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完整表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科学文化知识的范围广泛而丰富,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方法论知识,其中有的与专业有关,有的与专业无直接关系。方法论知识有助于培养跨学科地移植概念和方法的能力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思维模式不仅是从学习方法论的知识中直接得到的,更是从其他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中感悟到的,它可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二节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

完整表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培养方向,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素质结构,这是制定培养目标的核心问题。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仅仅给受教育者传授一些知识、形成某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综合素质。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合理素质结构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掌握知识的过程、形成能力的过程、养成素质的过程。从静态上看,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三种形态:知识形态、能力形态、素质形态,三种形态呈某种形式的结合,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三种形态的协调也在不断调整。这几种形态都有一定的结构,只有结构合理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下面试对这几种结构加以分析。

一、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总和。知识结构就是人类知识内化到个体头脑中所形成的类别、数量、质量及相互联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综合素质形成的第一个过程,是良好综合素质的基础。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而在具体内容上会有差异性,但其总体框架、类别等因素是相似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满足现代社会对操作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这个结构主要是由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合理结合而形成的。

(一)科学文化知识

科学文化知识的范围广泛而丰富,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方法论知识,其中有的与专业有关,有的与专业无直接关系。但它们是形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它们是形成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知识基础。虽然由于精力所限,对各个学科的知识不可能全面掌握,但对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应有所了解。这既是陶冶性情、提升文化品位的需要,也是促进教育对象德、智、体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精神资源。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主要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由于职业教育的学生数理化基础较之于普通学校学生普遍薄弱,因此,强调掌握该类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高一级学习以及深刻领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形成了各门学科的“实体性”知识,一方面也抽象和概括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知识。方法论知识有助于培养跨学科地移植概念和方法的能力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查询、检索、储存、调用知识的有效方法,因此,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辨方法、“老三论”、“新三论”知识以及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专业技术知识

一般认为,科学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着重对自然界现象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加以描述;专业技术则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着重于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各种人类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用性、定向性强。它向上连接着科学,向下连接着生产,是职业教育的学生应重点掌握的一类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专业技术中偏重于理论基础的部分。二是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为适应某类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的要求而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其职业针对性强,与专业服务方向密切相关。考察这两个层次的知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借用苏联数学家A.N.马库雪维奇提出的信息储存模式。他把人类储存的信息分为信息核和信息壳两类:信息核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很强的滋生力,而信息壳则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但其应变性差,陈旧率高,更新周期短。专业知识对应于信息壳,专业基础知识对应于信息核。为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拓宽专业基础知识并力求掌握得扎实、精深。对于专业知识,则应注重精选内容,让学生领会蕴含在其中的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以稳应变,保证毕业生对不断更新的职业技术向从业人员提出的挑战具有应对能力。

二、能力结构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所形成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合理的能力结构是综合素质形成的第二阶段。和知识相比,能力不仅是存储在头脑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活动中。它抽象、无形,一旦形成后不易失去。合理的能力结构是从事职业、适应社会、寻求发展的基本而关键的条件。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专业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它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如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的专业能力就应该包括:了解艺术设计和服装面料的知识,拥有制图设计和服装裁剪的技能。专业能力在整个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劳动者胜任工作、赖以生存的本领。近年来,一些职业学校开始实行“双证书”制度,即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在与专业相关的工种中,获得中级工技术等级证书。这些做法对于提高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促进能力训练的规范化,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一种发展能力,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它包括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基本技能。科学的思维模式不仅是从学习方法论的知识中直接得到的,更是从其他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中感悟到的,它可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基本技能是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技能,它是发展能力所必需的,是方法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及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其中阅读技能易被人们所忽视,有加以强调的必要。在知识总量迅猛增长、信息如潮水般向人们涌来的今天,掌握科学合理的阅读技能至关重要。科学的阅读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是精读和泛读的合理配合。此外,还应掌握文献查阅的方法,善于利用各种索引、书目、文献、提要、年鉴等工具书。

