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因此课程目标必须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制订的目标除受社会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制约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这五个方面的目标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目标,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的。

第二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基础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达成的,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向与过程,是评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依据,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依据课程目标形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

(一)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依据

(1)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人们的体力活动减少,脑力活动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这些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由于人们的健康状况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因此,人类的健康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而增进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则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因此课程目标必须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学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体,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只有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锻炼的具体条件来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这样才是科学的、可行的。学生的身心特征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个性差异,因此应根据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来确定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

(4)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功能是制订课程目标的内部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制订的目标除受社会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制约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功能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等,其中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功能。如果超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来制订课程目标,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可行的。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其结构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目标共包括五个方面。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良好的体能可以保证人们胜任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而又不易疲劳,并且还有余力享有休闲和应付所遇到的压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身体成分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其中有些体能成分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文化传承的目标。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体育课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应该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的原理、方法和技能。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还重视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即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体育锻炼实践和生活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九年义务教务阶段(1~9年级)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高中阶段(10~12年级)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则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真正地形成锻炼习惯,他们才能自觉地坚持锻炼,才能切实地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才能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入手,使学生在从事运动的过程中,形成运动的热情,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不仅是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本身的心理特性和社会特性所决定的。例如,学生在体育活动时,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4)具有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受学校教育多门课程的综合影响,仅靠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不够的,但体育与健康课程应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努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应使学生将个人的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因为个人的健康不仅是个人幸福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还要使学生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学会关注他人的健康。只有这样,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才会提高。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的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目标必须结合体育的特点和通过体育教学过程来实现,要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形成积极进取、不畏困难、敢于拼搏、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形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观念。

这五个方面的目标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目标,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的。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以看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期望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十分重视对人的培养。

(三)领域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划分真正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健身育人的功能。

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且各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达成的,不能将五个学习领域隔离开来进行教学,更不能理解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目标是通过课堂知识教育来实现的。

1.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在1~6年级,要注重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在中学阶段,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1)设置运动参与学习领域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的性质,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身体实践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设置运动参与领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而兴趣与习惯的养成又是在运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从体育学习和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益处。因此,要通过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从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该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活动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锻炼方法可以促使人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有损健康。因此,要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还要教会他们科学进行体育活动的方法,使他们真正从体育活动中受益,为其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设置运动参与学习领域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只要跟着教师学就行,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体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他们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要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与合作,而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此外,还应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他们在探究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运动参与学习领域具有载体作用。五个学习领域中,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直接与体育实践活动相关,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三个学习领域的各种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都是达成整个课程目标的载体,而且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之,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所有学习目标。相反,即使学生学了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如果他们不喜欢体育活动,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所以说,运动参与具有载体作用。

(3)运动参与学习领域内容及其说明。运动参与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领域,该领域所强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同时学会鼓励同伴或家人等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来发展身体活动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并建立积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如果学生在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能了解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并能自主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或锻炼方法进行练习,就有助于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从参与的态度和行为入手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另一部分是对于学生应掌握的科学锻炼方法所提出的要求。前者是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重点,强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后者是重视学生对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的了解与掌握。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证。

①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这一领域目标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很难全面理解体育活动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多半是因为兴趣,可能只是为了找个同伴一起“玩”。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平的提高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逐渐了解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也有了较明确的健康目标,并逐渐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甚至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水平一要求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在水平五要求学生做到“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样就形成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最终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这样的一个小学、初中和高中相衔接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一般来说,从兴趣的产生到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每个水平阶段都提出了具体的水平目标,而且这些水平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来安排的。例如,水平二的目标是:“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水平四则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水平五的目标“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对所有学生在高中毕业时的要求,这一目标实际上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因为只有学生养成了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绝大多数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而且这种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水平六作为一个发展性目标,是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于他们来说,不光自己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且还要能说服他人进行体育活动,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

