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五年来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

近五年来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五年来,信息资源建设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将对近五年来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帮助人们对信息资源建设各领域的进展进行全景式的观察,为信息资源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某些参考和借鉴。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主要有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特色化原则、共建共享原则。

近五年来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

肖希明 张新兴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 要】文章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文献采访、文献资源数字化与特色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放存取和机构库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关系、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六个方面,对近五年来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评述。

【关键词】信息资源建设 理论研究 实践活动 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Last 5 Years

Xiao Ximing Zhang Xinx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ic review in the last five years on theoretical researches,document acquisition,literature resources digit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construction,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relationship betweenopen acces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practical activity research progress

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各领域,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而也是十分活跃的领域。近五年来,信息资源建设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社会环境来看,200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信息资源建设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从技术环境来看,近五年来,信息技术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泛在信息环境正在形成,这些必然会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深刻影响。因此,近年来,无论从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到实体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虚拟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内容都十分丰富。本文将对近五年来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帮助人们对信息资源建设各领域的进展进行全景式的观察,为信息资源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某些参考和借鉴。

1 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

信息资源建设是“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活动,使之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1)。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两个层面:微观上,它要根据特定的目的,将不同内容、载体的信息资源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以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宏观上,它要对一定范围(地区、系统或全国)的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科学布局,从而满足整个社会的信息需求。与藏书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相比,信息资源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有了极大拓展。

1.1 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信息资源建设原则是信息资源建设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在实践活动中需要遵循的指导方针。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主要有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特色化原则、共建共享原则。它们是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实用性原则是基本原则,是其他三项原则的前提。系统性原则和特色化原则是实用性原则的保证,是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共建共享原则把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用性、系统性和特色化从微观领域带入宏观领域,丰富了这些原则的内涵(2)

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特色化原则、共建共享原则是在信息资源建设中普遍适用的,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原则。如果具体到特定类型的图书馆或特定类型的信息资源,则需要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前提下,提出更加具体的原则。范并思就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出如下原则:①数字资源建设必须考虑到建成后的资源体系能够惠及社区的大多数居民,包括文化程度不高、信息素养不高、经济条件不好的弱势人群。②充分利用本地图书馆网络的数字资源,包括大型公共图书馆、学校与研究图书馆,以及其他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③充分利用本地政务公开信息和其他免费网络资源,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区信息资源的门户。④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期待更多的适用信息技术面世(3)

1.2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是用以解决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方法论,科学的模式有助于设计优良的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得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最佳办法。朱珺对复合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六大模式演变进行了剖析,“优势构成模式从求大求全到特色化,馆藏结构模式从实体馆藏到虚实结合,资源占有模式从‘拥有’到‘利用’,载体类型模式从纸本当家到多元集合,资源保障模式从各自为战到整体化建设,工作评价模式从文献评价到综合评价”(4)。这六大模式演变反映了数字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新特征与新方向,不仅对于图书馆个体,而且对于宏观层面的社会信息资源建设都具有极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当前,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研究也非常全面和深入。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模式主要有技术主导型、资源主导型和需求主导型。在对三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陈亚召建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包括资源层、应用层、服务层和技术层四个层面。以用户为中心的建设模式将信息服务的重心转移到用户需求,图书馆各项服务功能与设施都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和安排,并通过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按照用户或用户群的特点来组织信息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5)。归根结底,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技术和资源都是达至此目的的手段。在研究和实践中要谨防过于热衷技术和资源,而忽略用户及其需求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发生。

1.3 信息资源建设理念

信息资源建设是人们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的理念能够极大促进信息资源建设活动的开展,过时、狭隘的理念则会对信息资源建设起阻碍作用,甚至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肖希明在《信息资源建设》一书中首次提出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应坚持的信息资源建设理念:①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信息资源建设始终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③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信息资源的利用。④信息资源建设既要重视“拥有”,也要重视“存取”。⑤信息资源共享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个过程(6)。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多年来都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导致信息资源建设实践缺乏思想和理论指导,各种矛盾、问题迭出。探讨上述理念的重要意义在于,从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高度看待信息资源建设,转变以往信息资源建设中缺乏宏观视野,各自为战,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观念。针对长期以来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重建设轻使用,服务意识淡薄的痼疾,强调信息资源的利用才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的高扬。“拥有”还是“存取”似乎是两难选择,实则不然,于信息资源建设而言,两者不应是单项选择题而应是不定项选择题,即既重视“拥有”也重视“存取”才是应坚持的理念。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崇高的理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出现,我们正在逐步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这一信息资源共享的理想目标前进,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范并思则从基层公共图书馆这样一个比较微观的视角探讨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问题。他认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一方面必须运用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理论,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目标,建设具有公共图书馆特色、针对公共图书馆特定用户的数字资源体系;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数字图书馆理论,按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本规律,利用已有的、较为先进且适用的数字化技术,使建成的数字化资源体系能够高效、经济、安全地运行(7)

理论研究不应只是纯粹的理性思辨,而是要从实践中来,最终回到实践中去。当前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无论是原则还是理念都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相信必能对今后的信息资源建设这一庞大的社会工程产生积极影响,加速我国的社会信息化进程。

2 文献采访

文献采访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第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与馆藏质量。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出版发行业态的变化,为图书馆文献采访方式的与时俱进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近年来图书馆为了提高文献采访的效率和质量,普遍采用集团采购和招标采购的方式。集团采购和招标采购也成为近年来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热点

2.1 集团采购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文献联合采编中心,开展中文书刊的集团采购。90年代后期,集团采购对象逐步扩大到了电子资源。图书馆出于减少采购成本和资源共享的目的,文献供应商出于降低产品营销成本的需要,不约而同对集团采购表现出浓厚兴趣。CALIS以及地区性、系统性图书馆联盟纷纷以集团采购方式引进数据库,集团采购逐渐成为数字资源采集的主要方式。美国研究者N.Medeiros指出,在传统的文献采访模式下,期刊代理商在图书馆的期刊管理中发挥基石作用。数字信息环境中,学术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期刊代理商希望在电子期刊的管理中仍发挥同样的基础性作用,并且它们要求图书馆付出多于传统期刊管理服务的费用。虽然图书馆借助期刊代理商的代理服务可以每年省去几百小时的工时,但很多陷入财政危机的图书馆很难支付更多的服务费(8)。这也成为图书馆加入集团购买队伍的重要原因。王春生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献采访工作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提到,文献采访方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图书馆单个行为到集体行动,集团采购已经渐成气候”(9)。事实也印证了集团采购乃大势所趋,已成为国内外图书馆引进电子资源的一种主要方式。

集团采购具有以下明显优势:①实现多馆联合,共享经费;②通过共享谈判资源,节省人力成本;③共享设备和技术资源以及各类资源的整合;④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⑤促进文献供应商和数据库商提升产品质量和改进服务。集团采购已成为扩充图书馆馆藏,支持协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北美和西欧以图书馆联盟方式购买电子期刊甚至已成为构建学术基础设施的基本内容(10)。但集团采购也存在弊端,如采购过程中需要馆员高超的谈判技巧,而且对于单个图书馆来说,集团购买似乎也不是理想的馆藏发展途径,容易导致图书馆馆藏的同质化,使图书馆失去文献采访的自主权(11)

按照不同的集团组织方式,图书馆集团采购可分为不同模式。杨毅等针对CALlS全国工程文献信息中心组织的32个电子数据库采购集团,根据组织集团的范围和成员馆数量、学校规模和使用量、选择的数据库、购买的年限、使用的检索平台以及订购的纸本期刊数量等因素,归纳出10种不同的集团采购模式:单一学校购买模式、地区集团购买模式、用户分级购买模式、集团成员数量优惠购买模式、分学科选库购买模式、使用权限购买模式、捆绑纸本期刊购买模式、数据集团购买模式、并发用户数购买模式、共建共享模式(12)。徐文贤等提出了有效开展外文数字资源政府采购的三种模式:委托联盟采购、区域联盟采购纳入地方政府采购和用户自主参照联盟采购(13)

图书馆的集团采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它降低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以有限的经费为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电子信息资源的集团采购中表现尤为突出。施强将这些问题总结为国家集团采购和地区集团采购两个层面。电子信息资源国家集团采购层面存在的问题,如电子信息资源集团采购方式比较单一,国家调控不力,缺乏长远规划,集团采购的组织架构存在系统风险,国家信息保障存在一定的隐患等。电子信息资源地区集团采购层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电子信息资源地区集团采购加剧了信息资源的鸿沟,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揭示不充分,电子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14)。赵伯兴针对电子信息资源集团采购中存在的长期存取问题、采购成本控制问题、验收问题、馆藏资源的整合问题、资源浪费和重复购买问题,提出了加强集团采购电子期刊的具体举措,包括建立电子期刊供应商的优化模型,建立集团联盟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选择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战略,规范集团采购的运作程序,增强集团采购协议的保护意识(15)。季亚娟提出了促进我国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集团采购发展的策略:制定电子资源引进的国家发展规划方案,包括成立专门机构,设立专项资金,制定长期保存数字资源计划;制定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政策,发挥其他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补充作用,如网络环境免费可获取的资源,机构间有偿或有条件可获取的资源(16)。邢明旻提出图书馆联盟在集团采购时,应制定合理的采购原则,建立科学的管理组织和运作机制,重视许可协议的规范性问题,加强跨部门跨机构的合作(17)

图书馆联盟如何在联盟成员之间分担集团采购成本是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可行的成本分担方法,但大多存在缺陷,例如不能保证在特定环境下成本的公平分担。D.Anderson对集团采购中的成本分担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具体方案包括,根据机构数量平等分担,根据机构FTE按照比例分担,以及两者相结合,按照成本节约比例分担,使用投标方式分担成本,基于使用量的分担(18)。张卫群介绍了地区集团采购费用分摊的四种方法:基于学校规模的规模定价法、数据库使用量费用分摊法、核心法和Shapley值法。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后两种方法应该更可取,但其中一些不明确的因素及操作性较差使之难以在实际使用中推广普及。前两种方法分别从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出发,符合资源建设的一般规则,且操作简便,故应用性较强(19)

2.2 招标采购

随着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图书市场在日益繁荣的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图书市场上的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也随之出现。为了规范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根据国家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图书馆的文献采访被纳入招标采购的范围。文献招标采购是指图书馆作为招标方发出招标通知,说明文献采购的条件和要求,邀请投标方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投标,然后由图书馆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从中择优选择投标方,并与其签订协议,由其作为图书的供货方。

