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生活活动100条

幼儿生活活动100条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学前教育机构中满足儿童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餐饮活动、睡眠活动、盥洗活动、如厕活动、整理活动、自由活动等。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学前儿童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并具有反复地特点。“快乐的童年生活”最现实的表现就是儿童每一天的具体生活,而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的表现也是判断、衡量他们学习和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一节 日常生活活动

一、日常生活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学前教育机构中满足儿童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餐饮活动、睡眠活动、盥洗活动、如厕活动、整理活动、自由活动等。

(一)日常生活活动的特点

1.自在性

日常生活活动是一种具有自在性特征的活动,如果我们去观察幼儿在家里的一日生活,可以发现,有很多幼儿的日常生活一般都没有固定的活动内容,他们可以随意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种种活动既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确定的地点,玩累了自然休息,饿了找东西吃,困了就睡觉,生活活动往往是顺其自然,十分宽松的。

2.习惯性

学前教育机构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的反复出现。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学前儿童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并具有反复地特点。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重点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做起。

3.情感性

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要接触许多事物,了解许多物品的名称、性能和用途,这对于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智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去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而成人及时地鼓励与肯定,就是强化这种体验,使他们获得成功后的满足感、充实感和自信心。另外,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学前儿童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关注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和需要,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这种日常生活的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

(二)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

1.使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学前教育机构里的生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学前儿童从家庭进入托儿所、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所感受到的变化是极大的,对他们来说,这些机构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正式进入集体生活后,由家庭的“中心成员”变成了教育机构里众多小朋友中的普通一员。在家中,大人对孩子各方面的照顾是非常全面的;而在学前教育机构,教师要照顾十几名、几十名的孩子,就需要培养起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才能使其尽快地熟悉、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产生归属感。

学前儿童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比较柔嫩,身体素质还很薄弱;学前儿童时期又是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知识经验、独立生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他们既需要教师的悉心照顾,更需要保育员和教师反复指导下的帮助和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为最终走向自立奠定最基本的能力和态度基础。

2.使学前儿童愉快的度过每一天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快乐的童年生活”最现实的表现就是儿童每一天的具体生活,而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的表现也是判断、衡量他们学习和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教师要把生活活动不仅看成是满足孩子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等生理需要的过程,更要看成是以此为机会,使他们的相关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的学习、练习的过程。让学前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让他们愉快的度过在学前教育机构的每一天。

3.日常生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育的生活化,学前儿童教育必须是保教并重的,必须寓教育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之中。日常生活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重要途径。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对学前儿童而言,大部分的学习是生活化的、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就是日常生活本身。因此,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应同儿童的一日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儿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都应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出发,加以充分的组织和利用。

二、教师对一日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入园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第一,认真做好晨检工作,并仔细观察幼儿的精神及情绪表现(脸色、皮肤、眼神等)有无异常,妥善处理好幼儿异常情况,并向家长询问有关幼儿在家情况,并做好记录。

第二,做好生病幼儿的药物管理工作,准确把握药瓶剂量、服用时间、服用方式及服用注意事项,切忌出现错喂、漏喂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仔细检查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如有携带,及时进行教育和保管,并在下午离园时和家长做好交谈,并提醒下次不允许带危险物品入园。仔细检查教室内有无危险物品和区域,如有情况,及时处理。

(二)游戏与户外活动指导

教师应每周制定户外活动计划,目标明确、切合实际,为幼儿创设安全的户外活动环境,准备相应的活动场地、玩具、器械及材料,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并保证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其中户外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早晨入园后,在教学活动和午餐后,灵活组织散步、自由活动等户外活动,允许幼儿按自己的个人意愿和兴趣,自由选择有益活动,自由结伴,自由交谈,适时指导。

在幼儿进行游戏或户外活动时,教师应要求幼儿做到:①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冬天不怕寒冷,积极参加锻炼;听音乐做操时,精神饱满、情绪愉悦、注意力集中、动作协调,力求达到锻炼的目的。②在指定的范围活动,兴趣浓厚,活泼愉快;学习和提高动作技能,会用器材锻炼身体,具有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③遵守活动规则,活动时不乱跑、不喊叫、不打闹、不做危险动作、不玩危险游戏,知道玩大型玩具时不拥挤、不推拉,有序上下楼梯,有组织有纪律参加活动。④中、大班幼儿能自己组织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在老师带领下,积极参加劳动、散步、自由活动等户外活动,正确使用器械,注意爱护器械,用完后帮助老师将玩具、器械、材料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

(三)进餐的指导

做好幼儿进餐的组织工作,对保证幼儿营养的摄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有重要意义。

进餐前15分钟提醒幼儿结束活动,做好盥洗,准备进餐,并指导值日生分发餐具,轻拿轻放,摆放整齐。

在进餐中,指导幼儿有序进餐,观察并照顾幼儿进餐,轻声和蔼地指导和帮助幼儿掌握进餐技能,培养幼儿文明进餐习惯及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醒吃饭慢的幼儿吃饱饭,对有特殊要求的幼儿(生病禁忌、对某些食物过敏、少数民族等)的餐点做好调整;切忌大声催促,对进餐慢的幼儿大声斥责等。

