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年,一个脚印

十年,一个脚印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学院,最重要的工作无疑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总之,均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值得同行们在一起切磋商议,并从中引发进一步的思索与探讨。十年,在沧桑的历史面前是过于短暂的一瞬。借助这部文集的出版,广大参与者为个人、为集体留下了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脚印,无意间也为学院的办学历史留下“立此存照”的可贵印迹,这倒是文集编撰者事先未曾预想到的。临末,要感谢所有参与此书撰稿和出版的领导、老师和同学。

十年,一个脚印

(代 序)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2004年建院,2010年9月改名人文与传播学院,至今恰好十个年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倘若种棵树,似乎已可成材;可对于“树人”工作而言,才算刚刚开始。

一个学院,最重要的工作无疑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可牵涉到教怎样的书育怎样的人、如何教书怎样育人,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远不是三言两语或一两本书所能道尽。

就一个大学里我们学院拥有的几个专业而言,拿土地来做比方,我们所开垦的是几片生荒地。往好里说,那就是筚路蓝缕、破土开荒;往悲壮里说,又叫着白手起家、一切从头开始。这新起学院的处境又好像是在原先一片小巧精致的园林边沿突然辟出的一个新而小的庭院,一切都得重新规划布局,一切都得细心经营培育。

这就是我们的基本院情。历史短、底子薄、专业多。除了培养少数研究生,我们要培养中文、历史、哲学广告、编辑、新闻六个专业的本科生。这副担子实在不轻,使命说得上艰巨而光荣。

但我们挑起了这副担子,责无旁贷,无怨无悔。

我们把犁杖深深插进乌黑的土地,埋头耕耘,任劳任怨。

是的,我们就是一群辛勤的农人,在一小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

赤日炎炎,杂草丛生,但有时也清风徐来,鸟唱虫鸣。在多数时间里,我们挥汗如雨,埋头苦干,但有时在劳动的间隙,我们也聚集在田间地头,“偷得浮生半日闲”,在一起无所顾忌地谈谈禾苗,说说庄稼,聊聊运锄的心得,叹叹耕耘的酸辛,甚至也感慨一番种子不及先前饱满,或是担忧旱象是否能尽快减轻,当然也议论议论破解的对策,展望展望来年的收成……

有了这些议论、感慨、分析、展望,便汇成了我们这部论文集。其中的文章或针对具体课程一事一议,或对某一专业某一类课程的教学展开分析,或着眼学生毕业论文水平的提高,或就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提出设想,或宏观分析教师的生存发展空间,或微观解剖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既有资深教师传道授业的经验之谈,也有博士毕业不久初为人师者的课堂感悟与思考……总之,均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值得同行们在一起切磋商议,并从中引发进一步的思索与探讨。其中,还有两位在校的本科生也贡献了他们对大学老师的恳切期望,尤其值得为人师者的认真对待。

十年,在沧桑的历史面前是过于短暂的一瞬。不过在一个学校、一个学院的办学史上,却不算太短的一段时间;在每个个体的生命史上又有着更大更重的分量。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也同时在参与着对一个学院、一个专业的办学历史的书写。借助这部文集的出版,广大参与者为个人、为集体留下了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脚印,无意间也为学院的办学历史留下“立此存照”的可贵印迹,这倒是文集编撰者事先未曾预想到的。

临末,要感谢所有参与此书撰稿和出版的领导、老师和同学。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陈寿灿教授亲自关心与过问此书的出版,人文与传播学院为这本小书的问世提供了出版资助,在此谨表谢忱。学院教学秘书徐军老师和各位系主任在论文征集过程中、本书责任编辑蒋红群女士在出版过程中,都付出了自己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编 者

2014年5月于杭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