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

德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核心,而且至今仍是其高等院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科技大学是目前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备受重视的领域,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使其新生人数占整个招生总数的40%以上。由于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承认其文凭与应用科技大学的文凭等值,因此客观上使得职业学院享有高等院校的地位,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名副其实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德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

(一)高等院校的种类

1.综合大学(Universit覿t)

主要是指传统的多学科大学和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覿t)。综合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核心,而且至今仍是其高等院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学科大学的专业齐全,通常开设神学、人文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等学科。工业大学原本只设理工学科,但是现在大多数工业大学已扩大其专业范围,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等专业,具有传统综合性大学的特点。

综合大学主要培养科研后备力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其毕业生通常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

2.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应用科技大学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开设面向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如工程、技术、农林、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设计和护理等专业,原则上不设一般意义上的文科类专业。其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教学安排紧凑,要求较多实习。应用科技大学是目前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备受重视的领域,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使其新生人数占整个招生总数的40%以上。

3.师范学院(P覿dagogische Hochschule)

师范学院是在1945年以后由原来不属高校范畴的师范学校和师资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培养小学和初级中学以及实科中学的师资。而文理中学和职业学校的师资则主要由大学的师范院系培养。[7]德国独立的师范高校很少,原本独立的也已逐步并入综合性大学,以便于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目前仅巴登-符腾堡州还保留有6所师范高校。

4.艺术类院校

包括艺术学院(Kunsthochschule)、音乐学院(Musikhochschule)、表演艺术学院(Hochschule für Schauspielkunst)、戏剧学院(Theaterhochschule)和电影学院(Filmhochschule)。这类高校规模不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或个别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才能为宗旨。它们有着和综合大学同等的地位,在艺术科学领域内有授予博士学位的权力。

艺术学院主要开设自由艺术、造型、雕塑、设计和建筑等专业。音乐学院主要提供所有与音乐相关领域的学科,例如表演艺术类的声乐、器乐、作曲、指挥,或是音乐教育、音乐学、教堂音乐、音效录制、媒体传播等学科。除此之外,有些音乐学院也提供爵士、音乐剧编导、舞台舞蹈等训练课程。表演艺术学院和戏剧学院主要培养从事戏剧演出的人才。电影学院为电影和电视领域培养编剧、导演、制片、摄影、电影作曲、声效技术等方面的从业人员。

德国的24所公立音乐学院有些为独立的学院,有些与艺术学院合在一起。另外还有一种是附属在大学里的音乐学院(例如Mainz,Münster,Greifswald等),提供学术理论与音乐训练相结合的课程。

5.体育学院(Sporthochschule)

德国综合性大学中培养中学师资的院系多设有体育运动学专业,但也有一些独立的体育学院,其中最著名的是科隆体育学院(Deutsche Sporthochschule K觟ln) 。

6.联邦国防军大学(Universit覿t der Bundeswehr)

德国有两所联邦国防军大学,一所位于慕尼黑,另一所坐落于汉堡。德国联邦国防军每年雇佣的近两千名后备军官中,约95%的人获得其中一所大学的学习位置。经过11至15个月的一般性军事训练后,他们开始大学学习。大学提供联邦国防军所需的涉及技术、经济和组织管理学以及教育学方向的专业。学生在校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还可以为将来退役后从事其他职业获得相应的技能。军校学生在上大学期间继续获得其在军队中拿到的薪水,这样他们便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学习3年后获得学士学位,学习4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7.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

职业学院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学院本身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在德国也并不普及,主要集中在巴登-符腾堡州。学院采取的是“双轨制”校企合作模式,学生与企业签署培训合同,一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另一部分时间在职业学院接受理论教育。由于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承认其文凭与应用科技大学的文凭等值,因此客观上使得职业学院享有高等院校的地位,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名副其实的高等职业教育。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这一决定促进了职业学院在全德范围内的发展,据统计,德国目前有9个州设立了30所职业学院。

8.远程大学(Fernuniversit覿t)

在德国,提供远程高等教育最著名的大学当属哈根远程大学(Fernuniversit覿t in Hagen),它也是德国拥有注册学生最多的大学。2011至2012学年冬季学期大约有80000名学生在这所大学注册,其中近八成是在职学生,大约35%的学生已经拥有一个学位,目前在哈根远程大学接受第二学位教育,超过6000名学生在德国以外的地方接受该校提供的远程教育。除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学生以外,一些已经成家或是有了小孩的人,甚至是监狱里的犯人,因为不能参加一般高校的面授课程,而选择在远程大学注册学习。除了几所专门的远程大学外,一些大学也设有提供远程课业的中心或是开设函授课程。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4月份,德国总共拥有415所高等院校,其中106所综合大学,6所师范学院,16所神学院,51所艺术类院校,236所应用科技大学(其中包括29所管理应用科技大学);2011至2012年冬季学期共有约二百四十万在校大学生,其中约47%为女大学生,近2/3的学生在综合性大学或是与之相当的高校中学习,在应用科技大学(包括管理应用科技大学)注册的学生约占1/3。

除了公立大学以外,德国还拥有许多非公立高校。据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简称HRK)于2011年7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如将教会所属的大学也计算在内的话,德国目前共有约一百四十所非公立高校,占高校总数的1/3,其中国家承认的有90所,包括综合大学11所,应用技术类高校79所。非公立高校规模小,在校学生总数仅占全德大学生数的5%。德国各州非公立高校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州如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和北威州相对发达。在北威州,每四位大学生中就有一位在非公立高校中学习。

近年来,非公立院校的吸引力在不断上升。这一发展与教育市场的全球化和经济化密切相关。非公立院校在教学安排和组织形式方面拥有巨大的自主空间,所设立的专业也是多种多样,其重点在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领域,而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不具备同公立大学的竞争力,原因在于:非公立高校的运作主要依赖于学费,而凭借学费带来的收入,既不能在实验室进行大规模试验,也无法在国际科研竞争中取得像样的成就。因此,非公立院校通常将力量集中在教学和发展那些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上。除了学费,这些高校还需要来自基金会、个人捐助或是政府办学补贴等第三方资助。

大部分非公立高校将自身定位为应用科技大学,所设课程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且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这里的课程安排紧密,为顺利、高效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与公立高校相比,非公立院校明显的竞争优势在于注重服务的理念和良好的师生比例。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行政管理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16个州在各自高等教育领域有立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为保证各州高等教育发展能基本协调一致,1969年联邦德国的《基本法》(即《宪法》)在其修正法中补充了几项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承担的合作任务,赋予联邦政府制定高等教育一般性原则的立法权。在此基础上,1976年诞生了联邦《高等教育框架法》,确定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框架。在这部总纲法的范围内,各州相继调整了自己的高教法。

随着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各州政府纷纷要求收回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不断扩大的管辖权,加强自己在高教领域的自主权。在1998年的《高等教育框架法》第四次修正法案中删除了许多规定性条款,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了州。2006年,德国通过了《联邦和各州关于2020年高校发展的管理协议》,取代了《高等教育框架法》,增加了地方政府在高教领域的权限和责任,旨在建构联邦与州之间的战略性伙伴关系,以保证德国高校的竞争力。

除总体立法权外,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发言权十分有限。其参与范围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学金,与有关州共同资助高校建设以及促进高校科研和对外合作。除相关法律外,协调高校发展的主要机构有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renz,简称KMK)、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及联邦和各州教育规划和促进科研委员会。高校发展的重要咨询机构是科学评议会(Wissenschaftsrat),有关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方案通常要由该机构事先从专家的角度作出评议。该评议会也经常主动就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传统的德国大学享有行政自治权和学术自主权,即高校根据其章程选举产生的管理机构可以就本校或本系的事务作出决定。德国高校的这种自我管理还表现在高校共同组成的咨询和学术管理机构方面,如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简称DAAD)、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等。这些组织在一定原则下自主地管理和使用经费,确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重点。

