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论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中立足于文化,着眼于课程,从文化自觉的视角阐述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课程文化自觉是课程文化建构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课程文化自觉的终极目标是体验“生命的深度与理想的高度”。因此,课程文化生命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特征。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是指课程文化自觉中课程文化的先行性、先导性、先进性和理想性的品质。

论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光电工程学院 于 洵 韩 军 聂 亮

摘 要 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因此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间是同步关系。课程改革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文中立足于文化,着眼于课程,从文化自觉的视角阐述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首先,阐述了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其次,论述了课程文化自觉的意义与特点;最后,从学校课程文化的属性出发,阐述与分析了研究生教育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课程;课程文化;实践策略;学校课程

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因此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间是同步关系。课程改革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在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大学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抓住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这一核心工作,必然带动学校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发展,对推进大学研究生教育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来推进大学研究生教育文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把握正确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方式,采用最佳的实践策略,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课程文化自觉是人类对课程发展方向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并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信念和准则,主动将之付诸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课程文化自觉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客观性的过程,其本质规定性包括理性思维、理性统一、理性态度、理性选择、理性目标,具体体现为:主体的课程文化意识、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系统的课程文化结构、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等特点。

文中从学校课程文化的属性出发,阐述与分析研究生教育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一、课程文化自觉及其特点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即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整理、提炼、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是课堂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环境气氛和师生关系形态。“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如保持课堂秩序、组织教材、激发学生兴趣、组织练习、评价学习成果等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从而创设出一种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既是一种含有文化载体的内容,又是一种具有文化性质的形式。它包括课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部分内容。课程物质文化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出现,主要是指付诸实施的课程客观物质条件和必要前提,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潜在影响;课程制度文化,主要指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课程规范和指导标准等,规范、保障课程体制的科学运行;课程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教育主体的特定办学理念、价值取向、人文意识以及科研态度等。课程文化内涵丰富,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文化,并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是其自身自主发展与创建学校品牌、形成学校特色和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与核心。

课程文化自觉是人类对课程发展方向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并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信念和准则,主动将之付诸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课程文化转型、取舍、选择和改造的自主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课程文化自觉是课程文化建构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课程文化自觉以观念、意识、认知的形式对课程文化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课程改革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没有必要的变革机制和变革动力,没有把自觉的课程文化作为改革的灵魂,课程改革就必定无法完成其既定的使命。只有在文化自觉的指导下,依靠课程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文化革新。

课程文化自觉主要以课程的科学理性、人文理性、多元理性、价值理性等理性形式体现出来。要实现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的编制由“行为目标”走向“体验目标”,由“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由“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由“教材”走向“学材”,由“量化评价”走向“质性评价”。课程文化自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创造。

课程文化自觉具有五个方面的核心特征。

1.主体的课程文化意识

主体性的课程文化意识主要指课程本身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本体化的文化形态,赋予课程一种主体的地位,使得课程具有自身的自律性、独特性、自觉性的文化属性。因此,课程文化自觉决定了课程本身的主体性,课程本身具有文化自觉性,不是他律的、消极被动的,也不是给定的、委派的,而是自为自觉的、自成的。

课程文化主体意识是课程文化自觉中最为根本的特点之一,它与课程文化自觉的理性本质密切相关,只有具备课程文化主体意识,课程文化才能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2.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

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是指课程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具有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胸怀。因此,在课程文化建设中,要求我们在课程的建构中正确处理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性,要具有开放的胸襟,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有容乃大,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中,课程文化才能激荡出生命的活力,才能从其他文化中吸取更多的养分。

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是课程文化自觉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使之成为课程文化的有机部分。

3.系统的课程文化结构

系统的课程文化结构是指课程文化具有整体的文化结构,从课程文化自觉的视角而言课程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结构,课程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课程文化的变革和课程实践中,必须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文化的系统性。

以课程理性为基础,以课程价值观为核心,课程符号和课程规范等按照文化的规则,构成整体的课程文化结构。无论是课程的研究,还是课程的实践,必须在整体上认识课程文化,然后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

4.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

课程文化自觉的终极目标是体验“生命的深度与理想的高度”。因此,课程文化生命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特征。课程文化生命是指对课程中的教育的生命意义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充分关怀。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人总是在生活中舒展着个体的生命,体验着生存的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

