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管理标准化研究

信息管理标准化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过程中,一直注意到了对信息管理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这一点可以从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相关标准的年份上体现出来。目前,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管理标准化受到国际和各先进国家标准化组织以及图书情报界的重视,相继成立了专门组织,制定和实施了有关标准。有关我国信息管理标准化的情况问题和应对措施将在后文中分析与探讨。

信息管理标准化研究

何绍华 康 斌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摘 要】搭建标准化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平台,是实现信息资源世界共建共享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信息管理标准化的研究状况,从信息工作、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对信息管理标准化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信息资源 信息管理 标准化

AResearch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He shaohua Kangb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Constructing a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is the basis of co-producing and sharing ac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dimens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discusses its content fromth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work、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t al.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Standadization

1 概 述

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标准,“方圆”就是质量。标准是提高质量的依据,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效益——价值。

在信息化、网络化社会中,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因特网这个大平台上,要实现世界信息资源共享共建、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做好标准化工作是其重要的基础。研究信息管理标准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信息管理标准化是围绕信息活动,制定和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全程中的质量管理活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过程中相关标准的制定、贯彻、实施和监督问题。通过标准化,使信息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可定量地进行测定和评估,从而推动信息管理工作或活动的改进与提高,达到最佳的信息服务质量和产生最好的信息资源价值。

信息管理标准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工作内容的标准化、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信息工作过程中的管理标准化[1]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者对现代信息及其管理的研究领先于国内的研究者,在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一直注意到了对信息管理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研究,这一点可以从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相关标准的年份上体现出来。国际上早期信息管理标准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信息处理的交换语言、信息编码原则和文本信息加工的关键词表、主题词表、叙词表的建立等方面;进入计算机数字处理时代后,其研究重点则转向信息管理活动过程中信息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这一时期也是信息管理技术标准的高产期。同时,信息管理标准化本质上还是为了提高信息用户对信息的有效共享,体现了信息管理的服务功能。

目前,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管理标准化受到国际和各先进国家标准化组织以及图书情报界的重视,相继成立了专门组织,制定和实施了有关标准。如:

(1)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工作委员会(ISO/TC46)是从事信息技术与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组织。

ISO/TC46秘书处设在法国的AFNOR,下设四个分技术委员会,SC4(技术互操作)秘书处由美国ANSI承担,SC8(质量统计和绩效评估)秘书处由瑞典SIS承担,SC9(识别与描述)秘书处挂靠在加拿大图书档案馆,SC11(档案/报告管理)秘书处由澳大利亚SAI承担。现已颁布ISO标准89项。

(2)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了数据处理设备和办公机械委员会,专门负责有关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3)国际电信联盟(ITU)主要负责网络通信、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有关方面的国际协调工作。

(4)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联合成立了ISO和IEC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ISO/IEC-JTC1),加强国际间标准工作的合作。

(5)欧共体为了加强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在其信息总局内专门设置了战略标准化处。

(6)美国重视信息技术和服务标准化工作,通过国会立法和发布总统命令的形式来加强这一工作。

(7)日本也是世界上信息技术和服务发展很快的国家之一,特别重视与国际组织的有关合作。

总地看来,国际上关注的是信息生产和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并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加以规范,标准化的思想融入到了信息活动的全过程。

1.2 国内研究现状

同国际同行相比,国内对信息及其管理的研究较落后,但是也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目前,我国制定出的有关信息及信息管理的标准已有上千件,但绝大多数是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信息技术标准,自主研究制定的标准不多,如:MPEG-7等,而且这些研究成果处于分散状态,在信息管理和服务以及信息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还很少。有关我国信息管理标准化的情况问题和应对措施将在后文中分析与探讨。

我国涉及信息工作的标准组织主要是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以下用简称),SAC/TC4是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下,从事信息与文献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全国性技术组织,对口ISO/TC46,秘书处挂靠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秘书处是技术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处理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秘书处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和秘书组成,在行政上受挂靠单位的领导,秘书处是上情下达的窗口,工作主要包括与ISO/TC46、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之间的业务联系等[2]

SAC/TC4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业务联系:(1)通过ISO/TC46镜像站点,负责ISO/TC46文件分发;(2)负责ISO国际标准投票,了解ISO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制修订进展情况,并向技术委员会报告;(3)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SAC/TC4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业务联系:(1)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本专业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技术措施的建议;(2)协助技术委员会制定本专业的标准体系表,并进行动态维护和不断完善;(3)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本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复审国家标准规划和年度计划建议;(4)完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办理的各项任务。

SAC/TC4与分技术委员会的业务联系:(1)根据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指导和督促分技术委员会进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对分技术委员会秘书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及交流;(3)对分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标准送审稿进行审定,修改后形成报批稿,按有关规定进行国家标准报批工作;(4)与分技术委员会合作,进行标准的宣贯工作及国内外标准化相关活动;(5)协调各分技术委员会之间工作,处理协调各分技术委员会的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等事宜。

SAC/TC4与相关技术委员会的业务联系:(1)合作制定交叉领域标准;(2)作为应用型技术委员会,了解与本技术委员会相关标准的关键技术内容;(3)向其他标委会宣贯本领域国家标准,尽最大可能使国家标准协调一致。

SAC/TC4标准制定基本程序:(1)提出制修订标准项目计划,由秘书处负责计划项目网上申报;(2)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负责制修订,一般包括草案稿、讨论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几个阶段;(3)送审稿形成后,应通过会审或函审,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及标准格式和报批材料进行全面审定,形成报批稿:(4)应遵照要求报批标准文本及报批签署单、申报单、编制说明、意见汇总、审定会议纪要等报批材料,并符合格式要求;(5)已颁布标准应在5年内进行复审。

SAC/TC4的组织机构,见图1-1:

SAC/TC4已颁布的国家标准有39项,我国的这些信息与文献领域国家标准主要是等同(少部分修改)采用ISO国际标准,其中著录系列标准采用IFLA标准。

标准分布:术语2项,字符集标准2项,信息交换格式2项,字符转写2项,文献物理格式2项,文献编写格式6项,编码标准6项,著录标准9项,标引2项,叙词表编写2项,信息处理2项,统计2项。见图1-2:

SAC/TC4重要系列标准有:

(1)文献编码系列标准:中国标准书号(GB/T 5795-2002);

img50

图1-1 SAC/TC4的组织机构图

(图1-1来源于SAC/TC4的资料)

img51

图1-2 SAC/TC4标准体系

(图1-2来源于SAC/TC4的资料)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GB/T 9999-2001);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GB/T 13396-1992);世界国家和地区名称代码(GB/T 2659-2000)。

(2)著录系列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T 3792.1-1985);地图资料著录规则(GB/T 3792.6-1986);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1987)。

(3)信息交换系列标准:信息与文献—书目信息交换用拉丁字母编码字符集(GB/T 13142-1991);书目信息交换用希腊字母编码字符集(GB/T 13141-1991);文字条目通用排序规则(GB/T 13418-1992);信息与文献—中文的罗马化(GB/T 3304-1991)。

(4)信息与文献—开放系统互联—馆际互借系列:信息与文献—开放系统互联—馆际互借应用服务定义(IDT ISO10160):信息与文献—开放系统互联—馆际互借应用协议规则第一部分:协议说明书(IDT ISO10161-1):信息与文献—开放系统互联—馆际互借应用协议规则第二部分:协议实施一致性声明(IDT ISO10161-2)。

(5)信息与文献—书目数据元目录系列标准,包括互借应用、采访应用、情报检索、流通应用四部国家标准报批稿,系列标准对采购、检索、服务、流通等图书馆业务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数据元、各种表现形式及数据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规范,对提高我国信息与文献服务水平,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将产生重要意义。

我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自1979年第一届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技术委员会所制定的39项国家标准,主要涉及信息与文献领域术语、书面语言转写、文献格式、互操作、著录、检索、信息标识等,为规范和保障我国信息中心、出版、档案、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和业务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我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工作现状来看,我国信息管理标准化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传统信息工作的标准多,本国化信息技术标准、网络信息工作和信息服务标准、信息资源质量评测、信息用户满意度评测的标准少。另外,我国标准制定的周期太长,内容更新很慢,标准化组织因经费少很少开展活动,还没有建立健全我国信息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没有成立信息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督、评估与认证机构等。这些与信息管理标准化有关的内容都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和开发。本文的主旨之一,就是从标准化工作思路来探究信息管理标准化的内容以及我国信息管理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以期引起专家和同行们的重视与研究,促使我国信息工作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

以下从信息管理标准化基本概念、信息管理标准化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管理标准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信息管理标准化问题。

2 信息管理标准化基本概念

2.1 标准

国际标准组织对标准的定义。1991年ISO第2号工作指南指出:“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标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征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益。”

我国对标准的定义。1983年GB3935.1-1983指出:“标准是对重复性事务或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概念中的几个主要含义:(1)标准产生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2)制定标准的是重复性事务或概念:事——管理、工作、方法标准;物——技术标准;“概念”——属于名词、术语、代号、符号等。(3)标准的本质是统一人类发明的科技成果和累积的宝贵经验,只有被重复用于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何解决其重复应用的问题,最佳的解决方式是标准形式。因为标准的本质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即通过标准化的简化、优化、协调等方式,将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综合成统一的标准。(4)标准文件有一套严格的编写格式,制定颁发的程序标准的编写、印刷、书面格式和标号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样既可以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又便于标准资料的管理,同时也体现出标准文件的严肃性。标准必须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