2.财政制度

德国的高等院校大多是国家机构,通常由州政府建立和资助。联邦政府在高校建设、科研、促进学生学习、企业职业培训试点及高校教学经验推广等方面和各州政府一起提供经费。这种制度常常导致高校资金自主支配不足,运作弹性较小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一再削减对高校的投入。为了缓解高等教育公共经费短缺,提高公共资金的利用率,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以绩效为导向,转变拨款方式。绩效指标可以表现为多方面,以固定资产的拨款为例,拨款的参数可以是学校获得的研究经费,特别是那些来自私人以及半官方等渠道获得的资金数额;还可以是学校成功申请或是受委托承担的研究项目的数额;也可以是学校吸引到的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名流人数以及学校在媒体上出现的次数等。就培养费的拨款而言,拨款的参数可以是在校学生人数、学生辍学率、师生比例、学生实际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博士论文数等。

其次,减少政府干预,扩大高校经费自主支配权。自1998年《高等教育框架法》第四次修正法案颁布以来,许多州都改革了财政拨款制度,实行综合预算、一揽子预算或目标协议,允许高校拥有自由资金供自己支配和使用,增强资金分配的灵活性,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德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改革趋势是:在不影响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和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同时,鼓励高校广开财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譬如争取企业的研究经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注重科研成果的转让与转化等。

3.大学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院校的自治权不断增加,许多高校尝试改革其内部的管理模式,主要措施体现在:

(1)强化高校校长管理权力。首先,通过延长校长的任期(由过去的2年延长为4至8年)、实行职业化校长制和扩大校长的权力范围来强化校长的领导角色。高校校长除了要拥有传统的学术领导必备的品质外,还需具备战略上的创新能力、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任务包括制定高校发展方案,建立或撤销某一专业领域、校级机构、工作小组或是某项课程计划,协调学院和校一级机构的关系,提出和管理高校财政预算等。

其次,在各副校长分工负责的前提下,实现不同部门的合作式大学管理,如成立校长委员会。将大学评议会[8]的作用限定在原则性问题的范围之内,将决策权从评议会转移到校长委员会。这种做法有利于将教授手中的权力上移,增强高校的管理能力。

(2)强化院系管理职责。为了加强高校协调教学和研究的能力,一部分高校的学术组织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将原来的院系(Fakult覿ten / Fachbereiche)按学科发展和需要划分为规模较小的系(Seminare),同时将原来隶属于学院的研究所(Institute)独立出来,取得与院系同样的地位,形成了“大学—院系/研究所”的两级结构。院系成为大学的基本单位,研究所则由原先一名教授主持的格局变为多名教授主持。这种结构模式有利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另外,通过延长系主任任期、强化其职能、弱化院级机构职能等措施,加强系一级的管理功能。

因为是教授治校,所以德国大学里的行政人员很少。一般一个学院里会有两个院长:学院院长和学术院长。院长配有教学秘书。当院长是教授们的一项公益活动,大家轮流当,没有额外的资金补助。

(3)建立新的资金分配方式。当政府改革财政制度,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拨款制度时,高校内部也开始探索建立新的经费分配方式,并同样以绩效为导向。

首先,减少资金分配的中间环节,将经费的申请和使用权下放到系一级,在大学内部形成资源市场,鼓励各系以商业方式盘活资源,各系可以面向社会租赁教学科研资源。

其次,改变经费结构,加强部门间竞争。改革后的办学经费分为三部分:一是基本经费,即人员费用,占总经费的49%;二是根据教研单位绩效用公式计算出来的经费,占总经费的24%;三是通过谈判决定的调控性经费,占总经费的27%。

4.人事制度

在德国,教授的身份是国家公务员,其职务是终身制的,不会被随意解雇。教授拥有优厚的待遇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但是教授席位有限,能成功申请到的人不多,这就造成了学术后备人才的大量积压,导致许多有才能或是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学者流向国外。为此,德国政府近年来积极改革高校人事制度,以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学术后备力量在高校工作。具体措施有:

(1)设立青年教授席位,促进后备人才成长。2002年,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在《高等教育框架法》的修改法案中,启动了“青年教授席位”制度:青年教授以定期的国家公务员或职员的身份工作,在工作期间可以拥有“教授”的头衔,享有单独的教学和科研经费,以此确保其具有获得“第三方资助”的能力。青年教授除了从事研究工作、指导博士生以外,还承担着每周4至8课时的教学任务。

(2)强化学术中间层的责权意识。学术中间层是德国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从其工作的学术性出发,为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为了约束其活动范围,仿照企业的做法,通过签订劳资协定来明确其职业地位。

(3)以绩效为导向,改革教授工资制度。首先,改革教授工资级别。《21世纪德国高等学校服务法》提出建立一个新的适用于学术领域的W级工资体系,由W1、 W2和W3三个级别组成,以替代先前的C1、 C2、 C3和C4四个级别。其中,青年教授享受W1级工资,原来的C2和C3级合并为新的W2级工资,C4级转变为W3级工资,W2和W3级工资标准均适用于综合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工资制度改革前,只有综合大学才能设立C4级教授职位。改革后,应用科技大学享有和综合大学在职位和工资制度上的平等权,从而改变了工资体制中存在的同一级别工资在不同类型学校中有不同发放标准的问题。

其次,改革教授工资结构。新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可变工资两部分,取消原来每两年晋升一级工资的做法,同时取消与聘任和延聘相关的津贴。联邦教育和科研部对可变工资的发放作出了三方面的规定:一是考虑所聘教授对学校和专业的作用,双方在聘任前达成协议;二是考虑所聘教授是否承担领导职务或是否肩负有特殊影响的合作任务;三是所聘教授在科研、教学、继续教育和培养学术后备力量方面的个人绩效,考查范围包括教学评价、学术研究评估、专利、自筹经费、承担继续教育义务、辅导毕业论文和博士论文数量等。

(三)学习管理体系

1.招生制度

(1)本科阶段。德国没有全国或全州的高校统一入学考试。13年制(目前许多州已将学制缩短为12年)或相当13年制文理中学的毕业生在其中学毕业的同时即获得了普通大学的入学资格。按各州达成的协议,高校有义务接收所有取得这一资格的年轻人上大学。但由于一些专业(如医学、药学、心理学、法学、企业管理学等)非常热门,申请的人数往往超过学习位置的名额,所以德国就对这类专业实施入学“名额限制” (Zulassungsbeschränkungen:Numerus clausus,简称NC),并在全国范围内由一个专门的机构[9]统一调配入学受限制专业的名额。

20世纪90年代,德国开始改革入学制度,赋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并增加学业成绩在入学申请中的权重。2004年7月,《高等教育框架法》第7次修订法对高校入学制度再次作了调整:

首先,提出了新的学习名额分配方案。修订法规定全国受限制专业的学习名额分配方案为20:20 :60,即在扣除特招名额后,20%的名额留给会考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他们能自由地选择高校;另外20%的名额则根据等待时间的长短来分配;余下的60%由高校直接分配。

