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忆的复述策略

记忆的复述策略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所以有彼得森等人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结果,原因就是减法计算剥夺了这些被试在头脑中复述这些无意义字母串的机会,从而无法在短时记忆中储存它们。根据这一规律,复述最好及时进行,帮助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从而避免快速的大量遗忘。这就是简单的复述策略在长时记忆中作用不显著的原因。

认知策略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调节、监控和管理认知加工过程的心智活动,其主要形式是恰当的、合乎规则的活动程序。它的作用是促进认知活动的效率。认知策略有多种,如复述策略、精心加工策略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例如,历史事实、数学原理、观点信念都属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属于这个范畴。所以,研究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复述是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认知策略之一,即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例如,学生为了记住外语单词,必须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念单词;要背诵一首古诗,也必须多次重复。复述策略的提出是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的,信息加工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的方法,对于影响记忆的因素进行了多项研究,建立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转换的信息加工理论模型。他们认为短时记忆必须通过复述,才能将信息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被储存。由此可见,复述是记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复述尤其是精细复述,不仅能帮助短时记忆中信息被保存,而且是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的必经之路。那么,复述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发生,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呢?当在复述时介入其他心理活动,还能否正常进行复述?对记忆又有什么影响?为此,1959年彼得森(Peterson)等人的遗忘进程实验对复述与记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回答了我们上面的疑问。

一、实验目的

探索复述受到干扰时,短时记忆的保持情况。

二、实验过程

被试:24名来自学习心理学导论课程的大学生,参加实验是课程要求的一部分。

实验材料:一种是48个辅音字母;另一种是由随机数字表得到的三位数。这些数字中的一个将在字母呈现后给被试,并要求被试做连减运算。这样,在字母呈现和要求复述之间的出声运算就减少了复述行为。

实验程序:被试坐在一张桌子前,主试坐在被试右边,和被试面对一个方向。一个黑色的夹板隔离了被试和主试。在被试面前的桌子上有安装在一个黑色盒子中的两个小灯。实验的一般程序是,主试拼读3个辅音字母,紧接着说出一个三位数。被试紧接着就做连减3或4的运算。当一个灯亮的时候被试就要开始回忆字母。时间序列是这样的:当主试说出三位数时,他就按动计时器按钮。在间隔时间的最后,计时器会使灯亮起来并启动一个电子钟。灯就是开始回忆的信号。主试听见被试回忆出字母时,关掉电子钟。亮灯和完全反应中间的时间就是反应潜伏的时间。主试读完字母到亮灯之间的时间是间隔时间。每个被试在6种时间间隔中分别测试8次,这6个时间间隔分别是3、6、9、12、15、18秒。针对每个被试,一个辅音字母串只使用一次。每个辅音字母串在每个时间间隔中出现次数相同。被试一半测试做连减3运算,另一半测试做连减4运算。回忆信号的出现到下一次呈现的时间间隔是15秒。

三、实验结论

当延缓时间仅为3秒时,被试的平均正确回忆率高达80%,几乎都能记住3个字母,但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急剧下降,当延长到6秒时,正确回忆率降到约55%;而当延长到18秒时,正确回忆率就只有约10%了。该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保持信息短暂,如未得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回忆时间间隔(单位:秒)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在某些简单的任务中,如查找一个电话号码,我们会用到复述策略。为了在长时记忆中保存信息,我们也需要复述。由彼得森的实验可知,复述很容易受到干扰,一旦复述不能进行,由于短时记忆保持信息时间非常短暂,信息最终只能被遗忘,不能保存在短时记忆中,更没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联系到学生的学习实际,由于需要记忆的知识非常多,而复述又是一种常用的学习策略,所以复述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复述的进行?有没有办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通过复述来记忆?

复述不能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干扰。当信息被其他信息搞混或者被其他信息挤到一边时,干扰就发生了。干扰阻止人们复述刚才所学的信息。之所以有彼得森等人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结果,原因就是减法计算剥夺了这些被试在头脑中复述这些无意义字母串的机会,从而无法在短时记忆中储存它们。因此,我们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一定要通过复述帮助知识的记忆。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复述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复述上,不要在复述还没有完成时,又开始新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识记了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要不断遗忘的。对于遗忘的进程,心理学家们很早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做了大量的研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他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遗忘了大部分内容。根据这一规律,复述最好及时进行,帮助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从而避免快速的大量遗忘。在学习后及时通过复述来记忆知识是很好的学习策略,但是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一下复述很长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相反,将这很长的内容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复述则相对容易得多。

假如我们复述一篇文章,每次从头到尾读一遍就复述一次,如此进行,则可知道自己需要复述多少遍,才能完全回忆无误。假如我们要复述10次才能做出完全无误的回忆,那么,这10次就是我们的掌握水平,如果我们还继续复述这篇文章,我们的保持就会加强。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超额复述的次数越多,保持的成绩越好,而且保持的时间也越长。这样的超额复述对那些必须长期准确回忆而且又没什么意义的操练信息最为有用。

应该注意的是,在学习中,复述虽然非常有用,但是简单的复述策略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它们影响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的注意和编码,但它们并不能帮助你在这些信息和你已经知道的信息之间建构意义。这就是简单的复述策略在长时记忆中作用不显著的原因。复述策略往往要配以其他有助于学习者组织和整合长时记忆信息的学习策略,才能将信息由短时记忆的储存转向长时记忆中,长期保持信息,这些策略就是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