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刺激”也要因人而异

“强刺激”也要因人而异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点醒梦中人——我曾经试着用一种“强刺激”的方法让学习状态低迷的初二女生梅雨猛醒。这种“强刺激”的切入点就是让其先“知耻”而后“勇”。中午,10个同学陆续来到办公室。针对梅雨的这种种特点,我采取了“反向”的强刺激,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也曾对另外一个初一男孩使用过“正向”刺激的方法,结果也令人欣慰。我在高兴之余想“该趁热打铁了”——再给他一次强刺激。

“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些都是我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教诲与理念,用以劝诫、激励那些曾经的失败者,鼓起再战的勇气,建立必胜的信心,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崛起!

对于在校学习的孩子们来说,“胜”与“败”往往就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确切点儿说就是考试成绩上。所以,家长和老师经常会用这些话来鼓励那些偶然失误,本人又很在意的孩子们。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屡战屡败,却在用“胜败乃兵家常事”来宽慰自己,变激励为放纵;也有些学生一段时间走进低谷,怎么也激不活,家长规劝、责备,甚至大动肝火都无济于事,老师批评、激励也效果不明显,明知道这些孩子是可以“再生”的,却苦于找不准穴位,不知用什么方法能让他们从朦胧中清醒过来。每当有学生出了这种状况,真是家长气,老师急—怎么办?

一般的鼓励—无济于事。

一味的批评—更加逆反。

如何点醒梦中人—我曾经试着用一种“强刺激”的方法让学习状态低迷的初二女生梅雨猛醒(我之所以说“试着”用这种方法,因为它必须针对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孩子,不是适用于所有人)。这种“强刺激”的切入点就是让其先“知耻”而后“勇”。

梅雨,一个聪明、好强、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学习基础很好,但学习成绩却总是忽上忽下起伏不定,这可能跟她多情善感的性情有很大关系,很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影响,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什么都明白,到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在升入初二年级以后,有一段时间又无心学习了,成绩一路下滑。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提醒、批评甚至挖苦,都不管用。与我取得联系后,我找她谈话,软的说了,硬的也用了,她嘴上表示着急,表示要摒弃杂念全力投入学习,但在实际行动中却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起色,成绩徘徊在15名左右。眼看又快临近期末考试了,如果这次她的成绩再不提高,很可能导致她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这个学生一旦丢失了自信,就有可能一蹶不振进而放纵自己,那就绝不仅仅是一次考试、一个分数的问题了—凭我对她的了解,必须下一剂猛药刺激她一下了。

“离期末考试还有两周时间了,我准备分层分批找同学们订一下你的目标和努力措施,今天中午12点40班里前10名的同学到我办公室开第一个会。”然后我念了10个同学的名字,没有梅雨。我用眼角的余光瞟了她一眼,她有点诧异,但又装得很平静。

中午,10个同学陆续来到办公室。有的同学进门就问:“老师,怎么没念梅雨呀?”有的同学告诉我:“梅雨就在门口转呢!”我说:“甭理她。”过了没几分钟,外面有人敲门,是我的副班主任茹文晏老师,她推开门说:“关老师,您是不是把梅雨给忘了,她去找我让我问问您。”透过半开着的门,我看到梅雨就在茹老师身后不远处站着,我不客气地故意大声说:“不是忘,前10名哪还有她呀?”

从这一天起,我悄悄注意和观察着她:蔫儿了,话少了,踏实了,上课精神集中了。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梅雨一跃考了班里第四名。还没等我向她解释什么,还没容我去对她进行安抚,她却表情凝重又掩饰不住兴奋地找到我:“关老师,我现在明白您的用意了。我真的特感谢您,要不是您那么刺激我一下,这一次还不定考成什么样呢!”她告诉我:那天,刚开始确实以为是我把她的名字漏掉了,后来一听说没有她,觉得特没面子,心中生我的气,暗下决心要把面子找回来。于是浮躁的心沉下来了,发热的头脑冷却了,意念好像一下都集中到学习上了,上课听得进去,回家坐得下来,不知不觉中成绩节节攀升,到期末自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就在考试结束拿到分数的一瞬间,她好像忽然悟出了什么,明白了我的一片苦心。她还特别告诉我:“这件事我会记一辈子。”

