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松江大学园区的建设与管理

上海松江大学园区的建设与管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建设松江大学园区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大举措,是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崭新探索,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亮点。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由此成为松江大学园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年来,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在市教委的直接推动下,重点是在软件资源共享上做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上海松江大学园区的建设与管理

口述:皮耐安    

采访:李 玮 郭 茜

整理:郭 茜    

时间:2010年11月1日

上海建设松江大学园区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大举措,是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崭新探索,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亮点。松江大学园区的建设,体现了上海高等学校办学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的特点,走出了社会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开创了学校独立设置和相对集中相结合、建设没有“围墙”大学的新天地。

一、关于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建设的历史背景

我接触大学园区这个新名词比较早。1996年6月,我曾经接受过《文汇报》记者的采访,提出了“上海应建大学园区”这一想法。对于上海大学园区,我当初的基本构想是:让一批学科优秀、互补性强的大学,集中在占地1万亩左右的地方办学,学生可跨校选课,教师可互聘授课,这有利于快速培养高复合型的人才。我认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关键在于有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光有一所大学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相适应的办学内容和程度是不够的,还需要建设与此匹配的大学园区,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满足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原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土地太少、空间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寻求发展的空间,我们跑了许多地方,也关注过例如青岛大学那样用土地置换办法扩大空间的可能性。在碰到许多绕不过去的矛盾后,我们才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慢慢认识到:经济发展、社会需求、政府推动是大学园区建设的原动力。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政治任务。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知识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分配因素。在政府层面上,要推进生产力发展,除了理顺生产关系外,更加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得以确立。当时,提出了要首先推动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以解决条块分割、行业分离的矛盾。通过必要的合并使学校综合程度更大,规模效益更好,经合并以后的专业和学科建设获得更好的发展基础。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显现出行政合并的磨合期较长,各校原有的特色、某些优势可能在合并中逐渐丧失的情况。所以,就有了若干所大学相对集中,既可扩大办学空间,又可试验不并校的联合,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复合型人才共同培养。

我的想法经《文汇报》报道后,质疑的声音占压倒性优势。但21世纪初,纷纷建设高教园区的实际动作,却又证明了我国高教园区的兴起并不是心血来潮,确是经济社会发展合力推动的必然结果。

2000年的一天,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龚学平同志在市教委主任张伟江同志陪同下来我校,找到我和王新奎校长说:“在松江区的支持下,市里决定把几个大学迁到松江去,土地不要钱,借贷盖新校舍,扩大招生,适当提高学费还贷,你们去不去?”对于我们来讲,几年来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机会,我们当即表示乐意去,坚决要求去。到松江去发展,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是我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由此成为松江大学园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松江大学园区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实践

上海松江大学园区自2001年秋季新生入学正式运营,是我国较早投入使用的一座“功能设施一流、校园环境一流、建设规模一流、建筑质量一流”的大学园区。它距离上海市区30余公里,紧靠沪杭高速公路,北临佘山国家风景旅游度假区,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总投资50亿元,2005年全部建成。松江大学园区共有七所大学,包括一期入驻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二期入驻的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师生八万余人。

首先,独立与共享——大学园区的办学灵魂。2001年6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了上海松江大学园区,指出松江大学园区要建成“教学质量一流”的现代化大学园区,就必须解决好独立与集中的矛盾。这是他对“各校相对独立,教学资源共享”方针的又一次强调,指明了松江大学园区的前进方向。

各校相对独立,有利于保持和发扬各校的传统优势,能使大学园区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多样性,显示出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各路专家在原来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的竞争,减弱行政变动带来的冲击波。但各校相对独立,不是要继续强化各所学校的独立性,而是为了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选择课程、选择教师,这也将有利于淡化相互攀比硬件的竞争,真正形成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竞争。

教学资源的共享,包括硬件资源(如设施、设备、图书馆等)的共享和软件资源(如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硬件资源共享挖不出太多的潜力,因为硬件建设都有生均标准,不可能留出太多余地。这些年来,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在市教委的直接推动下,重点是在软件资源共享上做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认为,所谓资源共享,应当把重点放在各校最具特色的、质量最好的学科、课程及教师的共享上。让这部分优质资源,而不是一般的学科、课程和教师,去面对大学园区内众多的学生,这才是我们应当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从理论上说,优质教学资源总是少数,也是各个学校最为珍贵的那部分资源。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过程中,各校总是希望把自己的这部分优质资源留在本校发挥效用,而设法去共享他校优质的、往往也正是本校所稀缺的资源。所以,要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在各校领导中确立优质教学资源必须共享的观念。只有舍得拿出本校最好的东西,才有可能从他校换得同样的优质资源,也才能在双赢、多赢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一切从园区广大学生的利益出发,才有可能最终达成共识。但光有认识是不够的,必须要建立一套制度,保证构想的实现。

由于市教委决心大,逐渐形成了大学园区学生跨校选课机制。大学园区内各校都实行学分制,学生跨校选课互认学分,不另外收费,学校之间按学分相互结算经费。这一机制极大地鼓励了学生跨校选课,成为资源共享的推动力。据统计,目前,每学期在松江大学园区都有近50门课程供学生跨校选修,每年学生从他校选学共计达1万学分。每门跨校选修课程都必须达到三条入门标准,即:是本校的优秀课程;是已在本校开课三轮以上,主讲教师副教授以上,受到本校学生欢迎的课程;是市级以上精品免检课程。同时,园区建立了各校教务处长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例会上各校教务处长都提出了很多实际问题和相应的对策,从而使资源共享的工作不断得以推进。在市教委的支持下,上海松江大学园区资源共享的课题研究获得了市级一等奖的荣誉。