其次,规定了新的选拔标准。改革后,联邦、州和高校都可以在各自的权限内制定相应的选拔标准。修订法指出,在进行学习名额分配,特别是在选拔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下标准:有无资格证、毕业证上登载的平均成绩、特殊学科的学习能力、有无职业培训经历和曾从事的工作类型,以及面试或笔试的结果等。各州可以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设定更多的标准。高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招生标准,还可实行内部定额制。近年来,各高校为了提高新生的质量,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对求学者进行测试,并且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内部规定受限制的专业。

艺术类院校招生时,除了审查学生的大学入学资格外,还需要申请人提交一定数量的作品(习作、作品集或是表演光盘)参加预选。预选通过后,学校会邀请入选的申请人参加“专业能力考试” (Eignungsprüfung) 。如果申请者确有过人的艺术造诣,无高中毕业等资格也可以被破格录取,但必须通过“天赋测试” (Begabtenprüfung),以证明自己具有特别的艺术天赋。

外国学生申请德国大学的学习位置有另行规定。德国高校通常将外国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欧盟成员国的学生,来自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的学生以及获得德国大学入学资格的无国籍学生。他们被视做与德国学生享有同样的录取权利,须经过www.hochschulstart.de网上直接申请专业,每个申请者通常可提出3至6所大学作为志愿高校;另一类是除第一类国家以外的学生,他们可直接联系心仪的高校,询问相关专业的录取条件、递交申请材料。很多德国大学共用一种统一的入学申请表,但也有个别大学针对自己的特点,提供单独的入学申请表,外国学生申请该校时需要在其网站下载入学申请表。

近年来,许多德国高校收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的申请材料,而审核和处理这些申请材料是一项巨大的、劳民伤财的工程。为了减轻高校的负担,为了使外国学生的申请程序变得简单、高效且省钱,2003年11月4日,由41所高校、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共同成立了一个名为“uni-assist”的协会,其全称为“Arbeits-und Servicestelle für Internationale Studienbewerbungen”,英文名称为“Application Servic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可译为“外国学生申请大学服务处” 。该机构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所有外国学生的申请材料进行核实,对入学资格进行认证,从而规范外国学生申请大学的程序。

该协会目前已拥有超过120所的高校成员。协会为这些高校预审外国学生的申请材料,以便高校能挑选素质高的申请者。而外国学生只需邮寄一份材料,便能申请多所学校。协会对提供的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申请一所大学的话,欧盟成员国的学生需缴纳43欧元,非欧盟国家的学生需交68欧元;每增加一份申请,uni-assist便收取15欧元。部分高校为申请其部分硕士课程的学生垫付这部分费用。集中审核认证后,符合条件者的材料由uni-assist转给其希望就读的院校,各院校根据申请者的情况及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接收,最终决定权在校方,录取通知书由校方发放。

来自国外的申请者不仅应具备德国大学的入学资格,还要有扎实的德语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入学前,外国申请者必须通过德语语言考试,以证明自己的水平。目前,德国大学承认的考试及语言证书有:①TestDaF (Tes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即“对外德语水平考试”,汉语称为“德福考试” 。TestDaF是由德国学术学习准备与考试发展协会(Gesellschaft für Akademische Studienvorbereitung und Testentwicklung e.V.)下属的德福考试院(TestDaF-Institut)统一命题、集中阅卷的一种全球标准化考试。考试内容由四部分组成:阅读理解(Leseverstehen)、听力理解(H觟rverstehen)、书面表达(Schriftlicher Ausdruck)和口头表达(Mündlicher Ausdruck) 。考试成绩按四项内容分别评定等级。根据四部分考试成绩颁发三个级别(TestDaF-Niveaustufe,简称为TDN)的证书,即TDN 5、 TDN 4和TDN 3,其中TDN5为最高等级。根据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的决议,原则上,凡是在德福考试中四部分均达到TDN4级即可直接入学,无须再参加其他任何语言考试。但是各高校不同专业对“德福”成绩的要求有时也会不一样,譬如许多艺术类专业也认可TDN3级证书,而翻译、德语语言文学或是心理学等专业则需要达到TDN5级。由于德福考试是一项标准化语言考试,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德国完成学业和研究的语言交际能力,所以考题的数量、顺序及类型没有变化,所有文章都取材于高校范畴。该考试目前每年在德国举行6次,在中国举行3次。参加考试者需支付一定的考试费用,报名参加德福考试无须语言学时证明,参加考试没有次数限制,德福考试的语言证书没有时效限制,终身有效。②DSH (Deutsche Sprachprüfung für den Hochschulzugang)是外国学生申请德国大学入学的德语考试,由各大学自己命题,通常每年举行2次。③ZOP (Zentrale Oberstufenprüfung)是歌德学院中央高级考试证书。④KDS(Kleines Deutsches Sprachdiplom)和GDS (Groβes Deutsches Sprachdiplom),即歌德学院的大语言证书和小语言证书。⑤DSD II(Deutsches Sprachdiplom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Stufe 2),即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发的“德语二级语言证书” 。德国海外学校教育司每年定期在其资助的国外学校中举行此项考试。目前,中国有40所DSD中学。⑥TestAS (Test für Ausl覿ndische Studierende-Test for Academic Studies)是针对计划申请赴德国攻读学士课程的外国学生所设置的一项统一的标准化学习能力考试。近年来,德国高校在录取外国学生的时候,除了审查申请者的语言水平外,越来越多的高校还关注他们的TestAS成绩。TestAS是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委托,由波恩的ITB咨询公司和德福考试院共同策划的,中文名称为“德适” 。德适考试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

TestAS检验的是学生在认知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考试。这项考试由三个部分组成:语言测试、核心测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成功完成大学各项专业学习的能力)和专业测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某个专业课程的能力) 。专业测试针对四大专业模块:人文科学、文化和社会科学,工程科学,数学、信息学和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TestAS可以用英语或者德语完成,其成绩是每个参加考试人的成绩与所有参加考试人的成绩比较的结果。较好的成绩会提高学生申请德国大学的成功率。

如果外国申请者在德国以外已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则允许其申请更换专业方向,且可以选择任何专业。选择全新的专业,一般须从零学起,基本不能折算学分。在读生一般不允许更换专业申请,只能申请原专业或相关专业(指与本科阶段的专业同属一个专业领域的专业) 。

德国高校对于中国学生申请德国大学的入学资格有着详细的规定。凡是在中国小学至高中学习12年,并通过高考的中国申请人如果想直接进入德国大学本科学习,须满足如下条件中的一个:国家“211工程”院校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至少修满一个学期者;国家承认的普通大学四年制本科或5年制本科,至少修满三个学期者;外语中学毕业的学生如果取得德语语言证明DSD II级证书,并通过全国普通高考,且取得“211工程”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中国三年制高等专科学校(即大专)毕业生或是国家承认的普通大学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生,在修满一个或两个学期后去德国上学,须完成德国大学预科课程并通过预科的结业考试,方取得德国大学本科入学资格。

所有满足学历要求的中国申请人还要通过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留德人员审核部(Akademische Prüfstelle,简称APS)[10]的审核才可以向德国大学递交申请。

(2)硕士阶段。如果选择的硕士专业和自己原来本科学习的专业方向相同,原则上可以直接开始硕士课程的学习,但医学、药学、法律等专业可能会有例外。外国申请者在本国已结束本科学习且获得学士学位,原则上也可直接攻读相同专业方向的硕士课程。

一般情况下,申请本科和硕士课程冬季学期(通常10月中旬开课)学习位置的截止日期为每年的7月15日,申请夏季学期(通常4月中旬开课)学习位置的截止日期为每年的1月15日。不过,有许多硕士课程的申请日期和上述时间有出入,须联系具体的学校,询问相关信息。

