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诺贝尔》综合拓展教学案例

《学习诺贝尔》综合拓展教学案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诺贝尔》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学习诺贝尔及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献身科学事业的更多动人事迹,本课内容还作了基于网络资源及其他途径的综合性拓展学习。填写《探究任务书》,简要介绍几位自己最敬佩的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其中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爱因斯坦、贝林、卢瑟福等科学家。生3:我们小组的同学也对诺贝尔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五(下)《学习诺贝尔》综合拓展教学案例

何芝芬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诺贝尔》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课文记叙了著名的瑞典科学家、化学工程师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动人事迹。文中有许多语句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诺贝尔如何排除万难,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把毕生精力致力于发明炸药研究的动人故事。在他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科技事业,嘱咐将他个人身后的大笔遗产,每年提取一定数额作为奖励后来在科学事业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诺贝尔奖。通过课本语言文字的阅读与感悟,可以教育学生深刻感受诺贝尔那种为发展科学事业而刻苦研究、勇于创造、不怕牺牲,为人类造福的崇高理想与伟大精神。

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学习诺贝尔及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献身科学事业的更多动人事迹,本课内容还作了基于网络资源及其他途径的综合性拓展学习。

二、教学设计思想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中华,科技先行。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还要求:“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第四条第8款也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同样责无旁贷地要为培养热爱科学,具有远大理想的各类未来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为此,本课从课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进行综合性教学,也正是为了贯彻上述精神,教育学生要从小就树立献身发展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2.新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促进学生“三个发展”为本,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学生今后进行终身学习,更好地从事工作、劳动与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要求语文学科在加强语言文字工具性教学,培养听、说、读、写等基础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语言文字的人文性与思想性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高尚情操。为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加强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书本基础知识与课外拓展知识相结合,文字知识与网络资源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诺贝尔及获得诺贝尔奖的许多科学家的光荣业绩。这样不仅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了他们的个性爱好,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和学习科学家们为发展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与优秀品质的思想情感。

3.本课综合性的拓展教学设计,在形式和方法上都突破了传统语文学习的单纯课堂学习的形式,即在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多途径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如:馆藏书、报刊资料、影视、参观考察及其他媒体信息,等等,以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筛选信息,重组信息与表达信息的能力,使之在学习《诺贝尔》课文外还拓展了解了诺贝尔的生平事迹及获诺贝尔奖的多位科学家的故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诺贝尔的生平事迹。知道其他一些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学习、积累相关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学会整理、收集、处理网络资源。会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体验和感受。如:用口头表达、书面写作,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学会在整合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开展合作探究。

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拓展性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们勇于创造、百折不挠、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与崇高品质,培养他们学习科学家热爱科学事业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介绍诺贝尔生平的各种影视及网络资源,建立专题网站。提供有关介绍诺贝尔及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的互联网网址和书籍的名称。联系青少年教育基地“东方绿舟”,组织考察教育基地中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人大道’长廊”。

学生准备:收集、整理诺贝尔及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的事迹,并制作成PPT或Web电子稿。填写《探究任务书》,简要介绍几位自己最敬佩的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五、教学过程

分三阶段,具体见表1。

表1 教学过程设计

img91

六、总结课交流案例

师:前一段时间,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阅读书籍、观看录像、参观考察及上网搜索等一系列活动,了解了诺贝尔和诺贝尔奖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许多科学家。在学习过程中,科学巨匠们种种献身科学的无私品质让我们深深为之敬佩。那么,究竟怎样的人最终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交流这个问题。

生1:我们小组通过上网了解了诺贝尔和诺贝尔奖,我们还通过查找资料认识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了解了她的事迹之后,我们制作了一份介绍居里夫人的电脑小报。

生1演示小报,介绍居里夫人事迹(见图1)。

img92

图1 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简介

生1:除了居里夫人,我们还认识、了解了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海明威、丁肇中。通过对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艰辛历程的了解,我们小组完成了如下的“探究任务书”。

生1出示“探究任务书”(见表2)。

生2:我们小组在查找了课外资料,进行了参观考察之后,不但更进一步了解了诺贝尔的故事,知道了诺贝尔奖,还认识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其中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爱因斯坦、贝林、卢瑟福等科学家。请看我们小组制作的小报:

表2 探究任务书(1)

img93

生2出示小报(见图2)。

img94

图2 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贝林简介

生2:爱因斯坦、贝林、卢瑟福等科学家在科学的前进道路上,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努力创新,为人类的不断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下面就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后完成的“探究任务书”。

生2出示“探究任务书”(见表3)。

表3 探究任务书(2)

img95

生3:我们小组的同学也对诺贝尔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在参观考察活动和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之后,我们更是对诺贝尔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为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不断奋斗的科学家,特别是其中的华裔科学家崔琦、李政道、杨振宁,还有前面介绍过的丁肇中等的事迹更使我们深受感动,也为我们华人中有这样的科学家而感到骄傲。我们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下面就请看我们小组制作的电脑小报:

生3出示小报(见图3)。

生3:除了同学们刚才认识的崔琦和李政道,我们还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杨振宁、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同样,我们也为他们的伟大精神而折服。请看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后完成的“探究任务书”(见表4)。

表4 探究任务书(3)

img96

各组交流结束后总结。

img97

图3 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李政道简介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有机整合的综合性教学,使所谓的“以讲为主”、“以读为本”的“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得到全面的突破与改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效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填灌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或所谓“以读为本”、“从读中感悟”等死记硬背的学生被“填灌式”的教学方式。本课采取的综合性拓展教学,是以强调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为主,同时通过影视手段、图书资料及参观考察等多种途径去收集、获取相关知识信息,让学生以独立自学与小组协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因而有效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方式,真正成为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二)有效改变了以“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方式

本课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学好课本的基础知识,包括重视了解诺贝尔的事迹及描写诺贝尔事迹的语言文字知识外,同时冲破了“书本为中心”的只注重学习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的“封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通过网络、影视、图书等多种资源,更多地了解诺贝尔的生平及获得诺贝尔奖的诸多科学家们献身科学事业的光辉业绩。因而有效冲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形成多种资源综合运用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从而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效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式”教学方式

本课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好基础知识,而且同时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拓展性探究活动,包括课外网络浏览、图书阅览、参观考察,以及设计编制PPT或Web电子文稿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拓展性实践活动。从而全面突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式”教学方式,形成了一种“拓展式”的教学方式,使呆板的课堂教学同时在“做中学”中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四)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收集与整理资料,大量拓展学习内容,使他们更多地了解诺贝尔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许多科学家们,为献身科学事业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感人事迹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学生是通过自己的感悟加以评价,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可谓是一次十分生动具体的思想教育过程,因此有效增强了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了更深刻的教育。

由上可知,本课教学有效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三个中心”的束缚,实现了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根本转变,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热爱科学事业与献身科学事业的思想教育与情感体验。

本文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2009年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