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始建于1983年,2001年9月成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中国唯一开展经济特区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两次成功承办世界银行中国片区会议,三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五届“中国经济特区论坛”和八届“中国经济特区研究工作联席会议”。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始建于1983年,2001年9月成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中国唯一开展经济特区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2001—2010年间,此中心取得了不少重大科研成果,并在科研队伍建设、推进改革创新和构建发展平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总体情况

十年来,此中心汇聚了一批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人员,在充分发挥研究人员各自的特长的基础上,整体规划,积极引导,使学术研究方向不断凝聚,逐步形成了以中外经济特区研究、深圳与珠三角地区经济研究及港澳台经济研究的学术研究方向,使此中心的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显著,学术影响更加突出;出版了50多部有影响的著作及标志性成果,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世界银行委托项目等在内的各类课题90余项,总经费达千万元;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80多篇,其中被CSSCI收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载或论点摘编近百篇;获得省市科研优秀成果奖24项。

此中心积极构建和完善发展平台,平均每年举办1~2次高层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2次成功承办世界银行在中国片区会议。与日本熊本学园大学附属海外事情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接待境外和国外学者及官方来访近100多人次,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做专题学术报告40多场。同时,此中心的信息平台也在不断完善,特区研究资料室、中心网站和数据库的建设,搭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平台。

此中心三名教授连续两届被聘为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名教授被聘为深圳市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专家,两名教授被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聘为“百课下基层”高级宣讲员。此中心内刊《建议活页》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载体,为政府献言献策。以上这些使中心在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1.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近年来,先后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会基金一般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和基地重大项目11项,纵向高层次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出版标志性研究成果三项和50多部具有影响的著作。在国际刊物发表英文论文6篇,《新华文摘》转载或论点摘要6篇,67篇被CSSCI收录。

2.推进改革创新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曹龙骐、苏东斌、钟坚三位教授连续两届被聘为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曹龙骐、钟坚、袁易明三位教授被聘为深圳市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专家。钟坚、袁易明两位教授被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聘为“百课下基层”高级宣讲员。受政府和企业委托,此中心提交60多份研究报告,出版131期中心内刊《建议活页》,有的被选入《内参》,有的建议被政府采纳,成为参政议政和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此外,此中心教师应邀到政府、高校、企业作学术讲座超过50余场次;先后获得政府、企业委托项目46项,总经费突破580万元,其中有世界银行委托项目2项,国家部委委托项目3项,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委托课题1项,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项目3项,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项目2项等。

3.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发展平台

此中心信息资料平台不断加强和完善。设有325平方米的图书资料室和阅览室,中心网站(http://www.ccsezr.org)累计访问量已超过10万人次,“经济特区研究数据库”也正在积极建设中。

通过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此中心学术交流的平台不断得以提升。两次成功承办世界银行中国片区会议,三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五届“中国经济特区论坛”和八届“中国经济特区研究工作联席会议”。此中心与日本熊本学园大学附属海外事情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其合作成果“中日经济社会问题研究”在中日两国分别用中日文出版。先后选派45人次到国外进行学术访问和出席会议,接待境外和国外学者、官方来访近100多人次。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做了40多场专题学术报告。

4.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通过设立学术顾问和学术委员会,聘请兼职教授等举措,中心研究队伍不断优化,汇聚了国内顶尖的研究经济特区方面专家学者。近年来,引进了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使得中心梯队建设不断完善、结构不断趋于合理。高水平的学术团队进一步凝聚了中心的学术发展方向,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获批使中心学科建设又上一个台阶。

5.经验总结

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教育部、教育厅和深圳市委的正确领导和科学指导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支持;一直坚持经济特区和港澳台经济等学术方向研究,使得研究特色和优势不断凸显;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效结合,促进中心发展;通过体制创新,初步建立起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在推进特区改革创新中,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完善发展平台。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陶一桃教授、鲁志国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总字数80万字。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记载中国经济特区产生、发展历程,从而详尽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一部史书。2008年12月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35本“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之一。2010年,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并获广东省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2)苏东斌教授编写的《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断录》,2009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72.4万字。此书以人物的思想历程为线索,简录了新中国六十年以来经济学界的若干代表人物(马寅初、孙治方、顾准、于光远、杜润生、厉以宁、吴敬琏、刘国光、张五常等)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轨迹,概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来波澜壮阔的政治经济历程。

(3)袁易明教授的专著《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原因》,2010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丛书之一。此书从制度的崭新视角研究产业发展和结构演进的原因。以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内的改革开放先行区为对象,从制度角度研究产业发展。通过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轨迹、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比较、经济特区与可比地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中国经济特区的工业化研究、中国经济特区服务业发展结构演进这几个内容的研究得出结论。此书不仅具有创新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社会价值。

四、“十二五”发展的思路

1.发展思路

(1)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着力点,注重特色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围绕推进特区改革创新来提升学术理论水平,多出精品。

(2)推进体制创新求资源,聚合优秀人才求发展,凭借社会贡献求支持。

(3)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将研究领域从国内经济特区研究延伸到国外经济特区研究,吸收借鉴国外理论与经验,使中心成为国际上经济特区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

(4)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心将紧紧围绕服务于社会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对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5)整合各方资源,将中心建设成为经济特区研究的“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

2.保障措施

(1)坚持三大重点研究方向,集中优质资源,组织学术团队集体攻关,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力争占领该领域研究的制高点和理论前沿,实现由“特”向“强”的提升。

(2)通过组织大型研究课题,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建立起更加合理的研究梯队。

(3)每年举办1~2次高水准的学术会议,积极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接收境外访问学者,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研究项目。

(4)建立社会咨询服务机制。主动承担应用委托课题,加快科学研究成果向社会的转化,将中心建成知名的“思想库”和研究咨询基地。

(5)加强基地数据库建设,在现有国内经济特区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国外经济特区数据库建设,使中心成为中外经济特区研究资料信息中心。

(6)进一步完善“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及全员聘任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