文献招标采购的优势体现在:①有利于选择资质与信誉最好的代理商进行文献采购,提高文献采访效率;②降低图书馆文献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③减轻图书馆的工作负担,集中精力于读者服务等核心业务;④投标方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中标,会努力为图书馆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或更多的价格优惠,图书馆会从中获得更多实惠;⑤文献招标采购规范了文献采购经费的使用,有助于避免文献采访过程中的腐败问题(20)

徐文贤等结合网络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种适用政府采购规范行为的招标方式:①由招标人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刊登招标公告,吸引众多投标人参与投标竞争,招标人从中择优选择中标人的公开招标方式;②招标人通过与多家供应商进行谈判,从中确定中标供应商的竞争性谈判采购;③采购实体向供应商直接购买的单一来源采购方式(21)。王巧萍则分别介绍了中文图书、外文图书与外文期刊、非印刷型文献、独家出版文献实行招标采购的方法(22)

但文献招标采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研究者对这些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一味追求以低价格购买图书影响采购图书质量;②图书采购的时效性受到影响,使工作计划延迟;③部分中标的图书供应商名不副实,履约能力差;④按年度招标程序复杂且效率低下。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有:①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采购质量的关系;②正确处理好招标采购与自行采购的关系;③做好对书商的考察和筛选工作;④评标人员要具有专业性;⑤标书要对采购流程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⑥签订合同时注明违约控制条款;⑦督促供书商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等(23)(24)

为了提高文献采访的质量,图书馆在图书招标采购过程中,必须加强和完善招标采购工作的过程管理。洪涛具体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招标采购工作中需把好的八大关:①把好资质预审关:对投标商的资质审查要深入、细致;②把好招标文件制作关:招标的内容要全面、具体;③把好评标关:评标标准要综合多种因素,突出质量要求;④把好采购计划关:制定采购计划要长短结合、突出重点、兼顾其他;⑤把好沟通关:同供货书商的沟通要深入、合作要融洽;⑥把好验收关:图书验收要认真、细致;⑦把好考核评估关:考核评估到位、履约措施落实;⑧把好廉政建设关:思想过硬、依法办事、监督得力(25)。从维护图书馆利益的角度来看,完善文献招标采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文献采购经费必须预留一部分进行自主采购;②招有实力的文献供应商;③要求文献供应商有较好的售前售后服务;④图书馆要保持购书的主动权,要以预订为主,现场采购作为补充;⑤对于中文图书的采购最好能招两家以上的供应商,以保证图书来源渠道更广泛;⑥招标过程要有图书馆学专家担任评委;⑦签定明确的责任协议,确保购书质量;⑧中标合同的执行要做到严格把关(26)(27)

陈琳就文献招标采购的评标标准制订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应从对书商基本面的评价,对书商服务承诺的评价,对图书折扣的评价三个方面制定评标标准。对书商基本面的评价又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特色、合作情况;对书商服务承诺的评价包括书目组织、采购方式、售后服务(28)。有研究者认为文献招标采购评标标准宜采用综合评分法,即评标标准体系视为一个整体,规定总分为100分,其中价格标准60分,服务标准20分,其他标准20分。价格标准主要考察图书供应商提供的图书优惠折扣;服务标准主要考察供应商提供的CNMARK数据、图书加工、送货上门等服务承诺;其他评标标准考察供应商的公司规模、经营范围、业绩、商业信誉等因素。在综合衡量以上因素后,以得分最高者作为中标对象(29)

李霜梅运用微观经济学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了图书馆文献招标采购中存在的图书馆和图书供应商之间的博弈,指出存在于标书需求、价格及商务服务需求中的不完全信息影响着双方的决策,要在标书的撰写、评标和履标过程中准确地传递信息,建立完善的信号传递模型,消除信息的不平等,加强招标的全程控制从而提高招标质量(30)。文献采访工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其中必然会存在风险。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为图书馆确定和实施文献招标采购工作提供了操作程序依据,能够保护图书馆与文献代理商双方的利益。但它主要还是起一种事前约束与事后调节的作用,图书馆在选择代理商及代理商在文献代购过程中难免还是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料的问题。张克和杨肥生在对文献采访风险类型的划分中,即包含代理商风险。如代理商的供货不能满足图书馆的要求,给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带来损失;频繁更换代理商,会给文献采访的稳定性、系统性带来伤害等(31)。所以,图书馆通过招标采购进行文献采访也要树立风险意识,及时进行采访评价,努力将出现风险的几率降低到最小。

3 文献资源数字化与特色数据库建设

3.1 文献资源数字化

随着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近年来文献资源数字化明显加快并走向规范化。臧国全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模式研究”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每一个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研究》一文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的两大范畴:数字保存和数字存取进行了探讨(32)。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的主要因素有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流程准备、数字文档保存、元数据析取、知识产权管理和项目管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实施要素分析》一文论述了这些要素囊括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基本原则(33)。《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实施标准框架解析》对数字化项目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数字主文档存储、元数据描述、数字资源发布和资源共享,应采用的标准框架和指导原则进行了阐述(34)。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包含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解析有助于规范项目管理,提高数字化项目的运行效率。《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因素解析》在对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内容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所包括的主要因素有:数字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数字资源用户及其需求的界定、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的评估、项目目标的确定、相似项目的调研、项目实施风险的分析和项目规划的制定,并论述了这些因素包括的基本内容(35)

依据生命周期,可以将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成本分解如下: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准备、元数据析出、原始文献的保护、原始资源替代品(如胶片)的生产、基础设施的构建、数字转换、文本抓取、整个项目实施的质量控制。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实施原则解析》对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成本节约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的主要方法有: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强化质量管理(36)

内容选择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依据确定的标准进行相符性判断,将符合条件的原始资源遴选出来,继而进行数字化加工的一个过程。《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研究》将图书馆的一般数字化项目的内容选择应该遵从的原则归纳为:产权保证原则、原始文献知识价值原则、用户保障原则、原始文献物理特性原则、数字保存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避免重复数字化原则、技术条件限制原则(37)

此外,赵达雄以浙江图书馆的实践和探索为例,论证了在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应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示灯,以特色数据库为制高点,以地方文献为重头戏,以开发利用为生命线(38)。林洁在分析专业图书情报机构现状和中国一航空导弹研究院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院所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完整的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引进和自建信息资源库相结合;加强专业特色数据库的深度开发;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立虚拟馆藏;实现异构数据库的跨库检索;注重对信息资源库效果的评估;加强数据库质量控制;加强队伍建设(3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用于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的文件格式越来越多,如TIFF、GIF、JPEG/JFIF、Photo CD、PNG、PDF等。为了保证图像的长期有效性和可访问性,满足不同的转换对象和转换质量要求,提高转换效率和减少存储成本,需要对数字化过程中的图像格式进行选择。徐曼根据用户使用数字图像的不同用途,以及依照成像资源的不同类型与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图像格式的选择原则和方案(40)。流媒体是在数据网络上按时间先后次序传输和播放的连续音视频数据流。杨飞飞探讨了流媒体技术的原理和各种技术组成,介绍了流媒体技术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数字化中的应用,包括VOD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网上直播、远程教学(41)

版权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文献资源数字化的一个核心问题。知识产权请求权指知识产权已经并正在受到侵害或者有受到侵害的危险时,知识产权人为保障其权利的充分行使,享有对侵害人作为或不作为的请求的权利。屈宝强探讨了知识产权请求权在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实现问题,并为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请求权制度提出了建议,主要有:我国知识产权法应建立基于知识产权的请求权制度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制度;增强权利人合理使用知识产权请求权的观念;注意请求权实现中的例外——“法定许可”制度的合理使用;建立请求权集中管理组织;注重执法的可操作性;通过矛盾转换,寻求成熟的法律保护(42)

国外对文献资源数字化问题也给予了极大关注。2006年在华沙举行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研讨会,探讨了在欧盟数字化项目政策和补贴调整的背景下波兰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会议对数字化的实际工作进行了探讨,包括员工培训、资料选择标准、法律和程序事项、著作权与知识产权相关问题、质量标准、技术与财政问题、物流等(43)。2008年9月在波兰什切青举行的第三届青年图书馆员论坛的会议议题包括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作为IT工作者的图书馆员、馆藏资源数字化等(44)。在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召开的“拍照与数字化”会议,反对图书馆采用拍照与数字化方式,并且通过对两种方式正反两方面影响的比较分析,指出拍照是最不可取的存档方式(45)。数字化项目的规模越大,其涉及的数字化对象越多,面临的版权压力也越大。版权问题尤其是孤儿作品要求文化遗产机构消除现有的法律和经济上的不安全因素,对此荷兰皇家图书馆请求建立一种“扩展的集体许可”模式(46)

I.M.Freire等介绍了专门研究干旱现象的文献中心Nucleo Tematico da Seca的数字化项目(47)。H.Hollender介绍了由波兰主要的图书馆实施的保存文化——文献遗产和馆藏图书电子格式获取的数字化项目,并列举了数字化项目的12个质量标准(48)。虽然挪威档案馆只有0.5%的资料提供了上网服务,但每年却被搜索数百万次。O.Gausdal描述了挪威档案馆和政府为了提高存档资料的在线可获取性所采取的努力(49)。H.Cho分析了韩国汉学资源数字化的程序和内容,调查了使用汉学资源的主要组织,评价了政府的数字化政策和汉学资源数字化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成功的汉学资源数字化所需的步骤和条件:①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研究图书馆于1980年之后所应用的程序库管理、搜索和应用系统都很先进。汉学资源的收藏数量大,内容价值高。部分数字化资源已经上网,但数字化水平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努力。②已有的汉学资源数据库包括书目信息、目录和注释、全文,并且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相关资源。③数字化汉学资源的类型有古代图书、档案等。④汉学资源数据库的编码格式有文本、图像、PDF等。⑤汉学资源联合组织可以避免重复调查研究,提高服务效率。若想实现理想的汉学资源数字化,还需考虑以下影响因素:①成立文物数字化控制中心,赋予其一定的权威性以发起和实施全面的计划。②制定短期和长期计划以分析数字化过程的各个方面,计划的制定要循序渐进。③培养古籍方面的专业人员,并由他们负责构建和管理数据库(50)

