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察学习模式

观察学习模式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班杜拉提出了以观察学习为核心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虽然不否认试误学习或直接经验的作用,但他反复强调,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并不是传统行为主义者认为的机械式反应,人在学习情境中观察模仿时,在接受刺激和表现到反应之间,有一段中介作用的内在心理历程。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表征系统:映像表征系统和语言表征系统。

第三节 观察学习模式

一、模式产生的背景

观察学习模式是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来的。班杜拉原本是信奉新行为主义的,但在20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普遍受到诟病。一些学者认为,人类习得的许多东西,如语言、社会规范、态度和情感等,很难用试误学习来解释,所以,从60年代后期起,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他逐渐从传统的行为研究中脱离出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逐渐从偏重于外部因素作用的行为主义向强调外在与内在因素两者并重转化。在他的一项经典性的实验中,让儿童分别观察现实的、电影的与卡通片中成人对玩偶的攻击行为,然后给儿童提供类似的情境,结果表明,观察过这三类成人榜样的儿童都发生了类似的攻击性行为。进一步,班杜拉进行另一项实验,在实验中将4至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两组被试都观看成人攻击玩偶的电影,但其中一组被试所看的电影中,最后这个发出攻击行为的成人受到别人的奖励,而另一组被试所看的电影最后是这个发出攻击行为的成人受到惩罚。然后将两组被试带到有类似情境的地方,结果表明,在自发的情况下,观察到成人攻击性受奖励的被试比观察到成人攻击性受惩罚的被试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但这并不是因为前者比后者学习得更好,因为,如果鼓励儿童模仿出电影中的成人的攻击行为时,两组被试在正确性方面没有差异。这说明,在成人榜样受到惩罚的情况下,儿童同样也学会了这种行为反应,只不过没有同样地表现出来罢了。可见成人攻击行为所得到不同结果,只是影响儿童对这种行为的表现,而对这种行为的学习没有影响。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班杜拉提出了以观察学习为核心的社会学习理论。如前所述,班杜拉的学习理论主要涉及的是人的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该理论指出,人的社会行为和思想、情感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更多地受通过观察进行的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的影响。班杜拉认为,人后天习得行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依靠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这是直接经验学习;另一种是间接经验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行为的最重要来源,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间接学习模式是人类的主要学习形式。通过观察学习,可以使人们避免去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危险,避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班杜拉认为,传统的学习理论,如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等几乎都局限于直接经验的学习,不能解释人类许多习得的行为,他强调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在探索和批评传统行为主义缺陷的基础上,班杜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班杜拉虽然不否认试误学习或直接经验的作用,但他反复强调,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在某些情境下,只根据观察别人的直接经验的后果,就可以在间接中学到某种行为,这种学习也称为替代学习。班杜拉指出:“所有来自直接经验的学习对象,都能出现这样一个替代性基础,就是通过对别人行为的观察,观察者本身就能表现这种行为的结果。”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因此,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并不是传统行为主义者认为的机械式反应,人在学习情境中观察模仿时,在接受刺激和表现到反应之间,有一段中介作用的内在心理历程。他认为,学习情境中的某种刺激,对学习者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或意义;一是名义刺激,指刺激所显示的外观特征是客观、可测量的。名义刺激的特征对情境中的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样的。二是功能刺激,指刺激足以引起个体产生内在的认知与知识。刺激的功能特征对情境中的每个人而言是不同的。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通过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完成的:

(一)注意过程

为了能够依靠观察进行学习,人们需要注意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加以正确地知觉。人虽然经常置身于大量的示范的影响之下,但是从中深入观察什么,能够吸取什么,是被注意过程决定的。观察经验的类型和数量,是由制约注意过程的许多因素进行调整的。其中包括观察者的特征、榜样呈现的性质、人际关系的结构特征等。影响学习者注意的决定因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者交往的方式。与学习者经常有固定交往的人,往往也就界定了学习者反复观察、因而学习得最彻底的那些行为类别。所以,不同群体的成员,学习攻击性行为的机会有显著的差异。此外,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内,有些个体可能会比他人更引人注意。榜样行为所起的效用是各不相同的。不同榜样所显示的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对人们将会观察哪些榜样、不理会哪些榜样会有很大影响。一般而言,榜样是否具有吸引人的特征,是观察者是否对其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观察学习的速度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榜样行为的性质,例如,它们的惹人注目性和复杂性等。此外,观察者加工信息的能力,决定了他们能从观察中学到多少。观察者的知觉定势(这往往取决于以往的经验和特定情境的要求),对他们将从观察中抽取哪些特征,以及他们如何解释所见所闻,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保持过程

