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教学方法、手段得以有效运用。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规模和效果。个别教学形式盛行于古代社会的各国学校教育中,在欧洲一直持续到16—17世纪。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使人类开始逐渐摆脱了几千年来手工业式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束缚,使学校教育走向正规化的道路。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师生按照规定的秩序和一定的制度而实现协调活动的外部表现。具体来说,教学组织形式是关于教学活动应该怎样合理组织和进行,教学时间、教学场所,以及教学设备应如何妥善安排和有效利用的结构形式。

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教学方法、手段得以有效运用。教学方法、手段等只有综合于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中,形成一定的人员、时空和程序结构,才会构成动态的教学活动,从而发挥其效用。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是围绕如何使教学活动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发展潜能而开展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规模和效果。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带有综合集结的性质,对教学活动有具体的规范作用。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

1.个别教学

人类最初的教育活动,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和靠成人逐个向儿童传授知识、技能而进行的。学校出现后,教学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古代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的是个别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对教学对象没有年龄和程度的具体规定;学习年限不定,无统一的人学、结业规定;教学不分科,不设专业教师;计划不强,随意性大;教学采用个别对待的方式,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个别教学形式盛行于古代社会的各国学校教育中,在欧洲一直持续到16—17世纪。这种组织形式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主要与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社会需要相适应。

2.班级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客观上要求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于是,在16世纪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便产生了。首先在南斯拉夫出现了实行班级教学的新型学校。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适应了科学知识丰富、科学门类增多、知识技能日益复杂这一趋势,有利于提高教育数量,培养新型人才。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班级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做了理论上的论证和教学法上的阐述,后来,又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使人类开始逐渐摆脱了几千年来手工业式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束缚,使学校教育走向正规化的道路。班级授课制首先被英国、瑞典、匈牙利等欧洲国家采用,尔后在美洲各国广为传播。到19世纪后半叶,班级授课制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得到普遍推广。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开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到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才明令全国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