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力的测量

智力的测量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智力测验应该测什么这一角度,可将现有的智力测验分为三大类:基于心理测量学的智力测验、基于神经心理学的智力测验以及基于智力系统观的智力测验[7]。詹森调查了在人员选拔时没有使用智力测验的组织机构,测试了其员工的智力,结果证实了不同职业间平均智商存在显著差异的假设。智力测验的软件和量表是测量智力的工具。智力测验编制时应采用何种形式,则根据其使用对象而定。比奈与另一学者西蒙于1905年编成了第一个智力测验。

第三节 智力的测量

一、智力测验的作用

智力测验是测量智力的工具,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智力测验诞生以来,各式各样的智力测验就不断涌现,智力测验的首次成功应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筛选士兵,后来就广泛地用于教育、工业组织与临床等领域,用来进行人员的选拔、分类、安置和诊断等。不同的智力测验所依赖的智力理论是不同的。从智力测验应该测什么这一角度,可将现有的智力测验分为三大类:基于心理测量学的智力测验、基于神经心理学的智力测验以及基于智力系统观的智力测验[7]

尽管基于心理测量学的智力测验遭受了许多非议,比如理论基础薄弱、将人类智力窄化、文化公平等,但它依然是目前影响最大、使用最为广泛的智力测验,传统的智力测验能有效地预测某些成就,特别是学业成就,因而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便于因材施教。2003年,在美国召开的智力研究第三次国际会议上,与会者普遍认为,在预测学校和工作成就这个方面,还没有什么手段胜过IQ测验。研究发现,学历不同的团体智商有显著差异,获得哲学和医学博士学位的人的平均智商为125,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平均智商为115,中学毕业生的平均智商为105,难以读完九年级者的平均智商为75。智商对人的各种适应性行为也能有效地予以预测。

实践证明,智力测验是学业和职业成功的有效预测源,职业本身也会实现对人的选择,有的职业需要智力高的人来完成,智力低于某一标准的人就难以胜任特定的工作。而有的职业则不需要很高的智力。詹森调查了在人员选拔时没有使用智力测验的组织机构,测试了其员工的智力,结果证实了不同职业间平均智商存在显著差异的假设。

二、智力测验的基本条件

智力测验的软件和量表是测量智力的工具。智力测验的编制,除了以智力理论为依据之外,还需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8]

(一)标准化与常模

一个适用的智力测验,在编制时必须经过标准化。所谓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是指智力测验编制时所经过的一定程序。智力测验编制的标准化程序,必须包括以下三点。

1.确定测验形式与试题

所有智力测验,在内容上都是由多个题目编制而成的。只是按题目形式不同,智力测验又可分为两种,即文字智力测验(verbal intelligence test)与非文字智力测验(nonverbal intelligence test)。前者是以文字为试题,也以文字作答,因而也称纸笔智力测验(paper-pencil intelligence test);后者则采用图形、工具、模型等为试题,作答时以操作的方式进行,因而也称作业智力测验(performance intelligence test)。智力测验编制时应采用何种形式,则根据其使用对象而定。如计划用来测量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就不能采用文字作为测验的题目。至于编制智力测验时应包括哪些题目,那就要看根据的智力理论而定。一般的文字智力测验,在内容上至少包括三方面的题目,即语言理解、算术推理以及解决问题。

2.抽取代表性样本试测

测验题目确定后,从将来计划施测的对象总体中抽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实施测试,从而考察所编测验对预定对象而言是否适用。如所编智力测验是用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就必须从足以代表小学生的总体中抽取样本,这样,编好后才可以对其他的小学生推广使用。因为代表性样本是用来作为测验标准化的依据,所以称为标准化样本(standardization sample)。

3.依施测结果建立常模

根据对标准化样本施测所得的结果,经统计分析整理出一个系统的分数分配表,按高低排列所得的平均数就是常模。一个测验必须有常模,这样,当测验用于样本以外其他被试者的时候,才会有比较的根据。

(二)信度与效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具有一致性的特征,考察一个测验是否具有较高的信度,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求对同一对象两次施测结果的相关,称为重测信度;二是将题目分为两半,分别施测,然后求其相关,称为折半信度,一般而言,信度系数高于0.80,该智力测验是可以信赖的。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的正确度。一个测验的效度越高,即表明测验结果越能代表想要测量的东西。选用智力测验时,效度是首要条件,只有信度而没有效度的智力测验,无法达到测验的目的。效度系数的大小,由测验时所得分数与效标之间的相关来决定,而所谓效标,则是用来建立效度的标准,通常是以样本在另一智力测验上所表现的分数为标准。

(三)实施程序和记分方法

任何智力测验编成之后,都必须在测验实施手册中详细说明实施程序和记分方法。智力测验的实施程序,是指施测时必须按手册内的指导语对被试讲解、按规定分发试卷、说明作答方式等。至于测验的记分,则是施测之后的工作,必须在手册内注明怎样换算原始分数。

