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现主义倾向”

“表现主义倾向”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希学校所在的市成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试点区后,有的学校就提出要抢占课程改革的制高点。在这样的表述中,用“制高点”和“抢占”等商业领域的流行话语来表达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运作逻辑,让人颇感不安。

二、绩效责任:“表现主义倾向”

美希学校所在的市成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试点区后,有的学校就提出要抢占课程改革的制高点。在这样的表述中,用“制高点”和“抢占”等商业领域的流行话语来表达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运作逻辑,让人颇感不安。一位教师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相似的观察和思考:

“我就觉得很可怕。有的客观一点的,还继承前面的,有的要是不客观,干脆推倒重来。动不动就推倒重来,这样一来下边的老师就受罪了,我们只能听,是属于教育行业中的弱势群体,只有服从的份,哪儿有说话的份?你说话也没有人听。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教师队伍的特点就是年轻,年轻有好处也有坏处。你说啥她听啥,很多老师并没有定位,所以,麻烦就在这里。(I-Q)

对改革抱有过多的正面联想,使得改革经常作为政绩工程,而不是循着教育发展的本来脉络去循序渐进。这样一来,教师的专业性不可避免地被消减,从而形成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中行政吸纳专业的特征。对于处在社会中的学校来说,这种不务实的态度也是常见的。

“现在有些很可笑的现象,到别的学校去参观,有些新上任的校长有这样一个想法:我怎么能尽快成名?抓实践肯定不出名,因为大家都在抓,那我就走旁门左道,走一个捷径。比如说,抓校园文化,他们把钱投到这里搞一个雕塑墙,马上就跟别人不一样了,别人一看学校的面貌变了。因为当官的不是搞教育出身,或者说很少是搞教育出身的,他们一看挺好。我觉得作为一个教育者,这样真是害人。”(I-Q)

于泽元的个案研究发现,新课程改革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教育中的市场化所追求的效率主义本身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在这个悖论面前,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团体,学校课程领导者走了一条以形象管理为主线的影响教师之路。主要的措施是学校品牌的打造,不断进行学校的变革,轰动效应的追求,学校文化的构建和高层联系的拓展等。美希学校对形象管理的重视,以及所运用的策略与于泽元的研究发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学校在形象管理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培养教师队伍,对教师区别对待。有一位老师说,学校就像股市,里面分为贵宾室和大众室。如果校长认为哪位可用,或者说可塑造的话,就抓到贵宾室里头,这里有许多人来帮助她,打造成潜力股。如果是一般老师的话,就坐在大众室里炒吧(I-Q)。

与校长抓部分有潜力的老师重点培养一样,被重点培养的老师在对课文的处理上也是区别对待。张老师学期初要把很适合于她上的课都筛选出来,等到公开课的时候再去上它。例如《妈妈的账单》,写得很感人,这些文章让她上起来肯定是声情并茂,属于重量级的文章,自然要留下来,仔细地钻研。要是遇到自己读了都很拗口的文章,就希望快一点读过去(I-Z-5)。

还有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很浮躁。虽然现在学生的信息量很大,知识面比过去的孩子要宽得多,但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样有研究精神(I-S-1)。

另外,有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许多专家讲座,显得也很浮躁和不切实际。专家就是在原来的理论基础上稍加改动,然后产生了他们所谓新的观点。这是老师很反感的做法。主要弊端是没有自己创新的东西。而且,往往是闭门造车(I-T-1)。

从社会到教育界,从教育理论界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身上均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表现主义。表现主义以追求能够立竿见影的成果为目的,使它更多地关注教育的手段而忽视对最终目的的考量。具体到新课程来说,对实施策略思考较多,而对新课程本身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关注不够。表现主义的这种特性,对教学反思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注重总结新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方法,忽视对其背后理论的探寻。如李老师和宋老师,她们的教学反思中点式总结较多,而系统探究较少。第二,先入为主地以为新课程就是好的,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实施上,而很少对实施过程进行道德批判。如李老师和宋老师的教学反思中主要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对教学目标的思考则很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