A.Koszowska指出公共图书馆参与当地数字化项目具有以下优势和作用:图书馆传统功能的维护和提升,拥有对当地文化遗产具有极大价值的珍贵文献,对区域和图书馆活动的促进(51)。T.Rasimus对保存纸质文档和将纸质文档数字化,两者所需的固定与波动成本,如租用新的纸质文档储存空间成本,进行数字化需要付出的成本等进行了比较(52)。A.Moreira等概述了数字化项目可资利用的技术与资源,各自具有的特点和缺点,以及数字化项目中指导决策制定的标准和采用的元数据(53)

3.2 特色数据库建设

特色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突出优势、展示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众多图书馆依托地方特色文献、学科优势资源等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按照其建库方式可分为本馆自建和联合开发,按数据库存储描述方式可分为全文型、数值型、事实型等源数据库及目录、题录、文摘等书目线索型参考数据库,按数据库的内容特色可分为地方特色数据库、民族特色数据库、学科特色数据库以及其他专题数据库(54)。无论何种类型的特色数据库,在建设时都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①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献应该具有相关性、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既能够体现该学科发展的历程,又能够体现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和科技水平;②数据库中要有一定的数据量;③特色库文献收集来源及类型的多样化(55)。同时,特色数据库建设还应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遵循内容定位正确、栏目设置完整清晰、建设目标明确、资源特点鲜明、软件选择慎重等原则(56)

(1)民族/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

民族/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是近五年来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内容,包括民族节庆文化资源库,民族歌舞戏曲资源库,民族民间建筑资源库,民族文物古迹资源库,民族民间工艺品、民族服饰资源库,民族古籍文献资源库,特色旅游资源库。建设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有利于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有利于民族学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57)

阙本旭以CALIS“十五”期间专题特色数据库项目“潮汕文献数据库”的建库实践为例,对建库的基本原则要求、步骤和方法进行了探讨(58)。白广琴撰文对北京学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质量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59)。何力分析了建设“红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重要意义,论述了“红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基本体系框架、技术平台和数据库的资源建设等(60)。马莎等撰文阐述了建设攀枝花苏铁特色数据库的意义,苏铁特色数据库的基本内容、技术方案和检索方式及其特点(61)

(2)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是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主力军,它们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投入了巨大的经费和人力资源,建成了一大批特色数据库,并且撰写了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对特色数据库建设进行探讨。李凌杰提出了特色数据库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原则,标准化规范化原则,保护知识产权原则,并提出数据库建设的方式:统一规划,凸显特色优势;联合或协作建设,充分发挥互动作用;自建数据库;引进数据库;虚拟数据库建设等(62)

李志俊通过对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其存在下述问题:馆际协作少,重复建设多;数据库结构单一,深度揭示不足;数据著录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检索方式简单,不能满足服务要求;数据库建成后对后续服务不重视,更换维护缓慢。并就以后的发展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立区域性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馆际协作组织;合理进行数据库建设选题;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馆际互联共享;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特色数据库建设顺利进行;注重特色数据库的深度开发;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数据库的宣传和维护工作(63)。郭太敏等基于对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基本情况的介绍,针对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在特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成果的开放共享及发展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发展思路、注重特色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逐步建立评价体系是特色库建设应重视的问题(64)。黄艳芬通过对广东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了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进一步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对策(65)。刘葵波等认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应着重在“特色”二字上下功夫;要严格执行标准化、规范化,以提高资源的共享效果;应加强数据库的宣传、培训以及用户反馈信息的收集;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问题;要合理组建建库团队;应及时修正、更新和维护数据,以确保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66)

此外,孙玮等就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提出以下对策:选择合适的建库软件,数据库信息资源的馆藏化、网络化和法制化,建设特色数据库的目的一定要明确,选择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唯一性,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加强各方的合作,特色数据库的资料立足于对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开展个性化的特色数据库建设,争取职能部门的支持(67)。施蓓对高职教育特色数据库的类型进行了归纳,并以具体的实例阐述了高职教育特色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步骤(68)。谢小梅根据公安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论述了公安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基本方法及具体措施(69)。刘莉对公安院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70)

(3)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

作为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担负着继承文化、传递信息、开发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任。据有的研究者调查,在建有特色数据库的78个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中,以地域特色资源为内容的特色数据库占91%。但存在反映地方经济、参考决策内容的数据库较少,重复建设,缺乏协作,资源不能共享,数据库缺乏标准和规范化,检索方式和途径单一,知识产权突出等问题(71)。李梅泰认为,应“通过图书馆协调协作网,加强网上合作与联系,尽快形成各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资源体系,在数据库建设阶段就实现联网协作,减少分散投入,减少资源浪费”(72)。杨思洛提出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应重视数据库的标准化,合理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统筹规范和保证质量,加强认识及共建共享,争取经费并建立新的投入体系等(73)

陈振江探讨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策略:统筹规划构筑市级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整合馆藏资源;借助外力、快速建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注重对文献资源进行深加工;完善多功能检索系统;数据规范化、标准化。他还指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要注意以下事项:注意保护知识产权,数据库内容要收录全面,数据库组织的结构模式要多样化,建立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注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74)

元数据是特色数据库建设领域的一个基础性研究课题。张婷从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元数据方案的设计原则入手,探讨了元数据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特色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检索,设计和维护数据库,扩充数据库内容,提供用户数据库全貌信息(75)。凌云和徐革等以“峨眉山自然遗产特色数据库”建设为应用实例,论述了各种类型的资源在选择相应的元数据标准、描述资源属性的元素和修饰词时应遵循的原则(76)。徐革等针对数据库资源的特点,制订出各种类型资源进行元数据标准与规范应用的著录细则,并提出进行资源元数据的著录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处理方法(77)

零散资料具有篇幅小,涉及内容广泛,时间序列长,来源复杂,存储形式多样等特点。它们有的在教学科研方面有较高的参考利用价值,有的在存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特色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陈俊华分析了为零散资源建立特色数据库的优势,包括利用计算机技术使零散资料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有利于资源的检索和传播,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查寻速度,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此外,还具体分析了零散资料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模式(78)

4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网络信息囊括了几乎所有学科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已经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信息资源类型。如何将数量浩繁、分散无序、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通过图书馆的开发成为可资利用的资源,是当今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4.1 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建设

为了便于高校师生快速、准确地获取广泛分布于网络之上的学术信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十五”期间的“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于2006年6月通过了CALIS专家组验收。“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项目经过项目管理组和各参建馆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①建成了覆盖79个一级学科,包含17万条记录的全球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系统。②构建了面向中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建设与发布平台;建立了一个网络资源学科导航服务体系,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③研究并制定了资源选择与评估标准、元数据规范、著录规则、资源类型控制表、软件需求说明、导航库技术规范、项目管理细则等。④在CALIS管理中心的领导下成立项目管理组,形成了“合作建设、分头维护”的建设模式和“集中服务,全国共享”的服务模式(79)

刘莉认为,“目前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普遍较低”,并将原因归结为导航数据库使用宣传不到位;检索平台设计不合理,不符合网络资源的检索习惯;导航库数据制作质量不高,更新不及时。她对“十一五”期间导航库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调整和进一步明确学科导航库资源选择收录范围,充分体现资源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完整性;注重专业人士的参与建库以及对用户的使用宣传,建立以专业用户为主的导航库共建机制;重视导航数据的标准化和长期保存问题;注意软件平台功能的更新升级(80)。刘秀华从资源建设状况、资源组织状况、服务功能状况与资源利用程度四个层面,对“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的建设与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81)。唐光前论述了以网络资源本地化模式建设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的工作流程,以及基于HTTP和Visual C#.NET技术实现网络资源本地化的具体过程(82)

4.2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网络信息具有离散性、动态性、不规范性、不均衡性等特点,对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来说,质量控制是头等大事。经过采集、筛选、整序等之后,所形成的网络信息资源体系应符合的质量标准有:信息的客观性,内容布局、结构的合理性与可用性,信息的相对稳定性与可获取性,数据更新的及时性,文献资源体系结构的合理性,数字资源标引的标准性与开放性,信息检索的易用性与准确性。唐承秀认为需要通过政府或行业组织对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进行信息立法、行业规范与控制,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管理体制来控制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83)

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各省市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徐宝祥等通过调查发现,吉林省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待提高,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信息共享机制,政策法规滞后,实施机构权、责、利定位不明确,缺乏公民平等获得信息的保障机制,缺乏标准规划体系。据此他们提出,建立全省性的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机构,建立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人才共享机制,制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公开制(84)。黄晓斌和柯丽对广州市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着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进程缓慢,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程度不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意识需要加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注意缩小“数字鸿沟”,完善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的投融资体系,促进特色性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提高市民利用地方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与技能,注意地方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85)

高校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另一支生力军。图书馆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整理和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过于强调技术性,对人的研究相对缺乏;网络信息服务形式单一,个性化服务尤其匮乏;图书馆人员素质不能适应读者对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深入具体的需要。郑艳平针对上述问题,指出图书馆在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时要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使技术人文化;树立平等自由开放的共享网络信息资源理念;强调对人的培训教育(86)。王华则具体论述了海南省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书目数据库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图书馆网站过于简单,特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不足,服务社会方面仍非常薄弱。他提出通过规范统一各馆书目数据库,注重建设特色数据库,组建网络信息资源快速反应部队,丰富和完善图书馆网站,充分利用公开免费的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更多、更深入的网络资源导航系统,建立更多的“镜像站点”等措施解决当前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87)。田文波认为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加强网络数据库建设;大力加强图书馆硬件建设;重视人才建设;确立科学的思想认识观念;以需求导向,突出重点;加强外部交流,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加强宣传,培养用户(88)

网络信息利用存在着检索工具与网页导向的障碍,信息制作标准与软件多样的障碍,分类目录与分类标准的障碍,信息垃圾与网络病毒,用户使用障碍,信息超载与网速障碍。柳较乾提出了强化监管力度与建立自律机制和规范网络行为相结合,整合网络资源与开发网络资源相结合,搞好网络导航与用户培训相结合,下载信息与馆藏实有数据库相结合等障碍清除对策(89)。高云峰和郭彩萍分别从用户和社会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90)。杨先明和但碧霞提出的对策有:扩展现有稳定性网络信息资源,吸纳非稳定性网络信息资源,筹建图书馆自己的搜索引擎,建立集成化搜索引擎,建立多渠道的电子文献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化知识信息服务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策略的优化(91)