2.2 标准化

国际标准组织对标准化的定义。1991年,ISO第2号工作指南指出:“标准化是对实际与潜在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供共同和重复使用,以在预定的领域内获取最佳秩序的效益的活动。”

我国对标准化的定义。1983年GB3935.1-1983指出:“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在GB3935.1-1996中的“标准化”定义已采用国际标准定义。

标准化概念中几个主要含义:(1)标准化是一个循环上升的活动过程,即制定标准、贯彻标准、修订标准的过程;(2)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标准化对客体(对象)干预的手段是标准;(3)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都是通过标准的制定、发布、实施和监督,才能得到体现。在整个标准化活动过程中,贯彻实施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只有当标准在社会实践中实施以后,标准化的效果才能表现出来。

2.3 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是由统一范围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从标准化的角度出发,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内在联系的综合反映,即对国民经济的体制和政策、经济结构、科技水平、资源条件、生产社会化组织程度、经济效益,以及这些方面的标准化程度的综合反映。

标准体系概念的理解(1)标准化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体系从分类上理解:产品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国家标准体系。(2)分类——子体系(要求:特定功能),子体系之间存在有机联系。(3)外部环境的影响——相互影响,同时进行信息交换,使标准体系适应时代环境的发展体系。

标准体系的特征:标准体系体现着标准化系统内各种标准之间的最佳秩序。既然标准体系是一个由标准组成的系统,它就具有系统的一切特征。标准体系的特征有:(1)集合性:指标准体系的组成要素是由两个以上的分体系组成,而每个分体系由相关的各项标准组成。例如:全国标准体系可由“全国通用综合性基础标准体系”、“各行业、专业、地区和企业标准体系”等分体系组成,而每一个分体系的组成要素仍是各项标准。(2)目标性:标准化系统的功能是获得最佳内部秩序,以取得最佳效益,是通过制定和贯彻整套标准而获得的。因此,标准化系统的工作目标,就是建成科学的有机整体,不是任意数量的标准的累加,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必须达到体系本身的最佳秩序。(3)可分解性:标准体系可按不同目的或方法对体系进行分解,按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进行分解,按标准体系在标准化系统里的时空顺序进行分解(生产过程)。(4)相关性:指从下到上形成或制定的关系;从上到下指导、约束和贯彻的关系;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的关系等。标准化系统间的相关性主要取决于标准体系间的相关性,因为标准化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标准体系的贯彻实施而产生的。(5)协调性:指标准体系中的标准之间在相关的质的方面互相一致、互相衔接和互为条件的协调发展。协调有两种形式,一是相关性协调性;二是扩展性协调性。(6)环境适应性:环境适应性是指标准体系与环境的共谐发展过程。由于标准化系统受环境的制约,所以标准化系统中的标准体系必须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7)整体性:标准体系的整体性,是指它的内在自足性、自治性。其表现为:一是它的组成标准完整配套,如要检验产品的质量,就需要抽样检查标准等,缺少任何一个都会达不到总目标;二是标准之间密切配合、互相作用和互相补充而形成一体;三是标准水平的均衡性和先进水平的普遍性。

2.4 信息管理与标准化

信息管理标准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信息活动而制定和贯彻标准的过程,也就是对信息的工作和管理过程进行规范,从而获得最佳效益。信息管理活动涉及信息工作和相关的管理活动,这些是信息管理标准化的核心内容。

在信息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管理过程中都有一个共性的支撑,这就是标准。

传统的文献管理阶段,注重的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将文献进行归类和整理,以便于查找和利用。

技术管理阶段,是信息管理标准的高产阶段。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中,要用到的技术种类繁多,由此产生的标准也多,如磁带著录格式标准、程序设计语言标准、通讯接口标准等。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产生的信息技术标准或者规范不断涌现。对信息技术标准的管理和整理是信息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有利于对信息加工选用恰当的技术标准或规范,从而使得信息产品或服务既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又便于用户的有序利用和后续开发。

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实质上是信息技术管理阶段的进一步深化。这一时期的信息管理不仅是要管理信息,同时还要管理涉及信息生产利用过程中的人、财、物等。

因此,从对象来看,标准化是对重复性的事物或概念作出统一规定。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重复性事物,例如信息一词的定义就有上百种;信息加工过程中要使用到的技术手段也是种类繁多,对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也需要进行规范;信息管理其他方面重复性的事物不胜枚举。

从标准化的目标和信息管理的目标来看,标准化的目标是要实现最佳的秩序和效益,这与信息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信息管理不论是从阶段论还是从范围论,其目标都是要实现信息、相关技术和相关资源在特定范围内的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要使信息及信息相关的技术和资源为企业或者个人的信息需求服务,最终通过使用信息及其相关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是推动信息管理工作进步的一种手段。标准化的目的是要化复杂为简便,化重复为一致,通过规范化的运作使得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测。这对于信息管理工作来说更是如此,通过标准化,使得个性化很强的信息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可定量地进行测定和评估,从而推动信息管理工作或活动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取得更好的效益。

2.5 信息管理标准化研究

信息管理标准化研究是在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利用过程中所需要制定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的贯彻和执行全过程及其效果的研究。按标准化的对象划分,信息管理标准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信息工作内容的标准化研究。指围绕信息加工工作而制定和贯彻相关标准,规范信息工作,提高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最终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质量,达到信息用户满意的目的。

其次是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研究,即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实施过程。信息技术对信息工作和信息管理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在信息管理标准化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这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将不断延伸。

最后是信息工作过程中的管理标准化的研究,也就是制定信息管理活动过程中的管理标准,对管理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减少管理活动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工作过程管理活动的效益。

3 信息管理标准化主要内容

信息管理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涵比较繁杂,以下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标准体系——信息工作标准体系、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管理标准体系,下文将分别进行论述。

信息工作标准体系

围绕信息组织和检索利用而展开的一系列的信息工作是信息管理标准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因此,将信息工作标准体系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信息组织标准体系;另一部分是信息的检索标准体系。

信息组织的标准体系

信息组织是信息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信息的生产和利用,关系到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过程的质量,关系到信息价值的最终实现,关系到信息生产企业和组织的价值实现。

信息组织,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信息进行整理,使之有序化,达到方便利用的目的。周宁教授在《信息组织》一书中对信息组织作出了如下定义[3]:“信息组织,即信息序化或信息整序,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信息外在的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与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以及信息有效流通和组合。”这个定义是基于信息组织的本质内容和目的。信息组织不仅仅是对信息的有序化,信息组织的最终目的是在“用”。在此,信息组织的过程还包括检索过程,也就是说,信息组织是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信息外在的和内在的特征进行描述和整合、存贮,实现信息的有序化,进而对信息进行查找和检索,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的过程。

从信息组织的定义来分析,信息组织包括信息的组织与检索(即加工和利用)两大部分。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信息检索的结果反馈直接影响信息组织,推动信息组织的不断优化,进而不断满足信息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在信息组织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的处理有许多重复性的工作和概念,例如:对文献信息进行标引时,就需要使用主题词或者是关键词,对于重复使用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有必要建立一个主题词和关键词表,作为标引工作的共同依据,简化标引工作。又比如对信息进行加工时,通常要做的是存储代码或者格式的转换,由此就需要制定一些代码或者格式转换标准,作为准则使得加工过的信息能够通存通用。

在信息检索(利用)过程中,同样会牵涉到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和概念。例如:通过互联网络检索信息时用到的搜索引擎技术,它就是由一些标引准则(标准)、技术标准(XML)、排序标准(准则)支撑的。

信息组织中涉及的标准都是最为基础、直接关系到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因此,可以说信息组织标准体系是信息工作中最核心的标准体系,这一标准体系的健全程度直接关系到信息质量、信息的可获取性、信息的可用性、信息生产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建立健全信息组织标准体系是信息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基础环节。信息组织标准体系是以其工作流程为序而建立的。信息组织的一般工作流程,见图3-1。

img52

图3-1 信息组织工作流程图

借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将信息组织的工作流程用信息组织链来表示。因为信息组织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信息组织中的各环节上下游的组织过程组成相互利用的质量关系,通过各过程的相互影响和反馈,以提高信息组织的整体质量,从而提供更好的信息和信息服务。基于这种想法,可以将上图简化为图3-2所示。

img53

图3-2 信息组织链

根据图3-1的表述,信息组织的工作流程是按照对信息加工的时序(或空间顺序)进行的,与此相对应,按照标准体系表的序列结构形式并结合隶属关系,将信息组织标准体系描述如下,见图3-3。

img54

图3-3 信息组织标准体系

从图3-3信息组织标准体系可以看出,信息组织涉及的标准数量多,而且种类也较为繁杂。总地来看,可以分为四大类:信息预处理类、信息描述类、信息存储类、信息检索类。

3.1 信息预处理类标准

信息组织的预处理类标准主要涉及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这是信息组织的两大前期工作。对信息收集和整理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有利于保证信息组织后期处理对象的质量。因此,从信息预处理标准化工作的目的——保证信息组织质量来说,信息组织的预处理方面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事关整个信息组织的最后成果。由此可见,信息组织预处理标准在整个信息组织标准体系中占据着基础地位。

