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职业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职业教育的发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时期职业教育跌入低谷主要是由四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职业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四是中央下放职业教育管理权。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周慕尧到这个学校视察,深感上海职业教育面貌的落后。等问题,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职业教育的发展

口述:薛喜民       

采访、整理:顾继虎 黎俊玲

时间:2011年2月14日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职业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至1995年的十年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需要大批技术人才。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其中提出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上海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标志有三。一是除了原有的中专、技工学校以外,增加了职业高中。一大批(上海当时大约80多所)普通中学改为职业高中,现在很多区的职业高中都是当时由普通高中转变而来的。“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学生的统称)的名称也由此产生。二是从1985年开始试办高职班。当时全国新办了80多所职业大学,上海当时采取的办法不是办新的大学,而是在成人高校中设立高职班来试办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到1994年、1995年,中等教育阶段的普职招生比达到4∶6。因此,这一阶段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阶段,被职教界称为“职业教育最辉煌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是职业教育跌入低谷的时期。这一时期职业教育跌入低谷主要是由四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职业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高校开始扩招,吸引了大批学生到普通教育序列,职业教育的招生大幅缩水。三是《公司法》的颁布给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一时期是企业开始改革的时期,1993年中国第一部《公司法》颁布,但其中没有反映行业和企业对教育的责任,相反却提出了将非经营性资产(如学校)从行业、企业中剥离出去。当时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上海达到70%)都是行业和企业办的。我们说的“三校”中只有职业高中是区政府办的,中专和技校都是行业和企业办的,其中很多学校(如邮电学校)在这一时期衰落或被停办。四是中央下放职业教育管理权。当时很多中央部委办的职业学校(如航空中专)的管理权被下放到地方,地方也感到很难办,许多学校因此而倒闭。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职业教育最困难的时期。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是职业教育重新振兴的时期。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的结果。2002年、2004年教育部先后召开过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但都没产生大的影响。2005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再开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开会之前,温总理在中南海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他说:“我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中南海的议程。”这次会议上,温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此职业教育又走上了一条振兴的道路。

上海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所做的努力

上海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

第一,从1992年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调整。上海当时有5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但存在规模小、设备简陋、效益不好等问题,很多技工学校是一厂一校、一校一班。如当时的一所电冰箱维修技工学校就在一间阁楼上,只有一间教室,走廊没有灯,楼梯咔咔响。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周慕尧到这个学校视察,深感上海职业教育面貌的落后。我分管职业教育期间,几乎跑遍了上海所有的职业学校,也深有同感,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布局调整。我发现有的局有好几所职业学校,规模小、设置重复、效益不高,如当时房地局下面有两所中专、四所技工学校,当时的一所电梯学校占地只有0.2亩。所以就想以业务局为单位进行调整,搞成一局一校。上海的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比全国早了近10年,全国是1999年才开始动员部署这项工作的。当时,建议业务局对资源进行整合、重新配置,扩大办学规模。如,位于青浦的上海房地产学校就是1998年由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通过这个办法重新组建的,占地近200亩,形成了规模效应。

在布局调整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影响,上海于1998年提出了建设10所示范性中职(即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采取了“三个一点”:即政府投一点、学校出一点、主管部门拿一点的办法。到2000年底,10所示范性中职全部建成,金山石化工业学校就是其中之一,2000年11月,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到这所学校参观时曾感叹竟然有这么漂亮的职业学校。

第二,试办示范性高职。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国80多所职业高等学校逐渐转为普通高校,到目前只有金陵职业大学还坚持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上海的高职教育也举步维艰。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非常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高职是大生产的产物,是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调查了一万个企业,召开了200多位厂长、经理参加的座谈会,这些企业都表示非常需要高职人才。

