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信息检索公选课中引入小组学习模式

在信息检索公选课中引入小组学习模式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在课程中进行小组学习实践,我们认为,小组学习模式非常适合信息检索公选课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检索课程的精品化进程,所以国内外一些信息检索课教师开始尝试引入小组学习模式,探索其实践方式,为本课程的品质提升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世界上已经非常流行,其中小组学习模式是其重要组成内容。

在信息检索公选课中引入小组学习模式

海涛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5)

摘 要:信息检索公选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归纳性很强的课程,而选修的学生则来自不同院系,班级人数也较多。通过在课程中进行小组学习实践,我们认为,小组学习模式非常适合信息检索公选课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组学习;教学模式;信息检索课;公共选修课

很多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院校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都是公共选修课,选修的学生来自各个院系,而课程班级往往也比较大。信息检索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方法技能课,需要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教师讲授的内容,还要学会举一反三,进行归纳和活用。这些特点决定了传统的授课和实习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信息检索课程所讲授的是大多数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从来没有接触过或从未去关注的知识,有些术语和方法是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的。另外,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能课,需要学生们经常亲自动手去做,才能逐渐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识。这两大特性就决定了在一个人数较多、学科背景不同、对信息检索和数据库接触程度也不同的教学班级当中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这种传统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大班实习的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1.1 教师很难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状态

在传统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集中讲授上,跟学生的交流有限,尤其是不可能与每个学生都有所交流。因此教师了解的往往只是那些好学好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会根据他们的反应调整课程内容。而且就这些学生而言,因为教师所给的实习和咨询时间有限,也没有太多的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有数据显示,一般每个班级中,经常与教师交流、请教问题的学生不会超过4~5人,因而班级越大,互动学生比例越小[1]。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对于那些跟不上进度,或者不十分关注本课程内容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会主动去跟教师进行交流。而且因为同班同学之间不太熟悉,学生之间也不会有太多的交流。因此随着课程时间的推移,这些学生可能就会越来越感觉课程学习困难、内容无味,对学习的兴趣日益下降,甚至开始放弃学习了。

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情况,就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结果就是教师在上面自说自话,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1.2 通过作业很难反映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效

信息检索课程都设有实习环节,教师会布置一些作业或实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检索实践。但有些学生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不能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就只能照猫画虎。更有甚者,为了完成作业,拿到学分,有些学生会模仿或者抄袭别人的作业。到课程结束时,他们对如何应用所学到的信息检索知识为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因此,虽然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成效,但教师只凭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不准确的。虽然好的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或实习题的精心设计来避免一些学生的抄袭行为,但依然无法通过作业上的有限表述来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

1.3 学生很难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因为学生们没有什么发言权,于是大多数学生只是跟着教师走。又因为实习环节时间大都比较紧张,而且需要完成作业,学生也无暇去探讨更适合自己的内容或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加之许多学生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也会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

即使学生们不适应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但因为缺乏交流机会一般也不会向教师提出。有些学生大胆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或需求,但教师可能会因为教学计划已经安排好、教学课时紧张,或认为这些要求是个案等原因而无法在整个课程上做出相应改动。于是这些鼓足勇气提出意见的学生也会受到打击,不再积极思考、提问了。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就会安于现状,很难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4 教师很难兼顾各个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因材施教

在信息检索课公选课班级中,选修课程的学生来自各个院系,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学习科研的方法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学生们对信息检索课的预期也有所不同,都希望课程能够多偏向自己学科一些。但作为任课教师来说,在集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可能占用所有学生的时间去讲解某个专门学科的特殊信息资源和检索方法,又没有额外的时间去为每个学科的学生单独讲解相关内容。所以教师要想兼顾各个学科的学习特点是不可能的,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更始无从谈起。

2 引进小组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检索课程的精品化进程,所以国内外一些信息检索课教师开始尝试引入小组学习模式,探索其实践方式,为本课程的品质提升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2.1 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最早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世界上已经非常流行,其中小组学习模式是其重要组成内容。在英国,对于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堂讲授与课堂小组讨论的课时分配大约为1.5∶1[3]。在国内,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多应用于计算机和英语类强调实践性的课程中,信息检索课上也已经有教师引入了相关的教学模式,如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就实施了协作式教学,他们认为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4]