②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对于“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这一领域目标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水平四开始才提出具体的水平目标,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加之科学的锻炼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小学生很难理解科学锻炼的有关问题。因此,即使在水平四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只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能运用脉搏简单地测定运动负荷,其目的在于逐步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进行锻炼,懂得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强度不宜过大,要量力而行。到了水平五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提高,要求学生制订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这些知识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对他们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水平六的目标则是“知道如何制订运动处方”,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但并不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达到。

(4)运动参与学生领域的实施建议。①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兴趣是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对体育活动无兴趣或兴趣不高,他们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因此,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要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首位,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变化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显得更为重要。水平一的目标是“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正是基于首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的特点,选择生动活拔的教学内容(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的是成人化、竞技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是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运动兴趣就可能失去,学生可能会不喜欢体育课,也就不可能学好运动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应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经过探究活动、合作活动和自主学习所获得结果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决不是“放羊式”教学,教师对于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与教学的运用以及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是让少数“精英”参与,而是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都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使所有学生都取得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运动参与领域的学习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运动参与领域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可结合运动实践进行教学,也可以安排少数课时(如下雨天等)进行理论课讲授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体育课本中有关内容,但最终是要把这些理论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科学锻炼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的科学锻炼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提高。例如,水平四中列举的具体活动和内容首先是“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这是一个理论性的知识,然后是“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运用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这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课程标准在水平五和水平六阶段也同样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③改变评价重点,促进学生学习和进步。运动参与学习领域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以及习惯的养成,而不评价某些易于量化的活动项目,这可能使一些教师觉得难于对该领域进行评价,但是我们要转变一下评价理念,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国家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那么用绝对“公平”的量化指标对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对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评价重点应该是放在同一学生前后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方面,即看一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学习和活动,他或她在对待体育的态度和行为方面,以及运动参与的程度方面是否有所进步。

2.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意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

(1)设置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意义

①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

②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得以实现。

③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可使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较好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内容及其说明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等列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

①获得运动基础知识。“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领域目标是由四类水平目标构成的:第一类水平目标是技、战术和竞赛知识类,第二类水平目标是体育观赏知识类,第三类水平目标是运动价值知识类,第四类水平目标是拓展体育知识类(如体育赛事、体育事件等)。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不光局限于了解一般技战术的有关知识,而且学会关注国内外的体育新闻以及欣赏体育运动,从而可以使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②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在“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目标中,设置的水平目标难度是逐步提高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水平一开始以递进的形式设置了“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水平一)、“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水平二)、“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水平三)、“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水平四)、“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和“增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水平五)、“组织和参加小型体育比赛”(水平六)等水平目标。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的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最终较熟练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

③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在“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学习领域目标中,不同的水平学段对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如“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水平二)和“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水平三)强调的是学生对有关安全知识的了解;“注意运动安全”(水平四)强调的是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掌握运动创伤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水平五)强调的是学生如何掌握应对运动中出现创伤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方法;“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水平六)强调的是对学生处理安全问题能力的进一步要求。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课和标准不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而且要求学生学会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以及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方法。

④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学习领域目标中,学生达成水平目标的难度也是逐步提高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水平四开始要求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集体野外活动”,并要求,学生“学习野外条件下的活动技能与方法”(水平五),最后要求学生“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水平六)。

野外活动对于增强体能、获取知识、煅炼意志、品质、培养合作精神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各校(初中和高中)在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时应考虑这一活动内容,但开展这类活动时,应将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考虑。

总之,运动技能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习和初步掌握多种基本运动技能,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不同,体育与健康课标准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这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需求,照顾到了学生的不同兴趣,强调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努力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并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另外,在这一领域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不但要学习和掌握运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会欣赏运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才能提高运动的能力。

(3)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实施建议

①运动技能领域应当突出身体练习的课程性质,不要安排室内课去讲动作概念和动作要领,不能对学生“纸上谈兵”,要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动作概念和动作要领。

②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尽量多给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讲解时间,教师的指导有时可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

③同一个水平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不同年级来实现。

④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获取运动知识的技能,还要考虑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性质。

⑤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应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偏废任一课程资源,特别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注意将一些新兴的、有趣的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教学

⑥在确定运动技能领域各水平学段的具体教材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接受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应少选择成人化、竞技化的教材内容。