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在阶段上表现为一种结果,但从整体上来看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过程。它涉及与文献有关的生产、组织、加工、传播、吸收、利用等各个领域,因而共享的障碍因素来自多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信息源方面的障碍有:信息庞杂造成的障碍,信息污染造成的障碍,文献生产非线性化的障碍,信息资源的非均衡性分布造成的障碍。信息传播系统方面的障碍:网络通路障碍,软件系统障碍。信息用户方面的障碍:心理和观念障碍,信息用户能力障碍,自然语言障碍。信息环境障碍:文化环境障碍,资金障碍。网络信息资源共享障碍排除的策略包括:强化共享意识,实施宏观调控;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同步传输的科学管理机制;有效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系统软件和书目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信息用户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排除语言障碍(92)

4.3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

用户需求、信息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宏观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构成了网络信息资源协同组织与开发的内在动力。杨嫚提出以技术为导向、以信息资源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是网络信息资源协同组织与开发的三种合作途径(93)。郭伟探讨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开发网络资源的方法:为引进数据库编写使用指南;搜集网上电子期刊,有效开发利用免费网络电子期刊;利用联机网络书目数据库,方便检索、扩大馆藏;开发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建设重点学科专题特色数据库(94)。贾建萍以天津职业大学重点专业信息导航建设为例,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网络信息导航建设的思路与方法(95)。吴秀珊从信息源这个新的角度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开发的组织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将信息资源整合开发的组织模式划分为:类型整合开发、系列整合开发、合作整合开发、整体整合开发(96)。石鸿飞将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存储和组织结构划分为数字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主题索引方式、超文本链接方式、混合组织方式(97)。陈希将开发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策略与方法归纳为:利用搜索引擎构建本地网络导航,利用信息提供商提供的信息产品,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学科导航(98)

4.4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政策和法律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自身存在的风险,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市场导向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效率低下,都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提出了迫切需求。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对信息政策的需求内容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有效保障、共享利用和安全保密四个方面。马海群和周丽霞提出的基于效率导向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政策需求实现的对策是: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规避信息政策自身建设中的风险,建立统一调控的全国性信息资源建设机构体系(99)

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内容、法律关系类型、法律关系调整以及法律责任承担等,构成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王玉林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100)。现行信息政策法规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配置过程中发挥着诸多积极作用,但其自身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从而导致效率低下问题。马海群和宗诚在借鉴美国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电子签名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提高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配置中政策法规效率的对策:①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②完善相关网络信息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建设;③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资源立法模式,积累经验逐步推开;④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对仍能适用的传统法律做出修改扩展;⑤完善执法问题;⑥加强网络信息资源政策法规的国际衔接能力;⑦加强网络信息资源政策法规的普及宣传(101)。为了增强著作权法律制度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适用性,马海群和贺延辉提出以效率为导向的著作权法制建设的观点。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来说,①要坚持和重构合理使用制度,促进公益数字图书馆发展;②推行法定许可制度,解决数字图书馆海量授权问题;③采取授权要约方式,解决数字图书馆授权问题(102)

4.5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模型

雷银枝等在技术接纳模型(TAM)与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用以评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的测度指标与测度方法(103)。熊晓元和孙艳玲在TAM/TTF整合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要素扩展,提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框架和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运用DEA数据网络分析方法,对西部12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效率及现行农业政府网站利用效率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与建设效率紧密相关(104)。李明等指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衡量主要取决于网络信息系统利用率和网络信息利用效能比两个核心层面,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基础模型(105)

国外方面,美国国会授权国会图书馆承担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与保存项目(NDIIPP),以防止数字遗产的遗失。由于技术问题和一直以来缺乏有效利用资源与专门技术的合作机制,这一工作同其他所有的数字保存活动一样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所以NDIIPP旨在处理好技术与合作机制问题,同时还要确保濒危数字内容的保存(106)。目前该项目已经由一个试验性项目发展为相关组织合作进行重要的学术和文化遗产数字化获取的联盟。《图书馆趋势》的特刊号发表了系列文章对NDIIPP进行研究,研究主题包括新的组织和使命,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特定类型内容的保存(网络内容、文化遗产、特殊馆藏、电子期刊、空间信息),支持数字内容摄取、管理、迁移的格式与元数据标准,互操作性,数据传送和存储,数字保存系统的发展(107)

标准化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最关键的问题之一。A.M iyazawa从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系统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制定信息标准的必要性,并介绍了标准化组织JISC、ISO/TC46、NISO、IETF andW3C、DCM I、OAI and SIST及其标准。在全球化趋势下,这些标准框架正在向美国中心方式转变。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标准化的进程(108)。C.O.Omekwu通过研究发现编目员在知识细分、识别、组织和验证中发挥关键作用,他们与内容和系统管理员、软件专家、信息检索系统设计者同等重要,编目专业人员将来需要扮演的角色将会超过23个。如同知识组织的实践正在转向全球信息网络环境一样,编目专业人员必须更新他们的能力应对新的环境(109)

5 开放存取与信息资源建设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指通过公共网络可免费获取所需文献,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链接,允许爬行器对其编制索引,用作软件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目的,除网络自身的访问限制外,不存在任何经济、法律或技术方面的障碍。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近年来,对开放存取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关系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5.1 开放存取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研究者将开放存取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归纳为几个方面:①扩大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象的范围。开放存取资源作为一种崭新的网络资源,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应该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②提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开放存取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消除了价格的障碍,获取方便快捷,打破了权限障碍,极大地提高了学术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这种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有很强的拉动作用。③缓解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紧张状况。开放存取出版模式采取“作者付费(机构付费),读者免费”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采购经费,从整体上降低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费用。④加重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质量控制负担。由于部分开放存取资源不实施内容方面的实质评审工作,只要求作者提交的论文基于某一特定标准格式并符合学术规范。所以图书馆在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控制。⑤开放存取资源版权保护困难重重。在开放存取的交流模式中,作者可以长期保留版权,以降低读者和信息服务提供者合理使用文献的限制。但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开放存取资源的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保护机制,完整地保护作者的版权存在很大难度(110)(111)

为了应对开放存取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影响,图书馆可采取如下对策:①加大对开放存取信息资源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网上留言簿、电子论坛及校园网的电子邮件系统等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用户对开放存取资源的认知程度。②积极参与开放存取活动。作为学术期刊的主要订阅者,我国图书馆尤其是研究型图书馆(包括大学图书馆)与科研机构应该协调一致,共同推动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积极参与和发展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促进我国的开放存取出版、科学信息交流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③加强开放存取的技术研究。主要是加强以技术路线为主的研究,包括基于OAI的开放元数据机制、基于搜索引擎的开放存取机制、基于WebService的开放存取机制等。④加强开放存取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整合。Endeavor Information Systems公司的EnCompass、Exlibris公司的Metalib系统、Innovative公司的MAP等为开放存取资源与馆内资源的链接提供了解决方案。利用这些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将收集到的开放存取资源与本馆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使开放存取资源成为本馆的虚拟资源。⑤调整电子资源的发展策略。对版权资源和开放存取资源的种类、学科内容等加以协调和平衡,以便在资金有限、存储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应对信息市场竞争和读者需求的压力。⑥建立自己的开放存取仓储。图书馆可以建立本机构的开放存取资源库,收集机构的学术信息,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尝试开放存取的学术交流模式,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实现开放存取,促进教育和科研的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真正的学术信息的交流渠道和共享服务(112)(113)

国内关于开放存取与信息资源建设关系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国外则更多的是项目实践或调查研究,如由学术界人士、图书馆员、出版商、编辑、软件开发人员合作开展的学术出版创新项目——公共知识计划,已经研制出一套开放源代码软件,极大减少了学术期刊出版的时间和成本,并能使研究结果通过开放存取自由获取(114)。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创建了一个开放出版网络空间,利用开放期刊系统(OJS)数字出版软件进行管理,提供在线开放存取期刊服务,并将开放出版期刊纳入图书馆的馆藏。其目标是建立一种收集、共享、记录、传播和保存知识的新方式(115)。加拿大研究图书馆协会是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最早的签署者之一,并于最近批准了一项创新计划“加拿大图书馆开放存取立场声明”,呼吁所有图书馆都提倡和教育用户支持开放存取资源,鼓励用户为开放存取提供支持,包括经济支持;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开放存取运动,并力争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116)。A.Kersting等对康斯坦茨大学开放存取的成功经验做了介绍:与校长紧密合作,通过强有力的方式将开放存取要求告知学校科研人员。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机构库作为开放存取的发布平台,为开放存取期刊建立了开放期刊系统,并为各个管理层次的开放存取出版提供高水平的支持和咨询(117)

丹麦是一个小国家,但是却有着巨大的、由形式各异的出版方式构成的学术出版环境。丹麦很多出版英语刊物的小型出版机构都看到了在线出版的潜力,但是却没有资源和能力进行网络出版,而且丹麦保守的商业模式并不鼓励开放存取出版策略。哥本哈根商业学校图书馆为与商业学校有关的小型期刊逐步向电子出版/电子存档过渡提供了一个低风险的环境(118)。Jissen女子大学图书馆的OPAC可搜索的电子信息不仅包括收费内容(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而且包括古腾堡计划和日本政府等提供的免费内容(免费电子书,开放存取出版物);而且,Jissen女子大学图书馆还制作了日本开放存取电子期刊的全目录(119)

A.E.C.Koehler对开放存取对图书馆馆藏和服务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这些影响包括:图书馆的任务、政策、评价、长期保存、管理模式,他们还从知识管理和数位学习的角度重构了开放存取与图书馆活动的关系(120)。A.E.C.Koehler调查了开放存取对高校图书馆的技术服务功能产生的影响,如开放存取模式下馆藏发展馆员如何辨别和选择资料?图书馆采访人员如何授权或获取资料使用权?开放存取资源如何维护和保存(121)?Mbooks是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的开放存取电子书。J.Beau描述了奥勒立亚图书馆在其在线公共存取目录中为Mbooks装载简短的MARC记录的经验,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MARC目录能够提供Mbooks的聚合信息,Mbooks馆藏也可帮助弥合图书馆物理馆藏的缺口(122)

