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务公开”不要成了摆设

“校务公开”不要成了摆设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行“校务公开”有利于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有利于发挥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社会各界支持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凡属校务公开的内容,均可视实际情况需要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公开,接受全体教职工监督。2.设立校务公开栏。

推行“校务公开”是学校贯彻、落实“政务公开”的行动,是坚持党的宗旨,全面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措施。实行“校务公开”有利于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有利于发挥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社会各界支持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

但是在实践中有些学校流于形式主义,使校务公开形同虚设。别校搞,我校也搞,但该公开的不公开,公开了的早已失去意义,或者公布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务,或者笼统地公布。上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下是为了糊弄全体教职员工。不少教职工对此意见不断,呼声不少。

一、内容更广泛

凡是与学校管理、教育发展密切相关和直接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方式和程序予以公开。主要包括:

1.学校改革、发展、建设和管理问题。包括办学思路、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内部管理体制及教学、教研等重要方案等。

2.学校干部人事工作。包括机构设置方案;教师、干部、职工的聘任,晋级晋职的办法。

3.主要领导干部收入。特别是校级干部的工资外,来源于学校的收入。

4.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工资调整,奖金、福利分配方案;住房调整,建房方案等。各级各类先进评选奖励的对象、条件、名额、程序,确定上报人选和评选结果;教职工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和结果;对违法违纪教职工的处理等。

5.财务管理。学校各种收费项目和标准;学校每学期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学校各种奖金、福利等的分配;学校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标及进展、验收、决算等情况;大宗办公用品、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等情况。

6.招生事务工作。包括招生计划、生源和政策,落实招生计划情况,享受照顾录取的政策规定,以及执行情况。

7.学校管理制度。各方面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时间更及时

任何政策和事务都有时效性,一旦逾期,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时间更有效,一是指公示要及时。形势是在不断变化的,学校的重大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求有较高的效率,要一早二快。早就是及时公开,让教职工尽早参与,不失时机地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教职工参与管理;快就是快速参与。决策要迅速,要针对决策的问题及时组织部门和教职工进行会诊;对一些需要全体师生尽快了解的方针政策、重大事项等,采取广播等现代通讯手段,及时迅速地传播到学校的每个角落,让全校师生随时了解他们关注的校务、事务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公示要守时,内容要公示一段时间,让教职工有时间思考和讨论。防止“今天公示,明天实行”、“上午才公示,结果下午知”这样的走过场的行为。

三、数据更准确

一些学校往往公布一些笼统的账,只有总的收入与支出,而没有明细。可以说这样的账就是一笔糊涂账,里面含有许多问题。教职工最为关心的可能就是三件事:学校基础建设、学校财务状况以及学校领导工资外的收入,对于这些公布最好力求准确,公布细目。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不致于“暗箱操作”,使校公开成为一种“空架子”,成了“聋子的耳朵”,一种摆设。

四、问题更突出

对于一些敏感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对一些教职工比较敏感的事项,如工程建设、财务收支、大宗物品的采购,应严格遵循集体讨论、公开内容、公开招标、公开结果的原则,这样可以有效遏止在办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

学校基础建设,自身的奖惩等方面的问题,采取让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组成的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参与校务事务决策的办法,将决策过程和结果通过代表们直接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公开。

重点突出,特别注意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和教育改革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公开。

五、形式更多样

1.教职工大会是全面实行校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对于大型学校可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凡属校务公开的内容,均可视实际情况需要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公开,接受全体教职工监督。

2.设立校务公开栏。对教职工应该知情和监督的内容予以公开。及时下发有关简报,对学校重大决策事项进行公开。

3.建立校情发布制度。以通知书、家长信和收费联系卡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公开校务。

4.教职工座谈会和民主议事会。定期或不定期通报、交流、公开情况。

校务公开被教师誉为“阳光工程”,其意义是深远的,这犹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地生长”。如果走了样,它将更大地伤害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应该让它制度化、经常化、法制化。

本文发表于2004年11月17日《中国教师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