3.1.1 信息预处理类标准范围

信息收集和整理两个过程联系紧密,实际工作相互交叉,而且有些标准是共同遵守的,因此没有严格区分开来。信息预处理涉及的标准,本文将其划分为如图3-4所示。

img55

图3-4 信息预处理类标准范围

3.1.2 信息预处理类标准的现状

信息预处理类标准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汇编》、《文献工作标准汇编》等相关标准汇编文献,有关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标准和标准条目相对较少。ISO和IEC等标准化组织出版的相关标准汇编和文献,也少有专门针对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标准及其条款。

当今社会,信息数量特别是网络信息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要从海量信息中查找和组织起能充分满足信息用户需求的信息,无疑增加了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信息预处理的重要性也显得越发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大信息预处理类标准制定的力度势在必行

3.1.3 信息预处理类标准目前应当加强的工作

根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结合现实与今后发展的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信息预处理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以使信息预处理类标准更加完善,信息预处理工作更易于开展,信息预处理的结果更易于信息组织后续加工步骤有序、高质量地推进,从基础环节保证信息组织的整体质量。

首先,要从本质上定义清楚信息预处理阶段的各项基本工作。应从工作流程的角度,对信息收集和信息整理给予明确界定,使得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对信息收集和整理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并便于对信息进行处理。同时,也可方便科研人员对信息收集和信息整理的研究等。也就是说,要从信息收集、信息整理等工作的基本定义出发,进一步加强对信息预处理所涉及的一般概念、术语符号如信息收集、信息整理的概念等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界定出共识性的信息预处理一般词汇,作出统一的规范,形成共同依照的标准,并在地区、行业或者国家范围内发布,以供共同遵守和使用,使得信息工作人员在信息组织预处理时不至于产生歧义,工作难以开展,同时也使得信息预处理类标准产生实效。

其次,要对信息预处理的工作流程进行研究。这包括信息预处理的一般工作对象、工作步骤、工作目标以及工作绩效的评估等。研究、界定工作流程的目的,是要明确对信息预处理的对象如何处理、如何加工。这不仅要求准确反映信息预处理工作流程的客观状态,而且要给予理论层面的总结、概括和升华,使之更加科学。例如信息收集,首先要明确收集的对象是什么,即收集什么内涵的信息;收集信息的种类(如文本信息、电子版信息等),这也是信息工作中较为重要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收集,解决的是信息收集的技术和手段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信息收集的广度和精度。再则是信息收集过程中对技术、手段、方法的选择,以及在这些具体处理过程中内部协调一致的问题。通过研究,统一规范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对信息预处理工作的核心支撑。

由此而形成的信息预处理工作标准或者说是部分的管理标准,可以规范并大大简化信息预处理工作,提高其效率和质量,为信息组织链中的下游环节提供可靠的、高质量的“输入”,促进整个信息组织链质量的提升。

最后,是信息预处理管理环节,也是信息预处理工作的控制、评价和提高环节。管理环节是对信息预处理实践的监督和评价,通过结合以上提到的工作流程标准,研究特定工作环节的评定指标,最后形成指标体系,对最终的处理结果(本文将其称之为初次信息)进行必要的评价,如在信息检索中通常用到的检全率和检准率可以借用来评价信息收集的广度和精度。

一般来说,评价和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定优劣,而是为了促进相关工作的不断提高,信息预处理管理标准的目的也在于此。通过研究和制定信息预处理的管理标准,进而有序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是为了监督或监测信息预处理工作的质量,通过对信息预处理过程的关键步骤的观察和控制,改进信息预处理的步骤、方法或手段,最终实现初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整个信息预处理过程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3.2 信息描述类标准

信息描述[4]是针对信息资源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表达并进行存储的过程。信息描述是紧接着信息预处理环节而开展的,也是信息组织链中的基础环节。它处理的对象是初次信息,这与上一环节处理的对象比,在质量上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处理数量上相对减少了,在处理深度上则更加复杂了。

对信息描述基本遵从于以上对信息描述的定义,但是对信息描述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根据图2-4展开。信息描述主要包括信息标引、信息描述、信息排序等部分。信息标引是对信息内容主体的表达,而信息排序则是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排列,以方便查找和更新,这两者只是信息描述中的一般的或者说是较为常用的描述方法,也就是说它们只是信息描述的方法之一。此处所论及的信息描述是对其他描述方法和手段的总说。

3.2.1 信息描述类标准的范围

根据目前对信息描述的一般研究成果,将信息描述所示涉及的标准大致分为以下主要部分,见图3-5。

img56

图3-5 信息描述标准范围

3.2.2 信息描述类标准现状

信息描述类标准相对来说是信息组织标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这一类标准数量占整个信息组织标准体系的份额也是最大的,一般来看应当占到一半的比重,因此它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汇编》[5](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汇编》(2004年)和《国际标准汇编》(2003年)的统计来看,信息描述类标准分别有70余项、30余项、10余项。另外,为了方便信息描述,国际上以及我国相关部门还制定或试行了一些通用的技术规则,如《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冒号分类法》、《布利斯分类法》、《医学标题表》、《美国国会图书馆标题表》、INSPEC Thsaurus叙词表、图像元素叙词表、地名叙词表、地理名称表、艺术和建筑叙词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等。

从标准的内容上看,基本形成了对信息描述的基本术语、概念等基础类标准,如:GB4894-1985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GB/T19486-2004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等,这些是进行信息描述的基本工具和依据。信息描述的工作标准也已经初显规模,形成了基本的工作规则集,这有力地推动和规范了信息描述工作的开展,如GB/T19487-2004电子政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则,GB/T3792.1-1985文献著录总则,GB/T3792.2-1985普通图书著录规则,GB/T3792.3-1985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GB/T3792.4-1985非图书出版物著录规则,GB/T3792.5-1985档案著录规则等。与信息描述工作相关的管理标准也受到了重视。

总地来说,信息描述类标准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信息标引标准相对较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对文献信息的标引和分类上;信息描述标准次之,但是信息描述标准较多的是集中在信息编码类标准,这类国家标准的数量接近20项,如GB13000.1-1993、GB18030-2000、GBK汉字扩充规范等;ISO标准15项,如ISO/IEC10646等。此外对信息描述语言转换的标准也是比较多的,主要因为我国使用的是汉字,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使用的是拼音文字,处理难度较大。ISO制定了相关文字互换标准12项,如ISO7098-1981汉语的罗马化,我国制定的文字转换标准近10项。信息排序标准则基本没有单列出来,这是因为传统的文献分类法就已经涵盖了信息排序,但是随着信息数量的增长,特别是网络信息排序的发展,增强了对信息排序标准的要求,排序标准也应受到重视。

(2)从标准的使用范围和发布机构来看,在整个国家范围内使用的标准相对最多,行业标准对国际和国家标准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从上文中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这一特征。但是行业制定的信息描述类标准的数量还相对较少,而且参与制定的行业和部门也比较少,我们国家主要是文化部和信息产业部。信息描述工作涉及的部门肯定不止一两个,其他部门也应当积极参与进来,以制定更多的信息描述标准,优化现有的信息描述类标准。

(3)信息描述类标准主要是对文献信息的描述。我国对信息的描述是由文献情报工作发展而来的,这符合国际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标准,直接按照文献工作的思路进行分类,将相关标准直接划分为出版物格式类,文献题录、摘要的编排和著录类,文字转写类,文献代号与国名代号,文献工作术语类,主题词表编著与标引类,书目信息交换字符类,文献复制与缩微化类[6],等等。

(4)信息描述的大多数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是等同或者等效采用的。如ISO制定的文献代码与国名代码标准ISO3166-1988国家与地区名称代码,ISO3297-1986文献工作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等,我国相应等同采用ISO标准制定了相关的国家标准。

(5)与网络信息描述的相关标准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由于网络信息的本身特质(网络信息的异构性)和网络信息提供商的利益问题没有得到统一,致使现在对网络信息的描述处于“各自为政”、各有一套办法、互不相容的局面,给信息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壁垒。信息是用来共享的,而且只有共享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所以网络信息描述的统一化、趋一化也成为共识,逐渐形成共同依据的准则,如ISO制定的XML标准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3.2.3 信息描述类标准化工作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对信息描述类标准分析,根据我国信息工作的实际条件,信息描述类标准化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展开:

(1)在已有的相关标准化组织机构的条件下,组建成立相关的专门研究机构或者组织,负责研究信息描述工作的现状和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预测,从而使得信息描述标准化工作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更具超前性。如我国在情报学领域成立的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是主要负责信息预处理、信息描述、信息存储、信息检索标准化的专门组织,但是其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强化。

(2)标准化工作基础标准制定应当先行,信息描述标准化工作也不例外。我国在信息描述方面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基础标准,用于指导信息描述工作的实践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中一些“隐性”标准,如《国际十进制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等,虽没有经由ISO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和我国的标准化委员会发布实施,但是已经起到了标准的作用。尽管如此,在信息描述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较为突出的就是,各信息机构各自选择一条准则作为依据,这样就形成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如有的图书馆对图书分类采用的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而有的则采用《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甚至有的机构因自身具备相应的实力,自行编制分类法则进行实施。这样就需要集合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力量,集中研究解决一些基础问题,取得一致性的认同,减少资源的浪费。

