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论意识革命

简论意识革命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宇宙中,人类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唯一的具有意识的高级动物。社会的现代化必须以意识革命为先导,而社会的现代化又促进了人们观念的现代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总之,没有意识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没有创新的意识,就没有发明创造的成果、没有事业的成功、没有社会的进步。意识革命或称为观念更新,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与发明,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简论意识革命

宇宙中,人类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唯一的具有意识的高级动物。他们不仅是为了生存,而且是为了生活;不仅需要依赖环境,而且还能够适应生存的环境,并且能够根据需要改造其生存的环境;不仅能够感受到痛苦,而且能够战胜痛苦,甚至还能制造痛苦,等等。这一切,都是由于他们具有意识的结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区别于任何其他的动物,成为宇宙中的万物之灵。

什么是意识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相对应的概念,虽然它相对于第一性的物质而言是第二性的,但是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在本质上它的属性也是物质的。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是指直觉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直觉反映,也就是有意识的反映。在哲学上,往往把意识和观念、理念、思维等看做同一意义的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可以通用的。但是,意识一词的范围更广,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而思维则仅指认识的理性阶段。人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前者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后者也包括三种形式:概念、推理、推断。一般来说,人的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它产生的前提是对事物“类”的辨别,因此,概念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性质。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知识存在的主要形态,所以我们研究思维的变革就不能不重点研究人的观念的革命。但是,本文宁愿把论题放大到意识的范畴,因为人们在从事发明创造活动过程中,既要重视理性认识又不能忽视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在谈到意识革命时,我想介绍一位极有见解的学者——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他是系统哲学家、广义进化论和世界问题专家,是当代最前沿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之一。他效仿罗马俱乐部的形式,于1996年成立了布达佩斯俱乐部,致力于寻求解决全球问题的济世良方。该组织于2000年发表了第一份报告:《第三个1000年:挑战与前景》。如果说他们找到了什么济世良方的话,那就是“意识革命”。他们认为:“既然人类的科学、技术、经济、生态和相应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类的意识造成的,那么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依靠人类的意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它指明了人类战胜目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危机的正确方向。难道不是吗?在人类第二个文明时期(工业社会),生产者为了谋取最大的利润,无限制地、不顾后果地开发资源,结果使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尝到了苦果之后,人们痛定思痛,不得不转变观念,提出了“绿色革命”的新观念。同时,采取积极的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措施:一方面用新技术治理污染了的环境,另一方面坚持在开发与生产活动中保护生态平衡。

人的观念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它确实具有巨大的力量。美国学者C.W.莫里斯(Charles Willam Morris,1901—?)提出:“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原子弹。”[2]这个说法,无非是形容观念的威力,使人们认识到观念的重要作用。也许有人会说,观念形态并不能改变什么,更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认为,观念可以改变人,而人能够改变世界。只要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那些由于观念革新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导致科学技术重大发现与发明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人类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这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是以智力密集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人们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意识革命,否则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难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甚至被时代所抛弃。社会的现代化必须以意识革命为先导,而社会的现代化又促进了人们观念的现代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意识革命包括的范围很广,可以说在一切领域和部门,都面临着意识革命的问题。[3]例如,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目标意识、信息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环保意识、未来意识……总之,没有意识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没有创新的意识(意识革命),就没有发明创造的成果、没有事业的成功、没有社会的进步。

意识革命或称为观念更新,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与发明,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每一次科学上的意识革命,必然会导致一场重大的科学或技术革命,而后者往往又会牵动“哥白尼式的革命”,如生产技术、社会生活方式乃至于思维方式的变革。例如,关于生命遗传物质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它的意义完全可以与原子弹爆炸、阿波罗飞船登月和计算机及网络的发明相提并论。因此,我们无论如何估价它的意义都不过分。

2002年,是DNA双螺旋分子结构发现50周年,世界各地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纪念活动。那么,DNA双螺旋分子结构是如何发现的呢?依照人们的认识规律,它的发现也是基于人的意识(或观念)的革命。许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询:人的生命是什么?人的生命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家族的特征能够得以保持?生命的遗传物质又是什么?

在揭开生命物质遗传秘密的意识革命中,居然与一位物理学家有关,他就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薛定谔不仅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而且有着奇特的思维方法。他在解决疑难的科学问题时有个诀窍,即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解。例如,为了描述量子物理的奇异世界,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一个不走运的猫,它活着,又死了。这就是他著名的“猫悖论”。基于这样的思路,1944年他写了一本《生命是什么》的小书,其中提出了一个新奇的观念,从而帮助人们揭开了生物学的世界之谜。他假想:“或许,细胞染色体里的遗传物质含某种类似化学莫尔斯电码的东西。这种代码只有几个简单的字母,却储存着足够的信息,以解释令人目眩神秘的生命多样性。”[4]他的这些认识,相对于过去对生命遗传的认识,就是一次意识革命。