(三)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以及生活在社会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及社会责任等,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社会能力是开放社会中人的必备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应有之义。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往往很缺乏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要么认为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身或其家庭的责任,与学校关系不大;要么认为此项工作操作性不强,不好把握,因此作罢。这样的结果,常常造成受教育者人格上的缺陷,步入社会后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质量。社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习一些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提高。

三、素质结构

素质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与知识和能力相比,层次更高。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一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能力是知识的抽象和内化;素质则是知识与能力的升华和高层次上的再现。素质比知识和能力涵盖的范围更广,由于它是多种品质的内在结合,因此是难以割裂开的。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权且将素质结构分解为以下几个要素进行讨论。

(一)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与前面分析过的知识结构中的科学文化知识相比,主要差别就是素质是内化了的并且是能够再现出来的,它已经超越了知识形态,而成为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必需的,因此加强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应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二)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与升华,包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时间观念、经济观念、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等。专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的核心素质要求,是职业教育较之普通教育的主要特色,培养目标应突出专业素质的特点。

(三)思想品德素质

职业教育的学生应具有各种类型教育的学生均应具有的一般思想品德素质,它包括: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正确的价值取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遵循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情感;能用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除此之外,职业教育的学生还应注意养成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每个学生将来都要从事某种职业,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本来是现代社会对所有学生的普遍要求,但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其意义更为重要。因为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在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工人、农民及其他从业人员,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培养对象所必须具有的品质。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及生源构成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的提高,再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在学生中鄙视劳动、贪图安逸、奢侈浪费现象有所浮现。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原理是相违背的,对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大军的思想素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这既是完成学业的要求,也是未来职业生活的要求。

2.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多姿多彩的社会,人们在追求自由和个性发展过程中,非但没有抛弃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反而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毕业生大多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工作。现代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到今天,各项工作的协调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个企业在选用员工的时候,越来越把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作为必备素质。因此,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不仅仅是一个人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现实需要。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的生源中,独生子女多,在家里往往受到溺爱,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团队精神。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就更有现实的针对性。

3.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一般道德原则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由于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社会活动,因此,职业道德比起其他的道德更直接、更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职业教育的学生从业后作为拥有某一行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应该成为遵守本行业职业道德的表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定向教育,培养学生对其将要从事的职业的正确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习惯正是职业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业以及胜任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基本保障。没有健康的体魄,许多技能特别是对体力要求较高的技能就难以发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发挥技能的时候,能力也会大打折扣。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塑造一个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的一项必备素质。因此对身心素质的要求理应成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身心素质包含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的内容。

1.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的结构和机能状态素质。它是人们完成其他活动的基础。职业教育的学生应按其年龄、性别、生理等特点相应地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培养健康的体魄,以形成具有充沛精力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职业教育的学生还应根据不同职业对从业者体质的特殊要求,培养在学习、劳动和生活中所需要的特殊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例如,建筑专业要求能够登高作业,能吃苦耐劳,经得起风吹雨打和严寒酷暑的考验。航海捕捞海运专业要求经得起风浪,会游泳,会攀爬。饭店服务及管理等专业要求下肢有耐力,能够长时间站立。总之,职业教育既要注重一般的整体的身体素质,还要满足专业对学生特殊的体质要求。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诸方面素质的综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不断发生变迁,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许多由心理素质引发的问题凸现出来,它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能塑造完善的人格,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呢?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素质与先天的遗传有关,更与后天的经历特别是人早期的环境有关。人的性格多种多样,气质各不相同,认识、情感的个性特征差异显著。很难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一个人若情感细腻、感情丰富,他就很难做到沉稳、冷静;若是顺从、平和,就很可能缺乏主见。也就是说每种类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很难求全责备。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没有目标了,只是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要求。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符合这样几个标准: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二是心理与行为的整合性;三是人格的稳定性。结合职业教育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度的行为反应、完整统一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适应力。此外,和不同职业对身体素质有其特殊要求一样,各种职业对心理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管理者要求积极、主动、有决策力;幼儿教师应有耐心、亲切、温柔;公关人员应热情、大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