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教育政策制定面临的问题

当前教育政策制定面临的问题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亦必定面临着同样的变革状态。因此,当前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已经无法脱离全球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在纷杂交错的国际教育改革实践、理论、经验面前,中国教育改革应紧紧把握住其核心问题,突出教育改革的本土性,并始终坚持发挥其促进社会发展、个体成长的价值。

一、当前教育政策制定面临的问题

就教育政策的制定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又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及在变迁中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亦必定面临着同样的变革状态。研究者李家成曾对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变革状态从教育政策生态的变化、问题的变化和主体的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分析[1]

1.教育政策生态的变化

首先,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李家成认为,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国教育政策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变迁。

其一,全球政府改革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肇始于西方发达国家、进而扩散到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所谓新公共管理运动,拉开了全球政府改革运动的序幕。这次政府改革运动中产生的一些新理念和改革实践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通过当代中国政府的改革而影响到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其机制建设。[2]

其二,全球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强,中国教育政策的走向亦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全球教育改革趋势的影响,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也通过专项合作、舆论导向、思想宣传等活动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政策施加各种影响,并引起国民的广泛关注。因此,当前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已经无法脱离全球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在纷杂交错的国际教育改革实践、理论、经验面前,中国教育改革应紧紧把握住其核心问题,突出教育改革的本土性,并始终坚持发挥其促进社会发展、个体成长的价值。

其三,国内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建。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础上,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的政治形态正在发生整体的转型”。[3]而且,这种政治转型,是价值系统、组织系统和制度系统的整体变革。[4]

2.教育政策问题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成绩显著,教育规模迅速扩展,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提高,教育指数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国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也进一步提升,教育投资取得了较高回报。一言以蔽之,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而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中国教育在教育思想、战略规划、结构体制等更深层次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形成了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模式。其又具体体现为教育功能从强调教育的某些特定属性转变为基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与权利的综合考虑,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低重心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结构也从相对单一的普通教育体系向适时分流、多梯度的教育架构转变,发展实用型教育,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教育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责集中模式转型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新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促进了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亦从片面强调应试、知识本位的教育向注重提高素质、育人为本的教育转型,其标志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已从统一计划到非均衡发展再到逐步均衡协调发展,并施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共同发展;教育体系也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并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5]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政策问题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确定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取向。诚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6]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根据这些规定,有人预计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城乡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等教育实现“规模质量平衡”、教育经费增长、“财政责任到位”,[7]这些也都将成为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问题。

3.教育政策主体的变化

教育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每个环节,都包含着人的因素。当前,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政策各相关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教育行政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党和政府努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执政队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程度提高,这些都将对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完善及其执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是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教育政策最终需要教师群体去实践,所以教师群体是最基层的教育政策执行者。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政策能否得到贯彻落实。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加强,这将更有利于教育政策的执行。

三是教育改革研究与教育政策研究队伍素质的提升。恢复高考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理论研究人员,特别是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育研究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明显提升,教育政策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亦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化。这些条件亦都成为当代教育政策变迁的基础条件。

四是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教育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每个个体也都有可能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参与者。随着教育的深入推进,中国公民的整体素养亦在提升,对教育的要求越高,对教育政策的鉴别能力也就越深刻,而这也对教育政策的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