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网络环境下西北地区的乡镇图书馆建设

试论网络环境下西北地区的乡镇图书馆建设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问题,在我国提出的很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如武威地区共有92个文化站,设有图书馆的只有4个;平凉地区有文化站118个,图书馆7个;酒泉地区有文化站75个;庆阳地区有文化站146个,图书馆9个等。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网民素质普遍比较低的西北地区,培养高科技型的馆员队伍尤为重要。

试论网络环境下西北地区的乡镇图书馆建设

高继明

乡镇图书馆是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和服务为一体的乡镇社会文化机构,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对于现阶段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乡镇图书馆可以发挥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普知识,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一、西北地区乡镇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关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问题,在我国提出的很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20世纪80年代(1981年)、90年代(1997年)以及本世纪(2005年),我国就乡镇图书馆的建设问题曾有过一系列的规划、文件和指导意见。东北、华北以及东南沿海等一些有条件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建立起不少的乡镇图书馆并且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比较而言,西北地区因为经济、思想观念等各种原因,乡镇图书馆甚至是县级图书馆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重视程度不够、经费短缺、队伍素质不高、藏书数量不足等现象长期存在,有些乡镇虽然有名义上的图书馆,但多为应付检查而设,接待读者廖廖无几,没有发挥乡镇图书馆所应有的作用。以甘肃为例,全省大多数地区只有县级设有图书馆,或者图书馆与文化馆合并,人员建制也是“一套人马两套班子”,乡镇以文化站为主,图书馆的建设几近空白。如武威地区共有92个文化站,设有图书馆的只有4个;平凉地区有文化站118个,图书馆7个;酒泉地区有文化站75个;庆阳地区有文化站146个,图书馆9个等。

二、中东部地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成功模式

与西部地区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滞后完全不同的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乡镇图书馆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且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许多地方甚至已经建立起了乡村图书室,即把图书室建在自然村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且独具特色。如慈溪的农村阅览点、余姚的“文化中心户”等等。

1.捆绑式

所谓捆绑式,即把乡镇建设与乡镇图书馆建设“捆绑”在一起,把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列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上议事日程,把乡镇图书馆的建设作为乡镇干部考查评估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样可以引起乡镇主要领导的重视,既能获得经济上的持续扶持,也有利于保持馆员队伍的稳定性。同时,把乡镇图书馆建设作为文明乡镇评比的重要条件之一,上级主管部门对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做出硬性指标规定,并结合先进乡镇评比、检查,促进乡镇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2.分馆式

即把乡镇图书馆当作是公共图书馆在农村的延伸,而市县级图书馆以及省图书馆作为乡镇图书馆的上级图书馆。由乡镇政府出面,积极争取与市县图书馆的联系,充分利用市、县图书馆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建立市、县图书馆图书流动点,提高乡镇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共同举办多种形式的图书展览和培训活动,通过借资金、借脑袋的办法,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更好地发挥市、县、乡镇三级图书馆组织体系作用,为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服务,提供智力保障。

3.公办民助式

即由乡政府主办,吸纳本地企业家、致富个体户及港、澳、台有志之士、爱国华侨的捐赠办馆的方式。这种模式在我国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例子,现今已遍及全国19个省市、数量达50多所的“健华图书馆”就是由美国加州圣峪中华文化协会健华社的一群中美教授牵线建立起来的。通过与当地政府共建乡镇(村)公共图书馆,每馆由健华社捐资4000~6000元美金,这无疑是我国的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光辉的一笔。

总体来说,中东部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主要表现为:在资金投入上,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投入;在政策措施上,把乡镇图书馆的建设纳入政府政绩的考核机制;在资源共享和队伍建设上,争取到上一级图书馆的支持。

三、网络环境下西北地区农村的新变化

1.网络走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互联网发展迅速。资料显示,全国已有99%的乡镇能上网、96%的乡镇通宽带,有29个省份已经实现“乡乡能上网”。截至2008年,全年共有12364个行政村开通互联网,全国能上网的行政村比重达89%,已有19个省份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能上网”。

2.农村网民规模增长快速,西北地区网民增速明显

随着互联网触角向农村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广大农村也将成为未来互联网产业最具潜力的市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西部省份网民增长最快,网民增速达到52%,远远超过中部和东部地区,其中西北五省的网民人数已达到1974万,平均增长率达到71.64%。

3.农村网民互联网应用程度加深,网络向低学历群体渗透

调查显示,农村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长约13.1小时/周,比2007年增加了近1小时;另外,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聊天成为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特别是网络视频及聊天,成为外出农民工与留守家人感情沟通的“亲情桥”,这两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文化程度上来看,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49.4%。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网民比例达到42.3%,比2007年增长了3.9%,互联网正在向农村的低学历人口渗透。

