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是古德莱得完成美国“学校教育研究”的调研报告书。古德莱得也因《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的出版被誉为“研究美国学校教育的权威”。“《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所重视的是学校教育的‘语法规则’,即它的基本理念、实践、日常运作及参与这些运作的人们的真实心态。并且,《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提出了彻底改革学校的建议。”《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是古德莱得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本书精要

一、本书内容简介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A Place Called School,1984)是古德莱得完成美国“学校教育研究”(A Study of Schooling)的调研报告书。书中基于总结调查教师的数据、学生的数据、家长的数据、教学实践的数据以及决策的数据,详细说明了美国学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形成学校教育种种弱点的原因,深刻揭示了在人们所向往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差距,提出了全面改革学校的整套方案。它是对美国学校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该书荣获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85年杰出著作奖。古德莱得也因《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的出版被誉为“研究美国学校教育的权威”。

二、历史名人对该书的经典评价

“古德莱得的写作风格在美国学者中与众不同,他擅长引经据典,融会贯通,从平凡的课堂实践中引申出改造学校的深奥道理,并勾画出理想中的学校。他的教育改革思想敏锐超前,为重建学校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设想。”

——苏智欣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所重视的是学校教育的‘语法规则’,即它的基本理念、实践、日常运作及参与这些运作的人们的真实心态。并且,《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提出了彻底改革学校的建议。”

——西奥多·R·赛泽(Theodore R.Sizer)(布朗大学教授)

“古德莱得的研究引人入胜,不仅因为它的非同凡响的数据,而且因为作者作为一个教师和研究者的长期不懈的活动。”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应该穷追不舍地追问一个人,在理智的人类努力的王国内,设想一种更好的研究。”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他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我们拥有的将来可能没用,只有通过全新的变革,才能把学校的现实更拉近它的理想。”

——《新闻周刊》(News Week)

作者简介

约翰·I·古德莱得(John I.Goodlad,1920—),当代美国教育界知名学者,1920年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市。曾在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华盛顿大学工作。先后建立和领导了一些教育研究和改革机构,还参加了许多教育科研和改革项目。目前古德莱得是华盛顿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从教师培养、儿童早期教育、不分级制到课程改革和学校革新。他也认为存在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古德莱得编辑出版了30多本书,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有《不分级小学》、《课程探究:课程实践的研究》、《学校的职能》、《学校变革的生态学》和1990年的三部曲:《教学的道德层面》、《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教师的地方》等。

作品内容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是古德莱得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英文1984年出版,2004年再版。中译本是苏智欣教授等人根据2004年版本翻译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除了序言、前言、后记、主题和人名索引之外,此书共有10章。第1章“我们能办有效的学校吗?”(Can We Have Effective Schools?),第2章“我们需要全面的教育”(We Want It All),第3章“超越学术知识”(Beyond Academics),第4章“在教室里”(Inside Classrooms),第5章“获取知识的机会”(Access to Knowledge),第6章“教师与教学环境”(Teachers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eaching),第7章“学校和课堂在教些什么”(What Schools and Classrooms Teach),第8章“相同却又不同”(The Same But Different),第9章“改进我们现有的学校”(Improving the Schools We Have),第10章“超越我们现有的学校”(Beyond the Schools We Have)。

古德莱得首先在第1章指出发动“学校教育研究”的原因,在古德莱得看来,多数研究者批评的是学校,但研究的却是学生、教师或教法,他们很少把学校作为整体来研究,这只是一片概念的沼泽地。古德莱得认为,了解学校是改进学校的先决条件,“要想创办优秀的、令人满意的学校,就要广泛传播建立在坚实的调研基础之上的知识和思想”[1]。于是他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学校,确认调研学校的特性和区域,培训一支收集数据的调研队伍,安排工作日程。整理数据,确立研究的主题。第2章到第8章具体展开分析这些研究的主题。第9章和第10章主要从革新的角度,致力于讨论学校改革的议程、策略。

综合起来,古德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题:

