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最悠久的伊斯兰学府

历史最悠久的伊斯兰学府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宝庆先贤马振五先生有见及此,认为欲改善穆民的生活,非从化除穆民的“愚”与“贫”着手不为功,化除“愚”与“贫”的不二法门,就是兴办学校教育,因此一个历史最悠久的伊斯兰学府——偕进学校,就正式诞生了。校中同人恐此历史悠久的伊斯兰学府,或因经费遭受挫折而不能继续开办为忧。因此宝庆之学校团体相率他迁。为使学生了解伊斯兰教义起见,每周添授教义数小时,此项课程教外学生则列为选修科,以符中央尊重信教自由之意旨。

历史最悠久的伊斯兰学府——宝庆偕进学校

马志崇

一、前言

中国穆民教育到现在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谈不到什么进步与成绩,其原因固然由于伊斯兰人力和财力的缺乏,而最大的阻碍和症结,却是因为过去的阿訇们很热忱提倡念经的结果,因此一般教胞为了圣定宗教的信仰,便不愿在宗教知识以外求知,于是自成风气,读书的便无形中减少了。

殊不知人类之生存与活动,及其生活需要之满足,全在于能适应环境与改善环境。而达到此目的的积极的根本的手段就是教育,教育则为人类改善人类之活动,以达到确保其生存,延续其生命,发展其生计,充畅其生意,而获得生活需要最完美之满足。

一般教友们由于信仰之坚诚,便忽略了我们现实环境之要求,把学校教育漠视了,认为读书就足以远离教门,甚至有反教的危险,这种错误观念建立以后,穆民的知识水准随之降低。结果便形成了穆民的“愚”,因为“愚”就缺乏人类活动和谋生的能力。接着又形成穆民的“贫”,“贫”与“愚”是社会给予伊斯兰教民一种普遍的批评。我们也无可否认。

宝庆先贤马振五先生有见及此,认为欲改善穆民的生活,非从化除穆民的“愚”与“贫”着手不为功,化除“愚”与“贫”的不二法门,就是兴办学校教育,因此一个历史最悠久的伊斯兰学府——偕进学校,就正式诞生了。

二、沿革

宝庆为湖南南部的重镇,城内外共有穆民数千户,而受教育者凤毛麟角。马振五先生便以此地为实施穆民教育之起点,于前清光绪三十二年概捐巨资,假西门外马氏宗祠附近兴建校舍,创办清真偕进学校,以培植伊斯兰青年。

后马先生囿于党国之职守,该校实际的行政责任,无法躬亲主持,然始终以创办人兼董事长的资格,处于指挥维护的地位。并先后赖教中前辈马襄吾、马朝昆、海廉成、马巍、张先南、马鼎、马图诸先生的惨淡经营,兢兢业业,共谋该校之发扬光大。迄今整整三十五周年,弦诵之音不绝。

入民国后,改名偕进小学,回汉学生兼收。每年经常保持三百学生左右,回生约占一半,后来马振五先生为谋该校之扩充,并应事实之需要,复于民国二十年辟立中学部,凡教内学生一律免收学费。且成绩特别优异而家境确属清寒者,复由校中予以深造之机会。

该校为应客观环境之要求,特附设两个分校,第一分校设于县境西部之桂花坪镇,该分校于民国十八年因人事关系已脱离母校而独立,易名为群贤小学校。自崇禧将军去岁路过桃花坪,亲至该校参观,多所嘉勉,事实上现在群贤小学与偕进学校,不论在行政或经济方面,尚保有相当之联系。第二分校设于县城之东门外,由母校委派专人主持校务,现仍继续开办。

三、经费

该校从来全靠菜牛捐之收入,供学校经常之用。计黄牛一头抽捐一元五角,水牛一头抽捐二元四角,每年可得三千余元。

民国十七年地方政府拟将牛捐之收入划归地方。而该校经费之来源端赖于此,如牛捐废除,既无异断送学校之命脉。当时校长张光南先生,乃实行护税运动,率领学校三百余人,浩浩荡荡,赴县政府教育局请愿。群情激愤,均具有非达目的不欲回校之念,直至得到圆满答复,方欣然而返。这是该校经费演变过程中第一次的波折。

迨民国二十年添办中学部,该校的开支自益趋浩繁,原有的牛捐仅勉强维持小学部,马振五先生乃复以其田产之大部陆续捐献学校,并请准于河南卫徽华新纱厂之回民教育基金项下年拨数百元,以充该校中学部之开办费与经常费。

