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档案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档案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档案界学者们从宏观上对档案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对档案学理论研究现状、热点及问题进行评价。宗培岭以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自我批评为切入点,在对我国档案学理论现状进行评析的基础上,从整体性、问题意识、学派、原创性等方面对档案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批评。认为应该深化档案学研究与实践的互动,加强档案学术队伍与学术流派的建设,完善档案学术的规范与制度。

5.3 档案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3.1 档案学研究现状

陈兆祦在本世纪初期就分析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规模和条件,总结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成就,认为档案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若干分支学科构成,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工作理论研究突飞猛进,档案工作应用技术研究有突破﹑有创新(77)。近年来,档案界学者们从宏观上对档案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是冯惠玲学者的成果,她较全面地总结了十五期间我国档案学科的重要进展和学术成果,认为这一期间取得的成果有五个方面:(1)档案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术气氛的活跃程度明显加强,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2)档案学教育保持了适度的发展规模,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教育和特色化办学的特点,档案学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路进一步明确;(3)学术研究面向社会,面向实际,提倡和推动档案工作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4)拓展了档案学科的发展空间;(5)高层次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多样。同时还分析了档案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档案学的学科边界及其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中的定位尚需进一步明确,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在相关领域中进行课题协作、攻关以及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鉴尚存在一定障碍;建设中国档案学理论体系,扩大中国档案理论的国际影响任重道远;探索档案学科产学研一体化道路,进一步密切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实践的关系尚有很大空间(78)

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对档案学理论研究现状、热点及问题进行评价。朱玉媛、宗培岭、蒋冠等对此都有研究。他们总结了近年来档案学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朱玉媛认为: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热点主要是文件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档案价值理论、档案法制理论、档案本质属性、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概念、档案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理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种观点与说法没有达成共识,突破性研究成果很少;应用性理论热点多,基础性理论热点少;跟踪性、持续性热点多,转换性、创新性热点少;国外引进性热点多,国内本土性热点少;描述性定性研究多,数据性定量研究少(79)。宗培岭以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自我批评为切入点,在对我国档案学理论现状进行评析的基础上,从整体性、问题意识、学派、原创性等方面对档案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批评。认为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虽不够成熟,但在借鉴与自身研究的基础上已有一套档案管理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为发展我国档案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相比较而言,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较档案学应用研究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更为重视,但研究中存在明显的不足;理论热点多,但研究深度不够,甚至热而无果,至今尚未形成一枝独放的为国际档案界广泛认可的中国档案学理论。这是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对于问题,他认为主要是缺乏整体性,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学派,缺乏原创性(80)。蒋冠认为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简单移植和引入其他学科的时髦概念与理论,或是针对某一问题的无意义的浅层次的争论,或是对现有理论与观点的反复炒作以及对国外理论的盲目套用。第二,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不够务“实”。主要是停留于表面现象的简单描述,或者严重脱离档案工作实践,大而空。他还提出了改进当前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思路,认为档案学理论研究要往“深”处走,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要往“实”处走(81)

5.3.2 档案学发展趋势

冯惠玲等学者对“十一五”时期档案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分析和预测,她认为,档案学科应关注以下发展趋势和重要领域:(1)信息技术应用和社会管理变化所引发的档案管理理论创新;(2)强化对档案学基础理论中一些传统课题的深度挖掘;(3)从文化建设高度加强档案文化研究;(4)重视研究档案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和趋势(82)。刘智勇提出了21世纪档案学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认为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新型载体档案、档案现代化、档案与图书情报一体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保护技术等内容。(83)张锡田、张晓以学科规训理论为指导,审视了我国档案学科发展的现状,论述了档案学科知识与规训制度的角度对档案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认为应该深化档案学研究与实践的互动,加强档案学术队伍与学术流派的建设,完善档案学术的规范与制度。(84)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除了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热点之外,还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品格、深度与广度、趋同态势,档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中国现代档案学元科学层面问题,恢复与繁荣时期中国档案学的基本特点,中国档案事业体系的形成阶段进行了研究,对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规律、档案工作规律、档案学规律也略有研究。如周毅认为,我国档案工作在发展演变中主要表现出分化与整合规律﹑智能化发展规律与社会环境变化的互动性规律﹑社会化发展规律(85)。刘国能认为档案事业发展规律有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分。档案事业的普遍规律可以概括为:社会实践的自然形成与在适应实践需要并作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自我完善和发展。档案事业体系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规律是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档案室的工作规律是“两栖”性质和“结合部”作用;档案馆工作规律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档案教育、档案科研、档案学术理论研究、档案宣传与出版,以及档案外事工作等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律(86)。李财富认为档案学发展规律来自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是档案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结构合理的科研阶段是档案学发展的关键因素,稳定的政策是档案学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科技文化是档案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档案学术与业务交流是档案学发展的外部动力(87)。但是,这些问题的研究还较零散单一,未形成规模,不够系统与深入。