(3)博士阶段。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博士导师制:要求学生在大学正式注册。根据申请者的不同情况,博士导师有可能要求其在开始博士学业(主要是独立研究工作)之前,补修一些必要的课程。申请步骤一般为:申请人确定课题,找博士导师,写信联系,按导师要求递交个人材料,收到导师的接收函(或邀请函)之后,即可办理其他手续。对外国学生语言的要求由博士生导师(Doktorvater)来定。

第二,在研究生院(Graduiertenkolleg)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院是综合大学为了培养科研后备力量而设立的机构。它为博士生提供机会,将个人的博士论文与一个全面的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这个科研项目由多位科研工作者共同承担,通常涉及多个学科。研究生院设立的学习课程(Studienprogramm)可以促进参与课程的学员各自独立地完成科研计划,并促进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

在为博士生设立的众多项目中,也有专门为满足外国申请者的需求而量身定制的。这些项目提供深入细致的指导,既涉及专业层面,也包括专业以外的层面,通常提供英语版的辅导大纲(Begleitcurriculum),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提供特殊的资助机会。例如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设立的“国际博士生计划” (Internationale Promotionsprogramme,简称IPP),或者国际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International Max Planck Research School,简称IMPRS)的博士项目。有些联邦州设立了博士生院(Graduate School) 。与前面提到的研究生院不同的是,这类博士生院归属于综合大学的一个长期性机构。研究生院提供的课程多以英语教授,来自国内外科研界的后起之秀们在这里做博士论文可以享受到深入的、一对一的指导。

2.学位制度

“博洛尼亚进程”开始前的德国大学的学制与众不同。学生经过4至6年的学习,获得的第一级学位便是硕士,即Magister或Diplom。在综合大学,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和部分经济学专业的学历文凭是Magister;理科、工科、经济学和部分社会学专业的学历文凭是Diplom;在应用技术大学获得的学历文凭是Diplom (FH) ;艺术类院校的学历文凭是Magister或Meister (大师证书) ;师范、法学、医学和药学专业的毕业生要获得教师、律师、医生和药剂师的从业资格,需参加国家考试(Staatsexamen),获取资格证书。由于没有学士文凭,德国大学生获得第一个学历文凭时的平均年龄为27.5岁,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学习时间过长、高校内滞留学生过多、高校负担日益加重等问题。再加之德国学制与国际惯例不同,给学分和学历的转换带来诸多不便,从而削弱了德国高等教育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并影响到德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改革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积极参与“博洛尼亚进程”,引入国际通用的学士和硕士课程,并实行欧洲学分转换机制(ECTS) 。[11]

2002年8月,德国在《高等教育框架法》修订法案里以增补条款的形式制定了推行“学士—硕士”两阶段高等教育培养体制的规定。为保证新设学士和硕士学位的质量,德国专门设立了一个学位认证委员会(Akkreditierungsrat) 。2005年,该委员会更名为“德国高校专业认证基金会” (Stiftung zur Akkreditierung von Studiengängen in Deutschland) 。它属于欧洲高等教育认证联盟(ECA)和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ENQA)的成员。该机构并不直接对高校的专业进行认证,其任务只是制定认证标准和批准外部认证机构,以此来调控对德国高校新设学位的学科资质的审核和评定,规范高校的学位体制。[12]

按照新规定,学士是大学授予的第一级具有从业资格的学位,学习年限最短为3年,最长4年。学生在学士阶段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掌握相关的基本职业资格技能。学士阶段的学习不分理论或应用方向。硕士是大学授予的第二级具有从业资格的学位,学习年限为1至2年,以传授较深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及实践能力为目的。该阶段的学习则分理论和应用方向。两阶段的学习承上启下,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学生只有获得学士学位,才能攻读硕士学位。而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既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加深或拓宽学士阶段学到的知识,又可以改变专业方向,另外选择新的与本科专业相关的学科学习。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学士加硕士的学习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博士学位(Doktortitel)是最高级别的大学学位。拥有博士头衔便说明学位持有者已经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德国,博士学位是进入科学研究职业领域的敲门砖。攻读博士学位(Promotion)需要撰写一部拥有学术新内涵的科研著作,即博士论文(Dissertation),并参加博士学位口试(Rigorosum)或者参加论文答辩(Disputation) 。不同的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需要的时间不同,通常需要2至5年。攻读博士学位的申请者必须拥有优异的硕士学业成绩。学士学位获得者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获准攻读博士学位,前提条件是要通过特殊的程序证明本人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3.课程设置和考试体系

对于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联邦和州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的传统、基础设施、科研成就以及授课教师的专长来决定。

新学制的建立,要求大学的课程设置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新建的学士和硕士专业均设定不同的课程模块(Modul)并与欧洲学分转换机制挂钩:每个模块都规定总学分并安排大课讲座(Vorlesungen)、专题研讨课(Seminare)、辅导课(Tutorien)、小班练习(譈bungen)、实习(Praktika)和学术讨论课(Kolloquien)等教学活动,供学生选择。在讲座课上,一名高校教师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作报告,通常课堂上并不进行讨论,对前来上课的学生人数也没有限制。研讨课上,学生与任课教师以及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讨论是这种授课形式的核心内容。一般参加课程的学生人数都会有限制。辅导课的任务是深化讲座课或者研讨课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大多由高年级的学生担任辅导员(Tutoren)进行上课。与此有别的是,如果此类讲座课或研讨课的辅助课程是由大学教师、讲师或其他科研人员来主持上课,那么则通常称其为练习课。在一些专业领域内,学生还会组成工作小组(Arbeitsgruppen)或学习小组(Lerngruppen) 。在这些小组中,多名学生聚在一起复习课上学过的内容或者一起进行考试前的准备。有些专业开设复习课(Repetitorien),目的是为学生们提供机会,在大学教师的带领下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并为考试作有针对性的准备。学术讨论课通常是针对已进入毕业考试阶段并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课上,学生们可以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课程模块是许多德国大学在学士和硕士阶段的教学内容,多由若干同属一个领域内的教学课程组成。一个模块一般历时1至3个学期,各专业自行规定学生必修模块的种类和数量。模块的每个组成课程在结束时都需以笔试或者口试的形式(Modulabschlussprüfung)来进行考核。学分的多少取决于每门专业和专业模块学习内容的比重。学生通过一个模块的考试后,都将依据欧洲学分换算体系获得相应的学分,并可获得注明“合格”且附有具体分数的成绩单(Modulabschlussbescheinigung) 。

学生攻读学士学位,必须在大学学习期间积累180至240个欧洲学分转换机制学分。学生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如果希望继续深造,可以在结束学士学业之后立即开始,也可以先工作几年后再开始,选定的硕士课程应与学士专业有密切关系。德国高校的网站上一般会给出相关的信息,指明哪些本科专业方向可以申请与之衔接的硕士课程。攻读硕士学位必须积累60至120个学分,学生应该通过硕士论文来证明自己完全满足就读专业的学术要求。

学士和硕士学位课程的成绩依据欧洲学分折算、转换和累加系统来评定。欧洲学分转换机制根据完成学业所必需的时间折算出学生的总负荷,其中包括预习和复习各类课程、获取各类成绩证明和准备考试所产生的工作量。取得的成绩转换为分数,归入毕业总分之中。一个成绩点(Leistungspunkt),也称为学分绩点(Credit Point)或欧洲学分转换机制绩点(ECTS-Punkt),相当于30个学时。按照学位课程的规划,一般学生每学期必须积累30个学分,才可以在标准学习年限之内完成大学学业。