⑦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运动技能领域的教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意学生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并有专长,发展运动能力。

⑧学生仅仅通过课堂学习是难以掌握好运动技能的,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堂上要认真学习,课外要花时间进行练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好课堂上所学的运动技能。教师可以在每一节体育课结束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体育的家庭作业

3.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具备卫生、饮食、休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发展多种运动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具有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同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体育课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水平阶段能有所侧重地发展某体能。

(1)设置身体健康学习领域的意义。从事不同活动的人对体能的每一成分发展程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要达到较高的、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水平,就必须使身体各机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多关注发展学生的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参与有规律的锻炼会使人精力充沛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体育锻炼的最大作用在于全面增进人的健康。

(2)身体健康学习领域内容及其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等作为身体健康学习领域的内容。

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小学生好动,喜欢模仿各种动作,且骨骼正在发育,尚未定型,如果不能形成正确的姿势,就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而且一旦形成,以后就很难改变。俗话说:“三岁的行为看到老”,就是指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身体姿势,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在小学对学生进行正确身体姿势的教育和训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人的身体姿势具有较广泛的内涵,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气质、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层次。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少年儿童人虽小,但也有一颗爱美的心,尤其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健美的身体。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体由于遗传或后天的营养不良以及身体长时间地保持不正确的姿势等因素,会导致身体不同程度的骨骼变形和肌肉发展不平衡。如小学生由于长时间背沉重的书包或习惯将书包始终背在同一侧肩上,久而久之,就会变成驼背、斜肩等不良姿态。如果不及时矫正,就会导致畸形。其实,不论是哪个身体部位变形,都会给人体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影响人的外观形象,进而给人的精神造成一定的压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骨结构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并通过适宜的健美、舞蹈等训练,是完全可以矫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的。

在身体健康学习领域的这一领域目标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

②发展体能。体能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运动练习可发展学生的各种体能,而良好的体能是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以及运动技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发展体能可以说是身体健康学习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在身体健康学习领域中,学生需要发展的体能包括柔韧、灵敏、反应、协调、平衡、速度、有氧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成分等,并建议在不同的水平发展有关的体能效果会更好,但这不是说在其他水平学段就不要发展这些体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运动活动和专门的体能练习等发展学生的各种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自己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以往,教师十分重视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非常忽视培养学生对自己身体和健康关注的意识。

水平一和水平二学段,要求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特征和身体变化,这对学生认识自我、关注自我具有重要的作用。到了水平三,学生已开始进入青春期阶段,这时,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有关卫生保健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身体性的变化,有助于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在这一学习领域目标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水平四的学生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要求水平五的学生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要求水平六的一些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保健方法与现代体育锻炼方法的不同等,一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有关的健康知识,二是通过对有关健康知识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关注自己身体和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③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适宜的营养对于增强体能和保持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和修复机体组织,还可以满足学生每日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营养吸收太少,会削弱体能,引起疾病,因此,保持足够的营养很有必要。然而,营养吸收又不能过分,暴饮或暴食会导致肥胖症,肥胖症可引起心脏病、糖尿病等。因此,从水平三开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应该注意补充适当的营养素,否则,体育活动不但无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害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在这一水平学段,还要求学生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在水平四学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而且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选择适合运动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并使学生知道生活方式(如体育锻炼、饮食、吸烟、酗酒等)对健康的影响。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到了水平五学段,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所有学生或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成这一学习目标,未来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人与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人体活动的体育锻炼当然与环境紧密相联。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会明白环境因素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例如,热环境、空气污染等能导致体育锻炼时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耐力下降等。因此,了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对于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旨在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注意这一问题,同时增加环保意识。

