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差异教学课堂模式

构建差异教学课堂模式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操作因子。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梳理,帮助学生确立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构建差异教学课堂模式

“差异教学”课堂模式以布卢姆的“差异教学,掌握学习方法”为基本理念,吸收合作教育、交往学习、自主构建性学习、多元智慧理论等先进理论和差异教学研究实践,结合实验学生的实际,构建并实施以“激情引趣、目标激励——激思导学、合作探究(异质学习)——分层学习、动态递进——分级作业、体验成功”为主模式、其他变式为辅的差异课堂教学模式。主模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激情引趣、目标激励

课始,教师可借助各种手段和媒介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目标设置上,注重层次性和选择性。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操作因子。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一般有二至三个层次,层次之间的能级是逐步递进的。第一层次的目标是全体同学必须完成的,第二、第三层次的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发展水平有选择地完成。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应是教师给予的,还应该是学生选择的,是“给予”和“选择”的统一。而其分层组别仅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隐性分层法的实施,使学生选择学习目标更为灵活。如在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孩子们在海边拾贝壳的录像,让他们观察贝壳,展开想象,设计了一个“挑战行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

⒈海滩上有各种颜色的贝壳,有( ),有( ),有( ),还有( )。

⒉海滩上有各种形状的贝壳,有( ),有( ),有( ),还有( )。

填空练习的前一题较容易,从课文里就能找到答案,但第二题可以自由发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有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可以权衡自己的实际能力,决定选择做第几题。

二、激思导学、合作探究

⒈创建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梳理,帮助学生确立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应具备四个特点:(1)探索性:问题的提出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为基础,并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2)启示性:启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扩展性:在每节课的具体教学中,可以由一个母问题带出若干个子问题。使问题教学有层次成体系。(4)现实性:课堂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而提出,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⒉合作互助,共同成长。

小组互动:在差异教学中,合作互助的教学形式,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发展个性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展开互动,使他们能够更充分地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地开阔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各有所得。

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后进行全班交流。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意见,在代表陈述以后,教师可以追问“你们小组还有需要补充的吗?”以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的结果,给其他成员以同样的机会,强化小组意识。

多向互动评价:小组交流之后,教师就组织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一般仍是以本位评价和换位评价。本位评价即站在自己本位的角度上,以“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去评价别人,这种评价方法较易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用得较多的评价方法。换位评价即站在别人的角度,以“假如我是你,我……”这样的表达方式去评价别人为主,这种评价方法较易凸现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创造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两种评价方法往往是交替使用,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论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调节,在相互交流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小组间互动呈现出较好的状态,产生较好的效果。我在上《浪娃娃》第二课时,围绕“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浪娃娃是个听话的孩子?”这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有的学生说:“我从奔跑看出浪娃娃很听话,他一听到妈妈的话,就飞快跑去做好事。”组里的另一个同学马上说“我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这个词能看出浪娃娃行动很快,急于做好事。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如果我是你,我认为“欢叫”“哗哗”都能看出浪娃娃很听话,他们很高兴地叫着去做好事,而不是无奈的。发出声音也像唱歌似的……

三、分层学习、动态递进

“差异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分层学习。在引入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已明确学习目标,理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后继的学习,往往进入学生有差异的分层次的学习活动中来。“分层”的目的主要突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主线,扶中有放,放中有扶,加强训练,着力于促进学生学习技能技巧的形成。

在学生学习、讨论中,目标、训练的内容和方式、问答的形式都在滚动前进。

⒈目标递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高中低各层次学生达到本层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激发、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目标迈进。这可以是课前明示的,即将课时目标印发至每位学生使学生明确目标的分层情况,增加达标意识和选择意识;也可以是课中渗透的,即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反馈信息,了解学生达标情况,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导向。还可以是课尾追述的,即在一堂课结束前对各层次学生达标情况进行评价,其中特别注意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表扬。

⒉训练递进。语文课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差异教学”中,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首先是训练内容的分层:低层次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题,中层次学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和加深题,高层次学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加深题和拓展题。其次是训练方式的分层:低层次学生要完成仿例练习,中层次学生要求完成变式练习,高层次学生要求完成应用练习。再次是训练的递进,这种递进主要表现在鼓励低中层次学生采用高一层学生的训练方式完成相应的训练内容。