5.2 机构知识库建设

机构知识库,或称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库),又称机构OA仓储、机构典藏库等,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搜集和存储学术机构成员的知识资源,并提供内容检索的数字知识库,是开放存取资源的一种重要类型。近五年来国内外的机构库建设与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机构库的出现,给图书馆带来了难得的机遇:①机构库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图书馆的自主能力,减轻对传统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依赖,拓宽图书馆的发展空间。②机构库中包含大量专业学术资源,图书馆若能将机构库与传统学术体系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扩大馆藏的覆盖范围,还能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各类知识需求(123)。③机构库通过建立与其它机构库之间的互操作关系,通过标准化的元数据描述机制将自身纳入各种检索工具中,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源,实现知识资源在更大时空范围内的共享与利用(124)

面对机构库的蓬勃发展,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可采取如下对策:①参与机构库建设,利用机构库资源,实现与机构库的逐渐融合;②承担机构库资源的长期保存任务,使其成为图书馆馆藏的一个补充;③图书馆应该增强其知识管理能力(125);④制定合理政策,解决知识产权问题;⑤扩大宣传,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⑥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机构库中信息内容的质量;⑦发挥核心竞争力,确立图书馆在学术交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⑧强化教育职能,培养图书馆员核心能力(126)(127)(128)

K.T.Lam等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HKUST)建设机构库的经验,包括全文链接、索引和跨机构检索项目的发展,HKUST图书馆如何规划和建立其机构库,如何获取和加工学术作品,建立了怎样的程序和指导方针,在机构库的预印本和公开资源之间建立开放链接,与Scirus搜索引擎合作进行全文检索,建立香港机构库的跨库检索平台。HKUST是亚洲较早实施机构库建设的组织,它的独特经验在于政策问题、内容获取、标准、用户化软件,以及在提高全球存取方面能力的措施(129)

在国外,机构库已经被认为是馆藏发展的另一种形式,被纳入到了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外延中。托马斯杰弗逊大学的斯科特纪念图书馆于2005年启动了名为杰斐逊数字共享(JDC)的机构库建设。JDC最初的目的是作为储存全体教师知识的仓库,现在兼有出版原创期刊和时事通讯的大学出版社和机构档案库的功能(130)。M.Gaffney指出学院和大学图书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建设机构库项目,以收集、保存和传播智力成果。机构库大多在缺乏明确的服务需求的情况下建设,为确保成功,图书馆必须积极地宣传,教育用户,联络教职员工。技术支持与公共服务图书馆员在机构库的创建和成功运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31),对此也应予以高度重视。若想在机构库建设上取得成功,高校图书馆除了参与研究项目外,还应发展与校园内各种组织的关系,在机构库建设时坚持标准化对于机构库有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建设初始阶段还要对机构库的定位进行冷静思考,以免内容与学校其他组织相混淆或重复(132)

6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界持续关注、经久不衰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障碍已逐渐消除,而社会日益广泛而复杂的信息需求与单个图书馆有限的信息提供能力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图书馆来说,更为必要,也更加迫切。对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也持续升温,新理论新观点迭出。

6.1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的新探索

信息资源共享的本质是什么?文庭孝、陈能华认为,信息资源共享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对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信息资源共享有三大构成要素:共享的参与者即主体,包括信息资源的生产者(提供者)和使用者(需求者);共享的对象即客体,也就是信息资源;共享中介,包括共享制度、机制、法律、法规、方式、渠道、技术、知识等。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机构、信息政策、信息法规等资源的共享(133)

信息资源共享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等。杨思洛、陈能华将信息资源共享历史分为三阶段: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阶段、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阶段和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阶段。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实现各主要信息资源领域,包括图书情报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化。政府、企业、图书馆、学校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是由信息资源的特性所决定的,是社会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和互联网发展的要求,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目前正向第三阶段发展,并呈现出以市场经济为引导,以宏观调控为辅助手段,以信息网格为平台等特点(134)(135)(136)

范式是用来解释某一认知领域的一整套概念,是一个科学流派或学科据以形成其理论、规律和结论,以进行相关实验的哲学和理论框架。郑红宇、朱艳霞阐述了文献资源共享范式的三次转变:第一次是从自发共享阶段到有组织性共享阶段的转变,以1957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为界限。第二次是从传统文献共享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文献共享,以1987年由15个部委联合成立的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组织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为标志。第三次是文献资源共享的数字化发展阶段,标志是教育部主持的中国高等教育保障系统(CALIS)、科技部主持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和文化部主持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137)

凌美秀也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变路径进行了分析:①共享理念从有限度的共享到最大限度的共享直至无限制的共享;②共享对象的拓展;③共享范围的逐步扩大与共享边界的模糊化;④信息资源共享的驱动力,由需求的单向驱动发展到信息需求与信息技术的双重驱动。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变路径体现了共享主体的需求变迁,以及技术对共享效应的共同影响(138)

6.2 关于信息资源共享的两个宣言

2005年7月8日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宣言包括五项内容:图书馆与信息的重要性,数字时代图书馆合作更加必要,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行动方向,宣言的实施。《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全新的理念:①蕴涵了以人为本、公平服务的图书馆国际性核心价值。②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③体现了大学图书馆先进的开放理念。④反映了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⑤包含着诸多全新的概念与观点,如把图书馆定位为“国家和政府为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图书馆代表的是公共利益,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使社会公众获益”(139)

2006年12月,全国70多所重点高校图书馆馆长参加了由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召开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研讨会”,共同签署了《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北京宣言》,向政府和各高校图书馆呼吁,要加强投入,积极实施和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建立持续、稳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与服务体系,以改善知识环境,消除信息鸿沟,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6.3 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政策

虽然多年来我国地区性、系统性和全国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纷纷建立并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王东升、卢克建将这些问题归纳为:理论上存在将信息定位为公共产品的误区;实践中信息资源共建系统盲目求大,忽视协作主体的平等;重技术而忽视市场效率;共建资源分配不合理,共享资源无偿使用,使协作馆之间失去信任和动力。针对上述情况,他们提出引入市场意识和市场机制,构建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竞争为手段、标准化数据为平台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的最大化(140)

张新鹤、肖希明从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创新角度,提出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信息传递与交流机制、市场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五个方面的创新问题(141)。龙敏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包括保障机制、监督和激励机制、运行平台管理机制等进行了研究(142)。孙瑞英、蒋永福用“智猪博弈”模型分析了信息资源共享合作中大型、小型图书馆之间的这种矛盾统一的共存关系,指出采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扶持机制能够取得合作共赢效果(143)。杨惠芳指出各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实践共享理念,通过建立外向型的组织管理机制、联合型的资源建设机制、共享型的用户服务机制,在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144)。孙瑞英、马海群设计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三种管理机制:针锋相对策略与长效机制、严厉惩罚的威慑机制、用户侦察机制(14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已经不再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但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人文、社会因素却依然存在,如理念、体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使信息资源共享最优化,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布局、投资、收集、传递及管理等方面制定的法规或制度。相丽玲认为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共政策应包括: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政策(包括信息公开政策,信息资源保障政策,信息市场政策),信息资源布局政策,经费与投资政策,文献收集政策(146)。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实现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来规制,从而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调节信息资源共享中各种复杂的关系,为信息资源共享的组织与管理提供规范。肖希明构建的信息资源共享政策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政策、信息资源布局政策、经费与投资政策、文献收集政策、书目信息报导政策、文献传递政策、技术支持政策、管理政策(147)

6.4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章红对国内外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国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有国家级联盟模式、省内联盟模式、跨省共建模式、中心馆辐射模式、专业学科模式、几何结构模式、地区协作模式。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包括,全球共建共享模式、全国共建共享模式、馆藏地域协作模式、馆藏主题协作模式、馆藏组织协作模式、区域集中采购模式、协作采购制度模式、分散链接模式、专业特色模式(148)

杨思洛、罗卫介绍了现有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发展历史、发展原因和发展特点,从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入手,认为共建共享仅仅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方面,并对基于信息资源产业链的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和实践的新模式应该是共建共享和基于信息产业链共享这两方面的纵横结合(149)

赖辉荣对当今比较盛行的两种共享形态——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集群管理进行了比较分析。两者的共性有:目的都在于实现资源共享,涉及业务内容大致相同,都有发挥联合体优势的功能。两者的差异性有:形成方式不同,管理运作机制不同,图书馆进入壁垒不同,资源整合的层次不同,各自的局限性不同(150)。张银犬以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为例,对基于P2P技术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展望(151)

6.5 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是信息资源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两者之间既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又有一致性。信息资源共享涉及的知识产权风险包括:文献资源数字化的知识产权风险,数据库资源共享的知识产权风险,馆际互借的知识产权风险,文献传递的知识产权风险。周淑云、陈能华指出,要使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调发展,应充分挖掘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通过许可授权将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资源纳入共享系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与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同步建立(152)。李静静也提出了相似的解决对策:充分利用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构建知识产权权利人与公众利益的平衡机制;建立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运营模式和技术平台(153)。刘祥国从版权保护对信息资源共享的促进作用和信息资源共享中版权的约束力两方面说明版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联系(154)

6.6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及其绩效评估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是集文献信息采集协调合作、馆藏文献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联机合作编目、联机公共检索服务、馆际互借与电子全文传递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集成系统。黄筱玲、郑章飞对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地方政府、信息机构和市场三力合一,是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解决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信息权利问题是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共同创建有效的区域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是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开发建设数字资源是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155)

近十多年来,国家陆续投入资金建设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国家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一些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也相继建立并得到发展。随着国家和地区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投入逐年加大,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功能也在逐步完善。与此同时,各级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效果和效率、系统建设和维护的投入产出、系统提供的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满意度等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有助于客观准确掌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绩效状况,制定优化的绩效提高策略;有助于系统成员了解系统运行绩效,调动其参与共享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国家和社会了解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状况,增加对系统建设的投入(156)。吴敏、周德明以上海科技文献共享系统为例,提出了将文献资源的可知晓性、可获得性和获取便利性应作为文献资源共享评价指标,并探讨了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157);卢娅、李卓卓在分析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特征的基础上,根据CIPP、标杆分析法、平衡计分卡和PRM方法的应用特征,针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这一特定评估对象,对四种方法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适用性进行研究(158)。张璇、肖希明设计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对NSTL的实证分析,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159)。刘磊等从地区需求满足状况、技术条件和标准化评估、管理运行评估、政策法规建设评估四个方面构建了网络环境下以地区需求为导向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指标体系(160),并对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地区资源共享系统评估指标、政策法规条件、系统技术条件等进行了研究(161)(162)(163)

