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谢校长的判断尺度

谢校长的判断尺度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谢校长的信念是,教育的一切工作要“以人为本”,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学习”是谢校长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学校核心文化,努力地实践着学习型学校的理想,使教师具有持续不断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上两位老师的表述清楚地说明谢校长在课堂看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

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谢校长的判断尺度

要了解美希学校的课程实施,不能不从校长说起。谢校长是颇具领袖风范的校长,她很有思想,善于学习,做事雷厉风行。与印象中的校长主要关注于学校的行政事务不同,谢校长把她的精力倾注到课程改革上,醉心于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而乐此不疲,常常到全国其他地方讲学传播自己的课改理念与实践,对自己的课程与教学领导有很高的成就感。

作为一位强势的领导,她在学校中总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对学校的行政、课程与教学方面发挥着全面而强劲的影响力。下面借萨乔万尼(T. Sergiovanni)提出的卓越领导者的五种领导力量,来分析谢校长在学校课程变革中的领导方略。这五种领导力量是:技术性的、人文性的、教育性的、符号性的和文化性的。(3)技术性的力量关注于事务运作的计划、管理和协调等,主要发挥管理者而不是领导者的功能。谢校长的做法是,在规范性和创造性有冲突时,宁愿牺牲一点规范性,也绝不能扼杀师生的创造性(I-X-1)。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学校不检查教案而是检查教后记,让教师从繁重的,甚至是刻板而机械的书写教案工作中解脱,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备课。通过人文性的领导力量激发教师工作与探险的动机和热情,“什么困难都不怕”是谢校长经常对自己和教师说的话(I-X-2),这种来自领导者的激励对于老师而言是重要的,能够降低教师由于改革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感。“校长说你不改不行啊。我们改的不好,我们不怕,关键是要动起来。”(I-X-1)“学校给了老师机会,校长是支持的,鼓励教师大胆地去做”(I-Q)。教育性的领导力量扮演临床实践者的角色,通过提供专业知识来诊断教学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力量通常是在谢校长听完教师的课后进行的,被教师认为是最有效的指导方式。在符号性领导中校长作为牧师,主要是通过确定什么是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帮助教师发展一个愿景或者使命。谢校长的信念是,教育的一切工作要“以人为本”,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比如说课改前,要求很低。要求在什么地方上呢?放在分数上。那么我每天的重点就是让孩子们把字都记住了,考试的时候就都答上了,这就是最好的了。但是现在肯定不行,校长不认这一套,不看这些。”(I-Z-2)“校长要看的是,孩子们是不是都动起来,每个孩子是不是都在参与”(I-Z-1)。文化性的领导力量主要用来建构学校独特的团体身份,领导者被喻为“高级牧师”,不断地界定、加强和宣称学校的核心价值和信念。“学习”是谢校长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学校核心文化,努力地实践着学习型学校的理想,使教师具有持续不断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校长认为,“新课程改革,对于大家来说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都要与时俱进,不论对于老教师,还是新教师,谁学的多,谁就走在前头”(I-X-1)。

在这五种领导力量中,谢校长把主要的工夫集中在符号性的领导上,其他的领导力量都在为实现符号性的领导力量而展开。通过符号性的领导而实践课程与教学领导的功能。在课程理论的角度中,符号性领导主要是对课程取向的慎思和宣称。

艾斯纳(E. Eisner)与万伦斯(E. Vallance)提出五种课程发展取向,它们是强调促进智能的认知过程发展取向,强调教学组织及效能的科技取向,强调个人成长的自我实现取向,强调改革的社会重建取向和强调教学内容的学术理性主义取向。(4)谢校长所秉持的“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反映的是强调学生自我实现的课程取向。这种取向认为课程的作用是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令人满意而完全的经验。教育的功能是协助学习者争取个人解放、调整和发展,课程应为学习者进一步的自我发现提供内容和工具。教师是学生平等的学习伙伴(I-X-1)。我们不难从谢校长对学校语文评价改革的观点中看出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

“我们评价目的不是选拔,我们选拔啥呀?我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我觉得没有必要在小学这个阶段有考绩的感觉。我们做AB卷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促进孩子的发展。孩子们考完之后不满意,三个星期之后可以申请补考。”(I-X-2)这种做法是颇具改革勇气的。

“以人为本”不仅是学校评价学生的出发点,也是校长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尺度。校长经常批判老师抓住一些知识点不放,始终在如何传授知识的框框里修炼自己的教学技艺,而不能从人的发展高度来看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

“昨天下午校长听了我一节课。然后找我聊了聊,校长跟我提到了课程观的问题,我没弄懂,今天我跟李老师聊了一下,她也说不清楚。校长说我对课关注太多,不能把思路打开,特别是我对学生关注不够。”(D-Z-2)

“我们校长说,(我)还是把目光放在了一节一节的课上,她说其实可以站得更高一些,关注学生整个一生的发展。其实一节课上具体的知识是次要的,他(她)懂事了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掌握。要的是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地参与了,其实比学习具体的知识更重要”(I-L-1)。

以上两位老师的表述清楚地说明谢校长在课堂看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同时从李老师的理解中,校长重视自我实现的课程取向超过了学术理性主义的课程取向。

在如何实践“以人为本”课程取向的问题上,美希学校提出“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提高了课程实施的清晰性。“以学定教”为在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的课程取向提供了教学上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主要从政治与文化的视角,强调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学要实现从着重教师与学生鲜明角色特征的课堂,转到强调教与学活动本身的课堂。通过这个转换,消解教师在课堂中的政治权力垄断和话语霸权。“以学定教”和“先放后扶”则从具体教学设计的视角,阐述如何教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学定教”是对“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在于阐明要以学生的学情来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李老师的解释颇为细致:“这里的‘学’包括孩子的知识基础,思维发展水平,学习兴趣。‘教’就是引导、点拨。‘学’是‘教’的依据。”(I-L-1)“先放后扶”指就某主题先让孩子提问,发表观点,相互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它是一种落实“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操作性策略。张老师对“放”与“扶”的作用及其关系的理解是:“学习是引导性的创造。‘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自由地思考与表达。但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就不能顺利地经历从感悟到创造的过程。”(N-T-1)

美希学校的教师普遍认为校长理论上的引领对他们的作用比较大。在他们面对新课程这种全面而深入改革的时候,这种引领能够帮助他们分辨自己该向何处走。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说的:“在美希学校比较幸运的就是,校长在教研方面,特别是她刚来学校的前几年,相当的精力是放在引导我们的教学上,我们在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方面,可能说是比较早一点,多一点,在这一方面我们是比较幸运的。”(I-Q)

校长在理论上的引领以及营造的教研氛围和宽松的教改空间不仅在本校教师看来是最大的有利条件,而且被外校教师所知。在研究者进行田野工作期间,有三位新来的教师说起到本校的缘由,就是因为学校教研好,能够学到东西,校长能够放手让老师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