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究竟在怕什么

我究竟在怕什么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某的焦虑有特定的对象和场合,故排除。咨询师通过认知重建,帮王某识别造成害怕考试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王某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王某出现恐怖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王某及其家人提出还需要继续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与咨询师共同商讨了中长期的咨询方案。

我究竟在怕什么?

———高中生考场恐惧症的咨询个案

安吉县高级中学 梁 娟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来访者王某,男性,18岁,浙江安吉人,汉族,高三学生,未婚。

2.成长史资料:出生于安吉县城,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独生子,且祖父、父亲均为独子,故自小深受长辈宠爱。祖父母均是退休干部,父亲是公安局领导,母亲是镇妇女干部,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母感情和睦。3岁时长辈开始为他聘请家庭教师,学习朗诵诗词、书法。入学后,在学习方面成绩非常优秀,初中、高中升学时均考入当地最好的学校的实验班。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本人也一直要求上进。个人爱好不多,平时喜欢一个人打打篮球。身体健康,过去未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未接受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目前精神状态:感知觉、记忆及思维未见异常,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

3.目前精神状态:感知觉、记忆及思维未见异常,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

4.心理测验:SDS标准分57,轻度抑郁。

SAS标准分69,中度焦虑。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诉:因“开学两个多月一直不能考试”而求助。

2.个人陈述: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蜜罐里,优越的家庭条件、优异的学习成绩使他对自己的未来始终充满信心。从小到大没受过什么挫折,考试成绩尽管有时有起伏,但是均在家人和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做最好的自己”。但高二文理分班时因为父亲的强烈要求,喜欢文科的他最终选择了读理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兴趣,考试成绩名次不如以前,第二个学期通过家教和自己的努力,名次有所提高,但感觉学得比以前吃力。在高二学年的期末考试发挥严重失常,排到了年级五十名之后,按照这个成绩,他失去了进入高三唯一的理科“实验班”的机会,只能进入“重点班”学习。暑假期间知道成绩后被父亲责骂过几次,自己也觉得非常悔恨、懊恼。开学后通过父亲的关系和平时的表现,得以“破格”进入“实验班”学习。参加第一次高三摸底统考时看到考卷突然感觉心慌胸闷,呼吸急促,拿笔的手不定发抖,手心、后背冒汗,且有呕吐和眩晕感。到医务室简单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但是回到考场又再次发作,从此不能进入考场参加任何考试。但是能够坚持在校听课、学习。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基本正常。因高三考试频繁,担心会因为不能考试被“流动”出实验班,情绪低落,脾气越来越暴躁,学习效率也有所下降。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他克服对考试的恐惧心理。

三、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第一次咨询时一人前来,衣着得体,讲话声音清晰,但情绪低落,有明显焦虑表现。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四、评估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处于青春期,自尊心比较强,内心敏感,易受伤害,内容易泛化。

2.社会原因:

(1)成长过程顺利,家庭条件好,缺乏困难磨炼。

(2)经历考试失利、靠关系进实验班等负性事件,自信心受挫。

(3)家庭对其期望值过高,父亲的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缺失。

(4)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频繁考试、频繁分班,且将考试成绩作为分班唯一依据,通过分班将学生分成“实验”、“重点”、“普通”的等级,造成王某心理压力过大。

3.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自我优越感强,自我要求高,追求完美。

(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的成绩永远应该是排在前面的,自己的实力永远应该是在最好的实验班的。

(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考试再次失常,被“流动”出实验班。

(二)初步诊断

考场恐惧症。

(三)诊断依据

1.对考试和考场表现出明显和持久的恐怖,恐怖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伴有显著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慌、胸闷、肢体特别是手发抖等症状。

3.症状出现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且与负性事件有关

4.对恐怖的对象—考场、考卷有回避行为,社会功能受损。

5.自己知道惧怕是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

6.对症状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助。

(四)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王某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王某虽有情绪低落,测量结果表现轻度抑郁,但无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症: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王某的焦虑有特定的对象和场合,故排除。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鉴于高三学习阶段对于王某人生的重要意义和解决王某当前考场恐怖的紧迫性,咨询师决定尽快为其治疗并和求助者共同商定了以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

