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行知德育思想对杜威之超越

陶行知德育思想对杜威之超越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成归国后,陶行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践行杜威的德育思想。这个结果,杜威可能没有想到,陶行知自己也可能没有想到。陶行知在对杜威德育思想进行实践时,突破了杜威理论的樊篱,在杜威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属于中国现代的德育思想理论体系。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陶行知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理论渊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吸取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加以借鉴发扬,二是对杜威德育思想的扬弃和重建。

5.陶行知德育思想对杜威之超越

陶行知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是杜威的学生,杜威对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学成归国后,陶行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践行杜威的德育思想。践行的结果就是创立了他自己的德育思想体系,实现了对杜威德育思想的超越。这个结果,杜威可能没有想到,陶行知自己也可能没有想到。不过,这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回国时正是热血的理想青年,随着一步步走来,至中年、壮年,不仅是时光在流逝的过程,更是思想在生长、成熟、丰满的过程。从教育改革初试锋芒起,到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科技下嫁、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对陶行知而言不仅是教育的实践成果,更是他了解中国教育、思考中国教育、探索中国教育、重建中国教育的心路历程。是杜威的祖国与他自己的祖国之间巨大的差异,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造就了他对杜威的超越。

陶行知将教育的内容和对象彻底的扩大化了,广大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他教育植根的土壤,广大的中国百姓大众是他教育实施的对象,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德育面对普罗大众施行,这种教育是广阔而丰富的,突破了学校教育的限制。陶行知将教育的方法和目的也相当程度的改进了,他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生活中的教育是生动而具体的,是富有向心力和最具有指导意义的。他说,“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社会这个大的学校,“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于是大凡社会中人,贩夫走卒、农夫工匠、妇孺孩童皆可参与教育活动,凡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现象、事件,大至政治经济,小至农耕匠作皆是教育。这些理论和做法即使是杜威本人也是无法想象的。陶行知在对杜威德育思想进行实践时,突破了杜威理论的樊篱,在杜威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属于中国现代的德育思想理论体系。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曾评价说:“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于是,我们可以说陶行知在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对于杜威的德育思想成功地做到了“继承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继承”;也可以说陶行知是结合中国国情践行杜威理论,而对杜威理论进行了成功改造。如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一样,陶行知的学说既源于杜威,而又高于杜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陶行知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理论渊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吸取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加以借鉴发扬,二是对杜威德育思想的扬弃和重建。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陶行知紧密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国情,深入实践获得经验并且不断地修正理论和改进目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教育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吸收和借鉴,离不开现实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际,引进外来文化和思想也不能脱离具体国情和民族民生之大计。正是由于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继承,并符合实际地取舍、运用、创新,才能成功地构建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依然闪烁智慧光芒的德育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