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空间与文化

思维空间与文化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艾略特的看法,“人类的希望取决于那些知识先驱者的思维,他们所思考的事情可能超过一般人几年、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思维模式有遗传作用,如果说传统人文教育还有儒家文化的支撑,那么现在近三十年就比较空白了,艺术思维就更空白了,几代人的思维意识里面,就只有应试教育所留下来的一些知识和意识了。

思维空间与文化

如今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素质如何,都在思考什么问题,为什么会三番五次提出“我们学这个有什么用”的问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教育思想本身的功利,还是与学生的兴趣有距离)?谁都承认,现在孩子从幼儿到高中都在艰难中度过,且不说一般的孩子如何难过,即便好孩子也很郁闷,家长也更是心疼孩子。

反思一下我们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定位,可以发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孩子的培养确实起到阻碍的作用。

高考应不应该继续,争论从未休止,似乎已经骑虎难下。但有高考就必然形成教学的统一模式,而且相关高考的培训产业,也会越做越强,这又会使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断扩大,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形成这样一种教育同一的大势,只会使教育越来越趋同化。不适当控制,其演化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果,实在不好定论。

这种大势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保守的儒家文化和“文革”后对科学技术的强烈需要,以及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教育的模式变得越来越死板。恢复高考之前,学生还有比较大的自由空间,虽然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但基础课程、课外活动等还算平衡。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学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就越来越少。这场学习、升学的大竞赛愈演愈烈,基础课程与人文、艺术教育的失衡,学科之间的禁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带来的损失会有多大?然而,我们现在只看到知识,却没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

艾略特利用四十年时间将哈佛带入一个全盛时期,其背景是美国工业革命进入全盛时期,对科学知识和技术人员需求强烈,与此同时,其他美国大学也迅速发展。经过对欧洲大学的考察,艾略特明确提出了他的大学理念:“大学,首先是教学,其次是以书籍等形式大量汇集已获得的系统知识,第三是研究,或者是把目前的知识疆界向前推进一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掌握一些新的真理。大学是教师的集合体,是知识的仓库,是真理的寻求者。”

但在社会对科学知识和技术人员的需求迅猛增涨时期,依然强调文理科没有主次、同等重要,这就是差异所在。

“大学里不能讨论是以文科为主还是以理科为主,文科和理科并不存在真正的矛盾,不能狭隘地主张重视文科或理科。重要的是研究,任何学问都应当得到研究,而且应当达到最高水平”。按照艾略特的看法,“人类的希望取决于那些知识先驱者的思维,他们所思考的事情可能超过一般人几年、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正如他在1869年10月19日哈佛大学举行的校长就职演说中所指出的:“究竟是语言、哲学数学抑或是科学哪一个对头脑的训练更好,普通教育应该以文科为主还是以理科为主,这场无休无止的争论对我们毫无用处。这所大学不承认文科和理科互相排斥,不认同数学和古典、科学或形而上学只能选择其一。我们要所有的这些学科,并要它们的精华所在。”

人的思维到底应该训练哪些内容,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如果回答是不符合,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有多少真正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是否有话语权,如果没有真正的教育家又是为什么?有太多应该思考的问题,也肯定有许多人思考,可是,教育体系到了今天,除却历史原因、文化原因,就该是管理者的原因了。

大学选课制度是艾略特的首创,也曾遭到批评,“艾略特校长以选课攻击传统的大学课程体系,若这样追根纠底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攻击包含着自然哲学的常见类型与各时代的智慧之间的冲突。”(1)批评有一定道理,但在美国,似乎冲突解决得比较好,这在于教育本身的体制相对自由,大学和中小学教育衔接较好。然而,对中国教育来说,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象,我们的学分制改革效果难说,我们也实行选课,可是效果如何?原因在哪儿?似乎,欧文·白壁德所说的冲突,在我们这里根本解决不了,原因太多太多,致使我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天天提、素质教育天天提、启发学生个性也天天提,虽然大学选课已普及,但效果却上不来。

艾略特对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和大学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持一种基本态度,即大学必须给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必须给学生在单一学科表现突出的机会,这确实涉及个性化教育问题,但必须从幼儿到大学尽可能地保持一致的教育思路,不然,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盲目,知识单一、一贯的理性思维培养,让学生的“嗅觉”已经成问题,再加上社会的压力,即便是很好的思路,也换不来好的结果,这或许就是实现了选课制度后,学生没有很好的认识,自然没有好的效果的原因。

我们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更主要的是理科的压力、文科死记硬背的压力)和社会的压力而疲惫,我们给过他们什么样的放松精神氛围?重压之下,童心没了、梦想没了、特点没了、爱好没了,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沉醉与陶醉?没有了沉醉与陶醉,哪有创造性的体会和自信心?于是,成就了教育改革出不来效果。