(3)加强对信息描述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的研究。通过对信息描述的理论探究,再进行实践,不断推进信息描述工作向前发展。对于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作流程及其工作内容,可以通过制定标准加以规范。由于条件的限制,可以先在单个信息服务机构获得统一,再逐渐向行业、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推广,进而形成相应级别的标准。

(4)营造加强信息描述标准化工作的氛围。在信息描述的过程中,信息服务机构应对其从业人员进行标准化思想的教育,在组织范围内形成相应的氛围,并融入组织文化,为标准化的信息描述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5)从国家和行业来说,加强引导,注重对信息描述和信息工作相关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标准化知识的教育和培养,逐步形成信息组织专门人才培养的机制,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3.3 信息存储类标准

3.3.1 信息存储概述

信息存储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存储上一环节(信息描述)的最终结果,以供下一环节(信息检索)利用。

从对象来看,信息存储可以分为文献存储和电子存储。文献存储是指以印刷型的文本存储的信息,通常比较多的是各种版本的图书和出版物。经过描述、加工后的这类信息比原来的一般图书和出版物更为精炼、易用。只是存储的介质的存放时间有限,受当地自然条件限制,保存成本较大。

电子版的信息存储则没有这方面的缺陷。电子版的信息存储数据占用空间小,易于利用,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总体成本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比较高,但是单位信息的存储成本和维护成本要比印刷型的存储成本低得多。因此,电子版的存储更适应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电子版的存储按照存储介质大致可分为磁带存储、缩微胶片存储、光盘存储、网络存储等形式[7]

3.3.2 信息存储类标准范围

根据标准化的工作思路和信息存储的一般要求,可以将信息存储类标准细分为如图3-6所示:

img57

图3-6 信息存储标准范围

3.3.3 信息存储类标准体系分析

国内外图书情报界对于信息存储的研究都已比较成熟,所以这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也开展得比较顺利。

首先,信息存储的基本概念和工作范围没有比较大的分歧,基本取得了一致。但是信息存储的基础标准的制定还有些滞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能形成行业和国家标准,达到法律性依据的程度。

在信息存储介质标准方面,国内外的标准相对比较成熟。对存储介质,如穿孔卡片、磁介质、缩微胶片、光盘、硬盘和网络存储等介质,相应制定了国际和国家标准。如:GB 3908-1983信息处理用80列穿孔纸卡片的尺寸、GB 3290-1982信息交换用磁带盘的尺寸和性能等。对于新兴的网络存储业,业界也在积极探讨网络存储的标准,如互联网任务工程组(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通过的ISCSI(InternetSmall Computer Systems Interface互联网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协议标准[8],ISCSI协议定义了在TCP/IP网络发送、接收block(数据块)级的存储数据的规则和方法。这项标准已经被多数公司使用,如该标准的发起者IBM公司、Cisco公司和微软公司等。

针对不同的存储介质,信息存储的工作方法和规则相应有所不同,但也基本形成配套的工作导则性的标准。如GB1991-1980信息处理交换用七位编码字符集在穿孔纸带上的表示方法等。但是随着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在信息存储工作方法标准方面略显滞后,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另外很重要的就是存储的格式标准。根据不同的存储格式,现在已经制定和产生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存储格式标准。文本存储格式常用的标准有:PS格式、PDF格式、HTML格式、XHTML格式、XML格式;图形存储格式常用的标准有:CGM格式、DXF格式、WMF格式、PostScript格式;图像存储格式常用的标准有:TIFF格式、JPEG格式、GIF格式、PNG格式、MPEG1-7格式、SPIFF格式;音频存储格式常用的标准有:MicrosoftWAV格式、MP3格式、MIDI格式、WAIA格式、Apple Quicktime格式、SUNAudio格式、Real Audio格式;视频存储格式常用的标准有:MPEG、Microsoft AVI格式、Apple Quicktime格式、Real Video格式、Real Media格式、Microsoft ASF格式;动画存储格式常用的标准有:GIF格式、FLIC格式[9]。这些格式标准都是适应数字化时代对信息消费而产生的,各自有其自身的特点。

信息存储是为了接下来环节的使用,因此在保存的过程中,信息的安全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一条不完整、不正确的信息对于各环节的用户来说无异于一堆垃圾。特别是当今数字化时代的各种电子病毒横行,阻碍了用户对存储信息的使用和开发,甚至造成很大破坏。当前条件下,虽然国内外对信息存储安全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是还没有制定出完整统一的标准。

对信息存储工作进行必要的评价是必需的,由于这方面的标准还没有形成,本文认为对于信息存储的评价指标(标准)的制定可以从信息存储的广度、信息存储的深度、存储信息的易用性、信息存储的单位成本、信息存储的安全性等方面展开。有的可以制定出定量化的指标,如信息存储的单位成本、信息存储的广度,有的可以参照相关标准或方法(如等级法)制定出定性的评价。

3.4 信息检索类标准

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链的下游环节。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搜索到用户所需的信息成为了信息检索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如今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和丰富性有目共睹,网络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却一直无法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检索方法及交互格式存在很大差别,如何促进信息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到最需要的信息资源成了新的难题。

3.4.1 信息检索类标准的范围

一般地,信息检索首先是用户提出信息需求,对信息需求进行描述,构造检索的关键词;接下来要做的是根据前一步信息需求的描述确定检索策略;制定了检索策略后选择所需检索工具(也就是信息存储的地址);检索结果的输出和排序。遵循这一信息检索的基本思路,结合网络时代信息检索的要求,信息检索类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见图3-7所示。

3.4.2 用户信息需求描述标准

用户的信息需求描述是进行信息检索的第一步,因此需求描述标准化也成为信息检索标准化的第一步。需求描述标准化有助于用户比较清晰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同一种信息需求可以有很多种描述方法,如何找到最恰当的描述方法以使信息工作者准确而快速地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无疑是一个难题。通常情况下,只是纯粹地依赖信息工作者的工作经验来引导信息用户模糊地描述信息需求,这就要求信息工作者除了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有多种学科背景和各种技术专业知识,显然这给信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想的用户信息需求描述标准化,要求能够制定用户信息需求描述的标准化进程,只需要用户简单的选择所需求信息各个属性项类别,在某些必要的时候才给予信息工作者的辅助选择或确定。

img58

图3-7 信息检索标准范围

3.4.3 检索过程标准

检索过程的标准化直接决定了信息检索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它涉及的因素较多。

(1)检索方法。

检索方法有逻辑检索、截词检索、加权检索、范围限定检索、多语言检索等,检索方法的标准化并不是说简单地摒弃任何一种检索方法,而是怎样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标准化的检索方法。各种检索课题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也就需要采取相应最有效率的检索方法。检索方法的标准化有助于获得高检全率,也对信息资源的整合有内在的促进作用。

(2)检索方式。

常见的检索方式有浏览检索、提问检索、脱机检索、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等,它的标准化类似于检索方法的标准化,但更侧重应用于从较大范围内规划信息资源,达到适应各种不同的检索需求、各种检索方式相互补充的目标。

(3)检索模式。

检索模式是从整体上来规划整个检索过程。要实现信息检索过程的标准化,检索模式的标准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酌情加强对检索模式的研究。

(4)检索结果排序。

对于已经得到的检索结果,它将以怎样的排列顺序呈现给信息用户也非常重要。由于网络信息的纷繁芜杂,检索到的信息经常不可避免的依然是海量信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搜索引擎如百度、雅虎、Google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相当严重,信息用户经常是盲目地浏览前几页检索结果,或者随意地选择几页稍作浏览。此外,检索结果排序还涉及剔除重复信息的问题,在排序过程中剔除重复信息也是优化检索的一个重要途径。

(5)检索结果的再检索。

再检索经常在第一次检索结果检准率太低时被采用。如何吸取第一次检索的教训,调整检索方法和方式,甚至进行模式的变换,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即使是专业的信息工作者也难以掌握。标准化这个过程也是极其有难度的课题。

3.4.4 检索结果评价标准

制定评价标准是质量评估和技术改进的必经之路。没有标准化的评价指标,就难以进行检索结果的量化评价,也就难以确定检索质量不高的具体原因,因此优化检索也成了空话。

通常采用的检准率、检全率、及时率等指标都是定性化指标或模糊的定量化指标[10],需要制定比较明确的定量化指标,然后结合业已存在的各种指标,进行检索结果的科学化评价。当然,同任何其他评价指标一样,检索结果评价指标也需要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和优化。

3.4.5 检索界面标准

检索界面是信息检索系统与信息用户的接口,目前的各种检索系统大多各自为政,具有自己独特的检索界面。屏蔽检索系统的差异性,提供同一化的检索界面,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友好性。此外,针对不同的检索对象,如文献信息和数字化信息、文本信息和多媒体信息、正式信息和非正式信息,如何提供同一化的检索界面就更为复杂。

3.4.6 信息检索标准类现状分析

(1)信息检索类标准现状。

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与交流是通过数据的传输来实现的,如果没有共同的检索标准,就无法实现不同系统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传递。目前已经制定的信息检索相关标准见表3-1。

