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年代留苏热潮

世纪年代留苏热潮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0年,中苏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而使50年代留苏热潮发展起来。1950年8月19日,首批赴苏联留学生启程,共计375人,其中研究生136人。该年选派留苏学生583人。50年代轰轰烈烈的留苏热潮结束了。1959年,国家科委、外交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第一次留学生工作会议,确定了其后的留学教育方针。50年代留苏学生主要学习工科,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0世纪50年代留苏热潮

杨 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重建被多年外来侵略和内战摧毁的中国经济的紧迫任务。为了解决国家建设所需人才,新生政权在留学教育方面做了两个工作,一是努力争取在外留学人员回归,二是积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1949年12月,政务院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统一办理留学生及学者回国事宜,大力争取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回国参加工作。到1952年底,该会共接待回国人员两千余人。据估计,到1957年春,归国人员共计约3000人,占建国前后在外留学生、学者总数的一半以上。“反右”运动后,归国者几近绝止。据国家人事部专家司调查表明:这些归国人员为发展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和国防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许多人成为高新科技领域和基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20世纪90年代初,任中科院学部委员者113人,占当时委员总数的1/3以上。

新中国成立时,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冷战格局已经形成。1950年,中苏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而使50年代留苏热潮发展起来。1950年8月19日,首批赴苏联留学生启程,共计375人,其中研究生136人。1952年,外交部和教育部在北京筹办留苏预备学校,首批招生419人。1953年5月,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开始进行当年留苏预备生选拔工作,6月,为做好选拔工作,国家成立“留苏预备生学科考试委员会”。8月1日至3日,各大行政区同时举行考试。该年选派留苏学生583人。到1959年,共向苏联派遣留学生8310人,占外派留学生总数的91%。若合计前往进修学习的科学家、技术人员、教师和工人等,总数达3.8万人。

进入50年代后期,中苏两党的分歧逐渐加大,并由意识形态扩展到国家关系。1960年9月,国家科委、教育部、外交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召开第二次留学生工作会议,确定今后派遣留学生应根据中央指示的发愤图强、增强信心、自力更生、埋头苦干的精神,本着积极而慎重的态度,采取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方法。1961至1965年,每年派往苏联的留学生锐减为几十人、几人。50年代轰轰烈烈的留苏热潮结束了。

据统计,50年代向苏联派遣的八千多名留学生中,回国率高达95%以上,这是因为他们均为公费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严格管理措施。这些管理措施的核心是重视留学生的选拔工作,对预选人员的政治面貌、业务素质、外语水平、身体状况都作了极其严格的规定,层层选拔,优中选优。1954年11月,外交部、高等教育部联合发出《派赴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留学生暂行管理办法》,规定了在外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12月,高等教育部颁发《留学生注意事项》,要求留学生努力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正派、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并对其思想、学习、生活、纪律等具体事项作了规定。1955年6月,高等教育部鉴于国外留学生的健康问题严重,又发出了《关于改善外国留学生健康情况的指示》。1958年,高等教育部、外交部联合颁发《关于管理派赴各国留学生的规定》,废止以前发布的管理办法。1959年,国家科委、外交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第一次留学生工作会议,确定了其后的留学教育方针。50年代留苏学生主要学习工科,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