攻读医学、法律、药学、兽医、牙医、食品化学或者师范专业的学生通常以参加国家考试来结束大学学业。国家考试是由国家考试委员会(Staatlicher Prüfungsausschuss)举行的考试。由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常常会担任国家公职,所以其学业和考试内容要由相关法规加以规定。第一次国家考试通常是理论考试,类似于大学结业考试(akademische Examina) 。大学学习结束之后是一个有职业针对性的、实用的在岗培训阶段,该阶段结束后举行第二次国家考试。

目前,越来越多的德国高校开设了国际课程(International Programmes) 。据统计,此类课程目前已近一千个,其授课语言为英语或英德双语,可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课程要求申请者的英语水平达到托福80至92分以上或雅思6.0至6.5以上;有的专业还要求申请者掌握一些德语基础知识(200至400学时) ;除了个别文科专业以外,申请者一般无须通过DSH或TestDaF考试。双语课程第一年通常用英语授课,第二年用德语授课。学习年限因攻读的专业和学位而有所不同:攻读学士学位通常需要6至8个学期;攻读硕士学位需2至4个学期;攻读博士学位需2至5年的时间。

每学期开始后,学生可参照所学专业的《学习条例》 (Studienordnung)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模块,通过学校印刷出版的《课程总目录》 (Vorlesungsverzeichnis)提供的课程安排课业。另外,每个专业还会出版该专业本学期所有课程的详细注释目录(Kommentiertes Vorlesungsverzeichnis,缩写为KVV) 。多数课程目录还可以在相应院系的网站上找到。详细注释版的课程目录里,除了有对每门课程的详细介绍外,通常还附有预习该课程所需的参考书目和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地点和教师等相关信息。如果各院系开设的课程临时有所变更,通常会在布告栏或者院系的网站上进行公布。一般情况下,在选择好下一学期要研修的课程后,学生还需要在网上报名登记。如果选择一门课程的学生人数超过该课程的限制人数,那么授课教师将根据报名先后确定听课名单。收到报名确认后,学生便获得登录网络查阅该课程信息的权限。每次上课,任课教师会派发签到表请学生签到,作为日后允许学生参加考试的凭证。课后,授课教师会将授课内容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或是阅读,有时也会通过群发邮件告知学生与该课程相关的信息。另外,授课教师在学期内每周都会给学生安排一次答疑和咨询的时间(Sprechstunde),有时学生需要提前预约。

学生要成功修完一门课程,除了要按时上课,还需要参加该门课的考试。考试的类型各有不同,其中包括:笔试(Klausuren,即书面考试,主要考查所学的知识内容)、课堂报告(Referate,要求作一份关于某一主题的、时间较短的报告)、学期论文(Hausarbeiten,就某一题目完成一篇书面论文)和口试(mündliche Prüfungen) 。

德国的考试成绩一般实行五分制:1分为优秀(sehr gut),2分为良好(gut),3分为中等(befriedigend),4分为及格(ausreichend),5分为未通过(nicht bestanden) 。

在德国,每学期结束到新学期开始的一段时间一般不称“寒假”或“暑假”,而是统称“停课时间” (vorlesungsfreie Zeit),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专业要安排考试,即便没有考试,通常学生也会做学期论文或是撰写学习报告。

4.学籍管理

(1)注册。进入或是在一所德国高校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在该校注册。这个手续叫做Einschreibung或Immatrikulation。只有在高校成功注册后,学生才可以在学校上课、参加考试和获得学位。也只有在注册后,学生才能够取得使用学校各类设施的许可,例如使用图书馆、运动场以及计算机房等。新生一旦获得了大学教务处或是外事处颁发的入学通知书(Zulassungsbescheid),就可以到高校注册。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应在每学期开课前,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注册费和管理费(合称Semesterbeitrag,包括上缴给大学生服务中心和全体大学生委员会的福利费用),完成新学期的注册手续。

(2)换专业或是转学。原则上,在德国大学的基础课程阶段是允许更换专业或是转学的。成功率的高低取决于所换的学校、所学的专业以及个人的学习成绩。一般来说换专业或是转学都比较麻烦,尤其是从一般专业换成“热门专业”或有“名额限制”的专业就更为困难,成功率不高。

(3)学分的折算。如果外国申请者在德国大学选择的专业和自己原来学习的专业方向相同,原则上可以直接开始硕士课程学习,但医学、药学、法律等专业可能会有例外。如果申请者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申请赴德继续攻读相同专业,那么学校会根据有关规定和申请者曾学过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学习成绩进行折算,相关课程可以申请免修。学习成绩的确认与折算由德国高校的一个相关委员会负责。如果申请者持有异议,可向该校领导(通常由主持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负责)进行申诉,然后再由一个校级的委员会审核裁决。

(4)休学。如果由于生病、怀孕、哺育亲生的婴幼儿(最长2年)或是去国外实习等原因需要休学,那么学生须提供相应证明并及时在主管注册的部门填写申请表格,递交休学申请。休学期间可在家自学,学期末可参加学科考试或是撰写学期论文。休学期间也应该按规定及时缴纳注册费和管理费。

(5)退学。退学分自愿退学和强制退学两种情况。如果是自愿退学,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到主管注册的部门递交退学申请。强制退学则发生在以下六种情况:①学生未按照相关规定完成新学期的注册手续;②学生未缴纳须支付的学费或是新学期的注册费和管理费;③学生经过补考,依然未达到继续学业所要求的成绩;④学生在2年之内不能出具任何一门《学习条例》或是《考试大纲》规定的学习成绩证明;⑤学生对高校成员或机构实施威胁、暴力等行为或是一再干扰学校的教学活动;⑥学生由于负债过重而半年未交医疗保险费用,从而不能出示医疗保险证明。

5.学费

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民党(SPD)执政时期,提出“大学门前不分贫富”的口号,实施免费的大学教育。此后,这一体制历经数十载,其间政府几度更迭,但却一直保持下来。但是到了21世纪初,社民党重新执政,在大学教育经费面临重重困难、德国大学“高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越来越失去竞争力的情况下,执政党不得不考虑“改变初衷,革新旧制” 。2005年1月26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裁定高校收费不违反联邦宪法,这就为德国高校向学生收取学费消除了法律障碍。自此,德国许多联邦州开始收取大学学费,以缓解各州政府实施财政紧缩政策而导致的高校经费紧张、学生超期学习、学生过度享受保险和交通优惠等问题。收取的费用通常为500欧元。到2010年,大部分联邦州都收取学费。即便在那些不收取学费的联邦州,高校对那些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的学生和大学毕业后进行第二学历学习的学生也收取费用,一般为500至1500欧元不等。

虽然有调查显示,实行收费制度的大学其办学条件和对大学生的辅导得到了改善,但此举颠覆了德国近半个世纪的高等教育免学费的传统,遭到年轻选民和普通民众的强烈抗议。为了迎合选民,各州政党在大选时纷纷把减免学费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2011年底,巴登-符腾堡州和汉堡州分别通过法律修订案,决定从2012年起取消大学学费。巴符州从2012年夏季学期起,汉堡州从2012至2013年冬季学期开始实行新规。至此,德国16个州仅有巴伐利亚州和下萨克森州还在收取大学学费。

一些大学在录取外国学生时,会向申请者收取约50欧元的申请费,部分大学还收取大约50至60欧元的管理费。除上述费用外,学生每学期还须交纳注册费约25欧元,福利费(Sozialbeitrag或Studentenwerksbeitrag)约50欧元。

在德国,非公立高校的学费通常比公立高校高出许多,而且各校具体学费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在德国科学评议会注册的此类高校中,学费从每年3000至7000欧元不等,有些学校的学费甚至高达每年2万欧元。德国大学中的工商管理(MBA)课程大部分收取费用,而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无需缴纳学费。