三、智力测验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

智力测验早期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生理计量阶段

19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F.Galton)的人类行为个别差异的研究,可以说是智力测验研究的开始。高尔顿采取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相信人类智力的高低,可以从其感觉器官的敏锐度来鉴定。感官的功能来自遗传。动物中感官敏锐者较易生存的事实,可以用做感官敏锐就是智力较高的说明。因此高尔顿即以人的感官敏锐度为指标,以线条长短(视觉)、声音强弱(听觉)的判断为试题,从而测量智力的高低。像此种以生理感官为基础测量智力的方法,称为生理计量法(biometric method)。生理计量法在形式上虽相当科学,但终因不切实际而未被以后学者所接受。

2.心理年龄阶段

始自20世纪之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net)。比奈的智力测验是从实用的目的开始的。1904年,法国教育部为了设计一种鉴别学童能力的工具,用以在一般学童中区别出学习能力较低者,编入特殊班内因材施教,使之获得较为恰当的教学效益。比奈与另一学者西蒙于1905年编成了第一个智力测验。该量表共有30个题目,按难度由浅而深排列。后经1908年修订,增为58个题目,并按年龄分组,适用于3~13岁的儿童。

比奈量表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放弃生理计量法,采用作业法,让被试根据语文、数学、常识等题目实际作业,从作业结果所获得的分数多少来判定智力的高低。其二是创用心理年龄代表智力的高低。就题目的难度按年龄分组,3岁儿童平均能通过的题目归在一起;5岁儿童能平均通过的题目归在一起,直到13岁。如此设计,视各年龄儿童在量表上所通过的题数,就代表他的心理年龄。换言之,这是一种采用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对比方式表示智力高低的观念;心理年龄高于实足年龄者,智力较高;心理年龄低于其实足年龄者,智力较低。比奈创立的心理年龄观念,在智力测验编制原理上,一直沿用到现在。

3.比率智商阶段

比奈量表在法国问世后,迅即传至世界各国。后来经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L.M.Terman)在1916年加以修订,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也是应用最广泛最具权威的个别智力测验。斯比量表的最大特征,是改变原来的心理年龄观念,而以智力商数或简称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来表示智力。智商代表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间的比值,故而又称为比率智商(ratio IQ)。智商的计算公式为:

IQ=MA/CA×100

其中:IQ代表智商;MA代表心理年龄(mental age);CA代表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

(公式内乘以100的目的在于消去小数)

举例说明上列公式之应用:假设有一个实足年龄8岁2个月的儿童,以月数表示,他的CA是98个月,如该儿童在斯比量表上通过了8岁组的全部题目,他的基本心理年龄就是96个月,如继续做下去,他又通过9岁组的4个题目,再加8个月;继之又通过10岁组2个题目,再加4个月。11岁组的题目全未通过,月数不再增加,最后该儿童的MA=96+8+4=108个月。因此该儿童的智商是:IQ=108/98×100=110

4.离差智商阶段

自从斯比量表采用比率智商以后,按智商数字的大小判定智力高低的观念已广为接受。然而,采用IQ=MA/CA×100的公式来解释不同年龄的智力高低问题时,在使用上则有限制。因为人类智力随年龄而发展,但其速度是先快后慢的,故MA与CA之间不可能保持固定的比值;否则成年后MA停止增加,而CA则继续成长,势必出现儿童期智力高,到成年后智力变低的不合理现象,为了解决此问题,美国著名心理测验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继斯比量表之后编制了数个著名的智力测验之外,更创用了一种离差智商(deviation IQ)的计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以每个年龄阶段内全体人的智力分布为常态分配(或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再将个人分数在其年龄组分布中离开平均数的距离,用标准差来表示。换言之,以个人在同年龄组分布中所在的位置为基础,先换算成标准分数,然后看他的位置离平均数的距离有几个标准差,从而判定他智力的高低,此即离差智商一词的由来。图11-2就是采用标准分数表示的离差智商常态分布。

img36

图11-2 智力的正态分布图

在此常态分配之下,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平均数上下(正负)各一个标准差之间,包括全部被试者的68.26%;平均数上下各两个标准差之间,包括了全部被试的95.44%:平均数上下各三个标准差之间,包括了全部被试者的99.72%。如此,等于是全部被试者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将他在智力测验上得到的原始分数,换算成标准分数之后,就可以按照平均数上下标准差上的位置,找到他的智商居于总体样本中的什么位置。假设有某儿童经智力测验后得到的离差智商是116,按图11-2中的显示,116正好是平均数以上一个标准差的位置。由此即可推知,该儿童的智力在同年龄组中高于其他84.13%的人(50%+34.13%)。由于离差智商在使用上优于比率智商,因此,比奈—西蒙智力量表自1960年第二次修订时起,即采用离差智商方式直到现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