表3-1 信息检索相关标准

img59

续表

img60

表注:DSA——目录信息代理DSP——目录系统协议DUA——目录用户代理LBER——轻量级基本编码规则DDL——描述定义语言D——描述符DS——描述方案

Z39.50目前应用得比较普遍[11],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检索标准。该标准通过制定规范和编码来构筑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的连接与通信,是完全独立于下层数据结构的信息检索服务,无须用户具备或掌握远程系统的语法、检索策略以及数据内容等相关知识,用户只要使用其本身所熟知的一个计算机系统的界面就可检索基于不同软、硬件平台的远程系统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网上透明的信息检索与传递。简言之,它允许用户检索远程异地数据库,且不仅仅局限于检索书目数据,在理论上可适用于检索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源。但是,从Z39.50在因特网上的应用来看,Z39.50又是一个繁杂的标准,而且难以适应WWW的应用要求。

为了扬长避短,业界又出现了一种Z39.50的改进标准——SRW[12],即Search/RetrieveWeb Service——查询与检索Web服务,其以Web服务方式实现Z39.50的功能。SRW结合了Z39.50的查询(Search)和提取(Present)两个服务,定义了一个单一的Web服务;而SRU(Search/Retrieve URI Service)是SRW的简化版。SRW/U作为下一代Z39.50的代表,也许它不是对Z39.50-1995版的简单更新和替代,而是一种在继承原有Z39.50标准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全新的体系。SRW/U的成熟和发展,最终不会简单地取代原有Z39.50标准,而很可能会与原有Z39.50标准共同发展,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

对于文献信息检索的标准,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研究制定了信息与文献——信息检索:应用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信息与文献——书目元数据目录第三部分:情报检索等相关标准,这些标准还处在报批阶段。

(2)信息检索类标准分析。

①信息检索标准体系的执行。信息检索标准体系的执行包括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标准的制定由制定机构完成,制定机构的权威性、知识水平、公正性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标准的质量和可执行性。此外,参与方的范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信息检索相关标准一般由发达国家的权威图书情报机构制定,容易缺乏公平性和普遍性,这将直接影响标准的实施。

标准的实施是标准制定的目的,也是标准执行的关键环节。标准的实施需要制定的标准切实可行,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充分激起图书馆、情报中心、出版界、互联网界甚至各个国家的积极性,使标准的执行与机构效益密切联系起来。

②信息检索标准化发展趋势。从目前情况看,信息检索标准化发展趋势主要是:基于西文处理的各种协议标准的本土化问题会成为研究的热点;信息检索标准化与信息管理标准化同步发展,管理标准化是基础,检索标准化反映管理标准化并促进和引导管理标准化;标准化和个性化协调发展,其中协调各检索系统商家的利益是关键;信息检索标准化的体系问题会随着信息检索工作实践的发展而突出,目前的标准多比较片面,不能囊括所有的信息检索标准化问题,信息检索标准的发展需要考虑多标准的融合和兼容问题。

信息检索标准化的实现需要整合计算机领域、信息领域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商界、政界等各方面的力量。

4 信息技术标准分体系

4.1 信息管理与技术标准

前言中已经对信息管理的阶段进行了简短的叙述。在信息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都会产生和使用一些新技术,从而为信息管理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今天,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经济已经日渐成熟,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这种时代的变化,起引擎作用的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管理的发展也需要更新的技术作支撑,从技术手段上推动信息管理的与时俱进。

4.1.1 信息管理中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广义的理解可以认为是[13],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利用和再生产等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处理技术(类似于人脑的思维功能,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如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信息表述技术(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是二进制的机器语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的信息加工,需要将人类语言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处理的二进制代码)、信息传输技术(利用一定的通讯基础设施,将信息传输给信息用户,解决信息用户的地域问题,现代通讯技术主要是指网络通讯,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存储技术(传统的信息存储主要是印刷型的文献、影片、唱片等介质存储,现代的存储主要借助于光盘和硬盘存储,这些类型的存储技术和材料大大节省存储占用的物理空间,大大增加了存储的容量,也便于用户使用)。

信息技术为信息资源开辟了数字化的发展道路,数字化的信息能被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处理,方便存储和利用;信息技术开辟了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网络传输技术和数字化的信息结合,使得信息的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传递速度几近光速,特别是光纤技术使用后这一速度还将加快;信息技术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智能化,让机器——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代替人的某些劳动,如智能标引技术、智能索引技术等,以降低人的劳动强度和难度;信息技术为用户信息消费提供了多种形态的信息,多媒体形式的信息可以集成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信息于一体,为用户信息消费提供更多的选择,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从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来看,信息管理中使用和产生的技术,主要是两大方面[14]:一是与信息组织相关的技术,如计算机自动标引技术、计算机自动索引技术、蜘蛛技术等,这些类型的技术,有的是因信息组织过程自身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二是信息管理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是针对信息管理过程而产生的,也可说是系统化的思想、计算机技术、管理理论相交融产生的,如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系统开发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

4.1.2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的关系

信息管理也包含对信息技术的管理。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其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不受约束的,信息技术的成长和成熟需要一定的保障。信息技术的竞争就是信息技术标准的竞争。谁先制定了技术标准并获得公认,谁就占领了市场。例如:SUN公司开发的JAVA程序语言,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程序设计标准和规范,相对于其他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推向市场过程中逐渐被用户青睐,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微软公司不甘落后,也在开发类似的软件,但其技术标准是由SUN公司提出并得到用户认可的。为了争夺市场,微软公司企图收购SUN公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最近国内正在争夺的EDVD技术标准也是如此。

信息技术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就有诸多需要通过制定、贯彻标准而达到统一、形成模块化的对象。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标准层,这些基础性的技术术语、概念、词汇、通用代码、符号等,虽然在使用过程已经形成了定式,但是在不同的技术中有不同的定义,或者代码符号的意义有所不同,需要进行规范,形成统一标准,以便在执行过程中减少重复劳动和理解歧义。

其次,信息技术的相关事物也需要界定清晰,使得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有明确的认知。对于这些事务性的规范,需要提出清晰的、定量的、具有操作性的要求,以保证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规范,使用后所形成的产品或服务更加贴近用户,符合用户要求。

最后,信息技术的价值是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也有必要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进行计划、监督、控制和改进。这就要制定信息技术使用过程的管理标准,依此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科学的规划、监督、控制和改进,这有利于信息技术使用过程的通用化、规范化,有利于信息技术高效地、有针对性地使用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成熟。

4.2 信息管理中的技术标准体系

信息管理中使用到的信息技术标准是信息技术标准中最为重要的,所占数量也最多。不同的分类体系对信息技术标准的划分互有差异。这里主要讨论ISO/IEC和我国的标准分类法对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划分。

4.2.1 ISO/IEC信息技术标准的分类

ISO/IEC将信息技术标准划分得比较细致,也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该标准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标准划分成了三大类,见表4-1。

表4-1 ISO/IEC对信息技术标准的分类[15]

img61

从逻辑关系上看,ISO/IEC对信息技术标准的划分是按专业进行分类的,遵循由大类到子类的准则;从内容上看,每一个大类到子类的划分遵循从综合到硬件设备再到技术要求这一基本思路。

具体来看,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类标准主要是针对这方面的硬件和技术要求制定的,这与本文讨论的信息管理中的技术标准相关性不强。但其中对通讯网络的标准、音频和视频技术标准则是信息管理中信息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音频、视频和多媒体技术标准,对于管理音频和视频信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类标准是我们谈论的信息管理中信息技术标准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大类总体上是按标准分类法进行划分的,分为信息技术综合标准、信息技术用语、信息存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应用五大部分。从信息技术本身的层次关系来看,这一大类的标准是从主体层(信息存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层(多层应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等)和信息技术在具体行业的应用(在办公中的应用,在工业上的应用,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在银行中的应用,在信息、文献和出版中的应用,在关键技术中的应用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来划分的。

成像技术类标准主要包含了对光学设备、摄像摄影设备和技术以及印刷设备、材料和技术所要求标准,这类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信息存储上的应用。

4.2.2 我国的国家标准中对信息技术标准的分类

我国的国家标准将信息技术标准划入了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类,这样的划分考虑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的国情,我国的信息技术标准大多是由原国家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及其下属研究机构起草制定的。但是将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放在一起,混合了电子元器件技术要求与信息技术标准,这不利于对信息技术标准的贯彻。我国标准化组织参照国际标准分类法制定的《中国标准分类法》,在标准文献中没有对标准进行细化分类。

为便于参照国际标准和便利标准化工作,与ISO/IEC一致,我国的信息技术标准也采用了ISO/IEC在标准名称中进行注解的方式,如GB/T 12500-1990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联面向链接的运输协议规范,这里的信息处理系统就进一步表明了该项标准在信息技术标准中的类别。

4.2.3 信息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表

总结以上,ISO/IEC和GB对信息技术的标准分类方法,信息管理标准化中的技术标准体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论述方便可以参见图4-1。

图4-1表示的信息管理技术标准体系表大致描述了信息管理技术标准的总体蓝图。由于篇幅的原因,该图在有的环节只是概略性地描述了小类标准体系的组成,没有具体到每一项标准,有的也不大可能逐项具体列出现有的标准。针对这种情况,将在下一节对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img62

图4-1 信息管理技术标准体系表

4.3 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分析

信息技术标准不论是在ISO/IEC标准目录和我国国家标准目录所占比重都是相对较大的。在ISO/IEC标准目录和我国国家标准目录中,对信息技术标准的名称基本相同,有的做了二级和三级标题的细分,有的则只是给出了一个一级和二级标题。根据图4-1对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描述,下面对信息技术标准体系表,结合现有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4.3.1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

