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日本教育发展

近现代日本教育发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明治维新为界限,日本教育史分为古代教育史和近代教育史。从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是明治政府成立后所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法令,在日本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废除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改为实行地方分权制,在中央仍设文部省,同时新设教育委员会作为各级地方教育行政的领导部门。由于小学教育已经普及,初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五节 近现代日本教育发展

明治维新为界限,日本教育史分为古代教育史和近代教育史。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起,明治政府进行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成为近代东方的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近代日本的教育制度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逐渐形成的。明治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大刀阔斧地改革封建制度,如饥似渴地引进西方文化科学技术。

德川时期日本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有幕府直辖学校、藩学、民众教育所三个等级。在德川时期的后半期,相当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私立学园(私塾)明显地繁荣起来,这种学校是不分等级向一切人开放的,讲学自由,有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自由转学听课,很像我国古代的书院。私立学园大多讲中国经书,也有不少是讲国学、西学的。德川时代的学术文化水平,主要靠私立学园保持下来。

教育作为文明开化的工具和实施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手段,被视为旺国兴邦的战略武器而受到高度重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继承幕府末期的教育遗产并大力吸收欧美国家发展近代教育的经验,使日本教育很快步入了近代化轨道。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在以美国为首的盟军部队控制下宣布放弃军国主义政策,实施和平建设的基本国策。与此同时,日本实行一系列教育改革。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是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开端。从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一、教育行政

1871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确保了对全国的直接控制,接着成立了文部省作为负责教育行政管理的中央机关。1872年8月,在参考欧美教育制度和对日本原来的教育制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文部省颁布了以仿效法国教育制度而制定的《学制令》。《学制令》规定在文部省的统一管辖下,全国设立八大学区(1874年改为七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各个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各设一所中学;每个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各设一所小学。从这个学制来看,其教育行政管理的中央集权制和学区制的思想取自法国,而单轨制的设想则来自美国。这是明治政府成立后所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法令,在日本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颁布被看成日本近代教育的黎明。

为了克服《学制令》中所存在的学区划分过于理想化,学制过于单一化和对各地办教育的积极性的限制等缺点,1879年,明治政府又颁布《教育令》,废止了《学制令》,规定废除学区制,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止,日本教育进一步国家化,文部省统辖全日本的各级各类学校,并且从19世纪末起陆续设立了普通学务局、专门学务局、实业学务局、宗教局等机构。学校的经费由政府拨给,学校的课程和教科书都须经文部省审准,又于1903年确立了小学教科书的国定制,绝大部分小学教科书的著作权直属文部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废除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改为实行地方分权制,在中央仍设文部省,同时新设教育委员会作为各级地方教育行政的领导部门。依据新宪法和《学校教育法》,于1948年颁布了《教育委员会法》,次年颁布《文部省设置法》。文部省的权力和工作范围大为缩小。教育委员会的权力较大。在战后初期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得到公众支持的教育委员会,对于重建学校和进行教育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开始变动,到1956年颁布《地方教育行政组织与职能法》之后,教育委员会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部门,其成员改为任命制,权力被大大削弱。与此同时,文部省的权限却得到扩大与加强。1953年1月,文部省设立中央教育审议会(简称“中教审”),主要任务是按照文部大臣的咨询,进行教育情况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实际上,它的活动对于制定有关重大教育问题的决议和法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img25

图8-9 日本明治初期的小学

二、初等教育

1872年的《学制令》反映资产阶级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提出了全民教育即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所以全国各学区除了在改造寺子屋的基础上广设小学外,还出现了女子小学(见图8-9)、村落小学、贫民小学和私立小学等各种类型的小学。小学学制8年,按年级制组织课堂教学,考试十分严格。小学的课程多至二十几门,包括了现代西方科学的各门基础知识。但是,当时的日本要普及8年的初等教育实际上有许多困难:政府和民众团体的经费很困难;人民贫困;从西方直接翻译过来的教材不太符合日本的需要和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能讲授西学的合格教师很少;等等。

1886年4月10日,日本政府颁布《小学校令》,规定小学分寻常小学和高等小学两级,修业年限均为4年。6~14岁为学龄期,学龄儿童必须接受4年义务教育。寻常小学开设的课程有修身、读书、作文和写字。

1900年,日本政府修改《小学校令》,确立了4年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正式将8年小学的前6年定为义务教育,同时决定废除一切私立学校,国民教育全部由国家举办。据1920年统计,当时日本的小学入学率超过99%,适龄儿童几乎全部入学。由于小学教育已经普及,初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临时教育会议建议,从1924年起实行8年制义务教育,但因时机不成熟和所需经费过多,这项建议未被采纳。8年制义务教育直到1937年才正式通过,但由于战争爆发,实际未执行。

此时的日本小学,开设修身课(道德课)以灌输皇道思想和武士道精神。1900年以后,日本开始改变照搬西方课程和教材的做法,把各学科整理成一套基本的科目,以日语和算术为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盛行赫尔巴特的教学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杜威和国际上的新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教育界。虽然新教育的支持者未能改变当时日本教育的主流,但他们的一些意见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时更多地注意了儿童心理学,同日常生活联系更密切的教材被采用了,课本中的句子也更易为儿童所理解了。

1947年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规定,采用六三三四制单轨学制,将义务教育年限由6年延长为9年。儿童6岁入学,男女儿童教育机会均等,一律实行男女同校制度。小学阶段培养儿童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现象的能力,正确理解人类相互关系等。小学必须使用经文部大臣审定的教科书或以文部省名义著作的教科书,教科书要符合教育目标的精神。

