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比较的专题研究

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比较的专题研究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日两国新《纲要》对科学教育领域的界定是相同的。日本新《纲要》提出幼儿园要支援家教,服务社区,起到地区幼教中心的作用;中国新《纲要》提出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一体化的教育以及三者的平等合作。因而,趋向更加开放的幼儿园教育,是中、日两国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中、日两国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制订工作计划。在日本,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并非新鲜话题。

1.共同点

中、日两国新《纲要》对科学教育领域的界定是相同的。日本新《纲要》中“环境”领域的内容主要有大自然(包括动植物),身边的事物(包括事物的性质、数量、文字),跟自己有关的信息和设施及国旗等;中国新《纲要》所界定的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大致如此,分为自然环境和生活中的数学(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两个方面。

2.不同点

中、日两国新《纲要》对科学教育领域的具体提法不同,中国称为“科学”,日本称为“环境”。日本新《纲要》之所以不采用“科学”这个提法,有其教育文化和语言习惯的背景。日本对“科学”的理解主要是学科的“科学”或“科学技术”等狭义的理解,为避免幼儿科学教育的“小学化”,采用了“环境”的提法。此外,日本新《纲要》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科学教育包含着文字、电视、计算机以及社区和社会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因而,幼儿在其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所有事物都是环境教育的内容。但从理解的角度看,中国科学领域的界定更易让教师理解。

1.共同点

(1)关注探究欲望。

中、日两国新《纲要》最大的共同点是对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高度关注。这种改革理念在科学(环境)领域体现得最明显。“好奇”是人的本能,更是幼儿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因此,中、日两国新《纲要》强调观察、理解幼儿,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关注情感状态。

中、日两国新《纲要》对幼儿情感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情绪状态是幼儿心理活动的背景,起着激发或阻碍幼儿探究活动的作用,因而,从长远来看,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关注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科学教育的生活化,一方面指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另一方面指科学教育活动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1]因为,“对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2]。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因此,中、日两国新《纲要》都主张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

2.不同点

(1)关于心灵教育。

日本新《纲要》强调“在幼儿期里,自然对幼儿具有博大的意义。直接接触,体验到自然的浩大、美丽、神秘等经历,能让幼儿心灵平和、情感丰富,并为其好奇心、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应努力帮助幼儿加深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健康的心理需要丰富、平和的情感,对生命的敬畏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中国新《纲要》的科学部分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2)关于科学启蒙教育。

中国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点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强调“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而日本新《纲要》没有明确提及“科学家”或“科学技术成果”等内容。

(3)关于表达与交流能力。

中国新《纲要》明确提出了“增进表达与交流能力”的目标,而日本新《纲要》并没有提出这一条。日本新《纲要》提出了“交流对身边现象和动植物等的感想、互相共鸣的体验”等理念,重视伙伴之间交流或共享感动,利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动等更广阔的活动。[3]日本新《纲要》关注环境(科学)领域与表现(艺术)以及人际关系等领域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该能力的加强。

1.共同点

在科学教育领域,中、日两国新《纲要》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中国的科学领域包括数、量、形、时间和空间、事物、动植物、大自然等;日本的环境领域的内容主要有大自然(包括动植物),身边的事物(包括事物的性质、数量、文字),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和设施,国旗等。

2.不同点

(1)数学在科学教育中所占比重。

中国新《纲要》的科学领域中数学所占比例较大,以“数学”来命名幼儿园数学,与以往政策相比扩大了其范围(以往是用“计算”来命名),[4]明确了幼儿园的数学不仅仅是加减计算,还包括更广义的数学。日本新《纲要》环境领域的内容比较宽泛,数学在其中的比重不是很突出。

(2)关于科学家及科学技术。

中国新《纲要》的科学领域提出了关于科学家及科学技术的内容;日本新《纲要》只提到了“身边的事物”,没有关于科学家和科学技术的内容,这有哲学观及儿童观的差异。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看,中国新《纲要》更切合实际,科学家及其发明的科学技术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1.共同点

(1)追求现代幼儿教育方法。

中、日两国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现代幼儿教育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强调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过程的作用;第二,对游戏价值的认识是中、日两国新《纲要》的核心思想;第三,多元的教育方法体现在对表达与交流的共同重视上;第四,科学教育是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好奇心、探究心进行的,因而也是个别化的教学活动。