6.7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图书馆联盟自诞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大发展。创建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联合采购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馆联盟最主要的合作项目。2008年末的金融风暴对图书馆联盟的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2009年3月针对国际图书馆联盟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成员的调查发现,图书馆联盟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改变。虽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联合采购仍然是很多图书馆联盟的重要内容,但在将来的工作计划中排在首位的是重新授权(renegotiating licenses)和预算管理。在金融危机未爆发之前的2008年秋季调查中,这两项内容都不在计划书中(164)。即使如此,国外对馆际互借的研究仍然热度不减。

国外的馆际互借(ILL)实践既有规模庞大的项目工程,也有各图书馆针对馆际互借具体问题的探索性试验。TexNet项目是一个全州范围的馆际互借网络,覆盖得克萨斯州的所有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由得克萨斯州图书馆和档案馆委员会(TSLAC)管理。TexNet项目由TexNet馆际互借中心、Texas组织等组成。TexNet中心包括10个分布于全州的分中心,其中9个分中心设有大型公共图书馆,一个分中心设有TSLAC。TexNet中心为其服务地区的小型、非OCLC会员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和OCLC咨询服务,并且为全州和全世界的图书馆提供资料借阅服务(165)。参考和用户服务协会,代理美国图书馆协会通过了馆际互借法规。在法规中,“资料”包括图书、视听资料、其他可退回的资料、期刊论文、图书章节、摘录和其他不可退回资料的拷贝。馆际互借作为获取资料的一种机制,对于图书馆的生存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国家馆际互借的效力依赖于所有类型和规模的图书馆的参与(166)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BPL)决定为馆际互借提供按需扫描,并努力使该项服务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作为波士顿图书馆联盟的一员,BPL正在制定标准程序和政策,方便提出借阅申请的图书馆和用户获取版权过期资料的扫描版本。BPL同时还对仍在版权保护期,但已停止印刷的孤儿作品的按需扫描进行了调查(167)。因为学校经费预算减少了15%~20%,瓦尔帕莱索大学通过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和A tlas系统等将位于不同校区的两个独立的馆际互借单位和ILLiad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168),为用户提供ILL服务。

国外学者对馆际互借的研究多由馆际互借操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生发,不仅涉及问题广泛,而且研究细致。图书馆与档案馆提供加拿大文献的广泛获取,同时提供支持资源共享的各种服务。P.Kelsall等描述了加拿大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馆际互借服务,及其在加拿大资源共享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发现受数字信息资源和网络发展的影响,用户对信息服务机构传统的馆际互借服务的需求正在逐步降低,需求的焦点正在转向数字获取(169)。密西西比州立大学馆际互借部希望通过检查自2001年8月采用ILLiad系统以来的馆际互借借入数据,以了解为何用户取消借阅请求的数量持续增加。R.M.Murphey等研究发现用户取消ILL请求的最主要原因是资源的本地可获取性,对纸质资源的互借请求转变为对电子格式资源的请求(170)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采访服务部门的文献传递服务/馆际互借模块(Interlibrary Loan Unit)和课程预约模块(Course ReservesUnit)均利用Konica M inolta PS 7000图书扫描器传递请求文件和电子预约条目。S.E lliott研究了各模块如何使用Konica M inolta PS7000图书扫描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171)。很多馆际互借服务都提供从介绍ILL政策信息的网页到完整的基于网络的馆际互借服务系统的在线网络互动。M.Gaffney提出如何运用可用性工程设计目标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理设计馆际互借的在线界面(172)。A.Duffy对六所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主任对ILL的工作描述进行了比较,调查内容包括工作责任、向谁汇报工作、监督谁的工作、使用的ILL软件,该研究有利于管理者制定新的工作描述或对旧的工作描述进行更新(173)。信息发现和信息传递技术的突飞猛进,全文资源的爆炸性增长,促使馆际互借工作人员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了专门的信息搜索者,提供咨询服务,使用最优方法服务用户(174)。D.Way研究了密歇根州立大河谷大学由用户发起的馆藏发展计划,分析了其如何使用WorldCat的馆藏分析、流通统计、同行比较来评估该计划(175)。过去5年中,休伯特学院McGrath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为学生与教职员工带来了很大的便利。E.Curry讨论了McGrath图书馆实施的哪些改革措施提高了馆际互借服务,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使学生和教职员工获益(176)。M.McGillivray等研究了安大略大学图书馆委员会——由安大略20所大学图书馆组成的联盟,成功使用共享的馆际互借系统(OCLC's VDX software)的因素。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包括:计划编制、领导能力、财政支持、技术支持、合作、人员得当、沟通交流、以员工和终端用户为中心、培训与评估(177)。无纸图书馆的理想可能是无法实现的,但努力建立一个无纸馆际互借部门既是可能的也是值得的。小型学术图书馆的馆际互借部们苦于人手不足和工作量过大,在这种环境下,流线型和效率成为首先考虑的问题,采取省时省力省钱的切实改革也至关重要。C.A.Sweet认为改革内容应包括无纸化,改进传送技术,有效利用用户手持设备,通过训练提高员工工作效率(178)

对于任何图书馆来说,评估都是战略规划与决策制定的必要基础。2004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团队开展了期刊论文借阅服务质量与成本评估战略项目(179)。馆际互借调查可以提供用户关于馆际互借文献精确性、全面性、方便性和周转时间方面的满意水平的数据。作为D'Youville学院的图书馆馆际互借馆员,D.Lucas认为用户对图书馆改进服务的积极性会产生满意感并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导致没有任何具体的数据可作参考以推动将来的决策制定(180)。国内方面,梁孟华以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绩效调查为例,分析了国家创新发展中CALIS文献传递服务的调查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181)。范丽莉、单瑞芳就文献传递服务的基本评价准则、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和服务效果评价的具体指标进行了讨论(182)

满足率常常作为评价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最重要的评价基准。马萨诸塞州两个馆际互借中心三个财政年度的数据显示,因为自身性质的影响,视听资料比印刷资料借阅难度大,视听资料借阅满足率低是导致整体满足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183)。G.Johnson通过对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图书馆的调查发现,采用虚拟文件交换系统(VDX)后,虽然整体工作量增加了19%,但周转时间和满足率都有所改善。究其原因如下,终端用户请求方式自动化缩短了周转时间,在本地流通系统自动生成简短的书目记录减少了人工成本,为与新的馆际互借管理系统保持一致而调整本地政策或程序则是成功的关键(184)。文献传递满足率作为评价文献传递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关注。陈永英提出从以下方面出发来提高文献传递满足率:重视图书馆基础工作,健全数据库维护制度;广泛建立馆际文献传递协议,扩大文献资源保障范围;馆内馆外传递相结合,改变馆际传递单一模式;定位文献传递服务性质,降低传递费用;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尽可能满足读者需求(185)。范超英等则从出版物获取渠道、联合目录、集成检索系统、价格政策等方面,对提升文献传递服务满足率进行了探讨(186)

很多传统图书馆灾难应急计划集中于设备和馆藏恢复,很少关注在灾难过程中如何继续提供用户已经选定的服务。商界很早就开始制定并实施商务连续性计划(BCP),图书馆可借鉴BCP完善自己的服务。M.J.Norton等介绍了由两所学术健康科学图书馆馆际互借部门发起的一个服务连续性计划。企业的BCP是由成本收益的基本原理驱动的,图书馆之间的服务连续性计划则应努力确保用户在突发事件或灾难情况下用户仍然可以获得核心服务(187)

文献传递补贴、文献传递模式也是国内文献传递领域的颇受关注的主题。文献传递补贴是平衡文献传递各方利益的必要措施,可以降低用户经费负担,保护用户信息权益,扩大原文传递数量。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补贴主要有5种模式:本校师生都有补贴,且全补;本校教师有补贴,学生有一定限制;本校教师有一定限制,学生没有补贴;没有任何补贴,但偶尔会开展一些优惠活动;没有任何补贴。周美华、魏文杰指出为了促进文献传递补贴的健康发展应尽快科学合理地制定文献传递补贴政策;争取各方面支持;向用户宣传信息有价观念;充分利用NSTL、CALIS、CASHL三大系统的文献传递服务等(188)。牛悦通过对比西北工业大学2005—2006年图书馆文献传递费用补贴政策和调查分析其他部分高校图书馆的费用补贴情况,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制定费用补贴政策,从而推动文献传递业务良好地发展(189)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文献传递模式划分为,中介模式与非中介模式;公益模式与商业模式;返还模式与非返还模式;纯手工模式、半自动模式与全自动模式;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与分散结合的管理模式等(190)。海南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服务模式是一个具有海南特色、方便实用、共享面广、共享程度高的馆际互借服务新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特点:数据库分布式、检索查询广播式一卡通用、通借通还,文献传送服务多途径,师生全员平等享受馆际互借服务,健全的组织保障系统(191)。黄玉华指出要想实现网络环境下海南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做到:有计划地扩充馆际互借服务网络范围;增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服务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明确海南馆际互借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共建完善的共享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统一国际标准,实行馆际互借方式的多样性;加强用户宣传和用户培训(192)

7 结 语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具体表现为: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通过对近年来新的信息环境中信息资源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对信息资源建设原则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展开探讨,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导向作用。随着集团采购的广泛开展,其优越性日益凸显,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如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集团采购的成本分担难题有了不少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这必将吸引更多的图书馆加入集团采购的队伍。与集团采购相比,图书馆进行招标采购的时间较短。虽然在评标标准的制定,供应商的选择,文献采购质量的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招标采购的日益规范化与科学化。文献资源数字化研究的突出特点是侧重从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系统性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具有高度的现实指导意义。特色数据库建设一如既往的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作为特色数据库建设主体,不仅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特色数据库建设,而且通过对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的经验总结,形成了大批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零散资料作为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一项内容,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保障了零散资料的长期可获取,也扩展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范围。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也是一个颇为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不仅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部分研究者还提出了评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模型,丰富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内容。开放存取和机构库出现伊始,就引起了信息资源建设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开放存取和机构库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而且研究深度不足。比较而言,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建设机构库的经验介绍等具体案例研究的说服力和实际应用价值更高。由于开放存取和机构库都是新生事物,很多问题还有待继续探讨,所以此类案例研究应成为近期的研究方向。《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和《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北京宣言》的签署,标志着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实践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则将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无论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体系的完善,还是对于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的深入开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国外对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馆际互借,并且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通过文献研究不难发现,国内的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视野开阔,理论性更强,注重宏观。与此相反,国外主要是针对信息资源建设活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多属案例实证研究,并且研究非常深入和细致,对实践的借鉴价值亦很高。

【作者简介】

img35

肖希明,见《近五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一文作者介绍。

张新兴,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

【注释】

(1)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概念、内容与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5-8.

