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建国之初很贫穷,但却选择大众主义的道路,而中国是选择了精英主义的道路。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成为选拔精英的第一级台阶,说明我们的政策是倾向于走精英主义的道路的,而忽视了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产生教育不公平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结果使农民及其子女缺乏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教育的失败也促使了这些社会问题的严重化。

如果从国家责任、政府选择行为的社会学角度来研究义务教育问题,则根本解决途径是通过政府对教育目标的合理选择,即政府应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关注弱势群体,增进社会公平。正如黑格尔所言:“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8〕

教育的现状不仅是经济的原因,更是对教育观念理解的问题,究竟是重视人才的选拔,还是重视人口素质的整体的全面提高,是一个国家关乎命运的重大选择。美国建国之初很贫穷,但却选择大众主义的道路,而中国是选择了精英主义的道路。导致教育注重选拔功能,而忽视了对广大求学者的促进身心素质发展功能的培养。

事实上,教育具有三重目标:经济功利(效率)目标——国家功利主义和市场功利主义,为国家发展服务,满足国家的整体利益;平等——社会公正目标,最终表现为社会公益的大众主义的道路,为所有人的发展服务;优秀——能力标准,最终表现为社会公益,主要是指精英主义的道路,是通过教育选拔出优秀人才,进行社会分层。如果一个国家对教育的这三重标准中的某一种采取倾斜政策的话,就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成为选拔精英的第一级台阶,说明我们的政策是倾向于走精英主义的道路的,而忽视了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产生教育不公平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上分析,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如果说我们应该重视所有人的发展,则应关注教育对人的需要、兴趣及个性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普通教育是从人的内在身心结构来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注重学科课程的教学,由于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容易忽略学生的需要、兴趣及个性发展。职业教育则是从外部条件来关注人的社会存在和发展,强调实用技术、实践知识的掌握和体验,往往缺乏作为个体存在所应具备的基本的教养性知识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因而,如果义务教育能够有效地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既在理论知识上受到应有的教育,又能得到职业教育的训练,并依据条件的变化,兴趣的转移,自主选择教育类型,那么这一定会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必须以普通教育为基础,因为职业教育需要以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必须在人的身心得到一定的发展,理解、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能有效地接受职业教育,因此,接受一定的普通教育是职业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初中阶段开始渗透职业教育是合乎这一要求的,而绝不应该只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盲目追求大一统的义务教育。

我国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山区和偏远地区,人口数量多、没有就业出路、文盲率高是这里的严重问题。有效地利用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使得过多的人口变为建设家乡的劳动力生力军,成功实现转移教育,改变人口的社会结构是教育应有的重要责任,而目前的教育不是有效地改造了人口的社会结构,却因过分注重选拔功能而不断地淘汰了大量的学生,使许多学生正规教育在初中甚至小学就结束了,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目标导向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繁华的城市是落后的,这些地区的环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也和繁华的城市迥然不同。教育的内容都是城市文化,是“非农村知识”“非农村常识”。把城市教育强加在农村教育环境,漠视了农村的知识、环境、文化属性、社会属性,通过教育只能看到城市的文化和身份。教学内容和农村文化高度分离,农村的学校教育与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分离以致造成农村不需要文化,农村不需要知识的局面。基础教育没有考虑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结果使农民及其子女缺乏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受教育过程中,农村的孩子更多的是发现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在他的环境中是落后的,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基础教育目标以城市发展为出发点,注重选拔功能,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发展需求,没有能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做出有益的工作,丧失了教育对公平的促进作用,反而加大了社会的不公平。也就使得更多农民认为,普通教育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一个孩子受完了初中乃至高中教育,如果升学无望,回家种田,事实上并不会比一个只受完了小学教育的人高明多少,甚至还可能因中考、高考的失败而从此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对务农心猿意马,不感兴趣。而且,从农村能够最后顺利升入大学的毕竟是很小一部分;上初中、高中还要支付一笔很高的费用,这就更抑制了农民对普通教育的需求。农村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认同农村了,很容易使其产生身份困惑,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他既不愿意融入农村的环境,又不能被城市环境所接受,长期不能调试,往往成为社会问题人群。正如学者鲍威尔所指出的那样,“初等教育只是为教育学生升高一级的教育。小学教育准备学生升中学,而中学似乎只是专为培养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的——因为学校不是培训他们进入劳动市场,而是为了培养他们去攀登他们永远高不可攀的东西,大学教育。——给青年人虚假的希望”〔9〕。农村教育的失败也促使了这些社会问题的严重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