一、学校的职能

美国的教育机制总在变化,殖民地时期在家庭、教会和学校三种教育机构中,学校最为次要,它只是家庭和教会教育的一个补充。到了19世纪后半期学校的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加强。随着学校作用的增强,社会对它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但到底对学校有什么样的期望。古德莱得从历史和当今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他首先回顾了人们对教育期望的演进历程。殖民地时期的学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宗教理念和国家法律。工业化、移民浪潮和城市化需要学校传授工作习惯、工作方面的知识,甚至开始有目的地为职业做准备。人们要求学校加强价值观、政治民主的观念和理想的教育。随后,古德莱得从当今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美国学校的教育目标,如智力目标、职业教育目标、社会和公民教育目标、文化目标以及个人目标。同时提出各州要担负贯彻这些目标的责任

在分析的基础上,古德莱得提出一些总结性的思考:尽管对学校的期望多种多样,但人们都不敢忽略学术学习和智力培养的目标,同时也希望学校是个教养和关爱的场所。因此社会要求学校给予智力、社会、职业和个人发展以平衡的关注,使学生通过教育获得高度的意识、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有益于应付复杂的社会现象。

二、学习资源的分配

古德莱得认为如何利用时间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习资源的分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在这个话题中,古德莱得研究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时间,他通过数据得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课堂时间用于教学的比例分别是73%、77%和76%,这说明教师和学生如何利用教与学的时间存在差异。就教学方法来说,小学课堂要比中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多,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教师时常变化教法,而中学教师很少针对个人需要开展教学。二是古德莱得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彼此的关系,以便推出改进教学的新方法。古德莱得相信,在教学时间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学生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最大的成绩。当然,古德莱得指出教学的时间不能等同于教学质量。三是他还研究了学校是如何安排时间的,如课堂时间、课间休息和午餐,这种学校与学校之间使用时间的差异性形成了学习机会上的不平等。

三、平等

古德莱得认为,过去人们关注入学机会的平等,而现在问题的焦点变成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古德莱得指出,有些获得知识的平等机会问题与学生的种族、经济地位无关,比如,学校与学校之间安排时间的差异性,这就与种族、经济地位无关。而有些问题却与学生的种族、经济地位有关,例如,按能力和成绩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种班级,使他们经历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这种学校对待学生之间差异的主要措施就与种族、经济地位有关。古德莱得调研发现样本中有13所高中讲授大学入学考试要求的四门功课(英语、数学、社会学习和科学)时,有三门学科是根据学生能力和成绩分班教学的,有10所高中的四门学科全部是分班教学,12所初中也普遍采用分班教学。少数民族和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往往被分到低班里,来自社会高层的学生往往被安排到高班里。一旦被分到低班,就暗示着他们很少再有机会得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条件了。

调查显示,不同学习轨道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课堂气氛都大不相同。高班习得的内容比较丰富,而低班主要是在练习和背诵。并且高班的学生得到的关心多,惩罚少,教师处理学生违纪的时间也较少;低班的学生则认为,他们得到的惩罚多于关心,也不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友谊,他们时时感到自己被排斥在课堂活动之外,教师则花费了大部分时间用来管理纪律。

所以,古德莱得认为按能力和成绩分班使学生在教室里接受的教育有差异,那么他们毕业时接受进一步的教育或者为就业所做的准备也有差异,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未来职业就有差异。这种做法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一种同样的中学教育,它的结果是加强了而不是平衡了社会的不公平。那么如何为所有的学生提供相同的知识,得到平等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古德莱得提出取消按能力分班,实行混合班,一旦取消了分班,“几乎在所有的学科上,多数学生的成绩都与高班而不是低班的成绩相近”[2]

四、教师和教学的环境

在这个主题中,古德莱得根据1350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956名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座谈的材料来探讨教师与教学环境关系的问题。

