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的基本形式

教学的基本形式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为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形成和发展,使教学活动日益规范化、科学化。

二、教学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产生了多方面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对象,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进而要求对原有的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以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各方面人才。16世纪西欧有些国家出现了按班级编制进行课堂教学的形式。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后经其他教育家的努力,特别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工业革命后,欧美各国逐步推行了这种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产生适应了科学知识丰富、科学门类增多、知识技能日益复杂的趋势,反映了在受教育人数增多的形势下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并扩大教学的教育效果。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进行教学的是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末废科举,建新式学校,“癸卯学制”(1903年)颁布后,逐渐在全国推行。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及优缺点分析

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为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属于集体教学范畴,与个别教学相比,它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学生固定。按学生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第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进行划分,以确定各年级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分成更小的部分。各部分内容分量不大,彼此间相互衔接,又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第三,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每门学科的总课时数、学年课时数、周课时数,一般根据固定的课程计划来确定。各班的课时表规定每日的课时安排,每节课的时间是统一、固定的。第四,分科教学。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分别对学生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获得连贯、系统的知识。

班级授课制的上述特点,使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点,同时也使它具有一些不易克服的局限性。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班级授课制使得一个教师能够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学的规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是一种经济、有效地教学形式,适应社会普及教育的需求。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班级授课制一般对教师进行了教学分工,教师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这就保证了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有足够的精力来认真钻研所教学科,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可以在课程标准的规范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活动,班级授课制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把学生编成相对固定的教学班,构成一个有较严密组织领导的集体,各成员的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既有利于教师利用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促进其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④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和维护师生健康。班级授课制在编班、教学内容、教师指定、教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作出了统一安排,形成了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同时,排课时对不同学科进行了合理的搭配,课与课之间还留有一定的休息时间,保证了师生劳逸结合,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形成和发展,使教学活动日益规范化、科学化。同一班级学生的心理水平、自觉程度和认识水平相近,便于教学管理。同一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按照同一进度上课,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基本相同,对教师的要求也大体一致,因此便于对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尽管班级授课制有许多优越性,但它也不是一个完美的组织形式,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而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准备了统一的教学进程表、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统一的课程内容,过于集中化、同步化和标准化,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他们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②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班级授课制多实行分科教学,偏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容易肢解知识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生的探索机会和实践机会较少,知识世界与生活隔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易得到锻炼提高。

③不利于实现教学的灵活性。在班级授课中,教师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来上课,并按照课时来分割教学内容,精确设计一节课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使得教学进程显得比较机械,缺乏灵活性。

鉴于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现代教学还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教学的辅助形式

(1)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便于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使学生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学习,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场教学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把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参观、实习等方法来进行,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某些局限而使教学活动具有新的性质,是对课堂教学的充实和完善。但由于它只能使学生了解周围现实的局部情况或过程,因此,它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是否要进行现场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

(2)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指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也是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

班级教学较多地是从学生的年龄、程度等共性出发去进行教学,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他的特殊性,为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无论是学习上优秀的、一般的或较差的都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把主要精力放在个别教学上而忽视课堂教学的质量。实际上,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个别教学就可以相应的减少。

在我国一些教学资源匮乏的地区,还存在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复式教学。

3.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或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大多适应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少和教学设备紧缺的地区。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复式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复式教学一般采用“同堂异科”,即一节课内对不同的年级进行不同科目的教学,在排课时,把直接教学时间长的学科和便于安排学生作业的学科进行搭配。它是班级教学的特殊形式,保留了班级教学的特征。区别在于:当教师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练习、复习或做其他作业。复式教学的特点可概括为“三多、两少”:即在同一课堂里年级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而直接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少。

随着时代的前进,教学组织形式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其目标主要在于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以班级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探索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活动效率;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总之,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趋向形式的灵活多样化、教学单位的合理化和不断减少时空的制约性等方向的改革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