事后有老师问我:“给她这么大打击,您不怕她破罐破摔,或者由于心理承受不了而出意外?”这恰恰是我的用心之处,我不是一时的冲动或心血来潮凭感情用事,而是经过了周密的分析与思考:第一,梅雨不是“破罐”,她是个争强好胜的孩子,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意念;第二,她在学习上的潜力作为老师我了解,她自己心里更清楚;第三,她的心理素质较好,心理承受和自我调节能力很强;第四,她的家长能够给予非常好的配合。针对梅雨的这种种特点,我采取了“反向”的强刺激,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于不同特点的孩子,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也曾对另外一个初一男孩使用过“正向”刺激的方法,结果也令人欣慰。

方京,刚进中学时看上去略显忧郁的一个小小的男孩子。开学时间不长,老师们就发现这孩子在学习上有很大的问题:上课听讲心不在焉,日常作业不能完成,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他的成绩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差的趋势,数学测验成绩不超过10分,基本上是个位数字,如果是5分制的小练习经常就是0分。老师们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请来他的家长,求助于家长的配合,因为毕竟刚上初一,我们绝不会轻言放弃。可是没想到几乎想放弃孩子的却是泪流满面的母亲。方京的妈妈告诉老师,从小学五六年级起他就已经不肯学习了,不写作业,一考试就说身体不舒服,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有轻生的念头,弄得老师和家长都不敢要求他,于是导致学习状态每况愈下,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越差越没信心,越没信心也就越没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作为年级组长的我和班主任、任课老师统一了认识:刚刚12岁的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在于主观上怕吃苦,不肯付出,用种种借口来原谅、宽容甚至是放纵自己。如果一味满足他的愿望,放松或者不管他,将会用他今天一时的快乐换来终身的遗憾。于是我和他的母亲谈,表达了老师们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决心,分析了方京利用妈妈心软来达到偷懒的目的,教给他妈妈具体怎样来配合老师要求和督促孩子。不久的一次数学单元测验,方京考了46分,数学老师发自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课上表扬,课下鼓励,还特别告诉我:“方京现在上课听讲了,有两道很多同学都做错的题,他却做对了。”我在高兴之余想“该趁热打铁了”—再给他一次强刺激。

我找到方京:“太棒了,听数学老师说你的进步特别大,我真为你高兴!过去总让妈妈为咱们的学习成绩难过。来,今天咱们给妈妈报个喜讯—用关老师的手机给妈妈打个电话,让妈妈高兴一把!”

方京扭捏着、推辞着:“不用了,我回家再说吧。”

“那就不一样了,过去老师打电话找妈妈多是告状,今天电话打过去是报喜,给妈妈一个意外惊喜多好!”

考虑到他不好意思用我的手机,我把他领到学校保卫室。电话通了,随着一声带着哭音的“妈,我这次数学考了46分”,眼泪就流下来了。听得出来,妈妈在电话的那一头也很激动,于是我接过电话,又汇报了一下详情,方京妈妈在高兴之余不忘对学校和老师千恩万谢。

其实我对方京的“强刺激”就在这通话的一瞬间实现了。因为我十分清晰地感觉到了他略带颤抖的一句话中“46分”的分贝显然降低了,说明了他在刚刚产生的成就感中还夹杂着几分愧疚,因为46分毕竟不是很好的成绩,他自己心里也是十分明白的。也就从那时候起,方京的忧郁一扫而光,话多了,拿起乒乓球拍子和同学们一起玩,在他的脸上找到了自信,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梅雨和方京,两个不同性格的孩子,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强刺激”方法,收到了几乎相同的效果,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内疚感是一个人进步的最好动力,但如何把一个人的内疚感、知耻心挖掘和调动出来,则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去把握。作为老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而且要让自己的心走进学生的心,揣摩学生的心跳,摸准学生的脉搏,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