总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内容还有待于扩展,研究视野还需要进一步开阔,有许多重要问题至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被忽视了,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以及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档案学的整体发展方向、档案学发展规律、档案学研究内容的组织与研究队伍的智力结构等领域的研究都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关于档案学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档案学体系结构等档案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何嘉荪,付荣校.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3]胡鸿杰.中国档案学理念与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档案学研究,2006(3)

[5]冯惠玲.档案学科的“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档案学通讯,2005(4)

[6]冯惠玲.档案学科的“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续).档案学通讯,2005(5)

[7]徐拥军.对档案学研究对象文书学和档案学关系的反思.档案学通讯,2003(4)

[8]甘玲,朱玉媛.论档案学“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相对稳定性.图书情报知识,2005(1)

[9]李福君,张庆一,李可.档案本质属性研究.档案学研究,1999(1)

[10]伍震华.再论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通讯,2000(6)

[11]王玉声.论档案的三维属性与档案定义三要素.档案学研究,1996年(增刊)

[12]黄子林.关于档案属性问题的几点认识.档案学研究,1999(4)

[13]黄子林.关于档案属性问题的几点认识.档案学研究,1999(4)

[14]桑毓域.档案本质属性的再认识.档案学研究,2000(4)

[15]朱玉媛.我看档案的本质属性——兼与李福君伍振华王玉声等商榷.档案学研究,2001(4)

[16]何玲.电子档案原始性的认定.中国档案,2001(2)

[17]麻新纯.电子文件引发的档案属性异化.档案学通讯,2005(3)

[18]张贵华.档案价值定义述论.档案学研究,2003(1)

[19]张斌.档案价值论.档案学通讯,2003(3)

[20]覃兆刿.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近代档案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档案学研究,2003

[21]吴成来.论档案价值评估的双重标准.档案学研究,2002(1)

[22]任宝兴.档案价值规律研究.档案学研究,2003(6)

[23]加拿大T.库克.铭记未来——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作用.档案学通讯,2002(2)

[24]冯黄丽萍.构建公共档案馆——以天津开发区档案馆为例.中国档案,2006(3)

[25]张照余.档案馆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功能辨证.档案学研究,2004(5)

[26]谭必勇,朱玉媛.网络环境下档案馆的功能与模式转换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4(4)

[27]王雅琴.发挥档案馆的休闲功能满足公众的文化休闲需求——对档案馆开展档案休闲服务的社会调查及建议.档案学研究,2001(4)

[28]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编.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29]丁华东.社会记忆与档案学研究的拓展.中国档案,2006(9)

[30]王向明.论档案馆的功能.档案学通讯,2003(6)

[31]王英玮.关于公共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思考.档案学通讯,2005(3)

[32]覃兆刿.价值目标与伦理重构——关于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与效能研究.档案学研究,2005(5)

[33]王萍等.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若干问题研究.档案学研究,2006(6)

[34]彭明发、万先杰.关于档案产业意识的思考.湖北档案,2001(3)

[35]方立霏.档案文化产业构想.档案学通讯,2003(5)

[36]陈兆祦.漫谈“现行档案”﹑“档案产业”等档案专业用语问题,档案学研究,2004(2)

[37]肖文建.走出档案产业化的误区——与“档案产业化论者”商榷.档案学研究,2004(2)

[38]朱玉媛.近几年来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热点透视与问题分析.档案学研究,2002(1)

[39]宗培岭.档案学理论与理论研究批评.档案学通讯,2006(2)

[40]蒋冠对当前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思考.档案学研究,2006(4)

[41]张锡田,张晓.从学科规训理论的视角看我国档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档案学研究,2006(3)

[42]王艳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运作理念及模式的变革.档案学研究,2002(5)

[43]崔海燕,王晓源.现代新型档案馆论略——从信息化、全球化的视角,审视档案管理模式的革命.档案学通讯,2005(6)

[44]冯惠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档案学研究,2005(1)

[45]冯惠玲.开放——公共档案馆的发展之路.档案学通讯,2004(4)

[46]薛匡勇.档案馆论.档案学通讯,2003(4)

[47]薛匡勇.论档案馆的未来发展.档案学通讯,2004(3)

[48]上海市档案局.新时期公共档案馆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9]宗培岭.公共档案馆建设若干基本问题探讨.浙江档案,2006(7)

[50]杨立人.试论公共档案馆体系之构建.档案学研究,2006(5)

[51]管先海.档案学理论研究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浙江档案,2006(2)

[52]胡鸿杰.论中国档案学的评价机制.档案学通讯,2004(2)

[53]严永官.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浙江档案,2004(5)

[54]王协舟.中国档案学术思想评价——研究意义与基本思路.档案学研究,2006(5)