首先,在教师教的问题上,样本中的教师认为教什么内容以及怎样教都在他们掌握之中,他们对课程、教学、学生行为及和家长交流方面影响力很大,但对教师以外的事情(比如财务管理、人事决定、选择和评价同事等方面)影响力较小。关于环境,古德莱得认为它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效益和对工作的满足感。因为除教师的行为之外,还有学校的使命感、家庭的关心和合作、教师和学生全体的稳定性等因素决定着学校生活的性质。在古德莱得看来,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教师控制着学校环境,但也会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和困扰。如果忽略了学生受教师影响、教师又被学校环境控制这一关系,那么就会导致对学校再次作出肤浅的诊断,提出的建议也不充分。鉴于此,古德莱得提出必须注意工作环境中的问题,改善妨碍工作的条件,使环境为教学提供最佳的氛围,并加强教育机构和社区组织之间的合作,以使教师发挥最大的潜力,进而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这就是学校改革的指南。

五、课程

在这一部分古德莱得主要归纳整理了学校和课堂教授的内容,即讨论表面的课程和内在的课程(人们常称作隐性课程)。表面的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目而列出的教学题目、测试的内容和使用的教材,阐述将如何教或要求学生学什么等。附加课程或课外课程,如游戏、运动、俱乐部、校报、学生管理,也是表面课程的一部分。内在的课程指所有那些传授表面课程的教学方式——强调背诵事实或强调解决问题、注重个人表现或合作性的活动、遵循的种种规则和鼓励的多种学习风格等。内在的课程也包括学习的物质环境以及社会和人际关系给学生传递的信息[3]。简言之,学校在隐性地传授着价值观、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古德莱得认为清晰地把表面的课程和内在的课程分开是不可能的,因为二者饶有兴趣地交织在一起。所以,他呼吁在达到读、写、算的基本目标后,还要达到教育目标颂扬的个体灵活性、原创性和创造性,打破学校和课堂环境要求遵从复制已知答案的禁锢,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将学生与人类经历的完整性联系起来,培养有希望、有勇气和热爱人类的品质。如果不这样,学校的教育质量将不会提高。

六、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满意度

由于工人的满意度与生产效率有关,所以现在的企业都很重视满意度这个概念,于是工人的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古德莱得认为,人们对学校这方面的关注却很少。

古德莱得指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习环境的根本差异,并不是因为它们在组织结构和行为规则上有所不同,而是因为人的因素,即个人和集体应用这些规则相互交往所造成的。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古德莱得比较了满意度最高和最低学校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课程的相关性、学术学习的气氛、家长和教师看到的暴力和危险、教育的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咨询人员帮助的可能性,还有教师满意的工作场所的一些特征,如教师对教学决策的影响力、教职工的团结、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校长的领导风格等。古德莱得认为,家长、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是学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满意度最高的学校对课程和教法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古德莱得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创建满意度最高的学习环境的必要条件以及如何实现它们。

七、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一直是古德莱得研究的一个重头戏。“在我们国家没有什么比教师的质量更重要,家长总是殚精竭虑地决定谁来照管他们的孩子”[4]。鉴于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他不仅从理论上立著研究师范教育,而且还从实践上从事师范教育的各种活动,在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古德莱得认为,“师范教育的一部分就是安排师范生学习与学校教育和教学有关的行为科学和人文科学;另一部分就是指导师范生在那些与师范培训院校合作的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进行观摩和实习。新教师的教育、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进修以及学校改革活动携手并进”[5]。在开展师范教育培训项目时,需要打破传统的四个惯例,即学院和大学的教授冷淡的态度、各专业间的壁垒、一流大学对研究工作的高期望降低了教授对师范教育的承诺、挑选教师指导实习生的过程太随便。古德莱得还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师范教育,他认为,“教学中心的圆形位于三个椭圆形的交口处,而每一个椭圆形代表着一个平等的伙伴:师范院校、文理学院和教师培训实习的伙伴——中小学”[6]。应当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建立实习学校和师范院校的共生关系,同步更新。

八、改进和超越现有学校的建议

“当青少年正应该在自己的教育里担任更主动的角色时,许多中学教师却采用种种方法使学生变得被动和抑制。”[7]那么制定诊治方案的时候究竟应当侧重于学生,还是机构?古德莱得认为,如果不对那些称作学校的地方进行根本上的内部改造,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所以,在此书的结尾,古德莱得提出了全面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学校进行重新思维和重新规划的建议来改进和超越现有的学校。