(2)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6-67.

(3)范并思.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理念、原则与方案[J].图书馆论坛,2005(6):190-195.

(4)朱珺.论复合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演变[J].图书馆,2005(6):74-76,107.

(5)陈亚召.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J].图书馆,2009(2):105-106,108.

(6)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8-56.

(7)范并思.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理念、原则与方案[J].图书馆论坛,2005(6):190-195.

(8)Medeiros,N..Transforming Thyself:Serials Agents in a Digital World[J].OCLC Systems and Services,2005,21(1):8-12.

(9)王春生.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献采访工作的发展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25-29.

(10)Kimio,H..Current Issues of Library Consortia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Library Consortia,the StatusQuo and Issues[J].Journal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2005,55(3):108-113.

(11)Blanca,S.J.,Ana,R.P..The ImpactofConsortia Purchasing ofPeriodical Publications on the Document Supply Service[J].Interlending and Document Supply,2006,33(4):189-195.

(12)杨毅,周迪,刘玉兰.电子资源集团采购模式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5(9):92-95,125.

(13)徐文贤,吴纯青,陈兆平.外文数字资源的政府采购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9(7):133-136.

(14)施强.论电子信息资源集团采购体系的构建[J].情报杂志,2006(9):122-124.

(15)赵伯兴.集团采购电子期刊的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5(6): 122-123,126.

(16)季亚娟.我国电子信息资源集团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8(7):21-24.

(17)邢明旻.CIC图书馆联盟的电子资源集团采购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8(4):119-122.

(18)Anderson,D..A llocation ofCosts forElectronic Products in Academic Library Consortia[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2006,67(2):123-135.

(19)张卫群.地区性高校集团采购中数据库费用分摊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30-132.

(20)张践明.图书采购招标之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7(4):112-114.

(21)徐文贤,石继平,朱建亮.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招标采购[J].图书情报工作,2006(7):64,109-111.

(22)王巧萍.高校图书馆图书的招标采购[J].图书馆论坛,2005(3): 120-122.

(23)贾增岁.浅谈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招标采购[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67-69.

(24)孙涌涛.公共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馆论坛,2006(4):153-155.

(25)洪涛.把好高校图书馆招标采购工作八大关[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1):102-103,106.

(26)周英雄.论文献招标采购[J].图书馆论坛,2005(3):115-117.

(27)陈碧.谈谈如何提高图书招标采购的质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2):22-23.

(28)陈琳.图书采购招标评标标准的制订与把握[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118-120.

(29)查道懂.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招标采购制度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99-102,125.

(30)李霜梅.图书招标中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及有效控制[J].图书情报工作,2008(8):134-136.

(31)张克,杨肥生.文献采访风险研究[J].学术界,2007(1):229-232.

(32)臧国全,洪娜.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4):4-7.

(33)臧国全,王博.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实施要素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63-68.

(34)臧国全,庞桂娟,姜燕.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实施标准框架解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4):5-10.

(35)臧国全,王玲玲.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因素解析[J].图书馆,2007(3):51-53,56.

(36)臧国全.论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成本节约[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2):70-74.

(37)臧国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6(1):20-24.

(38)赵达雄,陈蓓,张蓉.文献资源数字化与数字化资源开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9-10,22.

(39)林洁.专业图书情报机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4):517-519.

(40)徐曼.馆藏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图像格式的选择[J].图书情报知识,2005(3):78-81.

(41)杨飞飞.流媒体技术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数字化中的应用[J].图书馆,2007(6):78-80.

(42)屈宝强.知识产权请求权在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5(6):45-48.

(43)Wojciechowicz,M..Digita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J].Poradnik Bibliotekarza,2007(5):21-22.

(44)Szydlowska E..The Third Forum of Young Librarians[J].Poradnik Bibliotekarza,2008(12):23-24.

(45)Gunter,M..Filming and Digitalization:Stock Preservation of Written Documents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November 15-16,2007 in Munich[J].Zeitschrift fur Bibliothekswesen und Bibliographie,2008,55(3-4):207-212.

(46)Beunen,A..Copyright a H indrance for Large-Scale Digitalization[J].InformatieProfessional,2008(5):16-19.

(47)Freire,I,M.,Carvalho,L.M.,Carvalho,M.M.,A ranha,T.Q..Amplifying Open Access to Information:The Project of Digitalization of the Collection at Nucleo Tematico da Seca[J].Informacao&Sociedade:Estudos,2008,18(2):137-142.

(48)Hollender,H..Twelve Quality Criteria for Digitalization Projects[J].Poradnik Bibliotekarza,2008(1):16-17.

(49)Gausdal,O..Investing in Digitalization in Norway[J].Nordisk Arkivnyt,2007,52(1):23-25.

(50)Cho,H..A Study ofDigitalization Performance ofSinologicalResource Institutes in Korea[J].Bulletin of the Library Association of China,2005(75): 105-123.

(51)Koszowska,A..TheContribution ofPublic Libraries to th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of the Silesian Digital Library[J].Biuletyn EBIB,2008(3).

(52)Rasimus,T..Digitalization Inquiry in Finland[J].Nordisk Arkivnyt,2009,54(1):13-16.

(53)Moreira,A.,O liveira,A.P.,Mendes,F.F.,Marcal,J.,Braga,V..Digitalization ofH istoricalManuscripts:Experience of Seventeenth Century Mariana House[J].Ciencia da Informacao,2007,36(3):89-98.

(54)胡海燕,李肖.特色数据库建设与资源共享[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77-79.

(55)周宇,赵静.特色数据库建设资源析取标准与方法探析[J].情报杂志,2006(12):150-151,155.

(56)徐天秀,赵崇荣,张志勇.特色数据库的建议方法与技巧——论“四川旅游资源特色数据库”建库特色[J].图书情报工作,2005(11):70-72.

(57)刘梅.从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看贵州特色数据库建设[J].图书馆,2008(5):83-84.

(58)阙本旭.CALIS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实践——以“潮汕文献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6(3):14-16.

(59)白广琴.“北京学”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浅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118-119.

(60)何力.“红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之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3):93,149-151.

(61)马莎,赵大志,陈吕容.攀枝花苏铁特色数据库建设[J].图书馆,2007(5):107,110.

(62)李凌杰.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71-73.

(63)李志俊.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策略探讨[J].情报杂志,2005(9):105-106,110.

(64)郭太敏,都平平,李丕仕等.从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看特色库建设的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72-76.

(65)黄艳芬.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8(2):144-146,157.

(66)刘葵波,郑振容,金健等.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与思考——以“水产科技数据库建设”为例[J].情报杂志,2008(2):159-161.

(67)孙玮,刘延,刘珺.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5(2):122-124.

(68)施蓓.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探索[J].图书馆论坛,2005(4):91-93.

(69)谢小梅.试论我国公安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2):62-63.

(70)刘莉.公安院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6):49-53.

(71)覃凤兰.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5):83-87.

(72)李梅泰.公共图书馆网络服务中的问题和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6(9):39,57,63.

(73)杨思洛.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05(9):105-107,111.

(74)陈振江.地市级公共国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浅析[J].图书馆论坛,2006(5):135-136.

(75)张婷.浅析元数据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06(1):136-138.

(76)凌云,徐革,李一平等.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元数据标准选择——“峨眉山自然遗产特色数据库”的应用实例[J].情报杂志,2006(1):131-133.

(77)徐革,凌云,李一平等.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元数据选择与著录问题——峨眉山自然遗产特色数据库应用实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5(10):81-83.

(78)陈俊华.零散资料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实践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3):55-57.

(79)张惠君,张西亚.“十五”期间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7(6):59-64.

(80)刘莉.CALIS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发展建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32,104-107.

(81)刘秀华.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的建设与利用调查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55-58,81.

(82)唐光前.网络资源本地化:建设网络资源导航库的新模式[J].情报杂志,2005(1):36-37.

(83)唐承秀.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控制[J].图书馆杂志,2005(2):36-38.

(84)徐宝祥,陈海,刘凤勤.吉林省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6(10):1596-1600.

(85)黄晓斌,柯丽.地方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开发利用研究——广州市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证分析[J].情报科学,2007(2):30-35.

(86)郑艳平.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人文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5(5):192-194.

(87)王华.海南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89-91.

(88)田文波.浅谈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5(4):93,128-129.

(89)柳较乾.再论网络信息利用障碍与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6(2):203-205.

(90)高云峰,郭彩萍.浅析如何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J].图书与情报,2009(4):120-124.

(91)杨先明,但碧霞.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利用对策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5(5):112-114.

(92)赵明臻.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障碍论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1):57-60.

(93)杨嫚.基于社会共享的网络信息资源协同性组织与开发[J].图书情报知识,2005(3):66-68.

(94)郭伟.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4):34-36.

(95)贾建萍.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重点专业网络信息导航建设的实践——以大津职业大学重点专业信息导航建设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9):67-69.

(96)吴秀珊.网络信息源在参考咨询工作中的利用与整合开发[J].图书馆建设,2008(7):93-95,98.

(97)石鸿飞.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1):67-68.

(98)陈希.利用学科导航系统开发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J].图书馆论坛,2006(5):230-232.

(99)马海群,周丽霞.效率导向下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需求及实现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6(5):38-42.

(100)王玉林.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法律关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45-47,29.

(101)马海群,宗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配置的政策法规实施效率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6(5):31-37.

(102)马海群,贺延辉.现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法规的适用性分析——以数字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6(1):9-15.

(103)雷银枝,李明,李晓鹏.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模型研究——基于TAM/TTF模型[J].图书情报知识,2008(4):76-82.