1992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在上海主持召开了“沿海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经验交流会”,会后职教司两位老司长孟广平、杨金土认为我国发展高职非常必要,并希望在上海搞试点。于是,成立了一个“上海高职研究课题组”,孟广平担任组长,杨金土和我任副组长。课题组先后发表了五篇相关论文,解释了“什么是高职?”、“高职是什么类型的教育?”、“高职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等问题,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既有实际需要又有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上海市政府1992年批准在两个学校进行试点——东沪职业技术学院(由上海冶金工业学校、上海冶金联合职工大学合并建成,2001年东沪职业技术学院并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原交通职业大学、交通中专基础上组建)。但由于当时教育部某些领导认识不到位,上海的试点受到通报批评。

1996年,在全国各地的呼吁下,国家开始发展高职教育,当时采取的方针是“三改一补”,把成人高校、大专、电视大学改成高等职业学校,如果仍满足不了要求,就在好的中专学校设立高职班作为补充。全国各地都请上海去介绍经验。1996年5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新组建的教育部又提出发展高职教育的“三多一改”方针(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教学改革),高职教育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第三,1994年开始,上海在对职业教育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开始了课程改革。当时,上海的职业教育主要还是采取普通教育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实践条件也比较差,虽然名字是职业学校,但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体现出来,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1996年,上海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工程即“10181工程”(10即10门课程,18即18个专业,1即形成一个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这个工程的目的是以此为龙头来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课改,为此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老师进行全员培训,请孟广平来讲国外职业教育的模式、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如何按照这些性质和特点来进行课改培养人,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第四,建立实训中心。当时很多学校实践条件很差,只能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培养技术人才需要大量的实训,所以必须改善实训条件。由于经费比较少,就决定采取“集中建立、分散使用”的方式建立10个公共实训中心。这项举措对职业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解决中高职的衔接问题。当时经过调研发现,中职、高职有70%的课程是重复的,中高职的衔接不是很好,造成很大浪费。要解决好这个衔接问题,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和考虑。同时,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科学人才的培养一样,也有一个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里讲得很清楚,高职主要就是招“三校”生。国外的高职院校有一个规定,一定要有两年以上的社会实践经验者才能报考。基于以上原因,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读高职,上海在全国率先试行“3+3”模式(即中职3年、高职3年)的中高职连读。

对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和加深。职业教育确定不了应有的地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认识还不到位。在西欧国家,70%的学生报考职业学校,而在我国,社会上将职业教育视为二三流教育,家长多数不愿意孩子去读职业学校,学生也将它作为考不上普通高中和大学后做出的无奈选择。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劳动人事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氛围仍是学历导向而不是能力导向,只重视科学不重视技术,不改变这种现状,职业教育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现在很多政策治标不治本。这次在制定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时候,我就建议国家制定一个技术人才的职称序列,目前我国只有理论型人才的职称序列,对科学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技术的重视程度。举一个例子,1995年,在武汉举办了一个世界电光源论坛。论坛结束后,我们的学者只发表了十篇论文就结束了,而在国外,新的电光源已经占领市场,这就体现了我们在技术方面的认识差距。这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说明国家开始从政策上给予技术人才以重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是同样重要的,技术人才得不到重视,国家就很难腾飞发展。

第二,要严格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办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完全不同类型的教育。人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学术型人才,他们发现规律、创造理论;第二种是工程型人才,他们根据规律、理论来进行规划设计;第三种是技术型人才,他们将工程人员设计出来的图纸变成现实的物质产品。这三类人才对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的教育也应该相应地分为三种类型的教育,来培养这三类人才,其中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在国外被称为中间型人才,即它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工人之间的人才,它的智力机构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更多地研究、探索和熟悉工艺、方法、流程和规则。

这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培养人。职业教育要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职业精神是学校里培养不出来的。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培养体制,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

img16

薛喜民(中)正在接受采访

第三,要发挥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好行业和企业积极性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的职业教育都是行业管理的,职业资格证书都是行业颁发的,行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非常严格。如德国的宪法规定企业必须承担培养人的义务,其“两元制”办学模式就是工厂、学校联合培养人,同时通过税收返还作为对企业的补偿。在我国,行业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行业和企业对办职业教育没有积极性,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调动他们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