他建议州政府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程序,继续教学评估,为学校改革提供时间和资源,并保证资源的配置公平;建议学区选拔有培养前途的校长候选人,将权力和责任进一步下放给地方学校,并确保学校间的平等,检查落实责任的情况;建议课程设置首先关注学生,保证学生在学习领域之间既有广度又有平衡性,创建长期性的学校课程和相关教法的研究中心。古德莱得还呼吁小学、初中和高中建立密切关系,关注技术(包括新的通信交流媒介)为教育提供越来越多的教学工具。在职业教育方面,还应当调节好教育和工作以及学校和工作场所之间的关系。

对于已塑造定型的学校,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自我定位意识很强的年轻人的文化?古德莱得建议,重新设计学校教育的三个阶段:初级教育阶段(4—7岁),取代现在学前的两年教育和小学的前三个年级;小学教育阶段(8—11岁),取代目前的四到八年级;中学教育阶段(12—15岁),取代目前的九到十二年级。并且,同伴互教活动是每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每一阶段都应当为学生提供发展个人兴趣和才能的时间。

简要评述

古德莱得的教育改革思想在美国影响很大,1993年他荣获教育学界最高荣誉之一——“教育研究杰出贡献奖”。他早年在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曾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主席,建立具有研究职责的教育更新中心(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newal)、具有实施职能的全国教育更新网(National Network for Educational Renewal)和侧重培养领导的非营利性的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Inquiry),这些丰富的阅历为他的教学和研究打下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正是在“学校是我们经济的命脉,我们未来的心脏”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仍在孜孜不倦地从事教育活动。在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研究生院院长的时候,古德莱得阅读了大量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版的报告,这些报告都声称美国教育严重“脱轨”。由于不满这些危言耸听的语气和过分单纯化的建议,古德莱得开始全身心地投入美国教育史上规模庞大的学校教育研究,这次研究主体涉及学校文化、课堂文化、教学环境、学校教育、课堂教育以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态度。研究者走进1000多间教室,走访了27000多名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进行严谨而持续性的观察、记录、比较和评估,以此确认美国学校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就是这次学校教育研究的结晶,它的研究和写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延伸到80年代初,其结论也颇具分量。古德莱得高瞻远瞩,他想要创立新型的学校,对于提高目前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专业教育工作者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古德莱得都有鲜明的立场。最可贵的是,他为学校教育的未来设计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所以,古德莱得也希望我们在实施改革措施之前,能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教育中的问题。它的姊妹篇《与学校的浪漫:教育人生》(Romances With Schools:A Life of Education,2004)追述了古德莱得的一段旅程——详细论述了他是怎样一路征战写出《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的。“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Ralph W.Tyler,1902—1994)评价古德莱得一个人承担三种角色——研究者、预言家和改革家。

古德莱得也就目前教育的一些“热门话题”发表了好多看法,曾告诫我们防止教改中“修补”现状的做法。在国际化的今天,中国的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持自身已有的发展优势,又要学习、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还要警惕国外教育已走的弯路和存在的弊端。古德莱得的研究著作正是达到这些目的的参考书。《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也为进一步改革学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论坛。例如,文中就师范教育提出改变教师职业的“平坦性”,聘用教学带头人,开展具有一定长度、深度和质量的培训项目,通过全国教育更新网建立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系等。此外,在被评为美国师范院校联合会1991年最佳著作奖的《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师》(Teachers for Our Nation’s Schools)一书中,古德莱得对师范教育也有着深刻的研究,他从各州的法律法规、国家的认可和学区政策三个方面阐述影响师范教育的管理因素,从师范教育的责任、招生、师资、培训和教学计划等方面提出了办好师范教育的20条基本要求。古德莱得这些关于师范教育的精辟独到的研究视角,对我国目前六所师范大学开展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李朝阳)

【注释】

[1]约翰·I·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0.

[2]John I.Goodlad.A Place Called School[M].New York:McGraw—Hill,2004:155.

[3]约翰·I·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2.

[4]Jon I.Goodlad.Teachers for Our Nation’s School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11.

[5]约翰·I·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39.

[6]约翰·I·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1—421.

[7]John I.Goodlad.A Place Called School[M].New York:McGraw—Hill,2004:1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