(2)明确教师的多种角色。

中、日两国新《纲要》明确提出了教师的作用,以及教师应该“扮演多种角色”的原则。日本新《纲要》提出的教师角色是理解者、合作者、支持者、榜样、玩游戏的帮手;中国新《纲要》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3)趋向开放性的幼儿园教育。

日本新《纲要》提出幼儿园要支援家教,服务社区,起到地区幼教中心的作用;中国新《纲要》提出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一体化的教育以及三者的平等合作。因而,趋向更加开放的幼儿园教育,是中、日两国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

(4)努力实现各幼儿园的因地制宜。

中、日两国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制订工作计划。也就是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教育。

2.不同点

中、日两国新《纲要》的一个不同点是对自然的关注程度。日本新《纲要》特别强调大自然对幼儿的发展与情感的影响,在环境领域一再提出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成长,认为大自然与幼儿的接触是建立关系的过程,是在幼儿的内心世界里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主张“应努力帮助幼儿加深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而中国新《纲要》对大自然的看法更偏向于理性的认识,提出“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1.日本幼小衔接热潮的出现

在日本,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并非新鲜话题。可以说,日本政府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教育复兴期就注意到了幼小衔接问题,并在文部省[5]1947年颁布的《保育要领》中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应该进行充分沟通和联系的主张。[6]在日语中,充分的沟通和联系被称作“连携”,所以在1947年颁布的《保育要领》中,日本政府提出的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应该进行充分沟通和联系的主张可以看作日本幼小衔接的开端。

虽然早在1947年日本政府就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但由于对幼小衔接的任务和方法缺乏清晰的认识,所以当时的幼小衔接并没有落到实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引发了日本文部省对幼儿教育的改革:195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幼稚园教育要领》,要求加强“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密切连接”[7]。由于此次《幼稚园教育要领》的指导思想是让幼儿园教育适应小学教育,因此,这次改革直接导致了幼小衔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校教育的提早开始,使得幼儿园教育开始像小学教育一样进行分科教学——幼儿园教育被分成了健康、社会、语言、自然、音乐、绘画6个科目领域。日本文部省在随后的二十多年中对1957年的《幼稚园教育要领》进行了几次较大的调整和修改,并在1989年颁布了旨在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新的《幼稚园教育要领》。1989年的《幼稚园教育要领》认为,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应该让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充分展示自己的教育特色。因此,从1989年开始,日本的幼儿园教育摒弃了并不适合幼儿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的分科教学,开始了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尝试。

真正意义上的幼小衔接热潮出现在21世纪开始的几年间。文部省在2000年颁布的《幼稚园教育要领》指出:“应该考虑到幼稚园教育要为小学以及小学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幼稚园教育应该提供与幼儿期相适应的生活,为幼儿创造性思考能力、主动生活态度的形成打下基础。”[8]2001年3月,日本文部省发表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1—2006年)》。[9]在这份《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中,文部省不仅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幼小衔接的问题,而且还详细地提出了幼小衔接的一些策略,即加强两个阶段的儿童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的交流,实行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通用制度等。此文件发表后,日本文部科学省分别在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组织、指导了“关于幼小合作的综合调查研究”[10],获得了大量关于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应对策略的第一手资料。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4年5月和6月的报告中又提出了进行幼儿园和小学一贯教育的“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可以说,随着近几年来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幼小衔接重视程度的不断升温,日本各地教育研究者和幼儿园、小学的相关人员对幼小衔接问题开展的研究逐步增加,以及日本各地各种各样形式的幼小衔接实践,日本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出现了幼小衔接热潮。

2.日本幼小衔接的主要特点

(1)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

日本教育界通过对以往幼小衔接问题的反思,主张把幼儿园和小学看作追求相同教育目的的共同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近几年的幼小衔接不再讨论幼儿园和小学“谁向谁靠拢”的问题,而是主张“幼小双方都回到教育的原点”[11],形成教育的共同体,通过双方的合力促进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

(2)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随着人们认识到幼儿园和小学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日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逐渐建立起了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日本的幼小衔接不再是幼儿园提早进行学校教育活动,而是幼儿园和小学为了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平等合作。

(3)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活动。

近几年来,日本注意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长期性、经常性的合作。在幼儿园和小学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实践中,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开展的各种交流和合作活动;二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有意识地增加交流和合作活动的频率。如此,双方获得了更多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相互之间的了解得到进一步增强。