4.农村互联网信息内容建设有所加强,农村网民对互联网认识价值得到提高

目前,针对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农村互联网信息内容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农民可以从网上获得比较多的有价值的信息。随着基于电脑、手机的“信息下乡”活动的积极开展,推动了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通过政府和学校的引导,使农村网民向网络求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有利用价值型的网络应用侧重。

四、网络环境下西北地区乡镇图书馆的创新建设

针对西北地区乡镇图书馆的发展现状,西北地区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应当在借鉴中东部乡镇图书馆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地区农村的新变化、新形势,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多种模式齐头并进的路子,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后建设反先进”的特点,推动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1.政府推动,领导重视,县乡分馆

在我国社会中,政府推动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尤其是在西北县、乡图书馆发展不均衡,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政府的推动作用显得异常突出。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相关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加大政府推动,提高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实现县乡分馆制,不仅能够保证乡镇图书馆得到充足的经费保障,而且还能使乡镇管理及建设都能实现快速的发展。

2.培养现代化、数字化的技术型馆员

馆员队伍建设历来是图书馆界久提不衰的话题,一个优秀的现代化、数字化的技术型图书馆馆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网民素质普遍比较低的西北地区,培养高科技型的馆员队伍尤为重要。馆员的专业化、技术化,有利于乡镇图书馆各类传统、数字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挖掘利民惠农的信息。对于乡镇图书馆的馆员,要既懂传统化纸质文献的分类、借阅等基本业务,还应该熟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熟练各类资源的查询方式,善于了解农民的需求,并且有效地将农民的需求与互联网相结合。

3.联校建设

联校建设是乡镇图书馆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在“发展西部乡镇图书馆的新模式:镇校联合办馆”一文中,高晨等三位同志根据“甘肃省乡镇图书馆的调查报告”,专门针对西北地区乡镇图书馆特别是甘肃省乡镇图书馆在馆舍、经费、人员、读者、信息传送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镇联合中心小学办馆的新模式。该新模式有地理位置合理、馆员队伍专业、信息传播方便等优点。另外,联校建设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心小学的计算机房,结合“文化共享工程”,更好地为本地农民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4.接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9年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一年,按照规划要实现县级支中心、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覆盖90%的目标。文化共享工程整合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实现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是新形势下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数字鸿沟”,具有重要作用。西北地区的乡镇图书馆建设,要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这一有利时机,在资源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5.纸质与电子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源建设

资源是图书馆的生命力,丰富的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资源的图书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西北地区信息流动相对不畅的情况下,乡镇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要注重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以农民利益为目标导向,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及时掌握农民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信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免费、海量”的数字图书馆,把农民关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信息展示出来,让有价值、有针对性的信息到达农民手中,降低广大农民信息资源获取的成本,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6.利用“农家书屋”工程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整合现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探索和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文化工程,旨在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3万多家,其中中西部地区建有13000多家。陕西省在2009年5月已建成2300多家,甘肃省在2010年2月已建成4600多家。因此,西北地区的乡镇图书馆建设,应该好好抓住“农家书屋”建设这一契机,利用自身与书屋“门当户对”的有利条件,馆屋结合,馆屋共建,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总之,西北地区的乡镇图书馆建设任重而道远,虽然有些地区的乡镇图书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宁夏吴忠市马莲渠乡文化站图书室,早在2005年就实现了所有一万多种图书的科学分类和规范管理,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各种问题,西北地区乡镇图书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得群策群力,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促进西北地区的文化繁荣,构建和谐大西北。

参考文献

[1]谢永琼,王绍文.浅谈乡镇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9).

[2]韩永君.对鸡西地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管理观察.2009,(6).

[3]尹秋琳.发展文化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乡镇图书馆建设步伐.图书馆工作. 2008,(7).

[4]刘燕.宁波乡村、社区图书馆网络的健全及特色服务.图书馆学刊,2009,(4).

[5]刘进.乡镇图书馆的振兴与发展.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

[6]王增红.发展乡村图书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6).

[7]邓长凤.乡镇图书馆发展模式探讨--以华中地区为例.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8]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9.

[9]高晨,孙美玉,李家军.发展西部乡镇图书馆的新模式:镇校联合办馆,图书馆论坛,2007,(6).

[10]杨炳辉.实施“农家书香”工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新世纪图书馆,2009(1).

[11]韩小亚.让农家书屋落地生根.图书馆建设,2009,(8).

(高继明,男,硕士,甘肃省委党校图书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