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刍议源头创新

刍议源头创新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久前,我看到一篇讲话,其中提到了源头创新,虽然作者没有对源头创新作说明,但是它还是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此,用源头创新来说明创新的本源是非常恰当的。因此,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这正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任务。从科学研究来说,研究者的新观念是一切发明创造之源,所以新观念被称为发明家们的“接生婆”。在诺贝尔奖评奖的历史上,除了极个别的弄虚作假者或评选失误以外,几乎所有获奖的成果无不体现了源头创新的特点。

刍议源头创新

近年来,在媒体上关于创新的宣传已经相当多了,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因为自明朝以后,我国再没有做出过像“四大发明”那样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了。自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以后,在“西学为用”的口号下,我们都是以引进、模仿为主,这种借鉴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却忽视了我们民族的创造性。这也许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强调创新毕竟是时代的进步,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都是强调模仿和引进,在近现代科技发明和工业的发展史上,几乎没有中国人的记录。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一个故事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故事是说,中国代表团在美国考察,当看到好的东西后,首先是问:这东西是在哪里买的?而日本代表团在美国考察,当看到新的商品时,首先是问:这东西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却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法,中国人想到的是怎么买,而日本人想到的是怎么创造。

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无论是建立经济特区,或者是设立科技开发区,也都是学习西方国家的一套做法。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强调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采取引进的做法是必要的。但是,当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平的时候,只引进而不发挥民族的创造性,要想使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度的发展,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的许多经济改革措施也是西方国家早已实行过的,我们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新的东西。在科学研究上,我们绝大多数的研究项目,也基本上是跟踪国外的研究,甚至是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研究工作,很少有我们自己领军的研究项目。

其实,这种模仿思维方法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关于“硅谷”的提法,现在简直是多得满天飞。不久以前,有一位科学院院士说:中国没有“硅谷”,如果中关村算不上“硅谷”,那么中国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称为“硅谷”。“硅谷”本是美国旧金山附近的一个高技术开发区,它的确是处在一个山谷,是名副其实的。除此以外,在美国还有一些高技术区,它们并没有以什么“谷”来命名,如美国达拉斯的硅电子工业区叫达拉斯“硅原”,因为那里没有谷而是处于平原;在波士顿的开发区是在一条街上,所以它就叫128街技术开发区。然而,一个连美国人都不借用的“硅谷”,却被中国人引进来大肆炒作。不仅如此,有的地方还从“硅谷”又套出了“光谷”、“药谷”,其实那里根本没有什么“谷”,而是处在一条大街上。更有甚者,关于“吧”的名称也已泛滥成灾,例如酒吧、茶吧、网吧、剪吧(理发的)、书吧(书店)、脚吧(洗脚和修脚的)……本来,吧是从bar直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酒吧间、柜台,把它任意延伸到各个方面就变得不伦不类了。吧,在汉语中是一个助词,除了加强语气以外,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汉语被公认是语汇极为丰富的语言,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创造出许多既形象又富有哲理的名字来。这除了反映某些人的崇洋思想以外,至少还反映了他们是一种模仿思维方法或者是一种懒汉思想。

不久前,我看到一篇讲话,其中提到了源头创新,虽然作者没有对源头创新作说明,但是它还是引起了我的兴趣。提到源头创新,使我想到了北宋思想家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一个真理,即源与渠(或河)水的关系,只要有源,那么渠中就会有活水。因此,用源头创新来说明创新的本源是非常恰当的。问题是什么是源头创新?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分清创新与创造二者之间的异同。创新的本来意思是革新、刷新、改革、改良,它是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改造,使原来的事物富有新的面貌或新的功能。因此,它是第二级创造力,虽然它也是人的一种重要素质,但它是比创造力低一个层次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的原创力,它是人的智力的最高表现。如果用源头来形容的话,那么创造力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也是一切创新的源头。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源头创新,我们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开发每个人都具有的创造力。从理论上来说,创造与创新也是不同的,前者是一门系统的学科,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作为一门课程也在国外大学中普遍开设了。因此,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这正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任务。然而,创新只是一个概念或是一个口号,现在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而且创新能力也只有通过培养人的创造性的素质才能被赋予。