(104)熊晓元,孙艳玲.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方法及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5):65-68,90.

(105)李明,雷银枝,李晓鹏.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内涵及模型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1):77-80.

(106)LeFurgy,W.G..Building Preservation Partnerships:the Library ofCongress National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reservation Program[J].Library Trends,2005,54(1):163-172.

(107)Cruse,P.,Sandore,B..Introduction:The Library of Congress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reservation Program[J].Library Trends,2009,57(3):301-314.

(108)M iyazawa,A..The World of Information Standard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2006,56(7):302-306.

(109)Omekwu,C.O..Cataloguers in a Global Inform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8,26(2):188-201.

(110)宫平,杨溢.开放存取环境下我国图书馆发展路径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1):21-24.

(111)林敏.试论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和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5(12):130-132,136.

(112)杨桂莲.开放存取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1):51-53.

(113)孙波,黄颖.开放存取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杂志,2009(5):27-29,41.

(114)Brian,G.W.,Stranack,K..The Public Knowledge Project and the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Library:A Partnership in Open Source and Open Access[J].The Serials Librarian Serials Librarian,2008,55(1-2):140-167.

(115)Graham,S..Open Access to Open Publish: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J].FirstMonday,2007,12(10):1.

(116)Morrison,H.,Waller,A..Open Access and Evolving Scholarly Communication:An Overview of Library Advocacy and Commitment,InstitutionalRepositories,and Publishing in Canada[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News,2008,69(8):486-490.

(117)Kersting,A.,Pappenberger,K..Promoting Open Access in Germany as Illustrated by a Recent Project at the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Konstanz[J].OCLC Systems&Services:International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09,25(2): 105-113.

(118)Elbaek,M.K.,Nondal,L..The Library as a Mediator for e-Publishing: A Case on How a Library Can Become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Facilitating Digita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Publishing for LessWeb-Savvy Journals[J].FirstMonday,2007,12(10):1.

(119)Ito,T..The Electronic Resources Search Using Open Access Contents: the OPAC and Multi-search Provided by Jissen Women's University Librar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8,51(3):174-183.

(120)Chen,Y.N..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on Library Collection and Service[J].Bulleti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6(57):61-73.

(121)Koehler,A.E.C..Some thoughts on the Meaning of Open Access for University Library TechnicalServices[J].SerialsReview,2006,32(1):17-21.

(122)Beau,J..Free Books:Loading Brief MARC Records for Open-Access Books in an Academic Library Catalog[J].Cataloging&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09,47(5):452-463.

(123)袁顺波,董文鸳.机构库的起源、影响及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情报资料工作,2006(2):44-46,61.

(124)李乃冰.机构库发展与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66-68.

(125)魏宇清.机构库的发展与图书馆的对策[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4):64-66.

(126)苏建华.机构库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发展机遇[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4):499-501.

(127)董文鸳.机构库影响下的图书馆[J].情报资料工作,2006(5): 74-77.

(128)李乃冰.机构库发展与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66-68.

(129)Lam,K.T.,Chan,D.L.H..Building an InstitutionalRepository:Sharing Experiences at theHKUST Library[J].OCLC Systems&Services:International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07,23(3):310-323.

(130)Koopman,A.,Kipnis,D..Feeding the Fledgling Repository:Starting an InstitutionalRepository atan Academic Health Sciences Library[J].MedicalReference ServicesQuarterly,2009,28(2):111-122.

(131)Gaffney,M..Involving the Library and Campus Community in InstitutionalRepository Projects[J].The Serials Librarian Serials Librarian,2008,55(4):568-576.

(132)Buehler,M.A.,Trauernicht,M.S..From Digital Library to InstitutionalRepository:A Brief Look at One Library's Path[J].OCLC Systems&Services:International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07,23(4):382-394.

(133)文庭孝,陈能华.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78-81.

(134)杨思洛,陈能华.论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68-71.

(135)陈能华,阳艳.论市场调节下的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主体权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93-95.

(136)杨思洛,陈能华.论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变革[J].图书情报工作,2006(4):73-76.

(137)郑红宇,朱艳霞.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范式转变的影响[J].情报资料工作,2009(2):54-56,83.

(138)凌美秀.从有限到无限: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变路径[J].图书情报知识,2007(2):72-75.

(139)陆宝益,郑建明,陈雅.《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评说[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40-42.

(140)王东升,卢克建.市场意识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6(1):89-92.

(141)张新鹤,肖希明.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创新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2):22-26.

(142)龙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2):90-95.

(143)孙瑞英,蒋永福.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基于“智猪博弈”模型视角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2):7-11.

(144)杨惠芳.信息资源共享趋势与公共图书馆转型[J].图书馆,2009(5):99-100,106.

(145)孙瑞英,马海群.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及管理机制设计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2):40-44.

(146)相丽玲,杨威.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共政策分析[J].图书馆,2009(4):5-6,12.

(147)肖希明.推进我国信息资源共享政策体系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05(6):5-7.

(148)章红.国内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探析及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6):20-23.

(149)杨思洛,罗卫.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新论[J].情报资料工作,2006(4):16-19.

(150)赖辉荣.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之比较——联盟与集群管理[J].情报资料工作,2009(4):58-60.

(151)张银犬.基于P2P技术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5(5):37-39.

(152)周淑云,陈能华.论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J].图书馆论坛,2007(2):29-31.

(153)李静静.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9-12.

(154)刘祥国.版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关联与冲突[J].图书与情报,2009(1):85-89.

(155)黄筱玲,郑章飞.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68-69,72.

(156)肖希明,文甜.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原则[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10-13,76.

(157)吴敏,周德明.论文献资源共享评估机制[J].图书馆,2007(5): 24-27,28.

(158)卢娅,李卓卓.关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适用性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18-21,111.

(159)张璇,肖希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22-26.

(160)刘磊等.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1-3.

(161)刘磊等.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地区资源共享系统评估指标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2):1-6.

(162)刘磊,李诗琪.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地区资源共享系统政策法规建设分析评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2):12-17.

(163)刘磊等.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地区资源共享系统技术条件分析评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2):18-22.

(164)Perry,K.A..Where are Library Consortia Going?Results of a 2009 Survey[J].Serials,2009,22(2):122-130.

(165)Bennett,S.,Clark,H..Rethinking Resource Sharing:Interlibrary Loan in Texas[J].Interface,2008,30(1):6-7.

(166)RUSA's Interlibrary Loan Committee.Interlibrary Loan Code for the United States[J].Reference&User ServicesQuarterly,2009,48(4):418-420.

(167)Colford,M.R..Rethinking Resource Sharing:Boston Public Library Provides Scan-on-demand for Interlibrary Loan[J].Interface,2008,30(1):5-6.

(168)Connell,R.S..TheConsolidation of Two Campus Interlibrary Loan Units intoOne:A Partnership between Law and Main Campus[J].Journal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10,20(1):5-18.

(169)Kelsall,P.,Onyszko,E..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s at Library and ArchivesCanada[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10,38(1):17-21.

(170)Murphey,R.M.,Greenwood,J.T..Feasibility of Analyzing Interlibrary Loan Requests to Determine Instruction Needs[J].Journal of Access Services,2009,6(3):359-387.

(171)Elliott,S.,Longacre,R..Software and Scanner:A Comparison of Procedures in University ofCalifornia,San Diego's Interlibrary Loan and Course Reserves Units[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10,20(1):43-51.

(172)Gaffney,M..Reflecting Usability Engineering Goals in Interlibrary Loan User Interfaces[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09,19(4):291-298.

(173)Duffy,A..Comparing Job Descriptions for Interlibrary Loan Department Heads at Different Types of Libraries[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09,19(1):33-45.

(174)Buchanan,S..Interlibrary Loan is the New Reference:Reducing Barriers,Providing Access and Refining Services[J].Interlending&DocumentSupply,2009,39(4):168-170.

(175)Way,D..The Assessment of Patron-Initiated Collection Development via Interlibrary Loan at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09,19(4):299-308.

(176)Curry,E lizabeth.Little Changes to 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s Make a Big Difference at a Small Academic Library[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09,19(4):287-290.

(177)McGillivray,S.,Greenberg Amy,Fraser Lucina,Cheung Ophelia.Key Factors for Consortial Success:Realizing a Shared Vision for Interlibrary Loan in a Consortium ofCanadian Libraries[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09,37(1):11-19.

(178)Sweet,C.A..Increasing Efficiency and Decreasing Waste by Overhauling Interlibrary Loan Procedures at a Small Community College[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09,19(2):155-164.

(179)Voyles,J,F.,Dols,L.,Knight,E..Interlibrary Loan Meets Six Sigma: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Library's Success Applying Process Improvement[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09,19(1):75-94.

(180)Lucas,D..Interlibrary Loan Assessment:Assessing Services in a Small Private College Library's Interlibrary Loan Department[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09,19(4):309-316.

(181)梁孟华.面向国家创新发展的CALIS文献传递服务绩效调查分析[J].情报科学,2009(4):588-592.

(182)范丽莉,单瑞芳.试论文献传递服务的评价[J].情报资料工作,2006(4):83-85.

(183)Kaler,S.,Jaquette,J..Interlibrary Loan Fill Rates:The Audiovisual Conundrum[J].Journal of Interlibrary Loan,Document Delivery&Electronic Reserve,2010,20(1):19-31.

(184)Johnson,G..Engineering to theRule,Not the Exception:An Interlibrary Loan Case Study atTheUniversity ofCalifornia,Santa Barbara[J].Interlending&DocumentSupply,2009,37(1):4-10.

(185)陈永英.如何提高文献传递的满足率[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66-67,83.

(186)范超英,姚丹丹,等.文献传递服务满足率之探讨——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文献传递服务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6(4):92-95.

(187)Norton,M.J.,W ilson,D.T.,Yowell,S.S..Partnering to Promote Service Continuity in theEventofan Emergency:A SuccessfulCollaboration Between two Interlibrary Loan Departments[J].Journal of the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2009,97(2):131-134.

(188)周美华,魏文杰.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补贴模式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8(3):39-41.

(189)牛悦.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费用补贴政策研究——以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415-418.

(190)范丽莉,詹德优.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的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5(10):24-29.

(191)黄玉华,王永喜,等.海南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服务模式的特点[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41-43.

(192)黄玉华.海南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可持续发展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83-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