人们如果不能记住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那就不会受观察的影响。所以,观察学习中的第二个心理过程是保持。观察者若要在以后什么时候再现榜样行为,那就必须把这种行为方式以符号形式贮存在记忆中。通过符号媒介,可以把稍纵即逝的榜样作用的经验保持在长时记忆中。正是由于这种高级的符号化能力,才使人类能够凭借观察学到许多行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表征系统:映像表征系统和语言表征系统。有些行为是以映象方式(symbolic form)保持的。由于反复展现榜样行为,最终会使观察者对榜样行为形成一种持久的、可回想起的映像。在班杜拉看来,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当他们还缺乏言语技能时,视觉映像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观察学习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观察者只是看了一会儿就学会了,并能保持在记忆中。班杜拉认为,对此需用言语编码(verbal coding)来解释。支配行为的大多数认知过程是语言的而不是映像的。例如,某人带我们走一条近道,为了以后自己一个人时也能走这道,我们通常是把视觉信息转换成言语编码(如:朝南走几个路口后向右拐,再走几个路口向左拐),这往往比形成这条路线的视觉映像更简便可靠。班杜拉认为,通过这种符号编码,可以促进观察学习和保持,因为这样可以用容易贮存的方式掌握大量的信息。在把榜样行为转换成映像和容易利用的言语符号后,这些记忆编码就用来指导人的行为表现。这一过程是为了把榜样的示范行为,以印象和言语形态保存在记忆中,成为记忆编码,在以后实行这种行为时起向导作用。

(三)动作再现过程

榜样作用的第三个成分是把符号表征转变成适当的行动。一个人可能充分注意到了榜样行为,并把它编码后保持在记忆里,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就不可能再现这种行为。例如,一个男孩仔细观看了他父亲使用锯子,但就是不能模仿得很好,这是因为他还不具备这种体力和动作技能。就一般而言,学习者是通过按照榜样行为方式组织自己的反应而达到行为再现的。为了便于分析,可以把行为实施分解成:对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对反应的监控,以及根据信息反馈矫正反应。在行为实施的初始阶段,学习者是在认知的层次上选择和组织反应。学习者能否用行为的方式显示出观察学习的内容,部分取决于他们是否已具备有关的技能。除此之外,学习者要在行为的层次上表现出他通过观察学到的内容,还有其他障碍。在第一次尝试时,观念极少被准确无误地转化成行动。若要与榜样行为精确匹配,通常需要正确调整多次的尝试。符号表征与行为实施之间的差异,可用来作为矫正行动的线索。在学习复杂技能(如游泳)时的一个常见问题是,观察者无法充分地看清表演者的动作,因此,他们只能根据模糊的动觉线索或旁观者口述,而根据这些是难以指导行动的。人们既不可能仅凭观察,也不可能只是通过试误摸索,就能熟练掌握技能的。在大多数日常学习中,人们通常是通过榜样作用大致掌握新的行为,然后根据信息反馈进行自我矫正的调整,才逐渐熟练掌握这种技能的。再现不只是原本呈现,通过观察学习,人还可以达到创造性的观察学习。所谓创造性观察学习是指观察者通过观察可将各个不同榜样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创造性表现在观察者通过观察,受他人行为的启发,把自己原有的行为成分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反应方式。不仅如此,观察学习还可以超越母本的具体表征,达到抽象性观察学习。所谓抽象性观察学习是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会表现出能体现这些规则或原理的行为,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

(四)动机过程

经过上面三个子过程后,示范行为基本上为观察者所习得,但观察者可以在自己的行动中表现出来,也可以不表现出来,所以示范行为的习得与示范行为的表现是有距离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习得与表现作了区分,因为人们并不会实施他们学到的每一件事情。首先,如果按照榜样行为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具有无奖励或惩罚的结果,人们便倾向于展示这种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其次,观察到的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方式影响榜样行为的表现的。也就是说,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的影响的。事实上,在通过观察习得的无数反应中,看到他人获得积极效果的那些行为,比看到他人受到消极后果的那些行为,更容易表现出来。最后,人们通过自我强化机制倾向于作出感到自我满足的反应,拒绝作出自己不赞成的行为。总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都具有动机作用的功能,促进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由于有众多因素支配观察学习,因此,提供榜样,哪怕是最引人注目的榜样,也不会使观察者自动地产生类似的行为。如果要使观察者最终表现出与榜样行为相匹配的反应,就要反复演示榜样行为,指导他们如何再现这种行为,并在他们的行为成功地表现后给予奖励。班杜拉指出,在任何特定情境里,观察者没有作出与榜样行为相匹配的行为反应,可能是由于下列任何一种因素引起的:没有观察到有关的活动;在记忆贮存中没有对榜样行为进行适当编码;没有保持所学到的内容;尚未具备从事这种行为的体能,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诱因动机。在观察学习模式看来,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作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某种认知表象,并以之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他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错误。很明显,观察学习与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强化学习和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的试误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