[55]胡鸿杰.论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档案学通讯,2005(5)

[56]胡鸿杰.论中国档案学的评价机制.档案学通讯,2004(2)

[57]冯湘君.档案学术规范建设探析.档案学研究,2006(6)

[58]严永官.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浙江档案,2004(5)

[59]王协舟.中国档案学术思想评价——研究意义与基本思路.档案学研究,2006(5)

[60]冯湘君.档案学术规范建设探析.档案学研究,2006(6)

[61]任宝兴.对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几点看法——兼与胡鸿杰教授商榷.档案学研究,2006(3)

[62]管先海.对档案学研究发展特点和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档案管理,2005(3)

[63]李财富.发展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得失特点及其成因.浙江档案,2001(12)

[64]李财富.恢复与发展时期中国档案学的基本特点.档案学通讯,2002(3)

[65]李兆明.档案学二元对立思维的困惑及解析.档案学研究,2002(6)李福君.论二元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档案学通讯,2004(2)

[66]丁华东.论档案学研究的主体意识与学科范式的建构.档案学通讯,2005(2)

[67]倪代川.论档案学研究中的范式现象.档案管理,2006(5)

[68]陈祖芬.对档案学范式演进的思考.档案学通讯,2005(4)

[69]陈兆祦.我国档案学研究概况——规模条件和成熟.兰台世界,2000(8)

[70]宗培岭.档案学理论与理论研究批评.档案学通讯,2006(2)

[71]蒋冠对当前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思考.档案学研究,2006(4)

[72]李财富.论档案学术规范.档案学研究,2001(2)

[73]刘智勇.21世纪档案学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档案学研究,2001(1)

[74]周毅.试论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档案学通讯,2002(2)

[75]刘国能.档案事业发展规律研究.档案学通讯,2006(1)

[76]李财富.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档案学通讯,2003(1)

img1

【作者简介】朱玉媛,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档案学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与方法、档案管理与知识产权、档案法规和人事档案管理。已出版著作3部:《档案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现代人事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出版),《档案法规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主持与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共6项,其中,国家社科和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各1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档案管理研究,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现代信息资源研究;省部级项目2项——社会信息化对档案学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校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50余篇。《档案学基础》和《现代人事档案管理》等书及有关学术论文获中国档案学会、湖北省档案学会和武汉大学优秀成果奖。

李海涛,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档案学基础理论。

【注释】

(1)李福君,张庆一,李可.档案本质属性研究.档案学研究,1999(1)

(2)伍震华.再论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通讯,2000(6)

(3)王玉声.论档案的三维属性与档案定义三要素.档案学研究,1996(增刊)

(4)黄子林.关于档案属性问题的几点认识.档案学研究,1999(4)

(5)黄子林.关于档案属性问题的几点认识.档案学研究,1999(4)

(6)桑毓域.档案本质属性的再认识.档案学研究,2000(4)

(7)朱玉媛.我看档案的本质属性——兼与李福君伍振华王玉声等商榷.档案学研究,2001(4)

(8)何玲.电子档案原始性的认定.中国档案,2001(2)

(9)麻新纯.电子文件引发的档案属性异化.档案学通讯,2005(3)

(10)张贵华.档案价值定义述论.档案学研究,2003(1)

(11)张斌.档案价值论.档案学通讯,2003(3)

(12)覃兆刿.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近代档案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档案学研究,2003

(13)吴成来.论档案价值评估的双重标准.档案学研究,2002(1)

(14)任宝兴.档案价值规律研究.档案学研究,2003(6)

(15)加拿大T.库克.铭记未来——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作用.档案学通讯,2002(2)

(16)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档案学研究,2006(3)

(17)彭明发、万先杰.关于档案产业意识的思考.湖北档案,2001(3)

(18)方立霏.档案文化产业建设构想.档案学通讯,2003(5)

(19)陈兆祦.漫谈“现行档案”﹑“档案产业”等档案专业用语问题,档案学研究,2004(2)

(20)肖文建.走出档案产业化的误区——与“档案产业化论者”商榷.档案学研究,2004(2)

(21)黄丽萍.构建公共档案馆——以天津开发区档案馆为例.中国档案,2006(3)

(22)张照余.档案馆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功能辨证.档案学研究,2004(5)

(23)谭必勇,朱玉媛.网络环境下档案馆的功能与模式转换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4(4)

(24)王向明.论档案馆的功能.档案学通讯,2003(6)

(25)王英玮.关于公共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思考.档案学通讯,2005(3)

(26)覃兆刿.价值目标与伦理重构——关于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与效能研究.档案学研究,2005(5)

(27)王萍等.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若干问题研究.档案学研究,2006(6)

(28)郭红解.论档案馆文化的构成、特性及空间拓展.档案学通讯,2004(5)