1.地方分权化的推动

日本幼小衔接热潮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改革的重点是地方分权化,并对日本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各地开始了以地方教育委员会为中心的教育重组,使得近几年来的日本教育改革,打上了明显的地方分权化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学前教育改革也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一样,受到地方分权化的影响,即“根据地方分权的理念,要把国家的干涉减少到最低限,将创意的空间留给地方”[12]。因而,当今日本的幼小衔接热潮是地方分权化的产物。日本政府推动的地方分权既要求各地区之间的灵活多样,更要求各地区内部的充分团结,这为幼小衔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建立地区性教育共同体呼唤幼小衔接这种优秀的教育共同体模式;另一方面,幼小衔接这种优秀的教育共同体模式,对进一步建设地区性教育共同体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因此,幼小衔接既是建构地区性教育共同体的产物,更为其做出了贡献。

2.“小一问题”的驱使

“小一问题”的驱使是日本社会各界全力支持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小一问题”,是指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后,表现出来的不能适应小学生活、课堂混乱、逃学等问题。因此,日本文部科学省把“小幼连携”“心灵教育”等确定为全面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这些改革重视本地区内各阶段教育之间的联系,特别是重视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建立起联系,倡导儿童与社会、社区以及他人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儿童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中等。在这种形势下,以幼儿园和小学孩子们之间共同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幼小衔接便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成为解决社会现状和教育机制之间的矛盾,以及进行有效心灵教育的重要途径。

3.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

日本幼小衔接热潮的出现与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日本社会各界强调应为儿童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学习需要学习者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具有独立学习和自我决策的能力。因此,日本社会各界强调以终身学习观为指导思想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教育改革和小学教育改革是整个教育体系改革的奠基工程,幼小衔接是整个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在上述认识的影响下,日本幼儿园和小学形成了共同的教育目标——促进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幼小衔接被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不再被狭义地看成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13]

本章小结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日本和中国前后颁布了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结晶,这两个新《纲要》在今后中、日两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起着指导性作用。因而,本章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分别从目标、内容、方法三个方面对中国和日本新《纲要》进行比较分析,重在阐明主要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支持两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术语

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中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科学教育;幼小衔接

思考题

1.简述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颁布的时代背景及主要特点。

2.简述中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出台的时代背景及主要特点。

3.试析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和中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可比性。

4.试阐述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和中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主要共同点和不同点。

[1] [日]森上史朗、高杉自子、柴崎正行编:《幼稚园教育要领解说》,日本,福禄培尔馆,1999,第172页。

[2] [日]森上史朗、高杉自子、柴崎正行编:《幼稚园教育要领解说》,日本,福禄培尔馆,1999,第172页。

[3] [日]森上史朗、高杉自子、柴崎正行编:《幼稚园教育要领解说》,日本,福禄培尔馆,1999,第125页。

[4] 潘月娟:《对我国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政策的反思》,载《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9~11页。

[5] 即日本教育部。在2001年日本的行政体制改革中,日本文部省和科学技术省合并,改称“文部科学省”。本章在提及2001年前的工作时使用“文部省”这一名称,在2001年后的工作中使用“文部科学省”这一名称。目前,文部科学省由大臣官房、终身学习政策局、初等中等教育局、高等教育局、科学技术·学术政策局、研究振兴局、研究开发局、运动·青少年局、国际统括官、文化厅等构成。其官方网站是http://www.mext.go.jp。

[6] 日本文部省文件:《幼儿园保育要领》(1947年),http://nierdb.nier.go.jp/db/cofs/s22k/index.htm,2004-10-18。

[7] [日]小田丰、木夏良彦编:《新时代的幼儿教育》,有斐阁,2002,第197页。

[8] 日本文部省文件:《幼稚园教育要领》(1998年),http://www.mext.go.jp/b_menu/shuppan/sonota/990301a.htm,2004-10-18。

[9] 日本文部科学省文件:《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1—2006年)》,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13/03/010322.htm,2004-10-19。

[10] 该调查研究涉及了日本47个地区中的28个地区。2003年度调查研究的具体科研内容参见: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15/05/03050201/001.htm,2004-10-15。

[11] 讨论会发言:《学前教育和小学的衔接问题》,载《初等教育资料》,2003年第7期。

[12] 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审议会:《资料1 关于综合设施的行政体制》第二章第四点,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3/siryo/008/04042301/001.htm,2005-01-07。

[13] 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第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