2.2 适应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通过信息检索的方式来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定位、获取、评估和利用学科信息的能力,更是让学生逐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这门方法技能课的学习,要能够活学活用,将所学信息检索知识用于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当中,这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学会善于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勤于思考接收到的信息,能够从中提出问题并清楚地表述,并且善于与别人进行沟通来解决问题。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可以产生最大的效果。

2.3 提高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产出

选修过此课程的学生一般都会反映这个课程对他们帮助很大,学到了很多过去根本不知道的知识。但是他们又会有另一层困惑,信息检索课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信息资源无边无沿,检索方法多种多样,信息技术和相关软件变化迅速,他们会产生混乱感,甚至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恐惧感。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检索知识,了解一定的信息资源,又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门径,掌握整体把握能力,而这种能力一定要通过学生自主的主动体验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小组学习正是教师传授和学生体验的最好方式。

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小组活动的设计和评估,可以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投入课程学习当中来,随着课程的进行而积极思考、动手操作,不断地体验信息检索的奇妙和功用,同时总结出自己特有的经验,并将这种体验融入自己学科的学习和科研当中。

在小组学习中,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个学生都会主动参与进来,并且作出努力。学习吃力的学生在教师无暇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时候,可以在组内方便地请教其他同学,并且借鉴相近学科同学的学习经验和他们总结出来的技巧,从而跟上学习进度;同时,对教师讲授内容接受较快的学生在给其他同学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印象,更深入地理解信息检索的精髓。

2.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曾在240名选修信息检索课程的本科生中进行调查,当被问到“当你需要查找一些资料或信息时,你首先会选择什么方式寻求解决?”的时候,只有4位学生回答会去请教老师或与同学交流,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7%[5]。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的过程,但现在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充分加以利用。究其原因各种各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协作交流的机会与引导。

我们在课程当中引入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正是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协作交流机会。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们不仅动手实际操作,还要动脑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使得学习变得更扎实,收获也更大。小组活动还改善了学生们人际交往的能力。许多学生说通过小组学习认识了新朋友,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不再觉得教师高高在上,有问题敢问了,有建议也愿意直接向教师提出来,班级学习气氛变得融洽起来。教师从而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需求,使得教学变得更加有的放矢,加大了教学产出。

3 小组学习模式的实施

3.1 小组的划分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小组的划分亦按照学科相近原则进行划分,这样可以照顾到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特性进行信息资源推荐和学科信息检索方法辅导,也有利于在布置作业和讨论时有所区别。

每个小组一般4~6人为宜,人数过多会降低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概率,人数过少会影响小组活动的气氛和质量。4~6人的小组活动能够保证组员构成中学习快慢学生搭配,而且每位成员都能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较好的交流状态。

每个小组要设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讨论和完成小组作业时的组员分工;负责收集组员对教师教学及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及组员就本学科信息检索方面的特殊需求;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反映问题,邀请教师进行小组辅导和答疑;组织进行组员成绩评估活动。

3.2 小组活动的设计

在课程进行当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活动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提高学习质量。这些活动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课堂讨论 教师采取问题式教学时,可以在讲授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解决方法;在讲授之后,再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利用学到的知识讨论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将小组的讨论结果拿到课堂上向全班汇报,通过教师的讲评使所有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小组作业 布置一些需要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的作业,如学科信息资源筛选和收集,学科信息检索方法的实际利用等。学生在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对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并通过集体的力量得到一个比较完善、可以长期利用的学习成果。例如,小组协作完成的“专业小图书馆”(学科信息资源收集作业)就可以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提供便捷有力的帮助。而这种作业达到的效果绝对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此类作业还可以根据各组成员的组成不同而有所差别,加强作业的针对性。

(3)小组辅导 对于公共选修课因学生来源于各个院系而造成的不能兼顾各学科学习特点的问题,小组辅导能够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教师可以分别参加不同小组的讨论活动,并在其中推介该学科的专有信息资源,介绍学科信息检索的特殊方法和途径。这样的辅导使得学生在学习通用的信息检索方法的同时,对自己本学科的信息资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会感到更有收获。

