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7-12岁儿童情商的培养方法

7-12岁儿童情商的培养方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罗素的说法,这种探险,在各种事物之中,也必然需要各种文化的思考,一切可以从根源,从联系,从文化,从习惯,从自然本质、本性,从逻辑,从形态,从艺术,从演化动态,等等来了解,这当然是缓慢的过程。

情商与智商

百度百科上对情商的解释是: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其实,现代人注重情商,更多的是注重交往,这是和经济社会、商业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如今的教育,人们一般关注两点:智力开发和情商的提升。在竞争环境下,越发重视两者的作用。学校主要以培养智商为主,尤其是中小学,大学主要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中小学对情商基本没有培养,大学培养的也不够。为了加强情商的培养,出现了很多社会办学机构,从提升企业文化、职工人文素质出发,而进行的短训、速成班,为情商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渠道,也产生一定的效果。但人们逐渐认识到,情商的培养,从深层次上来说还是文化的问题,但基本上可以说,目前,人们对情商及其效用的理解还是社会关系的协调、公共关系的处理、领导能力的提高,而这些本身就有很强的功利性。社会是功利的,所以情商最先被社会接受,而不是先被学校接受。

智商可以直接带来社会生产效益,情商是为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都是直接的效用,至少,目前人们对智商、情商的认识是这样,其中,对智商的理解也是比较单一的心智(更多地可以理解为应试教育培养的目标)。

除了智商和情商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以外,似乎其他方面已经远远不能与这二者相比了,而这恰恰也暴露出教育的速成或功利,因为智商和情商远远不是教育内容的全部,它们至少可以局部地摆脱人文、艺术,而且一个社会的教育如果只追求这两点是绝对不够的。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提升,至少还要有新思想的诞生、创造力(创造力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复杂概念)的提升。

思想、创造力又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背景,是教育要思考的问题,这就必然要进入脱离单科知识的公共领域,也必然要触及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自然、人文、艺术本质的思考,智慧内涵的思考,这些思考往往是漫长的、个性化的,与功利似乎格格不入。因而,在竞争和功利的时代,缺乏对个性的保护,这种研究就将日渐衰落。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有许多事物已非常清楚地了解,……这些界定清晰的知识片段,都属于科学中的一部分,但所有这些知识领域都和一块围绕他们的未知领域接界,当一个人进入了边界地区又往前跨越时,他便离开了科学而进入了思辨的领域,这思辨的活动是一种探险,而且在各种事物之中,这就是哲学。”这是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阐释。按罗素的说法,这种探险,在各种事物之中,也必然需要各种文化的思考,一切可以从根源,从联系,从文化,从习惯,从自然本质、本性,从逻辑,从形态,从艺术,从演化动态,等等来了解,这当然是缓慢的过程。亚当·斯密,从道德情操出发,建立了古典经济学,而亚当·斯密又影响了达尔文的生物学理论(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与生物进化中看不见的手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似乎首先是他够不够聪明(智商),而衡量智商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竞赛获奖,另一条就是交往能力,而这又可能回避个性,按着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确实是功利教育的产物,虽然其处世哲学比较熟练,但缺点是突出的,缺乏思想性,原因就是过度追求智商与情商的培养。事实上,如果考究一下中外的大思想家他们的情商、个性,也可能会有另外的答案。

如何使教育成为对多元化智慧的培养,我们说,在智商、情商的背后还应该是深层次人文、艺术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工作者、领导者同时是一个思考者,培养更多愿意进行深层次探索的思考者,而这一点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个性,“大家”都是有个性的,否则,难成“大家”。

片面追求智商,学习上必然会产生模仿,将来的科学研究,一方面,没有知识体系、文化修养的保证,难以从根上认识问题,从而局限了其成就,也必然形成跟踪与模仿的局面;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如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言:“……目的不在考究、只崇尚方法的巧妙,这又是一种病态的疯狂。”没有道德伦理、没有行为修养。片面追求情商,会使人能言善辩、做事圆滑,但却没有文化根基,这也是很危险的。

总的说来,人文、艺术的培养是教育的根基,它会使人回归理性、开垦思想的荒地、避免单一知识带来的知识和行为的缺陷,渠道便是潜移默化、渗透式、拒绝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其实,传统上有一些好的方法,但还不够,何况在功利教育的冲击下早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