(3)身体健康学习领域的实施建议

①小学阶段(包括水平一至水平三)要把形成学生的正确身体姿势放在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基本体操、舞蹈等多种身体练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如果不重视这一问题,学生从小形成的不正确身体姿势就难以改变,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几乎每节体育课都让学生练习“稍习”、“立正”、“向右看齐”、“齐步走”等队列队形动作,因为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②发展学生的体能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最基本的目标,但由于各种体能发展的敏感期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应重点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等体能成分;初中阶段重点发展学生的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高中阶段由侧重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以及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在发展学生的体能时,特别需要注意两点问题:一是在小学阶段,应少用竞技化、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多采用儿童化的游戏内容和练习手段去发展学生的体能,否则,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体能,还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二是课程标准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确定了在某一学习水平侧重发展某些体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体能在其他学习水平阶段就不需要发展了。

③要通过体育教学的实践中理论知识的指导(如利用下雨天给学生讲授身体健康的有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等),指导他们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意识以及体育锻炼的习惯,使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成为学生自觉行为。同时,要使学生懂得健康与营养、环境的关系,以及不良的行为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4.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的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1)设置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仅限于躯体没有疾病、伤残或不适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是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未能意识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既是构成健康的关键因素,又对躯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关心自身躯体健康的同时,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周围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开始超出了唯生物学的范围。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提出:“健康就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人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这一概念即为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2)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实施建议。体育活动不仅是身体运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需要身心相互作用,因此,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也可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①应将增进心理健康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确定了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也制订了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内容框架,并且明确指出了该领域有些部分是有实体内容的。

②应将增进心理健康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始终。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通过专门内容的教学,如在下雨天时,可讲解心理健康的有关内容,或指导学生阅读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心理健康的内容。更主要的是需要通过体育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已的心理健康水平,即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和心理方法调节情绪等。

③应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情景、教学氛围相关。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自信与自尊水平、是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情绪是否稳定等都与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时的情景和氛围密切相关。因此,体育教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景,避免营造过分激烈的竞争的、学生容易望而生畏和失败的情景。

5.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现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1)设置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因为适应能力高低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度丝毫不亚于身体健康状况和知识状况的影响。在传统的体育课和模式下,对学生的关注基本上都集中在学生的运动能力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之后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是被漠视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能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发展,但体育课程学习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社会”环境即与他们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到的各种情景,例如竞争、冲突、分享、合作、共处、谦让、包容、突变、角色和角色转换、赞扬、批评、成功、失败、规范、处罚……从而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社会适应列为独立的一个学习领域。

(2)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内容及其说明。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了解并获得如何使自己与他人、群体及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内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前者属于他人和社会共处能力,后者属于终身学习的能力。

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通过交往发生、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现代社会中,基于家庭血缘形成的人际关系由于家庭的小型化而变得越来越简单,由于社会联系日益扩大形成的人际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复杂。能否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是否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已成为构成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的意义也日益显得重要。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本学习领域的目标之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培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形成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具有关注个人、群体和社区健康的意识与能力等。

②形成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中的团队也是多种多样的,班级、小组、教学比赛中临时结成的队(组)等,都构成了团队。在集体项目中,团队更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

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思想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所承担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角色类型。前者如球类团队中前锋、后卫、中锋,以及队长、队员、裁判、教师(教练)……后者如某些团队中常有的“任务专家”和“社交专家”,从而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水平二学段开始,就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并在水平四学段要求学生“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

③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体育道德是人们调节体育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除了部分通过规则等明确规定下来的准则和规范之外,体育道德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调节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关系:一是道德的自律作用,二是道德舆论。

与依据规则通过裁判强制性地调节人们体育行为的方式不同,体育道德作用于人的内心,它更多地是通过个人的道德判断和自我调节来影响人的体育行为。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体育学习的全部内容和全过程,对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和作风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良好道德风尚的影响,让他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学会识别什么是符合或违背体育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养成自觉维护体育道德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水平四学段开始,要求学生“识别体育中的道德行为”,并对水平五学生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

④具有关注个人、群体和社区健康的意识与能力。回顾中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我们可以注意到:传统的体育课程始终倾向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人格的完善,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群体和社区体育与健康责任感的问题。这不但与学校体育“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服务”的任务相悖,而且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要求学生从小养成健康意识、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还从水平一学段开始就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关心他人”,并对水平三学生进一步提出要求:“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要求水平三学生“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系”和水平六学生“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以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使学生逐步养成关心、维护群体和社会健康的能力。教师应采用组织或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健康与个人健康之间的联系,理解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个人和国家分别应承担的责任,并了解相关的法规制度。