制定基础标准是标准化工作的首要环节和出发点,信息技术标准体系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基础标准是信息技术标准的基础和对信息技术使用的基础性准则。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主要涉及的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本(常用)术语、信息处理用的基本编码规则、信息技术所采用的基本符号及其用法等方面。如:GB/T5271.1-2000信息技术词汇第一部分基本术语,GB/T5271.2-1988信息技术词汇第二部分

算术和逻辑运算等,仅GB/T5271就有23项,其他的基础标准还有如:GB/T 12118-1989数据处理词汇第21部分过程计算机系统和技术过程间的接口,等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标准数量较多,如ISO/IEC 2382-1:1993信息技术词汇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ISO/IEC2382这一大项标准就有31个小项。基础标准还包括其他具体的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数据通讯等基本要求,这些粗略统计一下也有近20项。信息编码技术标准在前文信息组织标准体系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信息编码技术标准的制定还有待加强,多语种转换的编码标准还相对较少,不利于文化和技术交流。

综合国际国内现状来看,信息技术的基础标准门类齐全,涵盖了信息技术的基本要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可靠依据。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各信息技术企业也在不断地制定、发布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标准。

4.3.2 信息设备标准

设备和硬件投入方面的保障,是用户对信息管理工作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管理过程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也在不断进步。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早期使用的索引卡片、机读卡到后来缩微胶片、摄影片、磁带、软盘,再到今天广为应用的磁盘、网络共享设备,充分说明了信息设备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管理使用的信息设备,由于管理信息的量大,而且原始信息的存储载体多样,直到今天,以上各种载体的设备还各有其生命力。目前,信息管理使用的设备大多是与信息数字化相关的计算机和计算机信息系统[16]。为了统一化、通用化使用和管理,有关标准化组织也制定了相关的国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信息设备标准主要涉及存储介质标准、输入输出设备标准、通讯设备标准等。存储介质标准前文中已有论述,ISO/IEC标准主要有音频设备、视频设备标准、缩微胶片标准、摄影摄像标准、磁盘存储标准等,共计50多项。GB也相应地制定了一些标准,但主要集中在缩微胶片技术标准方面,仅20项。

输入输出设备标准,主要是针对当前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数字化而提出来的。现在各行业都在加大信息化进程,国家也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在信息化进程中,必须对信息的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统一规范。只有统一设备并制定共同执行的标准才能达到使用的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使得各行各业对输入输出设备利用率增加,减少各环节的信息壁垒。由于信息输入输出设备属于计算机硬件设备,其被归入了电子产品标准的范畴。参照ISO/IEC制定的标准,GB相应制定了对识别卡、条形码的相关标准,有近20项,而信息管理过程中少有对信息输入输出设备的关注。

在网络时代、移动通讯时代,通讯设备标准主要是指网络通讯设备的技术要求,且大多是一些电子产品的技术要求标准。目前,现有的通讯设备技术标准基本完善,随着技术的更新相关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4.3.3 信息处理技术标准

这里所说的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处理语言技术、处理模式等,有别于在前面信息组织中提到的信息组织技术。但二者不是决然分开的,只是从技术层次上进行专门的讨论。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组织中常用的技术,它不仅涉及信息的存储,同时还涉及信息的检索和开发。因此,在信息管理活动过程中,数据库技术标准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数据库技术标准包含数据库的基本术语标准、数据库设计基本程序设计语言标准、数据库设计模型标准等。数据库基本术语标准是对数据技术的基本用语和范式等各方面的基础进行统一规定,目前国际标准在这方面已有成型的标准,如ISO/IEC 2382-17:1996信息技术词汇第17部分:数据库(两种语言版)。我国参照这一标准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GB/T 5271.17-1996数据处理词汇第17部分数据库。这一标准对数据库的基本术语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数据库设计中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开发和利用数据库的基本工具,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SQL语言。大型数据库开发使用的是ORACAL公司开发的PLSQL语言,但是这种语言也是基于标准的SQL语言。数据库设计语言方面的标准主要有GB/T 15534-1995信息处理系统数据库语言DDL,它等同于采用了ISO/IEC 8907: 1987;GB/T 12991-1991信息处理系统数据库语言。SQL等效于采用了ISO/IEC9075:1989。

ISO/IEC和GB都没有制定出数据库技术中的设计模型标准。这是由于:一方面不同信息服务机构对数据库的要求各有侧重,个性化特征比较强,难以取得一致;另一方面数据库设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增加了取得一致性的难度。但是对于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要求可以获得一致,例如数据的物理层、数据层、关系数据库的范式等方面。相关组织可以根据数据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通过协商,制定出可共同使用的标准。

元数据标准是针对现有信息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处理而产生的。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元数据标准是DC标准,它已经形成了基本集和限定集,标准代号为RFC2413:1998[17]。对目录型的元数据处理,美国国会图书馆提出了MARC(机器可读目录),ISO参照MARC制定了ISO2709:1996,ISO8459-(1-4)1988文献目录数据源指南。此外还有:TEI、GILS、FGDC/CSDGM、EAD、VRA、IEEELOM等元数据标准。我国参照ISO2709制定了GB 2901。

处理语言标准。这里所说的处理语言是针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而言。信息网络化需要一定的语言作为处理的手段,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标准有ISOTR9573:1988信息处理SGML支持设施SGML实用技术,与此相关的有四项标准。此外,还有XML语言标准(GB/T 18793-2002)、ISO/IEC10179:1996 DSSSL(文件样式的语义及格式说明语言,GB/T 17970-2000)、HTML语言标准(GB/T 18792-2002)和HTM语言标准;还有针对特定学科制定的一些描述语言标准,如数学标记语言(Mathematical Markup Language)、地理标记语言(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化学标记语言(Chemical Markup Language)。我国也制定了标记语言的相关标准。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成熟的信息处理模式,因此也难以制定标准加以规范,但这是今后信息管理标准化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4.3.4 信息处理系统标准

信息处理系统标准是根据ISO/IEC对信息技术标准的划分展开的,具体分为:开放系统互连标准、文本与办公系统标准、系统安全标准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又各自按照基础标准和其他技术要求进行了细化。

我国国家标准中的开放系统互连标准、文本与办公系统标准、系统安全标准,基本都是等同或等效采用的ISO/IEC标准。开放系统互连标准共计78项,标准内部又按照系统基础标准、系统传递功能、系统安全框架、系统内部设计结构、管理信息结构、系统事务处理、系统管理、网络链接服务等部分进行了分类。

开放系统基础标准有11项[18],主要包括GB/T 9387.1-199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1部分基本模型、GB/T 12456-1996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运输服务定义,等等;GB/T 16505.1-1996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问卷传送、访问和管理第1部分:概论,相关的还有GB/T 16505.2-5-1996,包括有协议、服务定义、存储器的定义,等等;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定义、公共管理信息协议等。系统管理的标准9项,包括GB/T 17142-1997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系统管理综述和其他有关功能和安全框架等标准;管理信息结构方面有4项,主要是有关管理信息结构的模型、定义和管理对象等基础性标准;其他的则是对开放系统互连的设计标准,包括应用层、表示层、物理层、通讯层、安全框架等方面,如GB/T 17176-1997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应用层结构。

文本与办公系统标准共计15项,为文本与办公系统的体系机构、文件交换格式、字符内容、图形结构、文件管理及其相关协议、数据传递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如:GB/T 15936.1-1995信息处理文本与办公系统办公文件体系结构和交换格式第1部分:引言和总则、GB/T 15936.6-1996信息处理文本与办公系统办公文件体系结构和交换格式第6部分:字符内容体系结构、GB/ T 17177.1-1997信息技术文本与办公系统引用数据传送第1部分:抽象服务定义、GB/T 17177.2-1997信息技术文本与办公系统引用数据传送第2部分:协议规程。这些标准是按办公系统的功能和标准化的对象所制定的,所以有的归入了信息技术类,有的归入了信息处理类。

信息系统安全是信息处理系统的屏障,无论是在研究层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基于对信息系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论是单独的某一类系统还是单个系统,都有相应的安全标准。前面已经提到的安全标准,这里不再赘述,所要讨论的都是一般的信息安全标准。这方面的国家标准(GB)一共有21项,其中包含密钥技术及其算法、抗抵赖技术、网络硬件安全技术、安全技术的散列函数等,如:GB/T 15278-1994信息处理数据加密物理层互操作性要求,GB/T 17901.1-1999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第1部分:框架,GB/T 17903.1-1999信息技术安全技术抗抵赖第1部分:概述,GB/T 18020-1999信息技术应用级防火墙安全技术等。安全标准基本上是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安全技术的分类展开制定标准的,它们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起着保障作用。

4.3.5 网络通讯标准

网络通讯是现阶段信息传递最常用、最便捷的方式。要实现通讯的快速、便捷,必须有一定的支撑条件。

首先,网络通讯需要有一定物性网络作为通讯发送和接收的设施。这就涉及网络基础设备标准,设备先进了才会有信息高速公路的路基(前面已经对此有过讨论);其次是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需要一定的接口标准作为支持,以保证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还需要相关的接口标准相配套;最后,网络通讯同质网之间的互联互通,需要选择不同的网络通讯协议组成广域网或者局域网,这就是网络通讯协议标准。现在什么信息都能通过网络传播,其中对网络本身、网络用户侵害较大的就是网络病毒,它可以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个人和组织资料被人盗用,因此需要有相应的网络安全技术来保障网络通讯的安全,确保网络正常使用。