5.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

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是指课程文化自觉中课程文化的先行性、先导性、先进性和理想性的品质。这标志着课程文化自觉视野中的课程文化是一种走在社会、时代前列的,对社会起导向作用的先锋性文化。正是由于超越性的课程文化品质,课程的实践才能充满生机,课程的行为和活动才能更加深刻和充满活力,课程文化才能更多地从其内在的文化发展规律出发,而不是被人为的外控因素所摆布,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道路。

二、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价值特性、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是课程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重点。

价值取向就是依据主体的认知水平,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对课程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

理性、动态性和标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特性,理性反映了课程文化价值选择的本质,动态性反映了课程文化价值选择的轨迹,标准性反映了课程文化价值选择的依据。

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是课程主体按照某种价值取向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课程活动价值进行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课程价值目标、课程价值创造、课程价值实现等一系列选择。

课程文化自觉价值选择的过程首先是确立选择的目标,这是课程主体已经掌握了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但是这只是观念上的把握,只是一种课程文化的理想模型。它还必须在课程价值选择的活动中将这些观念性的模型,转化为课程的现实设计。其次是通过物化的手段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最终完成价值选择,呈现价值选择的结果。总之,通过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最终形成一个以主导的课程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

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实现过程是从价值取向的确立到价值实践完成的过程,是通过某种途径和运作机制,使课程文化的价值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三、研究生教育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对价值问题的思考,是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和决定因素。在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实现中,将价值的实践目标和价值实现方式理性地结合起来,并逐渐化为规范课程文化自觉和引导课程主体行为实践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一种系统的具有超越性质的以课程文化自觉为核心的课程价值观就确立了。

目前,大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与教学在“知识本位”的价值观引导下,形成了“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文化取向,以不变的客观知识应对社会变化,以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解决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终身发展问题,强调的是权威、秩序、延续和传承。

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文化自觉,意味着对教学和课程的新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学不仅需要单向的讲授,更需要师生之间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实现知识建构与内化,实现主动发展;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传承,也是一个个体知识的更新、增长和创造的过程,而课程文化自觉能够实现更好的知识传授和传承。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文化自觉,不是反对权威而是超越权威,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更强调师生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更强调合作过程中知识的有效建构,更强调通过课程文化自觉形成学生积极学习的意愿、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的能力、批判和创新的精神。不是否认普遍而客观的知识效用,更不是否认教材作为知识载体的作用,而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既尊重知识又具有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鲜明地体现在使师生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和创新权。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意味着他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选择教学进度、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开发权,意味着他有充分的权利对教材进行选择、取舍和组织,增加新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发学习资源;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创造权,意味着他有表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和教学创造的权利。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也应拥有自主的选择权,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和课程;每一个学生都应有平等的课程参与权,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课程与教学需要教师的创造,更需要学生的创造,教师的创造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创造,精彩的课堂教学常常是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本应是师生的共同创造,但长期以来我们失去了这样的创造权利,也失去了这样的创造能力。更为不幸的是,当我们拥有了创造的权利时,我们已经失去了创造的欲望。薛涌回忆自己在美国大学讨论班学习时的体会,谈到大学教学与文化取向的问题:“你不仅要理解书本,还要汇通其他学科的知识,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句话,把所有本事都使出来,创造一些别人没有的思想。”“在中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学问,不懂什么。在美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激发人的能力。”“这样的大学,实际上是这样一种文化:不在乎你知道什么,但刺激你一刻不停地进取、创造,不论拣起什么都能闹出一番动静来。这是现代社会的精神,也是现代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和我们从小背书的传统是相反的……找不到这种精神,中国就不会有一流大学,也很难成为世界强国。”中国的大学需要创造的文化取向,中国的大学研究生教育更需要创造的文化取向,而创造的文化取向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文化自觉。

四、结语

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课程而言,研究生的课程改革要实现课程的整体跃迁,实现从技术理性取向到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变,课程文化自觉必将引领并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加强课程文化建设,增强课程文化自觉意识,对于构建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文化氛围,提升研究生课程文化内涵品质,促进研究生教育水平进步和促使研究生教育整体、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阵国.当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6(12):72.

[3] 薛涌.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N].南方周末,2005-11-3.

[4] 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8(2):25.

[5] 龙一芝.构建课程文化:现代学校发展的新命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9(6):61.

[6] 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