当时该校以经费来源之固定,一切莫不在蓬勃的发展中。无如好事多磨,到民国二十四年,以全国屠宰税收归中央统筹办理,牛捐自然不能例外。因此该校经费顿感动摇。校中同人恐此历史悠久的伊斯兰学府,或因经费遭受挫折而不能继续开办为忧。当时校长马鼎先生、总务主任张光南先生,时笔者适亦任教该校。马校长和张主任为该校奋斗将近有二十年的光景。平时热心校务,劳怨不辞。以牛捐为该校之呼吸所在,爰竭力向各方呼吁,亲赴省政府请求核拨屠宰的补金,以资挹注。复承教中诸先进之协助,暨地方舆论之同情。经数月之周旋与奔号,始由省府定案,指定每年的教育补金二千元并牛捐附加二千元,这是该校经费演变过程中的第二次大波折。所幸均获平安渡过,未影响校务之进行。

俗语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则,办一件事业,全赖经济力量来推动,假使经济拮绌,那么凭人如何努力,亦难济于事。现在该校每年经费的总收入合共不过四千余元,以这样有限的经费,而经营一个中小学合办的有规模的学校,若非节财有道,用得其当,怎能维持现状。该校有许多的计划不能实现,就是为了经费困难的原故。

四、组织

该校分中学小学及直属分校三部,其规模宏大,组织健全。为易于明了其机构起见,特列一组织系统表如下:

偕进学校组织系统表

img189

五、现况

自广州放弃,武汉撤退,接着长沙大火。湖南之重镇——宝庆在敌机竞日之威胁下更形紧张。因此宝庆之学校团体相率他迁。当时该校为保全卅余年光荣之历史,以适应长期抗战,曾一度有迁往贵州之打算。后以迁移之费用过巨及时局之暂趋驰缓,遂就近将中学部迁往县境东部二十里之朱家祠堂,虽房舍狭隘,而因陋就简,尚差堪敷用。中学部现有六个班次,学制采三三制,一切课程之编订,统根据教育部之规定。为使学生了解伊斯兰教义起见,每周添授教义数小时,此项课程教外学生则列为选修科,以符中央尊重信教自由之意旨。

小学部为顾及儿童求学之方便自不能远迁,只得将就于县城附近穆民众多之区域,计共分设四处:(一)设于城西之原有校址。(二)迁设城北之张家院子。(三)迁设城南之观音庵。(四)迁设城东之朱家祠堂。第一二三处仅限于中低年级学生。第四处高中低年级均有。总之此四处统因校舍设备及教员之限制,除高年级学级编制采单式外,余均为复式编制。现合全校中小学部共有学生七百余人,亦蔚然大观也。

该校学生为养成其自治的能力和办事的手段,中学部学生于自治会的活动,向极重视,分别办理体育、出版、卫生、消费、图书、学艺各部分的事情,对于救亡运动的推展如募款、宣传、劳军等工作,尤为紧张积极。

小学部则由训育处指挥学生组织巡察团,于校内各交通必经之重要地点设置岗位,由巡察团员于下课后临流站岗,值班团员手持童子军木棒,臂缚特制标识,于各该岗区内学生之风纪,负巡察维持之责,按日汇报训育处于放学时分别予以奖勉惩罚,迄今行之不渝,故其收效甚宏,成绩斐然。

该校教职员小学部几完全为教中热心教育的青年,他们抱着鞠躬尽瘁兴教育才的决心,共谋穆民教育之发展。中学部教员因教内人才之缺乏,几十之七八聘请教外人,幸皆学识渊博,与当地穆民有笃厚友谊,于伊斯兰教有相当认识者。其中有一位杨真求先生,自民国十一年任教该校,迄今垂二十年,犹谆诲不倦,这种为穆民学校服务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感佩的。

去岁一月该校原有校址遭敌机炸毁一部,学生固然早已迁出,而物质方面的损失是相当的重大。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闻讯,特拨急赈二千元,以示救济。关于伊斯兰的教堂和学校,被炸毁的数达百余处,无可讳言的,这显然是敌人一种有计划的阴谋。

六、尾声

从上面一个简单的叙述里,我们知道偕进学校的缔造和经营是遭过很多的波折和困难,在风雨飘摇中继续成长发展,才建立起今日稳固的基础,毫无疑义的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伊斯兰学府,为三十余年的穆民教育不断地放射异彩。

抗战到现在三年又五个月了。距最后胜利之日愈近,而大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任务亦愈艰,尤其是伊斯兰的知识青年们!希望这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偕进,积极的加倍努力双重的使命——救国与兴教,以实现穆民教育最完美最理想的境界——化除穆斯林的“贫”“愚”,达到确保其生存,延续其生命,发展其生计,充畅其生意,这才是学校教育真正的功能。企盼政府国人和教胞予该校以实力的援助,使他许多计划顺利地推动完成。

经远于重庆

摘自《突崛》1941年 第7卷 第5-6期 第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