思维模式有遗传作用,如果说传统人文教育还有儒家文化的支撑,那么现在近三十年就比较空白了,艺术思维就更空白了,几代人的思维意识里面,就只有应试教育所留下来的一些知识和意识了。没有了人文、艺术的思维元素,一般的家长、老师、社会上人对孩子的思想、意识等培养就基本上限于单纯地说教,而下一代人还不愿意听,因为大家没有共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于是,当富裕了之后,思维却很空,能够遗传给下一代什么信息?相反,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家长除了经济利益的意识之外,还有什么样的文化生活意识,能够陶冶情操?恐怕更多的是麻将、扑克了,这又会给下一代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如今,迷恋智力游戏,不仅是年轻人,因为有那么多成人迷恋游戏(扑克、麻将、棋类),只不过传统上没有电子游戏罢了,那我们为什么不会像维也纳人那样迷恋音乐?或者迷恋其他的文化娱乐游戏,至少也应该是智力游戏与非智力游戏(文化娱乐)的协调,但如今已经失衡,这当然是由于重视了经济利益的结果。我们的教育从幼教开始就单调,美育、艺术教育不足,近些年来虽有所改观,但起色并不大。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娱乐,娱乐,一方面是竞技游戏(体力游戏、智力游戏);另一方面是文化、艺术欣赏。前者比较大众化,适合不同的人群,竞技游戏更具有竞争性、利益性,参与者之间具有明确的得失利益关系。后者依赖于社会整体的文化、艺术水平以及欣赏的能力,包含着高雅艺术欣赏,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需要社会的文化层次,文化、艺术欣赏更在乎于欣赏,往往没有彼此之间清楚的利益关系,倾向于调节身心情绪的功能。这两种方式都不能缺少,而且需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调节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心理健康,才能使社会健康发展。

社会要发展,文化总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文化的层次会影响两种游戏的平衡,当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能够均衡发展的时候,社会就会健康发展。一般说来,科学文化的发展因为涉及经济等相关的利益,总会有一定的自发的功利性,但人文文化发展,往往因为涉及政治利益,而不总会像科学文化那样作用相应单纯。只有人文、艺术文化发展的健康,才会培养全社会优良的审美观、价值观,并使之不断提升。相反,没有得到健康发展,会带来思想的迷失以及审美观的缺乏,文化、艺术欣赏就会惨淡,娱乐兴趣自然地就只能集中在很容易进行的具有竞争趣味的智力游戏上,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强调二者应该是不平衡的。

我们可以仔细权衡一下智力游戏的利弊。由于其容易实施,有能够训练思维、分析、记忆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它是具有竞技性质的娱乐,于是,就正好满足了具有思维的人类的竞争的欲望,从而,对于有思维的人类,智力游戏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智力游戏发展的不健康,结果就是赌博,而不是欣赏,不能陶冶情操,反而适得其反,尤其是对于年轻人的危害,甚至可能造成社会问题

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脑袋反应很快,但要学习却不行,智力游戏水平很高,但文化学习一塌糊涂,也说明了人文、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娱乐也是文化创作、心灵意识焕发生命激情进行非线性、形象、非理性思维的基础,也是延续童心、天真、幻想的意识基础,由此,代谢着人的心灵,活跃着思维的细胞。这样的思维碰撞,或许就会产生思维的火花,或许还会产生灵感。不然,人可能就会尽早地失去活力。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人文文化、文化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受阻的,似乎传统的一些社会文化艺术基础已经不存在,能列举出来的娱乐基本都是智力游戏,在农村更是如此。这种娱乐的失衡,加上经济大潮的冲击,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是要以牺牲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文化艺术素养,甚至是道德良知为代价,这话似乎有些过,但却很实在。

这种影响反映到教育上面,问题就更加严重一些,多少年来中小学教育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失衡,导致青少年的人文、艺术修养有较大欠缺,导致文化、艺术欣赏能力严重不足,也使青年学生主要乐趣集中于电子游戏,心灵的修养却没有到位。联想到艾略特校长的文、理没有轻重的观点来培养人的思维、心灵,我们差距是明摆着的。

当文化功利的时候,人就会变得贪婪。

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也是功利的,所以欧文·白壁德对艾略特有了微词,认为他所提倡的努力是功利主义类型的,是被形势推着走的,主张的教育对个性是保护的,也最大限度地焕发出了创造的活力,然而,欧文·白壁德是新人文主义者,自然关心这种功利性演化的结果。而似乎每个中国家长,都会思考,孩子这样紧张下去,将会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教育会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尤其是人口的压力,在这种教育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人们的心中就更没有底了。

应该说,传统的儒家文化就有功利色彩,因为它具有抑制个性和非理性发展的效果,势必将教育趋同化,并且放大了同向竞争的意识,加剧了同向竞争的趋势,对思维横向拓展似乎有抑制作用,以至于我们努力却不能使思维活跃起来。

凡事有利有弊,太中规中矩,就自然失去活力。欧文·白壁德也曾说过:“当我们远离了歧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陷平庸之道。”当然,问题主要出在,我们需要创造,需要开拓思维空间,需要人与人思维的彼此撞击,同时也要求我们用遗传算法的思维,而不是贪婪算法的思维。而要实现这一切就离不开个性;离不开探险;离不开非理性思维;离不开个性之间、学科之间、文理之间的相互启发。至于弊,应该是通过真善美的感受与追求意识的培养来化解的。

【注释】

(1)[美]欧文·白壁德.性格与文化,论东方与西方.孙宜学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