3.3 小组活动的评估

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中应当包括教师评判和学生自评两个部分。而利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非常有意义。一方面会刺激每位学生主动认真地参加小组的各项活动,另一方面组内成员互相比较了解学习状况,更能做到准确评价。小组评估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组员互相评分或者组长打分的方式进行。而教师则根据各小组在全班汇报的表现对小组活动进行评分,这样可以鼓励组与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交流。有人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要体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6]

4 小组学习教学模式应当注意的问题

小组学习教学模式引入信息检索公选课还是个新鲜事物,许多环节还处在摸索过程当中。设计和实施小组活动是个非常复杂而繁琐的过程,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果不能处理好相关问题,可能会适得其反,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一年多的实践提出以下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4.1 小组活动要有设计有评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进行小组划分和活动要有目的地事先经过精心的设计。因为引入小组学习模式会花费教师更多的心血,如果设计不当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还会在学习过程中导致混乱,减少了有效学习时间。所以对于小组活动所占的时间比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每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都要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小组活动设计不光要重视小组整体活动设计也要注意组内每个个体任务的设计,这样才不会使小组活动由少数好学生包办。

小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评估非常重要。评估方式和标准要事先向学生说明,而且评估要按要求落实,不要让学生产生无所谓的心态,影响学生参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4.2 小组活动的辅导要到位

有针对性的小组辅导非常受学生欢迎。但是逐个小组的辅导工作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教师有勇于奉献的精神,额外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要想将小组辅导做到位非常不容易。在教学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小组辅导,如增加助教(由馆内其他工作人员或图情专业研究生担任)来帮助主讲教师进行辅导和解答咨询,将相关的特定教学资料(课件、演示视频、使用说明等)分发给不同小组的学生等。一旦设计了小组辅导的环节,教师就应当鼓励各小组提出各自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真正落实辅导工作,这也是非常考验教师功力的部分。

4.3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每个学习小组都设了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活动、与教师进行联系。小组长的作用在小组学习教学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小组长的产生一般都是由小组成员推荐或自荐产生,他们热心并擅长组织工作。虽然小组长并没有得到什么优惠待遇,活动过程中还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辛苦和操劳,但他们大都认真履行职责,不少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小组成果展示非常成功。这其中,教师的鼓励和帮助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坚定地支持组长的工作,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同时设计较为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小组长一些奖励。

4.4 处理好讲授和小组活动的关系

每门课程的课时都是有限的,而且目前大学生们的学习负担都比较重,许多同学还要参加社团活动和从事科研项目研究,他们的时间非常紧张。作为公共选修课,虽然受到欢迎,但要占用学生们课余时间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课上的时间非常宝贵。许多教师因为要讲授的内容多,不愿意小组活动再占用课上的时间,所以对小组学习模式采取抵制的态度。

其实,教学重点要放在“学”上,而不是“内容”上。信息检索课程内容很多,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穷尽的,即使再多的课时,要想一一讲解清楚也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讲清了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主动学习,如讨论等方式),看似耽误了时间,少学了东西,其实学生学到的和记住的更多。[1]

如果学生不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动手动脑中,只接受教师的灌输,许多知识并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老师的讲授扩展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们知道了许多我们过去不知道的东西,感觉非常有用,但是当我自己真的去搜集信息时还是有些不知所措,还是不知道做得是否正确。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10~20分钟,主动听讲的时间更短。而学生参与、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动则非常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安排小组活动非常有必要。而通过精心的设计,小组活动一定能够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总之,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推广,小组学习模式将很快会不同程度地融入各个学校的信息检索课程当中。教师们对这种学习模式和活动设计的重视和辛勤付出必定会大大提升信息检索课的品质,为信息素质教育开拓出一片新的天空。

参考文献

[1]Chalmers M.Lessons from the academy:actuating active mass-clas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08,36(1):23-68.

[2]汪胜亮,杨丽萍.“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J].平原大学学报,2008,(02):94-96.

[3]Riding R,Rayner,S.Classroom management as method and manner[M].London:David Fulton,1998.

[4]孙丽芳;刘赞.谈协作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检索课中的实施[J].图书情报工作,2006,(08):136-138.

[5]茹海涛.“信息资源检索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调研报告[R].2008.

[6]张华周.初探计算机教学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4):245-2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