除自卑感,优等生可在责任感驱使下主动带头发言,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都得到锻炼。运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回指导,及时给予必要的点拨、答疑,发现共同性问题要进行全班讨论。

在全班的共同讨论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当学生主动回答或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应让其他同学主动补充或争论。注意培养讨论骨干力量,让他们去带动和影响其他同学。对于能力弱或缺乏进取心的学生,应向他们提出问题,并积极评价其发言,使他们主动地参加到讨论中来。教师要掌握好讨论的节奏,同时,还要根据讨论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讨论的进程。注意抓住中心,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对离题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在学生的讨论已解决了主要问题时,应及时转换题目或小结,做到适可而止。

讨论的有序进行是讨论教学的核心。讨论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化学运动的本质规律为目标,以教材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教学艺术,抓住主要矛盾,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深入、独立研究课题的兴趣和科学方法,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在讨论中教师要以参加者的身份出现,造就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使讨论进入更高的境界,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精神生活。”

四、及时总结

在讨论中,学生最关心教师对自己对于问题地思考、分析和争论等行动所做出来的反应。因此,教师及时总结是非常必要的。总结的既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意见,又要做出科学的结论。教师的总结要能使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概念。

讨论课结束后,教师及时做好讨论情况的总结分析,对每个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探索精神、表达能力和积极程度等作出较详细地记载,作为以后评价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参考内容。同时,对讨论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分析学生对问题探索的深度和正确程度,讨论题目是否恰到好处等,作为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讨论法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不少好处,但并非到处可用。形式主义的讨论只会浪费时间,甚至还会带来许多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