网络通讯协议,国际国内通用的是TCP/IP协议,已经被国内外广大用户所接受。实际上,已经制定的Internet标准有550多件[19],主要涉及三大类标准(协议)、草案标准和提议标准。其中已经成为国际标准的有54件,除了TCP/IP协议外,还有网际协议、用户报文协议、传输控制协议、远程连接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服务扩展和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等。可以说网络通讯是通过一系列的协议标准保证网络正常运行的。

网络安全标准涉及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的标准如: GB/T 18018-1999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GB/T17900-1999网络代理服务器的安全技术要求。软件方面的标准可以参照上一节列出的安全标准,标准也比较齐全。

网络结构标准说到底还是为了保证网络设计的合理性,最终实现网络的安全运行。这方面的标准相对较多,主要从物理层、访问控制层、数据链路层展开,现已制定有国家标准30多项。

4.3.6 软件工程标准

软件业是我国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1~9月,我国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2 273.7亿元,同比增长27.9%,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软件产品收入1 338.5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全部软件业收入的58.9%;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分别超过软件产业平均增速18.3、14.3个百分点。软件出口继续保持50%左右的增速[20]

从软件企业的数量和水平上看,也比以往有很大进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有8 582家软件企业通过了国家认证,近70%的企业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近年来通过CMM认证的企业不断增加,累计通过CMM1级认证的有64家、CMM2级认证的有261家、CMM3级认证的有712家、CMM4级认证的有374家、CMM5级认证的有4家,而且每年的增长势头迅猛。

在这种形势下,非常有必要对软件工程进行标准化,以推动软件业的健康发展。可喜的是我国已经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一批国家标准,共有25项,其中包括GB/T 11457-1995软件工程术语、GB/T 15538-1995软件工程标准分类法等基础标准。

软件产品维护和测试方面的标准有4项,如GB/T 14079-1993软件维护指南,GB/T 15532-1995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GB/T 17544-1998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等。软件设计方面的基本要求如:GB/T 9386-1988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GB/ T 16680-1996软件文档管理指南,等等。

软件质量管理标准的数量所占比重最大,总共有10项,主要针对软件质量评价,从评价的过程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标准,为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也有利于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质量以及软件企业的竞争能力。

4.3.7 其他标准

关于信息管理技术标准中的其他标准,本文认为需要讨论的有两个实际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的领域: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这两大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化工作还显滞后,我国制定的标准以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命名的只有几项,而且都是近两年才制定发布的。如: GB/T 19256.1-2003基于XML的电子商务第1部分技术体系结构、GB/T 19486-2004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GB/T 19487-2004电子政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GB/T 19488.1-2004电子政务数据元第1部分设计和管理规范。

电子商务系统主要由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系统、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等组成。Internet工作任务组提交了Internet开放贸易协议(IOTP v1.0)建议草案、Internet开放贸易协议HTTP补充、Internet开放贸易协议的数字签名等;在安全电子交易规范方面,正式通过了Internet支付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金融业务标记语言(FSML)和联合电子支付(JEPI);安全方面通过了X.509公开密钥基础结构等。

我国涉及电子商务技术的标准有1250多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21]:

EDI标准,我国已经制定了用于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交换标准GB/T14805-1993,共计15项,包含了报文、数据元、复合数据元、数据段、语法等,适合于各类计算机和通讯网络。

识别卡技术标准,我国现有6项词条卡技术国家标准,等同采用了ISO7810识别卡物理特性和ISO7816识别卡带接触件的集成卡系列标准。

通讯网络标准,我国现有146项网络环境国家标准,其中99项标准分别采用了ISO/IEC标准。这些主要与前面讨论的网络通讯一致。

属于电子商务方面的标准仅有数项,如:GB/T 19256.1-2003基于XML的电子商务第1部分技术体系结构、GB/Z 18812-2003 EDI对象的MIME封装。2005年国家通过了《电子签名法》,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关于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的制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虽说完成了一些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但总体而言还跟不上应用的发展,还应大力加强。

5 管理标准体系

这里讨论的管理标准体系是从企业层来说的,它是信息管理活动过程的管理标准有机体。企业层信息管理一方面是对信息组织与服务过程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对信息管理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管理。

5.1 信息管理活动的管理标准

5.1.1 概述

信息管理中的活动管理标准,这里主要是针对信息组织与检索和信息服务而言的。这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核心管理标准。信息组织与检索和信息服务标准主要是保障这方面工作的质量,提高信息用户对这方面工作结果的满意程度。

本文认为,信息管理的活动管理标准,主要是对信息管理活动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目标、信息管理项目、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方面的标准,其目的是为了合理组织和利用信息管理创造社会价值,科学规划和调配资源,使信息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5.1.2 信息管理的活动管理标准

信息管理本身是智力密集型的劳动过程,主要依靠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因此信息管理活动过程的管理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目前这方面的标准化及其形成的标准和标准体系,多数是一些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管理基础标准,对管理活动过程中的经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和调配的标准等。这方面的标准主要有:

信息管理标准化工作导则,它是信息管理活动制定和贯彻管理标准的依据。但是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导则很难在业内形成一致,因此也就难以制定出相关的标准。这方面还需要加强标准化工作。

其次是信息管理活动过程特有的管理名词术语、符号和代号代码等基础性的标准,这类标准直接指导管理活动,制约着管理活动的规范性。

最后是信息管理活动的质量管理和评价标准,这是关系到信息管理的效益和效率的重要标准。目前正在执行的是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但其针对性不是很强。至于评价标准,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过,只是现在制定出来的不是很多。

关于管理方法和程序上的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还相对很少,主要是这类标准的制定本身就很复杂,而且不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统一,企业自身都有各自的特征,因此从制定和执行层来说都困难。但是制定这方面的标准势在必行。

5.2 信息服务标准体系

信息服务标准体系是信息工作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可以说,信息组织是信息工作的基础,信息服务是信息组织工作的延伸,也是信息工作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由于评价服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用户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服务这一环节。这不仅是满足用户物性需求的需要,也是使其在心理层面得到满足的需要,而且后者往往更为重要和突出。制定信息服务标准体系的目的就在于规范信息服务工作的行为,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物性和心理需求,同时也有助于信息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改进。

5.2.1 信息服务概述

(1)信息服务的定义。

信息服务是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务,其服务对象是对服务具有客观需求的社会主体[22]。从表象上看,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以信息满足客体(用户)的信息需求。然而,事实上信息服务不仅仅是要提供信息或者是以信息产品满足客体的需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服务过程满足客体的心理需求。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认为信息服务是信息服务单位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而开展的信息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或其他相关信息产品,并以服务过程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简单讲,信息服务是指信息服务组织或个人借助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等工具为用户提供信息支持的服务。一般来说,这类服务是多向主动传递的,即信息服务组织根据自己定题为广大(非特定)用户服务。这主要是指图书馆提供的非咨询服务和公共媒介传播的服务。这类服务一般来说是属于公益性的免费服务。

更为我们和用户所关注的是第二类信息服务,即单向被动信息服务。这类信息服务是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信息和服务,服务和服务的结果——信息是向特定用户提供的。主要是指各类型的数据库服务、软件设计服务、咨询服务等。这些信息服务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从信息服务的业务形式来看,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信息传输服务、信息宣传报道服务、信息发布服务、新闻出版服务、信息提供服务、信息检索服务、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信息分析与预测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开发服务、信息代理服务。这样划分比较有利于信息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用户对信息服务机构的选择。

(2)信息服务的功能。

信息服务的职能是通过服务过程把信息技术、装备和设施运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地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给社会成员带来方便。

因此,信息服务的功能首先是其技术服务功能。信息服务首先是要为用户提供有关信息技术的服务,让用户便利地获取有效信息。用户要求获取信息,而且要懂得如何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在现有的条件下少不了获取信息技术支持这一环节。

信息服务的第二大功能是提供信息。对于有些特定用户,他们希望信息服务组织直接提供其所需的信息而非信息技术支持。而且用户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获取所需信息,因此信息服务组织提供信息的好坏直接影响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评价。

信息服务的第三大功能是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不仅仅是提供结果,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多地是服务过程对用户的心理满足。这种心理满足要求信息服务过程对用户心理和用户需求的理解和认同,信息服务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对用户需求心理状况的解决过程。

(3)信息服务标准体系的内容。

随着信息服务的不断发展,信息服务已成为标准化的新领域,日益受到国际、区域、国家标准化机构的关注。作为一种产品,信息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逆性、不可分割性、不可储存性等特性。因此,信息服务领域的标准化对象很难把握。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方面还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统一的。这主要是对信息服务组织的要求、信息服务组织与工作人员的信息沟通、信息服务人员资格、信息服务所使用的物品、信息服务提供场所、信息服务质量、对中心服务的追加要素、顾客与信息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信息服务结果[23][24]