⑤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本”正在取代“资本”而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掌握信息资源的程度日益成为区别人的社会地位并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工业化社会初期,人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几乎可以受用终生,而在当代,绝大多数知识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这就要求人们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但要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掌握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学习途径与方法。

相对其他科学领域而言,虽然运动知识和技能更新的速度要慢得多,范围也小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让他受用终生,而且也很难找出一种可以适应7~70岁年龄人士体育需要的、可以让人终生受用的运动方法。因此,要让学校体育学习能为终身体育服务,除了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3)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实施建议。对教师和学生而言,社会适应都是健康课程的一个全新学习领域。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提出了一些与过去“常规”体育课不同的新问题。

①不同水平阶段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不同水平阶段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还不十分习惯在学校这个“社会”中生活,也不熟悉这个社会中的种种规则。同时,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体内新陈代谢过程比较旺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充满朝气,特别喜欢在体育活动中开展竞赛以显示自己的力量,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低,往往不知将多余的精力用到什么地方,所以常常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甚至触犯“规范”的事。让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逐渐熟悉游戏规则,逐渐理解并服从有关的行为规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独特功能。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应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

进入中学以后,学生越来越寻求友谊,寻求“社会”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社会联系也越来越复杂,班级意义之外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影响迅速增大,学生在不同场合扮演的社会角色也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意识、道德意识日渐增强,初步形成了体育与健康问题的价值观念,这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增强和认知范围的扩大,学生的信息源也急剧增大,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在学生周围。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中的体育与健康信息做出简单评价的能力。”

高中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已经十分接近成年人,这是理想、志趣、人生观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体育为他们提供了模拟成人社会的最佳情景,他们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经验不仅会影响他们终身的体育生活方式,也会影响他们整个行为方式和人生态度。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在高中阶段,要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②全面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学科中心课程模式下,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这种状况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厌倦。导致这种情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过去的教学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和感受。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立社会适应这个学习领域,就是要引导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可见的学习结果,如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等,而且要十分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中的全面表现,特别是他们的行为表现。这是为了了解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体育价值观,对各种规范的理解和认同,体育道德观等,这些只能表现在其体育行为中。

③大体育课程观与家庭、学校协作。要完成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坚决地脱离学科中心课程影响下高度竞技化的课程观,树立开放型的大体育课程观。开放型的大体育课程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以现代运动为核心的开放型学习内容,课内外结合的体育大课堂,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学习形式。

a.以现代运动为核心的开放型学习内容。以奥运会项目为代表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表明了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因而世界各国都以奥运会为基础来构建本国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这也是传统体育课程深受竞技运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学生毕竟不同于运动员,而且随着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影响的加深,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扩大体育学习范围,把各种休闲娱乐性、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新兴的项目纳入体育课程学习中。这实际上也是对现代体育发展趋势和现代体育价值观的一种认同,一种更本质意义上的体育文化传承。

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过程中,体育活动会成为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共同参与、共同关心的内容,如野外活动,是体育课程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生存意识培养的一项活动,它必然会接触到卫生、安全、急救以及其他一些天文知识、地理地质学知识等。这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b.课内外结合的体育大课堂。传统体育课程模式关注的是教学计划以内的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仅仅是一种活动量的补充,是列入“每天一小时”的范畴之内的,也就是说,它只是一种时间概念上的延伸,从内容安排上它和体育课没有密切联系,教师对体育课外锻炼的要求也是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的。从课程改革的观念来看,学校所安排的“体育活动”是课的形式,是属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整体学习中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个“体育活动”课有一个重新认识。“体育活动”课应该是教学课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可以在这个时间完成课程学习需要的一些课外练习,参加一些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治的活动。

c.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学习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不是单靠每周两三节体育课就能完成的,那种封闭的、仅在校内体育课堂上锻炼身体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过时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已经成为现代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它也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让学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