⒊问答递进。“差异教学”的问答手段一般有三种:针对高层次学生的示范性回答;针对中层次学生的激发性回答;针对低层次学生的模仿性回答。问答的递进主要表现在,采用二次(或更多次)问答的手段,鼓励中低层次学生能用高一层次的问答方式进行问答。例如低层次学生在采用模仿性问答手段以后,在老师和中高层次学生的帮助下,可以尝试激发性回答手段;中层次学生在采用激发性回答手段以后,在老师和高层次学生的帮助下,可以尝试示范性回答手段。

四、分级练习、体验成功

练习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指导学生达成各自的基本目标,帮助个体有差异地发展,把阳光洒向每一片绿叶。可以尝试“学生学习个体化,教师指导异步化”。让“优势更优,弱势填补”,如“洋思”经验就是采用“快反馈”的形式,让学生的课堂练习尽量“堂堂清”。具体的操作:⒈布置课堂练习。⒉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⒊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练习。这样做的好处:⑴下课时要交练习本,促进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积极主动地学和练,提高他们的效率。⑵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做对课堂练习就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⑶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解题能力。⑷课堂作业下课时都交了,真正减轻了学生课外负担。⑸课后学生轻松了,有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注意点:⒈课堂作业的时间约留10分钟。⒉课堂练习要典型、适度和适量。⒊课堂练习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⒋要勤于巡视,尤其关注后进生,若有困难,马上辅导,做到“堂堂清”。⒌要批改已完成了的学生的作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⒍个性问题个别辅导,普遍问题普遍辅导。⒎要注意矫正学生写字或坐的姿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⒏设计课外作业时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可以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以“作业小超市”形式出现,供不同类型学生选择,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如教学《龟兔赛跑》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六个词语“跑步、哈哈大笑、半路、回头、后面、那里”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可以设计以下四个层次的练习。

抄写词语,并选择练习:

(1)从这六个新词中挑选几个,写几个句子。

(2)用上这六个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3)从兔子或乌龟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假如你就是那只兔子或乌龟,现在让你们再赛一次,结果会怎样?请你先择一个角色,以《龟兔二次赛跑》为题目,写一写,写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将这六个词语用上。

(4)根据所给的六个词语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

课堂教学不可能都以一种模式进行。这样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创设多种变式,以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

案例链接

张扬个性放飞潜能

——《做做说说写写》案例

[背景描述]

《做做说说写写》是浙教版语文第二册练习二的一个练习。在此练习之前,本单元教材已安排学生学习了《春风吹》,让学生感受了春天万物复苏,到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美好景象,知道春天到了动植物们的一些变化。在此基础上,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安排本练习。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中,亲自去寻找春天,体验春回大地的景象,并积累说话的材料。再让学生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春天用语言、用笔描绘出。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说,教材在简短的题目要求后面,还配上一幅美丽的春光图,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案例描述]

师:小朋友,有首歌叫《春天在哪里》,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唱)春天在哪里呀……

有部分学生跟唱,唱毕,学生不自禁地鼓掌

师:你们知道歌中的春天在哪里吗?

生: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

(教师马上在黑板上板画“青翠的山林”。)

师:青翠的山林里有哪些春天的景物?

生:那里有红花,那里有绿草。

生:还有会唱歌的小黄鹂。

(教师相机在黑板上添上“红花”、“绿草”、“小黄鹂”。)

师(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师生(合唱):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

[评析:教学之始,我首先声情并茂地歌唱了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交流歌词所表现的春天在山林里的美丽景色,并不失时机地板画内容,给学生构建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情境。正如洛扎诺夫所说:“艺术手段不仅用来为课文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而创造愉快的气氛,它们也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态度、动机和期待。”教师恰当地运用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创设欢快愉悦的氛围,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体验的平台,用自己的生命呼唤学生的生命,用自己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生情不自禁地用耳去听,用嘴去唱,用脑去想,用心去体会,从而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生:许老师,小朋友的眼睛里怎么会有春天呢?

师(故作惊讶状):对呀,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小朋友的眼睛看到了春天的景色。

师:能说出理由吗?

生:星期天,妈妈带我去九峰公园,我看到公园里的花开得很美丽!