6.毕业及就业

在德国,学生在研修完所有专业课程并拿到所要求的学分后,可联系教授、企业或是科研机构做毕业论文或是毕业设计,并在学校考试委员会登记,递交书面申请。收到申请确认后,学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之后,有的专业会安排毕业答辩或是毕业口、笔试考试。

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学校无关。毕业后,学生自己找工作,不过很多大学设有类似就业服务中心的机构(Career Service) 。这类机构通过开拓多种渠道、举办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寻找就业或是实习位置,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咨询,定期安排有关求职方面的报告和讲座,是联系学校、学生和职场的纽带。

7.学习服务机构

(1)图书馆(Universitätsbibliothek,简称UB) 。图书馆常被比喻为大学的心脏,在所有非人为因素中,与高等教育的品质最密切相关。德国大学往往设有一个中央图书馆和众多院系图书馆,以满足学生和教职员工对资讯、研究及课程的需要,其主要功能在于支持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图书馆内常设有多个书库、期刊库、图书流通处、众多阅览室和自习室,周一至周五平均日开馆时间可达15小时以上,有的图书馆自助服务区到午夜12点才闭馆。图书馆一般节假日闭馆,有少数高校(如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13]和康斯坦茨大学)的中央图书馆24小时开馆,且全年无休。大学里的图书馆除了面向本校的师生外,还向社会各界人士敞开大门。

在德国,大学的图书馆均采用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除提供常规的书刊借阅服务外,还提供电子资源检索、馆际借阅、文献传递、咨询答疑、自助扫描、复印和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等多项服务。本校的师生和校内的访问学者均可以免费使用和借阅图书馆内的书籍、杂志期刊、电子书、光碟及线上数据库等资源,校外人员可以免费在图书馆内阅览图书和期刊,如若借阅,则需要交纳少量的费用办理借书证。

许多古老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可达几百万册,而且其中不乏年代久远的珍贵馆藏,所以很多大学图书馆的开架书库并不是很多,一来是没有这么大的空间,二来是为了更好地保存书籍。读者可以利用馆内的计算机系统查阅想要寻找的书籍,然后根据计算机给出的相关信息,自己去开架书库找或是在线预订,图书管理员从不对外的书库中调取预订的书籍。这样,读者便可以在几个小时后或是转天去领取想要借阅的图书。

(2)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中心(Rechenzentrum或IT-Servicezentrum) 。为确保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正常运行,德国高校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学校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维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为师生提供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课程等多项工作。

新生在注册后,便自动收到学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中心发来的一个邮箱地址和账号。学生利用这个账号,可以进入学校的网络系统,进行网上选课或是网上报名考试。学校的教职员工或是校内的访问学者则需要向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中心申请这样的账户。有了这么一个账户,就可以在校园内享受无线上网服务(WLAN)或是使用校内的计算机。

(3)大学生服务中心(Studentenwerk) 。在德国,一般有高校的城市里,就会有一个大学生服务中心。这个机构不隶属于某所高校,而是拥有独立法人资格、自行运营的学生服务机构,通常负责一座城市内所有高校的学生服务工作。该中心主要向学生提供如下服务:①负责校园内食堂、咖啡厅的运营工作和所有自动存取款机的维护、学生卡充值等服务;②负责学生宿舍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提供公共宿舍及私房申请、出租及物业管理等服务;③负责学生每学期注册、日常财务问题咨询、奖学金及助学金的申请和发放等工作;④提供工作、法律或是心理方面的咨询;⑤下设幼儿园,专为在该城市就读的学生提供幼儿看护等服务。

(4)学业咨询服务中心和外事处(Akademisches Auslandsamt,缩写为AAA) 。德国大学中通常都有一个学业咨询服务中心,而该中心又下设不同的部门,负责各类具体的问题,如负责专业申请和录取工作、学籍管理(包括注册、休学、转学和退学)以及为学生开具在学证明的部门;为选择专业或是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疑惑时提供信息和咨询的部门等。有的高校为了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条件还专门设置一个部门,听取学生的建议和处理学生的投诉。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联系部门是大学的外事处或者国际事务办公室(International Office) 。每所德国高校均设有此类主要负责高校国际合作事务的服务部门,虽称谓不同,但职能大同小异。外国留学生通常在准备赴德国留学阶段就已与所申请的大学外事处取得联系。大学外事处的工作人员会为外国学生抵达德国开始学习之后遇到问题时提供各类信息和帮助。有些德国大学设立了所谓“帮扶项目” (Patenprogramme),可以为参加项目的外国留学生安排一位私人辅导员。这些辅导员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当地学生担任,会在留学生去政府部门办理手续、日常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问题等很多情况下为他们提供帮助。大学外事处在开学初还会为来自国外的留学生举办新生指南活动,并在学期中提供各类主题活动,帮助外国学生尽快适应德国高校的学习安排和节奏,尽快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除了为外国学生提供服务,大学外事处还为那些想去国外留学或是实习的德国学生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5)大学预科(Studienkolleg für ausländische Studierende) 。顾名思义,该机构是德国大学为不能直接进入本科大学学习的非欧盟国家的外国申请者开设的专业补习班。补习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通过外国留学生大学入学资格鉴定考试(Prüfung für die Feststellung der Eignung ausländischer Studienbewerber für die Aufnahme eines Studiums an Hochschulen,简称Feststellungsprüfung)取得大学入学资格(Hochschulzugangsberechtigung) 。

一般情况下,申请德国大学的预科需先申请一所德国高校,由高校将申请人推荐到与其合作的预科。综合大学与应用科技大学分别有各自的预科或几所大学共有一所预科。申请者向希望就读的综合大学或应用科技大学提出申请即可。进入大学预科必须通过一项考试(Aufnahmeprüfung),主要目的是测试申请者能否用德语听懂所学的课程,有时还要加试数学等科目。如果未能通过入学考试,可报名参加为此项考试作准备的预备班(Vorkurs) 。预备班的学习位置一般很有限。预科入学考试通常允许考两次。此外,德国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私立预科,通过这些私立预科也可进入德国大学学习。申请这些私立预科无须通过大学,可直接申请。

根据专业方向,预科通常设有不同种类的学习班,学习班的内容因学科不同而有所不同,且在综合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之间也存在某些差异。

综合大学预科班分为:①T-Kurs:为报考工程技术、数学和理工科专业(不含生物学)的申请人而设。其必修课为德语、数学、物理、化学和信息学。②M-Kurs:为报考医学和生物学专业的申请人而设。其必修课为德语、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和信息学。③W-Kurs:为报考经济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申请人而设。其必修课为德语、数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经济管理学或英语、历史、地理学、社会学和信息学。④G-Kurs:为报考文科、艺术类和德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申请人而设。其必修课为德语、历史、德国文学(有的专业为英语)、社会学和地理。⑤S-Kurs:为报考语言类(不含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申请人而设。其必修课为德语、第二外语、历史或社会学、地理或德国文学。

应用科技大学预科班分为:①Kurs TI:为报考技术和工程类专业的申请人而设。其必修课为德语、数学、自然科学、技术制图或信息学。②Kurs WW:为报考经济类专业的申请人而设。其必修课为德语、数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信息技术和信息学、英语。③Kurs GD:为报考设计和艺术类专业的申请人而设。其必修课为德语、数学、设计、物理、电脑设计。④Kurs SW:为报考社会科学类专业的申请人而设。其必修课为德语、数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信息技术和信息学、英语。⑤Kurs D譈:为报考翻译类专业的申请人而设。其必修课为德语、第二外语(英语或法语,一般只设提高班)、第三外语(英语、法语或西班牙语) 。