消除王某对试卷和考场的惧怕。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2.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订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

一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二是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改变其对考试的恐怖行为。

三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约定咨询的时间,每周两次,每次45分钟。咨询师持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书,为学校兼职心理老师,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咨询过程概述

(一)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标:收集资料,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方法:充分尊重对方,通过倾听、共情、积极关注,让王某尽情倾诉。

(二)心理咨询阶段

●第三次咨询:

目标:认识症状产生的原因。

方法:与王某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产生考场恐怖的原因,特别是分析父亲的教育方法对其成长的影响,通过对话,让王某宣泄长时间在父亲管教下产生的不良情绪。同时,通过再现考试失利事件、“优点轰炸”等方法,使王某认识自己不良的认知模式。

●第四次咨询:

目标:1.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

2.学会放松。

方法:

1.通过会谈、认知重建法、积极自我暗示等方法,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王某想到考试,就会立刻想到“我一定要考前几名”,想到分班,就一定会想到“我必须在实验班”。咨询师通过认知重建,帮王某识别造成害怕考试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王某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如“我也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不可能在学习上一帆风顺”、“即使一次考试我没有考好,但并不意味着我高考也考不好”、“离开实验班也没什么不好,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再考回去”、“我相信我能行”等。

2.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无论何时,当出现紧张状态时,都去想放松,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3.布置家庭作业

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放松方法,每天训练1-2次,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五次咨询:

目标: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准备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找出王某在考试过程中感觉恐怖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恐怖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布置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六次至第八次咨询:

目标:通过系统脱敏减弱并最终消除王某对考场的恐惧感。

方法:采用系统脱敏法,分为两个过程:

1.想象脱敏。

通过想象唤起王某对考试的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每次可进行1~3个等级,视情况而定。

按照以上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到焦虑程度降到0,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5~6次的脱敏治疗,王某在想象考试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

2.实际情景演练。

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由家人陪同进行实景演练:去往考场的路上;走到考场教学楼下;走到考场门前;进入考场;坐在座位上;远距离观察试卷;近距离观察试卷;答卷。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王某出现恐怖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三)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九次咨询:

施测SDS、SAS,并与咨询前对照。总结。王某谈体会和感受,与咨询师共同回顾在整个过程中的成长。

心理测验结果:SDS标准分低于53分,无抑郁。

SAS标准分53分,轻微焦虑。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考试时不再有胸闷、发抖、出汗的病症状表现。

2.家人评价:能够主动与家长沟通考试。

3.他人评估:老师反映,王某的成绩没有明显提高,但从试卷的答题情况可以判断,王某在做考卷的时候思路清楚,书写规范,对试题的难易程度的判断和舍弃比较合理。

4.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王某的考试及考场恐怖,改变了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王某及其家人提出还需要继续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与咨询师共同商讨了中长期的咨询方案。咨询的方法以认知疗法为主,配合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提高求助者对自我的认识水平,发掘个人潜能,逐步通过对人格的完善,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九、咨询总结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全面地掌握了王某的情况,取得了他及其父母的信任,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在此种关系基础上,咨询得到了王某及其家人很好的配合,加之王某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领悟能力,这些是咨询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咨询师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其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他的负性情绪;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王某对考试及考场的恐惧情绪和行为,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辅导后记

本文记录的是一则在各类考试重压之下的高中生对学习生活产生适应不良的极端案例。但极端特例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在应试教育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之前,在将分数作为升学、分班的唯一标准的现象没有彻底消失之前,王某的故事必将由另一个演员重演。心理治疗更多的是亡羊补牢,而凝聚家庭、学校合力,加强对心理问题产生前的预防、干预,让尽可能少的孩子遭受心理疾病的折磨,才是我们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最应该做的事情。

(2010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成果评比优秀个别辅导方案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