源头创新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自己的源头。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这就是说,泉(如冰川、雪山或地下水)是江河之源,根是树的生长之源。从科学研究来说,研究者的新观念是一切发明创造之源,所以新观念被称为发明家们的“接生婆”。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奖设立已经一百多年了,有六百多名科学家荣获了备受人们青睐的诺贝尔奖。在诺贝尔的遗嘱中,就明确规定:“把我的资本变换为有价证券和建立基金会,把它的利息每年以奖金的形式,授予过去一年中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什么是最大的贡献呢?从根本上说,最大的贡献就是那些第一次从本质上揭示自然规律的伟大发明,这就是科学源头的发明。在诺贝尔奖评奖的历史上,除了极个别的弄虚作假者或评选失误以外,几乎所有获奖的成果无不体现了源头创新的特点。

例如,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日本的田中耕一,他是日本岛津制造所的一名43岁的普通工程师。这一年,日本有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一位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柴昌俊,另一位就是田中耕一。对于小柴昌俊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似乎是预料中的事,然而对于田中耕一得诺贝尔化学奖,却着实让日本人大为吃惊。因为他既没有博士头衔,也不是名大学的教授,仅仅是一名不为人所知的普通工程师。据报道,田中发表的论文很少,导致他获奖的成果是他于1987年在京都的一个专业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该论文在生物高分子领域提出了性质界定和结构解析的原创思想。他的论文并未引起日本学术界的重视,但却引起了欧美科学家的注意,美国加州大学的两名科学家专程到日本要求与田中进行合作。现在,他的发明成果已成为世界上感应度、精确度最高的生物高分子分析方法。正是由于欧美科学家应用了他的成果,并向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推荐他为候选人,从而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由此可以看出,诺贝尔奖评选的标准不是看你的头衔,也不是看你的知名度,而是看你的成果的创造价值。这一点正是诺贝尔奖所体现的精神,这也是诺贝尔奖历经百年备受人们敬仰的原因。获得诺贝尔奖的许多发明家的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这就是揭示自然规律本质的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也就是源头创新。这种创造性的成果,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还会引起科学技术的革命,甚至是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彻底变革。我们仅以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为例,就可以充分说明源头创造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柏克勒尔(A.H.Becquerel,1852—1908)于1896年发现铀矿的放射性和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uick,1891—1974)发现打开铀核的中子,那么要建立原子反应堆、制造原子弹、建立核电站、制造核潜艇等,都是绝对不可能的。

从以上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创新与创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是两个层次上的能力。因此,如果我们只提创新,甚至把它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就会忽视对创造力的开发,这对于本来就缺乏创造性的国民是十分不利的。就拿教育改革来说,教育创新是指教育改革,而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有人说教育创新包括了创造教育是不妥的。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并不是令人满意的,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抓创新的源头。什么是教育改革的源头呢?教育改革的源头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任何新的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靠人去执行的,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这些新的改革措施是不可能实施的。这就像戊戌变法的先驱者康有为所说:“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矣。”这里“变人”的意思就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教训,也是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那次改革运动的缘起,是前苏联于1957年发射了人造卫星,在航天技术上暂时走在美国前面了。于是,美国惊呼他们落后了,调查后发现美国普通教育水平比不上前苏联。针对这个差距,美国组织了近千名著名的科学家(其中不乏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编写了千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教材,目的是提高美国中学生的科学素质。但是,那次教育改革未能顺利实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教师的思想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成了教育改革的阻力。因此,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中,必须狠抓教育改革的源头,即学校的校长必须树立教育新观念,身体力行地(而不是空喊口号)带头进行改革。同时,还必须转变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迈出改革的步伐,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