5.2.2 信息服务标准体系结构

按照信息服务的业务形式划分将信息服务标准体系绘成图,如图3-8所示。

img63

图3-8 信息服务标准体系表

信息服务术语标准属于信息服务标准体系的基础标准系列,当然这里提到的术语不仅仅只是术语,还包含其他一些符号等与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有关的基础性标准。这里所论及的术语标准只是信息服务基础标准的代表。这一方面的标准目前还不是很多,虽然信息服务业务很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很大,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信息服务相关的术语、定义、概念等还没有得到统一,形成标准文件。

信息服务内容标准,这里是指以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标准,主要包含信息检索、信息咨询、信息宣传报道服务、信息发布服务、新闻出版信息提供服务、信息分析与预测服务标准。这些类别的信息服务主要依靠所提供的信息创造服务价值。为了论述方便本文将它们归为一大类,但是对于单个类型的服务,应形成专门的标准,如信息咨询标准。这样就有利于信息服务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对信息服务工作的评价和鉴定以及对信息服务工作的管理。

在这方面,ISO已经制定出了相关的标准,大约有10多项(如:ISO/IEC10175-3:2000信息技术文本办公系统文件打印应用第3部分管理抽象服务定义和规程)。GB制定的标准这方面相对较少,图书情报、文化行业内制定的行业标准也少见这方面的内容。这对于开展信息服务、发展信息服务业是很不利的,一方面,国家很难对信息服务行业进行监督(没有执法的依据);另一方面信息服务企业自身没有日常的工作和监督依据,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再则是对于信息服务各小部门的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极其不利,难以形成较强的企业实力,也不便于企业进行专业认证。

信息系统服务是指主要依靠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依靠服务过程为用户创造价值。信息传输服务、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系统开发服务、信息代理服务属于这一类型,信息系统服务标准主要由这四部分的标准组成。ISO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标准,不过相对于技术标准,这方面的标准数量很少,仅有几项。我国的GB参照ISO也制定了几项标准,但是相对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迅猛势头,标准数量明显滞后,与信息系统服务的市场规模极不相称。

信息服务定价标准和信息服务评价标准是信息用户最为关切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成本和最后选择信息服务的可能性,亦即关系到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信息用户二者的关系和行业的发展。从定价来看,关系到信息服务提供方的收益和成本,也关乎信息用户对信息服务提供方的选择和信息使用的成本。因此,信息定价标准需要国家价格主管部门、信息提供方、信息用户三方共同参与,制定出切实能推动行业发展、信息用户得到信息和服务并受益、国家经济发展三方共赢的标准。

信息服务评价标准,现有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但是行业内部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如对图书馆服务进行评价的就有SERVEQUAL标准,还有现在比较流行的用户满意度标准。信息服务评价标准的出台不仅可以从用户的角度来衡量信息服务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可以经过对服务过程的评价,发现其不足。评价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很大意义上是为了促进和规范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5.3 信息管理质量监督与认证

信息管理质量监督是指根据政府的法令或规定,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验的活动。其形式有以国际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信息产业部为主的国家监督,以及以信息用户和社会团体为主的社会监督。

信息管理质量认证是指由独立于供方和需方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特定的技术规范,并由该认证机构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活动。信息管理质量认证包括对信息机构的质量体系认证和信息产品认证。认证标志分为合格认证、安全认证等。

信息管理质量监督与质量认证的依据是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其目的是把好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质量关,促使信息工作顺利发展。

随着信息服务业与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加强信息标准化工作。实践证明,没有信息管理标准化,就难以实现信息管理现代化,特别是像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这样的大规模的网络体系,没有标准化,要全面实现自动化联机检索是难以想象的。信息管理各个环节实现了标准化,才能使信息管理由繁变简,减少重复劳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确保信息产品生产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通用性,使信息服务业与信息产业向专业化发展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效益和效能。

同时,通过实施标准化,也必将大大地提高信息服务业与信息产业发展的计划性和整体性,为整个信息业务管理的协调性和兼容性以及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5.4 小结

高新技术在信息产业中的应用,使现代信息管理标准化工作呈现出如下几种主要的发展趋势:

(1)合作化和国际化趋势,其主要表现为: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活动;国际间、国家间标准化机构的工作合作。

(2)一体化趋势,现代信息管理标准化以追求整体优化为出发点,改变以制定单项标准为主的传统标准化工作方式,向以标准系统为单元,为信息技术制定标准系统、标准体系、参考模型标准的整体化方向转变。

(3)可变性与超前性趋势,传统的信息管理标准从制定到失效,其周期一般为10年左右,这期间标准的技术水平是不变的,而在高新科技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产品更新加快,为适应形势的需要,现代信息管理标准必须处于动态中,加强其可变性和超前性。

(4)“大质量”趋势,传统的信息管理标准强调的是“小质量”,既强调信息产品和技术要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的指标,符合程度越高,其质量越好,没有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性能,忽略了“适应性”,忽略了对社会需求的适合程度,不一定经得起市场的考虑。现代信息管理工作,追求的是“大质量”,其内容不仅包括结果还包括标准质量的形成过程和实现过程;总之,“大质量”强调的是标准的符合性与适应性两者的结合,强调的是标准系统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顺应以上发展趋势,针对我国信息管理标准化的现状,从当前情况看,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制定我国信息管理标准化方面的法规与政策,作为信息管理标准化的依据。这是当前我国信息管理标准化的首要内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2)建立健全信息管理标准体系。目前,国际上的信息管理标准主要侧重于信息技术标准方面,而信息技术标准只是信息管理的手段,信息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同样体现在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和对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管理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我国各类信息机构的工作情况,制定信息管理标准体系,包括信息管理业务的程序与方法、管理的权限和责任,以及信息管理工作的考核标准等,从而建立协调高效的信息管理标准体系。同时,制定出适应网络化环境的信息管理标准体系,包括对每项具体的信息管理工作作出规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工作管理网络,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

(3)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质量监督机构与质量认证制度,是监督我国信息管理工作标准得以认真贯彻实施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应以ISO9001-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为准绳,根据我国各类信息机构以及信息产品的特点,建立信息管理工作质量认证制度。这个制度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国家信息主管机构,信息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和国家认可机构,体系认证、注册机构等。这个制度的主要内容则有:信息法律和信息标准,国家认可标志,自愿申请原则。建立信息工作质量认证制度,能促进我国各类信息机构提高内部质量管理水平,参与国际信息市场的质量竞争。

(4)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我们应以ISO9000-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国际标准为依据,在各类型信息机构中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信息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对信息机构的全体工作人员,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其目的是让信息用户满意,让社会公众和信息机构受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目录2005.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SAC/TC4的资料

[3]周宁著.信息组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杨玉麟著.信息描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译.国际标准目录2001.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6]焦玉英,付绍宏,何绍华.信息检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陈庄,刘加伶,成卫著.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周宁主编.信息资源数据库.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9]何绍华著.现代企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10]高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综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35卷第2期

[11]刘瑛,仲岩.ISO9000标准在图书馆的应用.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72

[12]2006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信息技术方面).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11)

[13]促进知识型企业中隐性知识共享.《图书与情报》,2005(6)

[14]信息价值和信息服务价值评价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5(5)

[15]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情报科学》,2005(4)

[16]我国图书情报网络信息服务组织与管理.《情报科学》,2005(5)

[17]信息传递中的信息损失与技术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6)

[18]搜索引擎的标准化研究.《中国索引》,2006(3)

【作者简介】

何绍华,1951年8月9日出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管理学硕士。1976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管理标准化、现代组织战略与行为管理、现代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主讲本科生信息组织与检索、标准化基础、现代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现代组织战略与行为学课程,主讲研究生信息检索进展、信息管理标准化、现代组织战略与行为管理研究、质量管理、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信息检索与知识服务等课程。90年代以来曾兼职担任院党委副书记、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等职务。是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委员会统计与绩效评估分委会委员、中国索引学会委员、中国标准化学会资深会员、武汉大学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省电子商务协会理事、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img64

已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学会颁发的论文一、二、三等奖有16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些年来,参与编著的《科技文献检索》教材,获教育部颁发的二等奖;所讲授的信息检索课程获湖北省优质课程,所建立的信息检索与网络教学系统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主要参加的“企业产品工程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科研课题获2003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参加的“湖北省潜江市区域信息化发展研究”科研项目2004年成果:获湖北省重大科技项目荣誉,荣获200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10月代表中国到美国华盛顿参加ISO/TC46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会议。

【注释】

[1]来源于SAC/TC4的资料

[2]来源于SAC/TC4的资料

[3]周宁著.信息组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杨玉麟著.信息描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目录2005.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6]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译.国际标准目录2001.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7]张帆著.信息存储与检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www.yesky.com/431/1658931.shtml

[9]马费成等著.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0]焦玉英,付绍宏,何绍华.信息检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1]贺宜.Z39.50的现状、应用及问题初探.情报科学,2002(9)

[12]金培华等著.Z39.50的原理、应用与技术.华艺出版社,2002

[13]张广钦.信息管理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凯.信息资源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5]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译.国际标准目录2001.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16]陈庄,刘加伶,成卫著.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7]周宁主编.信息资源数据库.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8]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目录2005.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19]何绍华著.现代企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20]www.stats.gov.cn

[21]何绍华著.现代企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22]胡昌平,黄晓梅,贾君枝.信息服务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3]陈恒庆.服务领域的标准化.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2)

[24]陈渭.国际服务管理标准指南:ISO9000族标准在服务行业的应用,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