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儿子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给儿子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并非每个父母都能意识到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如果家长不能准确、巧妙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出现无言以对的尴尬局面是很常见的。胡乱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因孩子提问多而训斥孩子的情况也不少见。这是大错而特错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决不能使孩子陷入这种消极的幻觉状态中。同时,父母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以权威来压抑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好奇心比较重,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由新鲜事物引发的一种注意,是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探究及反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而人的思维活动则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的阅历逐步增长,思维能力加强,提出的问题也日渐复杂化。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孩子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是并非每个父母都能意识到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发生在同村的马克和他的儿子身上的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吃过晚饭,马克带着6岁的儿子来到公园散步,儿子眼尖,认出了邻居的华尔叔叔,他正和一位漂亮的姐姐并排坐在长椅上,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

“爸爸,华尔叔叔在那边,他为什么和那位姐姐坐在一起呢?”

“因为他们正在谈恋爱。”

“他谈恋爱为什么不找自己的妹妹,她比那位姐姐还要漂亮呢。”

“小孩不懂,怎么能和自己的家人谈恋爱呢?”

“那昨天晚上你和妈妈不就提到你们谈恋爱吗?难道你和妈妈不是‘家人’?”

“哪来的这么多问题?你能不能安静点儿?”

马克不耐烦的态度使儿子闭了嘴,但是孩子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家人谈恋爱,更不明白爸妈明明是家人,却又能谈恋爱这一问题。

对孩子而言,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新奇而又多彩的世界,自会走路起,他们就没有一刻是清闲的,这儿动动,那儿摸摸,无数的东西、现象都是他们急于了解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勇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家长不能准确、巧妙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出现无言以对的尴尬局面是很常见的。胡乱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因孩子提问多而训斥孩子的情况也不少见。

孩子的究理精神从两三岁起就已经萌发了。具体的表现就是他们开始向大人提问,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千奇古怪。这是值得高兴的事,说明孩子开始对世界进行思考了。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数父母不仅不为孩子的提问感到兴奋,反倒觉得厌烦不已。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是随随便便敷衍一下,并不给予耐心的说明和解释。

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在压抑孩子的究理精神。要知道,在孩子的智力刚开始萌芽时,我们如果不向他们提供适当的对象供孩子们玩耍,他们这种已经萌发的究理精神就会白白枯死,而智力也将得不到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相信这种状况是每个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在现实中,正是他们自己使孩子的潜在能力枯死,到孩子上了学才大惊小怪地嚷:“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样糟糕呢!”这些父母只知道一味埋怨孩子,却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过反省。

正确的态度是,做父母的不管有多忙多烦,都应该做到孩子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在向孩子传播知识和方法时,决不能嫌麻烦,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一定都要真实合理。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为对社会矛盾和缺陷有辨别能力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孩子的潜在能力——天才。如果培养出来的人辨别不出人间的好坏和善恶,对世界没有思考和认识,这类人越多,就越成为社会的累赘,他们不会给人带来任何益处。

让我们做一个试验,假如对某个人施行催眠术,给他一种所谓消极的幻觉暗示,那么他就会连眼前的人和物都看不真切。如果我们的教育是这种催眠术式的教育,那将多么可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决不能使孩子陷入这种消极的幻觉状态中。我们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人类的理想,决不应当像亚当和夏娃那样,仅仅满足于在不知自己是裸露着身体的情况下过快乐的天堂生活。为此,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精神上的盲目乐观主义者。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孩子最初对世界的看法,积极回应他们的每一个问题。同时,父母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以权威来压抑孩子的天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