大学预科的学生每周有28至32课时的课程。他们在大学里注册,可享受相关大学生待遇。目前,除德累斯顿(Dresden)和格劳豪(Glauchau)两地的预科外,其余27所预科均不收费。大学预科资格鉴定考试若第一次未能通过,还允许在半年或一年后重考一次。预科班的学生若最后不能如期通过大学预科资格鉴定考试,将会失去继续注册的资格,从而也就不能再享受相关待遇。

(6)大学语言中心(Sprachenzentrum) 。德国大学语言中心提供的各类外语学习班面向校内所有院系的师生和国内外的访问学者,有些语言中心还对校外人士敞开大门。语言中心除管理者外,一般不设正式的编制,教师通常都是合同制教员。根据师资情况,语言中心会提供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俄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等各种不同语种、不同级别的语言班。除了语言课程,有的高校还提供手语课程、交际培训课程和语言考试准备班(如TOEFL考试)等。语言中心有些课程是免费的,有些要收取少量费用。报名参加语言班后,一般还要通过分级测试来确定学员的语言水平,然后分班教学。

除了外语学习班,大学语言中心还专门为已在本校注册的外国学生开设各类德语学习班,如为提高原有德语水平的德语初级班、中级班和提高班,侧重听、说、读或写的德语课程。

尚未通过语言入学考试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申请参加大学语言中心提供的DSH准备班。进入该准备班的前提条件是:申请者经审核符合相关专业的学历要求,并得到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在德国并不是所有大学都设有DSH准备班。同时,由于申请语言班的人很多,不是所有的申请者都能得到学习位置。因此,德语成绩较好的人得到学习位置的机会相对较多。目前德国大学开设的DSH预备班或TestDaF的免费语言班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收费语言班。

许多大学语言中心配有多媒体阅览室或是自学中心。那里通常配有多台电脑,学生可以上机使用语言学习软件、收听和收看外语节目或是外语电影、使用外语学习教材或是辅助练习材料,以及阅读外语期刊和杂志。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还会向学生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咨询。

(7)大学体育中心(Hochschulsport) 。德国大学没有体育课,学生大多利用业余时间去学校的体育中心锻炼身体,或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参加中心提供的各项体育活动。大学体育中心通常免费或是只收取极少量的费用向其会员提供广泛的体育活动项目,譬如哥廷根大学2012年夏季学期共开设了94种体育课程。每项都有一至两名教练辅导学员练习。除了提供大众体育活动项目外,大学体育中心还定期组织“学校体育日” (体育节)、足球赛或是一些竞技体育赛事。

各州、各学校体育中心收取的会员费并不统一。在很多学校,学生只需每月缴纳1至2欧元,教职员工2至3欧元,校外人士5至6欧元便可成为大学体育中心的会员。

(8)大学生自治组织。德国高校学生自治的历史虽可追溯到19世纪初的“学生联盟”运动,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西德部分州立法明文规定大学生可以参与大学自治,才使得学生自治团体(Studentenschaft或Studierendenschaft)获得同大学内其他部门机构一样的权利,开始独立执行一定的经济、社会及文化任务。学生自治团体就其法律性质而言,是大学的社团;就组织而言,与学院同为大学的一个部分,须受大学管理机关的监督。学生自治团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管理其事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自治团体为全体大学生委员会(AStA)和同专业学生联合会(Fachschaftsrat) 。

AStA的全称是“Allgemeine Studentenausschuss” 。它是一所高校的学生“政府”,代表全体学生的权利和利益。通常AStA由学生议会或是学生自治团体选举产生,任期一年,设有一个或是几个主席,其核心部门是理事会、财务部以及分管诸如高校政策、社会和文化、公民教育以及环境等问题的部门。它的主要职权和任务是:处理学生自治事务;选派代表出席校内各部门的会议,参与大学自治的运作;为学生提供法律和社会咨询;介绍住房和工作;促进各国学生间的交流;开具国际学生证(Internationaler Studentenausweis,英文缩写为ISIC)等。

分系别建立的同专业学生联合会是一个同大学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作为学生组织,联合会每年进行一次选举,所有在本系注册的学生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联合会成员的人数按照系里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来确定,其职责是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给系里的学术委员会,而学术委员会的学生代表便是从同专业学生联合会成员中选出的。联合会对系里新制定的考试规则等给出学生方面的反馈意见。它实质上是教授和学生之间的连接纽带和沟通桥梁。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联合会定期为学生组织具有本系传统的课余活动,并邀请教授一道参加。学生遇到学习方面的困难,可以直接去找联合会的成员。

每学期开学时,上面提到的两个学生组织都会为新生举办入学指导会。会上,新生可以获得关于学校及学校各项设施的介绍以及所学专业的课程安排情况。

8.学业资助

为了保证本国年轻人求学的权利,德国政府制定了助学金、教育贷款以及奖学金三种经济资助形式。这三种形式彼此补充、相互支撑。

(1)国家助学金(BAfÖG)。为了保证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也能进入大学学习,德国政府通过制定《联邦教育促进法》为经济有困难的受教育者提供助学金。助学金主要用来帮助学生支付生活费、医疗保险和房租。助学金的多少取决于学生家长或已婚学生配偶以及学生本人的收入情况。目前最高金额的大学助学金为670欧元。如果在国外上大学,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发放额外的助学金,譬如第一年的学费,上限为4600欧元;一次往返的旅费;每月不超过60欧元的国外医疗保险和每月的补贴(去往欧盟国家和瑞士除外) 。

想要获得助学金,须满足以下五个前提条件:尚未毕业(硕士学业前取得的学士学位除外) ;须有德国国籍;开始学士学业时,尚未满30岁,开始硕士学业时,未超过35岁(对要抚养亲生孩子的申请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不得转换专业或是中断学业;必须按时上课并相应地完成学习任务。往往到第五学期的时候,受资助者只有出示符合本专业所需达到的学分证明后,方可继续获得资助。

学生刚踏入校门,便可申请助学金:申请者可以去大学生服务中心或直接去市助学金局咨询并领取申请表;填表后连同父母的收入证明交到大学生服务中心或市助学金局;市助学金局对上交的申请材料进行核实,得出助学金数额;双方签订合同之后,申请者每月的账户上就会转入这笔助学金,并且可以一直享受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为止。助学金不仅能解决申请者生活的后顾之忧,还可以为其带来一些好处,譬如可以免交广播和有线电视费。

助学金的一半款项是国家补贴,其余一半是无息贷款。毕业5年后,领取过助学金的人每月要向政府归还最多不超过一万欧元的助学贷款,每月还款的最低额度为105欧元,最长还款期限为20年。2012年12月31日前毕业的受资助者,如果毕业成绩优秀或是提前完成学业,则可减免部分贷款。

若超出了规定的学习时间尚未毕业,那么受资助者可以继续拿到和先前助学金数额相同的有息贷款。贷款时间最长为12个月,贷款的利率是浮动的(2012年4月的利率为2.1%) 。受资助的第18个月后,开始还款。每月还款的最低额度为105欧元,也可以签订一份固定还款协议,譬如10年还清,利率为3.47%(2012年4月的利率)。

(2)奖学金。德国的奖学金项目众多,许多政党所属的基金会、教会组织、学术科研机构、私人基金会以及企业均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奖学金,其宗旨不仅在于为学生们完成学业提供经济援助,同时也为他们在专业领域从事顶尖研究提供资助。