(29)王雅琴.发挥档案馆的休闲功能满足公众的文化休闲需求—对档案馆开展档案休闲服务的社会调查及建议.档案学研究,2001(4)

(30)转引自丁华东.社会记忆与档案学研究的拓展.中国档案,2006(9)

(31)转引自丁华东.社会记忆与档案学研究的拓展.中国档案,2006(9)

(32)转引自丁华东.社会记忆与档案学研究的拓展.中国档案,2006(9)

(33)冯惠玲.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文集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4)丁华东.社会记忆与档案学研究的拓展.中国档案,2006(9)

(35)谭必勇,朱玉媛.网络环境下档案馆的功能与模式转换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4(4)

(36)王艳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运作理念及模式的变革.档案学研究,2002(5)

(37)崔海燕,王晓源.现代新型档案馆论略——从信息化、全球化的视角,审视档案管理模式的革命.档案学通讯,2005(6)

(38)冯惠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档案学研究,2005(1)

(39)薛匡勇.档案馆论.档案学通讯,2003(4)

(40)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编.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41)薛匡勇.论档案馆的未来发展.档案学通讯,2004(3)

(42)上海市档案局.新时期公共档案馆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3)宗培岭.公共档案馆建设若干基本问题探讨.浙江档案,2006(7)

(44)宗培岭.公共档案馆建设若干基本问题探讨.浙江档案,2006(7)

(45)杨立人.试论公共档案馆体系之构建.档案学研究,2006(5)

(46)转引自宗培岭.公共档案馆建设若干基本问题探讨.浙江档案,2006(7)

(47)黄丽萍.构建公共档案馆——以天津开发区档案馆为例.中国档案,2006(3)

(48)转引自宗培岭.公共档案馆建设若干基本问题探讨.浙江档案,2006(7)

(49)谭琤培.对档案学学科性质研究的新见解(上).兰台世界,2000(6)

(50)朱丹华.档案学学科性质研究之我见——试论档案学学科归属.档案学研究,2003(4)

(51)蔡丽娜,张利.也谈档案学的学科定位.档案学通讯,2005(3)

(5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3)何嘉荪,付荣校.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54)徐拥军.对档案学研究对象文书学和档案学关系的反思.档案学通讯,2003(4)

(55)甘玲,朱玉媛.论档案学“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相对稳定性.图书情报知识,2005(1)

(56)冯惠玲.档案学科的“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续).档案学通讯,2005(5)

(57)管先海.档案学理论研究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浙江档案,2006(2)

(58)管先海.档案学理论研究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浙江档案,2006(2)

(59)管先海.档案学理论研究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浙江档案,2006(2)

(60)李财富.论档案学术规范.档案学研究,2001(2)

(61)冯湘君.档案学术规范建设探析.档案学研究,2006(6)

(62)胡鸿杰.论中国档案学的评价机制.档案学通讯,2004(2)

(63)严永官.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浙江档案,2004(5)

(64)王协舟.中国档案学术思想评价——研究意义与基本思路.档案学研究,2006(5)

(65)冯湘君.档案学术规范建设探析.档案学研究,2006(6)

(66)胡鸿杰.论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档案学通讯,2005(5)

(67)胡鸿杰.论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档案学通讯,2005(5)

(68)任宝兴.对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几点看法——兼与胡鸿杰教授商榷.档案学研究,2006(3)

(69)管先海.对档案学研究发展特点和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档案管理,2005(3)

(70)李财富.发展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得失特点及其成因.浙江档案,2001(12)

(71)李财富.恢复与繁荣发展时期中国档案学的基本特点.档案学通讯,2002(3)

(72)李兆明.档案学二元对立思维的困惑及解析.档案学研究,2002(6)

(73)李福君.论二元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档案学通讯,2004(2)

(74)丁华东.论档案学研究的主体意识与学科范式的建构.档案学通讯,2005(2)

(75)倪代川.论档案学研究中的范式现象.档案管理,2006(5)

(76)陈祖芬.对档案学范式演进的思考.档案学通讯,2005(4)

(77)陈兆祦.我国档案学研究概况-规模条件和成熟.兰台世界,2000(8)

(78)冯惠玲.档案学科的“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档案学通讯,2005(4)

(79)朱玉媛.近几年来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热点透视与问题分析.档案学研究,2002(1)

(80)宗培岭.档案学理论与理论研究批评.档案学通讯,2006(2)

(81)蒋冠对当前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思考.档案学研究,2006(4)

(82)冯惠玲等,档案学科“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续),档案学通讯,2005(5)

(83)刘智勇.21世纪档案学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档案学研究,2001(1)

(84)张锡田,张晓.从学科规训理论的视角看我国档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档案学研究,2006(3)

(85)周毅.试论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档案学通讯,2002(2)

(86)刘国能.档案事业发展规律研究.档案学通讯,2006(1)

(87)李财富.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档案学通讯,200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