除了跨校选课,各校外请的学术报告也向他校学生开放。自2008年起,每年园区将在各校推荐的优秀报告中,好中选优,结集出版,取名为《在松江大学园区听讲座》。此外,隔年举办的园区运动会和园区文化科技节也为大学生们成才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此后,大学园区又推出了辅修系列和第二学士学位,鼓励学生不只是选某门课,还可以较系统地选某个专业系列。只要读完了全部核心课程,通过考试,也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士学位。目前,松江大学园区跨校在读第二学士学位的就有2400余人。这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大有帮助,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各校的学风建设,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动力。

其次,园区管委会——园区管理的组织保证。如何使相对独立的各高校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互相协调,资源共享,这是大学园区交付使用后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在大学园区内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松江大学园区管委会作为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的派出机构,由市教委一名领导任主任,各大学和松江区各派一位副职领导任副主任。2004年12月,组织上任命我为上海松江大学园区管委会专职常务副主任,具体领导管委会日常工作,在各校独立运作的基础上对涉及全园区的事加以协调和推动。作为专职常务副主任,我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保持稳定和促进发展两件事。

松江大学园区投入运营之初,光是做好几万名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其总量及复杂性就远远超出了各校分散时期。于是急需一个机构,既能反映各校学生的要求,又能协调社会化企业的管理,这正是大学园区管理委员会产生的最初原因。推而广之,几万名学生的交通协调问题,偌大个园区的治安保卫问题、医疗问题等都有赖于大学园区管委会的协调工作。

然而,管委会不是上级行政领导机构,它办事的出发点是必须为促进各校的发展服务。只有强调服务,管委会才能存在下去。管委会要很好地发挥协调作用,有两个因素十分关键。一是超乎学校的视觉立场。只有站在非一校的各校之外的立场,方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找到协调问题的切入点。二是立足于推动各校发展的出发点。只有有利于各校发展,也有利于大学园区建设的事,才能调动各方加入的积极性,变行政领导指令为各校本身的内在要求。

10年来,管委会致力于从各校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到实现资源共享的正确道路上来。为了实现办学设施(硬件资源)的共享,管委会制定了大学园区内需各高校统一行动的相关规定,例如一卡通使用规定、体育场地互用的规定等。为了实现教学资源(软件资源)的共享,管委会在推行学分制的同时,规定学分相互承认的条件,推动相互承认学分的双边、多边会谈,规定学分收费结算办法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区校联动——开放体系的合作共荣。大学园区本身不是一个大学或几个大学之和,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大学园区除了内部应当经过自然的整合、形成统一的系统外,还应与周围社区进行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充分交换。当在大学园区内的高校离不开社区,社区也充分体会到大学是引领社区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但社区的领导者,而且社区的普通百姓都认可大学园区是自己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时,完全意义上的大学园区才算是真正建成了。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大学与社区双方的努力。

应该看到,高校有人才优势和科研成果优势,企业要依靠科技、依靠人才来发展自己,加强双方的联系,是各自的内在需要。高校办学离不开社区,高校科研题目来自实际需要和现实已经提出的问题。高校必须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把周边的社区文化建设好,这既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也是高校育人的需要。由此可见,大学园区的快速发展是重要的。同样,帮助和支持社区快速发展也是大学园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松江大学园区管委会和松江区政府花了几年的时间做积累工作,想方设法让双方实现互知,取得互信,开始互动。为了让大学师生了解松江,松江区区长到各校报告松江的现状和历史,对学校师生提出殷切希望。区政府真心为学校办实事,支持学校出人才出成果,区旅游局掏钱,组织师生看松江,管委会也组织各学校向地方政府,向区内企业发布信息,宣传自己的科研实力、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从口头介绍到书面材料,一直到上网共享。

目前,松江大学园区和区内注册企业签订了几十个项目合作协议;各校发挥各自优势,为区政府机关、企业办了许多专题培训班;各校与政府机关和企业共建了几十个大学生的实习基地;高校优秀青年干部到区政府机关挂职工作业已开展;每年园区都有近百名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松江工作。区校联动初步实现了搞相关事情的人和人联系上了。当办事的人建立起了比较密切的联系之后,各种可能性就会不断涌现。

三、松江大学园区的努力方向

我认为,松江大学园区建设起来了,在近十年的运营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集中起来,既然必须为集聚付出代价,就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集聚效应。这就是,如何让每一所学校凭借他校的优势来加快自己的发展?如何让园区的众多学子有一个可以实际享受到的远远优于一所学校的成才环境?如何让学校与所在地区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为此,应当深化园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学生跨校选课的基础上,推动和鼓励老师带着优质课程跨校开课;开放高水平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更进一步推广园区辅修系列和双学位选读制度;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跨校组建新专业等。在建设各校文化的基础上,谋划和推进园区的文化建设,在三区联动方面,继续拓宽合作共赢的内容和方式,以取得更大成就。

img71

皮耐安(中)与采访人员合影

总之,大学园区的产生是中国高教事业大发展的新事物,高教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也应当成为我国高教发展史上的华丽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