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戊戌变法史事考》简介

《戊戌变法史事考》简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东师范大学茅海建著的《戊戌变法史事考》,是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晚清政治派系与改革:以戊戌变法为中心”的研究成果,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获历史学一等奖。先后三次印刷,累积印量达16000册。
《戊戌变法史事考》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茅海建著的《戊戌变法史事考》,是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晚清政治派系与改革:以戊戌变法为中心”的研究成果,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获历史学一等奖。

一、篇章结构

此书对戊戌变法的若干重大史实进行考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证、修正”;第二部分是“戊戌年张之洞召京与沙市事件的处理”;第三部分是“戊戌期间司员士民上书研究”;第四部分是“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第五部分是“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

二、基本内容

1898年的戊戌政变,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甚巨,是近代史研究中的常青树之一。康、梁事后认定,袁世凯告密引发政变,导致维新运动夭折,此说得到大众公认,却被诸多史家质疑。黄彰健、孔祥吉等学者曾据档案及推论,认为康有为《戊戌奏稿》属后来之作,政变并非起因于袁的告密。这些结论未能广泛传播,又因政变属难觅确证的密谋,细节晦暗不明,致使人们对此至今言人人殊。《戊戌变法史事考》是在研究到达了一定阶段,求对该课题进行全盘检讨的产物,主要内容是对戊戌变法、政变过程中一系列重要史实的考证。

三、主要创新

(1)考察了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和原委,对先前研究进行梳理,从档案中搜集相关材料进行考证:说明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及其变动;证明了政变非袁世凯告密而发生,而告密加大了政变的剧烈程度,伊藤博文的访问及光绪帝欲开懋勤殿以重用康有为等人是政变的导火索。

(2)考察了戊戌年闰三月张之洞奉调北京及其主持朝政的可能性,并对沙市事件的发生与张之洞入京的中止、戊戌变法的最后关键时刻多位官员要求调张之洞主持朝政的呼声进行了描述与探讨。由此观察历史进程的另一种可能性。

(3)作者通过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的上书,以了解变法期间中下层官员和部分民众的政治态度:激进、缓进与守旧,议会的概念及设置,西学与中学;并由此了解中下层官员的改革方案:财政及税收,铸币,农业改革,北京的街道河流整治等具体的改革方案。通过以上详细的考察,作者认为,当时清朝中下层官员及部分民众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了解甚少,也无成熟的改革方案,戊戌变法的中下层基础并不广大。若无慈禧太后的政变,改革似也可能不会走得太远。

(4)戊戌变法的诱发因素是德、俄、英、法等国强租胶州湾等租借地,戊戌变法决策者是光绪帝。光绪帝虽然没有明确表达过其政治观念,但从他对清朝觐见礼仪的改革、为德皇制作勋章、购置世界地图、新拟致日本国书及赴韩使节的派出等具体事情上,可以看出他的对外观念仍是刚刚从传统迈向近代,处在两者的交界处。从这一观察中又可思考戊戌变法的前景。

(5)戊戌变法期间的改革派及光绪帝都主张联日,作者由此考察了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自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后,日本政府有意削弱中俄同盟关系,开展对华外交攻势,收效明显;他们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戊戌变法的过程,也看出其过激、过快的失误;戊戌政变后,大隈重信政府采取了积极干预政策,援救改革派人士,劝告清朝实行温和主义;第二次山县有朋内阁成立后,青木外相实行“务实”政策,对康有为等人不再感兴趣,有意与清朝中的实力人物建立多方面的关系。

(6)此外该书还对前人忽略的重大史实进行发掘,包括:考证戊戌年张之洞召京的原委,说明政变的偶然性;对戊戌年司员士民的上书活动展开研究,倾听中下层对变法的思考;考释戊戌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以此思考传统中国在近代转型时的艰难与无奈;考察日本政府对变法人物的观察与反应,阐明此期的中日关系,并借外人角度思考变法。

四、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此书的学术贡献在于,通过利用史料逐日比对戊戌变法时期的事件,著力廓清重大疑点,对先前各说做一认知、补证与修正的工作,揭示前人忽略的面向,使得戊戌政变的整个过程清晰起来。本书致力于重大史事的史实重建,尽管在时间、精力上皆属高投入,然产出亦可能较高,或能启示年轻学者,于学科风气有所匡正。

此书曾先后获“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等奖。先后三次印刷,累积印量达16000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