提醒幼儿饭后擦嘴、漱口和喝水,有计划的组织餐后活动。

(四)盥洗的指导

幼儿的盥洗包括大小便、洗手和洗脸等。盥洗活动对培养幼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养成幼儿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有重要作用。

教给幼儿正确的盥洗方法,认真观察、指导和检查幼儿盥洗,包括洗手、洗脸程序的技能及使用便纸。

教育幼儿不玩水、不浪费水,培养自觉盥洗的习惯。教师应对幼儿提出盥洗的明确要求,不妨碍别人,不互相拥挤碰撞,洗后立即离去等。在设施较少,不能同时进行时,教师要做好安排,对小班幼儿要具体帮助,通过讲评,促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五)睡眠的指导

睡眠对恢复幼儿身体各器官的机能,保持健康有很大意义。

教师在午餐后组织幼儿散步,稳定幼儿的情绪,培养幼儿良好的入睡习惯,要求幼儿按顺序穿脱衣服(入睡前,先脱外衣,再脱鞋子,裤子;起床时先穿外衣,再穿裤子,最后穿鞋袜)并叠放整齐,放在指定位置;盖好被子,闭上眼睛,安静入睡,保持正确睡眠姿势(右侧卧或仰卧);不带玩具上床。

及时纠正幼儿不良睡姿,并注意检查被子是否盖好,重点观察带病幼儿,发现神色异常应及时处理并报告;随时保持空气新鲜,天暖无风可打开窗户,但应该避免对流风吹在幼儿的身上;随时准备柔软毛巾为出汗多的幼儿轻轻擦汗;轻声提醒常尿床的幼儿起床如厕,发现幼儿尿床要及时换洗、晾晒,严禁让尿湿的幼儿睡在湿的床上。

组织幼儿起床前,先轻轻叫醒幼儿,让幼儿在床上躺3~5分钟后才起床。起床时,观察幼儿情绪有无异常,指导并帮助幼儿穿衣,整理床铺;提醒动作慢的幼儿。

起床后,注意检查幼儿的衣服、鞋是否有穿反;指导并帮助幼儿喝水;做好睡房的消毒和打扫工作,并开窗通风。

(六)离园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教师与幼儿进行简短谈话,回顾一天的生活,鼓励他们的进步,提出新的要求;检查幼儿仪表是否整洁,是否有穿反衣物、鞋子的情况发生,对于小班孩子重点检查是否有尿湿裤子情况;提醒幼儿回家带全自己的物品,提醒幼儿回家途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安全、饮食教育;有计划组织地指导等待离园幼儿的区域活动。

当家长来接幼儿时,做好班级教师分配工作,一位老师要注意组织幼儿有序离园,另一位教师可向家长适当反映幼儿在园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幼儿家长提出指导性建议,共同配合教育。教师要高度负责,把每一个幼儿安全交给家长,严禁出现幼儿自己离班、离园以及被陌生人接走等情况。

幼儿离园后,教师要做好教室物品、材料的整理,检查水、电、门、窗是否关好。

三、组织与指导一日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悉心照料与积极培养相结合

“保教结合”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它是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的。由于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为保证他们的健康、安全和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要对儿童的生活予以全面、细心的照顾。但“保教结合”不等于包办代替,凡是儿童力所能及的、应该掌握的事情,教师就不要代替幼儿去做,而是要鼓励并指导他们自己去完成。在设计儿童日常生活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教养结合,养中有教、教中有养、教养并重。

(二)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生活活动是教师观察、发现和指导儿童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的活动,教师应抓住生活活动中的教育契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进餐活动中,除了要让儿童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的餐饮习惯和独立进餐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这一活动对儿童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在餐前教师可以向儿童介绍今天的食物或让儿童自己说说菜的色、味、营养,不但可以激起儿童的食欲,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各种食物并促进语言的交流。

(三)利用游戏指导生活活动

教师在设计指导儿童生活活动时,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出发,逐渐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能力。对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活动来发展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家园共育,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当儿童离开家进入集体生活时,家长和儿童都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许多儿童动手能力或生活习惯不好,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密切相关,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事事不让孩子动手,使孩子的依赖性较强。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家长的心情,悉心照料好每一个儿童,仔细观察、了解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与特点,经常向家长反馈,取得家长的信任,进而支持幼儿教师的教养工作;其次要对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或家里的生活情况、能力、行为等表现与家长定期沟通,使家长能感受、体会孩子在自理过程中的能力与进步,同时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以及从小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的自理行为和生活习惯能在一致的教育环境中养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