在这种新观念的启发下,两个自以为是且雄心勃勃的年轻科学家,在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间昏暗的实验室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从而揭开了生命的奥秘。这两个人就是当年25岁的美国人詹姆斯·沃森和34岁的英国人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在以分子手段解释生命方面是不谋而合的,可谓是真正的知音。1952年2月28日,弗朗西斯·克里克走进英国剑桥的雄鹰酒店,对一群困惑的听众说,他和一位朋友发现了生命的秘密。这好像是酒馆里的一次吹牛,最后竟变成了事实。当年4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第一篇论文,5月30日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他们的第二篇论文,详细地阐述了他们的新发现。为此,他们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那以后,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确发生了“哥白尼式”的革命。20年以后,人类即在体外分离出了第一个基因,从而产生了基因工程。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工合成胰岛素——研制成功并很快上市,使糖尿病患者有了取之不尽的药源。2000年6月,人类基因图谱已经绘制出来,人类基因大约是由31.647亿个碱基对组成,但是基因数目可能只有3亿到3.5亿个。[5]目前,基因测序已经进入了产业化阶段,研究人员和制药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力求实现新的突破,不断挖掘DNA,甚至是为癌症、心脏病和其他破坏性的疾病寻找治疗方法。最新的研究表明,遗传学和计算机革命正汇合成一股洪流,以DNA为芯片的计算机已经研制出来,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意识革命不仅导致科学上的发明创造,而且也能帮助人们成功创业,创造巨额的财富。不久以前,我看到了一本叫《营销革命》的书。它被认为是一本颠覆了一个传统观念的书,换句话说,这是一本关于营销观念革命的书,其中传授了许多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思想。过去,无论是在军事上或是在商战中,传统观念认为,先战略后战术,而且战略决定战术。然而,《营销革命》一书的作者却认为:“先有战略,后有战术有致命的弱点。同时,借由可行的战术导出战略,亦使众多的公司和个人赢得了未曾预想到的市场机会。”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联邦快递公司创始人史密斯(Fred Smith)等人,他们就是因遵循了此法则而获得成功的。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是位居全美国第一和第二的大富翁,前者被称为“魔鬼般的精英”,后者博得了“投资之神”的雅号。他们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们具有革命的意识,并且不断地更新他们的营销观念。比尔·盖茨有许多振聋发聩的名言,如“永远先人一步”;“我要向万有引力挑战”;“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猎物”……正是因为他有如此非凡的野心、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全新的观念,所以他才成为微软的力量源泉。美国报刊评论说:“除了反垄断法,他已天下无敌。”[6]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而且还要有超前的意识,能够准确地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那么,人们靠什么预见未来社会的特征、新的科技发明和产业结构呢?这是那些未来学大师们的任务。为了做到对未来社会准确的预测,他们不仅要研究历史发展的规律,掌握现实社会的各种信息资料,而且还要有超人的智慧,特别是超前的意识。什么是超前的意识呢?相对于原有的观念来说,超前意识就是对原有意识的革命,或者称为观念的更新。当然,这些超前意识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是准确的,并能够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渊博的知识,使他成为一位极其有成就、有影响的未来学家。在过去23年的时间内,他撰写了三本极有影响的未来学著作,每十年出一本书。用中国的俗话说,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这三本书是:《未来的冲击》(197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80年出版)和《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1990年出版)。这三本书被称为他研究未来学的“三部曲”,曾畅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托夫勒对未来社会预测的许多观点,后来逐步地被实践所证实。他的预见为何如此准确呢?这就是他的超前意识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意识革命,或者说是意识未来化。例如,关于未来生产模式的预测,他认为应当是“小规模”。这与过去的传统观念是根本不同的。他认为:“过去经济理论都认为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的确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方式将变成落后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生产方式是小规模的。”接着,他针对中国的生产方式提出批评:“为什么中国的信息行业利润率很低?为什么VCD生产过剩?这些仍旧是大工业时代的思维:规模生产效益论。”[7]可惜,这个忠告并未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追求速度、规模而不讲究效率的现象仍然很普遍。特别是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消费热,对某些产品一哄而上,造成了产品的积压和生产资料的浪费。这说明,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甚至需要来一场意识革命,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我们重视意识革命,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对于人们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换句话说,意识也具有力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美国学者研究了人的大脑的分泌作用,他们估计人的大脑存在数千种分泌,而这些分泌都是意识的作用,它们对于人的智力、学习、工作、生活甚至治疗疾病,都起着某种作用。信念也是意识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变人体的功能。西方学者研究指出,人的意识可以导致人体化学过程的变化,我们要保持积极的思维活动,使这些变化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俗话说:思想如水,刀斩不断。因此,我们要保持思想的“源头活水”,这就是要努力学习最新的知识,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观察和接受新鲜事物,掌握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让思想之水长流不断;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时代,成为一个在事业上有作为的成功的人,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注释】

[1]智者之声[N].湖北日报,2003-02-13.

[2][美]C.W.莫里斯.开放的自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9.

[3]齐平.改革与观念变革[M].重庆:重庆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7:125.

[4][美]内尔·博伊斯.螺旋线的胜利[N].参考消息,2003-02-28.

[5]刘建亚.永远的DNA分子[N].光明日报,2003-04-26.

[6]中国图书商报,2002-10-11.

[7]中国工商时报,1998-08-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