联邦政府从2011年夏季学期起正式在公立大学和受国家承认的高校颁发“德国奖学金”(Deutschland Stipendium)。新设立的国家奖学金鼓励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该奖学金可与目前已有的助学金和教育贷款重复申请使用。各高校根据学生的成绩和个人条件来颁发奖学金。个人条件指的是个人的经历、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承担责任的意愿以及个人的特殊情况,如家庭情况或有无移民背景等。2011年,德国共颁发了10000个“德国奖学金”,额度是每人每月300欧元。奖学金一半由联邦政府出资,另一半需要各大学自己去筹措。这一部分的经费多来源于企业、基金会和私人(如校友) 。通过这个项目,高校也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交流机构。它主要资助国际范围内的学生、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也为学术接班人颁发奖学金。该机构提供的奖学金从资助短期的学术访问到长期的博士奖学金,项目繁多,既面向德国学生,也资助外国学生和学者。奖学金的额度根据奖学金获得者学历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硕士生每月750欧元,博士、博士后每月1000欧元,更高学历层次的教授、学者1840至2240欧元不等。通常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奖学金项目对申请人没有年龄限制(研究访问项目除外),但是对取得上一学位的年限有规定。一般来说,申请赴德读博的学生硕士毕业应不超过6年,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博士入学应不超过3年。外国申请者通常在赴德前递交申请,已在德国的,如赴德时间未超过一年,则仍具有申请资格。曾在德国留学或生活,但已回国定居的申请人不受此限制的约束。

除了上文提到的两大奖学金,德国尚有不计其数的奖学金项目。联邦教育和科研部以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网站上都建立了一个奖学金数据库并有检索功能,为感兴趣和有需要的人提供有关奖学金项目的更多信息。另外,越来越多的德国高校也提供各类奖学金。

除了经济上给予支持外,各基金会大多也促进奖学金获得者在思想上的发展,通过在大学所在地安排负责联络和沟通的教授,与奖学金获得者保持联系。每学期,奖学金获得者还有机会参加基金会教育机构组织的各项活动。

(3)教育贷款。有数据显示,德国5%的大学生选择贷款来帮助自己完成学业。国家支持或建议的贷款主要有:①大学生服务中心提供的毕业贷款(Studienabschlussdarlehen) 。该贷款是无息贷款,只面向即将毕业的学生,最长贷款时间为8个月,最高贷款金额为每月500欧元。贷款金额的多少取决于申请贷款者家长或本人以及其配偶的收入情况。贷款者须递交一份贷款担保。在考试委员会出具毕业证明后最晚7个月开始还款。通常每月的还款金额为100欧元。大学生服务中心一次性收取贷款金额的1%作为手续费。②德国学生或是在德国有永久住所的外国学生,本科学业第一年结束后或是攻读硕士课程,且年龄未超过36岁,可以申请教育贷款(Bildungskredit) 。该贷款不与收入和财产挂钩,利率按资本市场每年4月1日和10月1日的数据变化而浮动。在第一笔贷款发放后的4年后开始还款,每月的还款金额为120欧元。③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 Bankengruppe)向德国学生和在德国至少居留3年的欧盟成员国学生提供助学贷款(Kfw-Studienkredit) 。如果申请人在德国公立大学或是国家承认的高校中开始本科学习或是攻读硕士课程,且年龄未超过35岁,便可获得每月100至650欧元的贷款。该贷款不与收入和财产挂钩,利率按资本市场每年4月1日和10月1日的数据变化而浮动,也可以签订固定还款利息的协议,贷款最长可以申请到第10学期为止(个别情况可延至第14学期) 。贷款应在10年内还清(个别情况可延至25年) 。④德国学生、欧盟成员国学生以及在德国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无国籍学生可申请学费贷款(Studienbeitragskredit) 。申请人开始本科学习或是攻读硕士课程,且年龄未超过35岁,便可获得每学期500欧元的贷款。该贷款不与收入和财产挂钩,利率按资本市场每年4月1日和10月1日的数据变化而浮动,贷款最长申请年限为规定的学习年限加4学期,贷款金额加上国家助学金的上限为15000欧元。毕业两年后开始还款,贷款应在10年内还清(个别情况可延至20年) 。如果贷款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兄弟姊妹的话,那么便可免除利息,而只需偿还本金。

除了上述贷款,一些银行,如德意志银行、德意志信贷银行,以及一些教育基金会也提供各类贷款。

(四)生活管理体系

1.住宿

在德国,学生们一般住在学生宿舍或者私人住宅中。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德国大学并不直接为学生提供住宿,很少有德国高校是校园型高校。校区内通常没有学生宿舍(个别学校例外),但是所有的大学城都有学生宿舍。房间通常比较便宜,但由于住宿位置有限,学生必须及时申请。通常情况下,学生在申请学生宿舍后需要排队等待一至两个学期,方能获得宿舍位置。另外一个选择是私人住宅。私人住宅市场可供出租的房型多种多样:从一个空房间到家具配套齐全的住宅,各种可能的租用房都可以找到。很多大学生喜欢合租房(Wohngemeinschaft,简称WG) :几个人住在一套房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的房间,大家一起共用厨房和浴室。其好处是:合租房平摊下来的房租相对比较便宜。另外,还可以很快地结识其他人,而且很多人一起生活对外国学生来说是练习德语的最佳方法。

2.生活费用

德国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平均大约是500至800欧元,其中包括房租(以学生宿舍为例)、伙食费、医疗保险费(60欧元左右)、福利费、注册费、学期优惠乘车票(Semesterticket)、书籍、文具、生活用品以及零用钱等。

在大学正式注册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打工,挣得一些收入作为生活费用的补充。按有关规定,学生每年打工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即90个全天或180个半天。

3.社会福利

在德国,注册的大学生可以享受到广泛的优惠措施,譬如:

(1)医疗保险。德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每个国民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外国留学生也不例外。参保后,外国留学生就可以和德国人一样享受德国完善的医疗体系。每个在德国大学注册的外国留学生,如果年龄未超过30岁,都必须投保德国的公立医疗保险(gesetzliche Krankenkasse) 。适合大学生的常见的公立医疗保险公司有AOK、 TK和Barmer。

(2)银行开户。在德国学习和生活,办理一个银行转账户头(Girokonto)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许多款项,如房租、大学注册费、保险费等均是通过汇款(譈berweisung)或是划款(Lastschriftverfahren)的方式完成的。通常转账户头都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有的银行一次性收取月费或是按每笔账目往来收费。不过,许多银行向大学生提供优惠条件。如果年龄未超过30岁,部分银行还免收转账户头的费用。

(3)食、住、行。注册的大学生可以享受校园餐厅里质优价低的美食,可以申请大学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学生宿舍。许多大学的学生还可以使用学期票免费乘坐市内交通工具和周边的短途火车。即使没有学期票,大学生们在购买市内乘车月票时,也可以享受到学生价。另外,在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或是看戏、看电影的时候,如果出示学生证还可以得到优惠,很多时候可以买到半价票。

(4)优惠的学费。如果报名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大学生往往享受优惠的学费待遇。

(5)优惠订阅报刊和杂志。很多报社和杂志社向学生提供较优惠的订阅条件。

(6)优惠的会员费。如果不参加大学体育中心提供的体育项目,而选择校外体育俱乐部里的活动,大学生往往享受优惠的会员费待遇。

如果某位大学生领取联邦助学金,那么他或她通过申请,每月还可免缴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的费用;在市立图书馆办理图书借阅证的时候,大学生同样享有优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