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欧教育内容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教育,客观上要求实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概念由狭义向广义发展,教育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具体的标志。教育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人,将会更加关注整个社会对每个人的教育影响力。教育被视为明天的生产,人们对教育寄予厚望。

二、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起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人类处于低级阶段的教育,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具有融合性。在原始社会,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成为专门的事业。教育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是直接的融合。

(2)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的目的单一,内容匮乏、方法简单。原因在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的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十分匮乏。教育目的在于把儿童训练和培养成为生产者、劳动者。教育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与生产经验、社会风俗与礼仪、原始宗教及军事技能等。教育方法主要是言传身教、师徒相授等。

(3)教育具有同一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同一、对象的同一和目的的同一。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人生活的必须训练,这种训练没有差异,全体儿童接受同一的训练。原始社会还没有阶级分化,教育具有全民性,而且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学校的产生

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恩格斯指出:“只有奴隶制才能使农业和工业之间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5]同理亦然,没有古代的奴隶制,也就不可能产生古代的学校。

学校教育之所以产生,一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二是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三是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奴隶主和封建主办教育的目的是要把本阶级子弟培养成统治人才,因此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非生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剥削阶级认为“耕也,馁在其中也;学也,禄在其中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被视为天下之“统义”。可见,统治阶级鄙视生产劳动,鄙视劳动人民。学校教育只讲“治术”,不讲“技术”,只学习与治理国家有关的人文知识与典章制度,不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首先,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奴隶无人身自由,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所占有,“官守学业”“学在官府”。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政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本阶级子弟培养成为未来的统治者,即儒家所倡导的“士”和“君子”。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是向受教育者传播统治阶级思想和道德规范。其次,学校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譬如,我国唐代由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在地方设立的州学、府学、县学,也只有地主阶级的子弟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劳动人民的子弟只能通过父传子、师传徒等形式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社会生产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

(3)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在欧洲奴隶社会,斯巴达主要进行的是军事教育,奴隶主通过严酷的军事训练,使其子弟养成奴役甚或屠戮奴隶的残忍性格。雅典作为“文雅教育”的策源地,统治者除了对其子弟进行军事教育而外,更加注重通过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对他们进行读、写、算以及音乐、哲学方面的教育。在封建社会,我国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西欧教会学校以“七艺”作为主要内容;而世俗封建主的学校则以“骑士七技”为主要内容。西欧教育内容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

(4)学校教育形式简单,方法落后。古代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死记硬背与棍棒纪律。进入封建社会后,教育规模扩大,受教育者增多,开始出现了萌芽状态的职业教育,但仍存在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现象,教学方法仍是崇尚书本、照本宣科、呆读死记、强迫体罚与棍棒教育等。

(三)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同生产劳动逐步结合。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教育,客观上要求实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现代生产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也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可能。所以,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

第二,教育制度日臻完善。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呈现出多层次、多系统,灵活、多样的特点。现代教育既包括了面向新生一代的普通教育,又包括了面向劳动者的成人教育;既有一般的普通学校的基础教育,又有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既有严格系统的教育,又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系统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教育内容与方法日益科学化。在现代社会,由于现代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教育的内容日益丰富和更新,自然科学的许多科目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科目;教学方法上则注意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知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的方法,努力探索更多、更快、更好地造就学生的教育方法。

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教育终身化。教育的概念由狭义向广义发展,教育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具体的标志。终身教育理论、创新学习理论逐渐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有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人,将会更加关注整个社会对每个人的教育影响力。教育终身化也是对现代教育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体性改革的设想,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建构,即建构一种教育机构,“这种机构要利用工业与技术上的效率去获得知识,同时又要培养集体的创造力以促进人类关系的发展。”[6]

第二,教育社会化。它既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的构想,也表现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普遍化、直接化,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交叉呈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等专职机构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与社会各部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以各种方式影响社会事务与文化。教育问题不是以纯粹的教育问题出现,而往往和社会问题纠缠在一起,只有通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才能解决教育问题,或者说,二者只能同时解决。

第三,教育生产化。首先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劳动更为紧密地结合,教育不仅生产人才,也生产知识。教育被视为明天的生产,人们对教育寄予厚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产学合作,二是教育、生产、科学一体化。其次表现为教育本身生产化,其前提是“教育本身具有产业的属性”[7]。因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运用市场的法则,诸如二十一世纪民办教育、私立学校的勃兴就是教育生产化的表现。

第四,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现已成了几乎所有教育革新和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目标。教育‘民主化’是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8]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教育民主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普及化,即实施全民教育政策。二是教育内部的民主化,如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管理由集中“管”转化为自主式的“养成”,教育评价由注重选拔转向发展等。三是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教育体制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硬性、封闭性转向弹性、开放性。

第五,教育国际化。一是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加强。在尊重文化差异的条件下,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日趋频繁。二是教育合作密切化。在信息化社会中,竞争与合作并存,国际教育竞争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是培养“国际人”。三是国际间的教育援助不断加强。

第六,教育现代化。一是教育观念现代化。先进的思想观念直接反映到教育领域并成为教育研究重要支撑甚或左右着教育研究取向。二是教育功能现代化。教育越来越被视为社会大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教育高度重视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高尚审美情趣和高创造力的新人,注重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三教育内容现代化。为适应科学知识融合与分化的趋势,教育内容越来越大学科化和专业化,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时代精神不断加强。四是教育手段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间观念,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促使教育教学的形式乃至教育体制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第七,教育多元化。首先,教育研究多元化,不仅指研究问题研究取向多元化,也指研究方法多元化。各种方法都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使整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趋于科学化。教育研究方法呈现出统一性及多元性,更加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更加关注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其次,教育形式多元化。民办教育、公办私营、企业或个人投资办学、国民合办等办学形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育体系,同时也为教育民主化创造了条件。最后,教育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教育不但尊重个体的主体意识,而且尊重独特文化的生命力与魅力,注重各种文化的保持与更新。此外,教育多元化还表现为评价方式与标准的多样化、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