师:你真会观察!(鼓掌表扬)小朋友,你们又看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色呢?你们能用“春天在哪里,那里怎么样”来介绍一下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着书里的插图来说。

出示投影“春天在,那里”。

生:春天在小河里,那里柳树绿了,鸭子快活地在水中游来游去。

生:春天在山坡上,那里野花开了,小草绿了。

生:春天在公园里,那里桃花开了,柳树绿了。

生:小朋友都高兴地去公园玩。

生:春天在田野里,那里青蛙醒了,出来捉虫子了。

生:田野里麦苗青了,油菜花黄了,小燕子还在高兴地唱歌呢!

生:春天在校园里,校园里的迎春花开了,小朋友们在快乐地做游戏,放风筝

生:春天在柳树上,柳树发芽了,黄黄的嫩芽可好看了。

生:柳树还挂着无数的小辫子,春风吹来,一摆一摆的,可有趣了!

生:春天在天空中,春天的天空蓝蓝的,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叫得可好听了!

……

师:说得真好呀!多美的春天呀!快找个小伙伴,把美丽的春天描绘给他听。

生:(找合作伙伴,互相介绍自己眼中、心中美丽的春天。)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教师一开始便交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看看春天的美丽景色,去亲历生活,激发学生爱春天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首先以歌激趣,以趣激学,追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说出“春天在哪里”;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表现自己,富有个性地学习,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交流讨论情况)

生(程雨欣):老师,我会自己编唱《春天在哪里》。

师:(听到程雨欣的发言,大出意料之外,不禁将信将疑)是吗?你唱来听听?

生:(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美丽的公园里,这里有鲜花呀,这里有绿树,还有那会唱歌的小燕子,叽叽叽,喳喳喳,叽叽叽,喳喳喳……

(学生大笑,边笑边鼓掌)

师:(听毕,老师不禁竖起大拇指)你真了不起啊!

也许是因为老师的表扬,也许是因为受了感染、启发,这时又有好几个学生争着要用歌声来告诉大家《春天在哪里》。

生:我也会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

生:老师,我还能把春天画下来呢。

师(高兴地):太好了,那你就画吧!

生:我也会画,我也会画!

……

师:(看到学生都争着要表现自己,老师就顺水推舟,给学生一个表现才能的机会)小朋友,那这样好吗?请你们自己找伙伴,小画家可以与小画家一起作画;小歌星可以与小歌星一起歌唱春天,小文学家们可以用自己的笔把美丽的春天写下来。

(生兴奋异常,开始合作学习)

(交流学习成果)

生:老师,我们可以把画贴在黑板上吗?

师:当然可以。

(小画家们纷纷把自己的图画贴在了黑板上)

师:你们能看着图画,说说春天在哪里?那里有些什么美丽的景色吗?

生:老师,我知道他这画的意思!

(学生踊跃发言)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春天可爱吗?美丽吗?请写下一两句话,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吗?(学生开始写话,师巡视)写好了,请站起来大声地读出来给小朋友听。

生:春天在田野里,田野里真美丽,绿色的小草,白色的小花……

……

师:你们写得真好!读得也不错!回家告诉你们的父母春天在哪里,好吗?

……

[综合评析]

一、尊重差异,促成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在这节课,曾出现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场面,并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后的反复咀嚼,细细体味,本课之所以然,正是因为发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言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开始,我首先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欣赏歌曲、观赏简笔画,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欣赏、表达。

“老师,我会自己编唱《春天在哪里》!”“老师,我可以把画贴在黑板上吗?”“老师,我知道他这画的意思!”这些都是来自学生自己的声音。虽然这些画显得很幼稚,这些歌不很动听,对画的解说也不是很精彩,但这一切都是其自主参与的学习成果,老师给了学生展示才艺的机会,满足他的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当看到学生都争着要表现自己,我就顺水推舟,给学生一个表现才能的机会:“小朋友,那这样好吗?请你们自己找伙伴,小画家可以与小画家一起作画;小歌星可以与小歌星一起歌唱春天,小文学家们可以用自己的笔把美丽的春天写下来。”学生合作学习后,再在全班同学中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叶澜教授认为: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捕捉思维的灵感,使学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不正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吗?

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支持

乐观的情绪能充分发挥心理潜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关注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我允许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见解,对每个孩子的心声都积极肯定、用心珍惜,通过口头语言(如:“你真会观察!”“说得真好呀!”等)、姿态语言(如:“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等)以及学生集体鼓掌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来,帮助学生不断赢得自尊、积累自信!让学生从老师身上、班级的良好氛围中得到快乐,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