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难教育响应者

国难教育响应者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鹤琴十分赞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张,支持陶行知发起的劳工幼稚园、乡村幼稚园、“小先生制”等。“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倡导普及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他的一项发明,在国内广泛开展,陈鹤琴对此予以积极支持。在这一阶段,陈鹤琴响应国难教育社提出的抗日救国教育的号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对陶行知的许多工作提供了很好的配合和帮助。

一、国难教育响应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战争的阴霾继续扩散。上海和全国各地先后爆发抗日救亡的群众爱国运动。12月3日,陈鹤琴邀请张恪惟博士到中华儿童教育社举办的读书会上讲演“东三省问题”,陈鹤琴主持发言,勉励大家“在儿童身上努力做功夫,积极引导儿童走救国之途径。”[17]为增进教育精神,引起学生兴趣,陈鹤琴指导工部局小学在正课外,计划讲授多种中心教材,在这一年开始实施教学,题目有“上海”、“东北各省”、“中国全部”、“日本”等。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陈鹤琴为音乐家胡周淑安创作的《儿童歌曲》作序,序中写到,音乐要“激发民气,唤醒国魂”,要“为儿童谋幸福,为民族争光荣”[18]。在工部局小学,陈鹤琴安排各校的音乐教师,根据他印发的革命歌曲小册子,在课上教学生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黄自的《旗正飘飘》等歌曲,教师也逢会必唱。1932年5月,陶行知的著名教育小说《古庙敲钟录》在《申报》上开始连载。关于这部小说的寓意,陈鹤琴曾作过阐释:“古庙代表中国的老大帝国,敲钟的钟儿代表爱国的指示,要唤醒全中国人民大众”。[19]

国难当头的1935年,《教育杂志》曾开展一场“全国专家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主张读经者认为,四书五经是国粹,中国之所以衰弱是因为“国纲不振”,因此,读经应从儿童开始;反对读经者认为,在现代社会里,经书的内容已经过时,显得陈腐,儿童不必要读经。对此,陈鹤琴以《小学生应当读经么》一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我先要问一句,为什么要读经?如果是为了研究古代文学起见,那么这许多经书,大学专科里才有读的必要。如果读经的问题专为人格的培养的话,那么先问这些经书的文字和包含的意义,如何可以使儿童领会。”他继而写道:“现在有人主张不必问小学生能否了解,只须叫他们读经就是,大概是说学生把经书熟读在肚里,将来自然就会应用。这种‘反刍式的教育’我实在不敢苟同。”[20]他主张,如果要教小学生领略经书的精义,首先要将经书的文字和编制加以选择和改造,变成明白浅显、饶有兴趣的现代儿童读物,读经一课在学校中才可以有利无弊。

陈鹤琴十分赞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张,支持陶行知发起的劳工幼稚园、乡村幼稚园、“小先生制”等。“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倡导普及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他的一项发明,在国内广泛开展,陈鹤琴对此予以积极支持。1934年6月,在陈鹤琴主持下,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发布《小学生服务试行办法十五条》,用“即知即传”的方法,发动小学生做小先生;《办法》中写明:小学生要从事社会服务。教人的小学生称为小先生,小学生所教的对象被称为校外学生。每位小学生至少要找两名“校外学生”受他的指导。《办法》规定在小学中高年级试行,再行推广。1936年,陶行知在《民族解放中小先生之使命》一文中要求小先生为解救国难作贡献,这也深得陈鹤琴的赞赏。在这一阶段,陈鹤琴响应国难教育社提出的抗日救国教育的号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对陶行知的许多工作提供了很好的配合和帮助。如为工人识字学校沈家滩小学发动募捐办学,将该校冠以余日章小学之名再行扩建,并开办了第二、第三所。

1936年5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向陈鹤琴亲赠手书岳飞《满江红》,寄托了两位爱国人士在日寇进逼,国难当头时的共同心声。(见附图)

img8

于右任向陈鹤琴亲赠手书岳飞《满江红》

两个月后,中华儿童教育社在庐山举行第六届年会,讨论中国儿童教育的改进问题。参加主席团的陈鹤琴,就非常时期的儿童教育发言说:“我们知道,国家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候,她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若不能积极的参加国家战时的活动,这教育是无用,是破产,应该予以解散。所以我们在全面战争开始时,应该针对目前的局势,未来的需要,把儿童教育的设施方法,整个的改革一下”。在罗列诸项改革要点中,关于课程、教材、教学法的改革,实际上已在上海工部局小学实行,故尤引人瞩目。陈鹤琴主张和推行的是:改变平时课程,“如抗战意义和我国民族的地位,以及防毒避险、救护警备等活动,均应列为主要的课程”;选择适用教材,“如中日国力的比较,中国和国际间的关系,《消灭我们后方的敌人——汉奸外国间谍》(见《抗战三日刊》第一号),《黄梅兴之死》等”;“采用整个教学法,从一个非常时期的战事问题做中心,把各科打成一片,混合教学,这样,教材既能适合社会的需要,教学时,亦易引起儿童学习的兴味。”[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