1971年6月,日本中教审向文部大臣提交了一份《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咨询报告(简称《咨询报告》),该文件的许多精神被文部省采纳并实施,成为日本继明治初期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的所谓“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咨询报告》对日本的初等教育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认为初等和中等教育目的是为每一个人终生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应采用新的教育方法,促使每一个人个性人格发展,还应更新教育内容,从人的连续发展过程的角度设计教育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三、中等教育

明治初年,日本教育的发展重点在初等教育,因此中学较少。各地根据1872年《学制令》办起的主要是一些开设西方学科和学习外语的中学,此外,在原来学西方文化的私立学园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私立中学,如福泽谕吉和新岛襄创办的庆应义塾(后来的庆应女塾大学)和同志社英文学校(后来的同志社大学)等。当时日本各地还存在一些用日语作教学手段的男子中学,它们大多是简易类型的,官方不承认它们是正规中学。女子中学开始出现,但与男子相比,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少,程度也低,只有毕业于西方基督教会办的女子学校和私立学园的女子文化水平较高。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对中学进行了整顿,规定了男子中学要达到的标准,不合格的不能称为中学,因此中学数量大大减少。1886年,日本政府颁布《中学校令》,规定中学分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两级。前者修业5年,由各府县设置和管理;后者修业2年,属文部大臣管辖。高等中学和寻常中学性质不同,高等中学分科设置,属大学预科性质。中等技术和职业学校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但其大发展是在20世纪之初。

19世纪末,日本在中学(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进行的教育曾称为高等普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双重的,既准备学生马上就业,又准备学生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1894年,日本政府颁布《高等学校令》,取消高等中学名称,中学不再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改为5年一贯制的寻常中学。1899年修改《中学校令》,颁布《高等女学校令》和《实业学校令》,将寻常中学改成中学校,招收12岁以上、修完高等小学校第三年课程或有同等学力的男生。高等女学校是中学校的一种,修业4年,入学资格与男子中学校相同。实业中学也是中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其任务是进行职业教育。这些法令颁布之后,日本的中学数量明显增加,从1898年的186所、学生61457人增加到1912年315所、学生128973人。

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训练,一般招收读完小学八年级的学生,再给予3~4年的训练。根据1899年日本政府的《职业学校令》,职业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都包括在这个职业系统之内,徒工学校也被看做是一种技术学校。这样,技工和中等技术人员的培养再不是学徒制而是学校化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中等教育以《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改革。1958年,文部省提出“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教改方案,修订了中小学教学大纲,强调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增加数学、理科的教学时数,减少音乐、美术课的教学时数,并且加强了文部省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统一管理。1971年的咨询报告也对中学教育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日本的高级中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发展。但日本由于模仿美国的高中模式,强调开设综合高中,从而削弱了职业高中。1951年6月开始,日本文部省制定《产业教育振兴法》,采取了充实职业高中设备的措施。自1956年以后,逐步调整学科结构,增招工业高中学生。此外,普通高中也开设职业课程,供学生选修。1968年,文部省又提出“高中职业教育多样化”的方针,对职业学科内部结构进行调整。

四、高等教育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渐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对国家最有用的不再是懂得儒教思想和日本经典著作的君子,而是具有西方新知识的科技人员。因此,高等教育被当做使日本现代化的首要条件之一加以发展。先前的开成所和医学所分别作为大学的南校和东校保留下来并加以扩展,讲授儒学的昌平坂学问所被废除了。1877年,大学南校与东校合并为东京大学(见图8-10)。除文部省外,政府各部都按照自己的需要建立起若干高教机构来培养科技人才,如工部省的工部大学,拓殖局的札幌农业学校,司法省的法律学校,不过后来它们几乎全部陆续被并入东京大学。1885年,东京大学已发展成为五个学院(文、法、理、工、医)组成的综合性大学,共有学生一千多名,日本当时的高级人才几乎皆出于此。1886年,东京大学改称帝国大学,它效法德国大学的经验,十分重视教学和研究两方面的工作。除了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外,庆应义塾到19世纪80年代也已发展成为包括文、法、财经三个部分的庆应大学。当时日本的政府和大学花了大量金钱聘请外籍教师,并派遣许多学生到先进国家去学习。日本大学致力于引进现代的学识、技术、文化及各种组织方法,从而为逐步建立日本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独立体系奠定了基础。

img26

图8-10 日本东京大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大学(东京大学)改称东京帝国大学,另外又成立了京都、九州、北海道等几所帝国大学。同时,日本实际上存在许多公立或私立的专科学院。1903年,日本政府颁布《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教授高等学术和技艺;修业3年;招收中学及高等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在同一学校内可以并设预科和研究科;允许国立、公立,也允许私立。该令颁布后,原有专门学校按规定进行了整顿,同时,各地还成立了一批新的专门学校。

1917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学令》,正式承认公立的县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并新建许多高等学校,如经济学院和商业学院,要求将专业学院重新命名为某某大学内的学院,尽量缩小不同学科间的障碍。由于地方政府和私人团体都能合法地设立高等学校和大学,日本的高等教育突飞猛进。当时日本大学中最著名的是几所帝国大学和庆应义塾、早稻田等优秀的私立大学。该法令还要求各帝国大学设立研究部,培养科学研究人员。20世纪20年代以后,日本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执行“国民经济倍增计划”,高等教育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这个时期日本高等学校发展的特点是多样化、速度快,并且克服了长期存在的重文法(律)、轻理科的传统倾向。同时,学校组织的内部结构方面也有新的创造,形式多样化,不仅有4年制的本科,还有2~3年的短期大学和各种专修学校以及大学后的研究院。日本高等学校都实行学分制、课程选修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还出现了一些新型大学,筑波大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该校在学校管理和课程设置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它改变了传统的院系既管教学又管科研的制度,实行学群学类制,将教学和科研分为两个系统,便于学校接受国家和社会上委托的研究任务。新的学群制改变了过去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开的做法,而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实行综合化的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