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力的发展与教学

创造力的发展与教学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前进。托兰斯还进一步指出,人的创造力在发展过程中共有四次升降,依次为5岁、9岁、17岁和23岁。一个人未来的创造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时期创造力的发展状况。青年的创造力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创造性可以培养和教育。

第五节 创造力的发展与教学

“在创造者的一生中创造力不仅是变化的,而且还是可以预测的。”(18)这说明创造力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形成的过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创造力的发展

(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就有创造力的萌芽,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语言、感知觉、想像、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方面的发展之中。尤其是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一般来说,幼儿通过各种活动来表现他们的创造力,如绘画、音乐、舞蹈、制作、游戏等,其中游戏起主导作用。(19)

(二)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小学生已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许多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前进。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状态;小学四年级下降;小学五年级又回复上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再次下降;以后直至成人基本保持上升趋势。托兰斯还进一步指出,人的创造力在发展过程中共有四次升降,依次为5岁、9岁、17岁和23岁。

(三)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个人未来的创造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时期创造力的发展状况。在中学时期,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十分迅速。如空间想象力的总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初二到初三是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时期,较为复杂的和高级的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幅度较大。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有:第一,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第二,想象趋于现实化;第三,创造想象日益占优势地位。虽然就中学生创造力的整体水平而言,不如成年人的创造力有严密的科学性和足够的科学价值,但是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相比,其更现实、更主动、更有目的、更为成熟。

(四)青年与成人创造力的发展

1.青年人创造力的发展

青年的创造力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青年时期是创造力最为活跃的时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青年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受传统习惯束缚较少,敢想敢做;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在创造中已崭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性。可是青年人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丰富,这对创造力有一定的制约性。如想象丰富,但有时脱离实际;思维敏锐,但不善于掌握创造思维方式;有灵感,但不善于捕捉;想创造,但不善于利用创造条件。

2.成年人创造力的发展

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能虽然会有所下降,但其创造力并没有迅速下降,在较长的时间内仍保持很高的水平。有研究显示:成年期处于创造力极为旺盛的时期,高峰年龄是25~40岁,但在不同领域存在很大的差异。

佩尔兹和安德鲁斯的研究发现,人的创造性活动有两个高峰期,一是30岁后半期,另一个是55岁左右。出现第二个高峰期的原因是,人在55岁已经度过了更年期,经济和地位比较稳定,又重新积累了知识,对工作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从而引发出强烈的创造欲望。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中年早期和中年期是发明创造的最佳时期。

另一项对711名发明家进行的研究发现,在25岁之前就已有发明的占总数的61%,而在40岁以后才有发明的只有3.6%,他们首次发明的平均年龄是21.3岁。

上述这些结果说明,关于成人创造力最佳时期的研究,不同研究之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尽管关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应该遵循一个模式,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人们还是提出了一些创造力的培养模式,希望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而不是简单照搬。

(一)帕尼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特别强调问题解决者在选择或执行解决方案之前,应尽可能想出多种多样的方法。这一模式有两种假设:在学生方面,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而且可以通过训练增强创造性行为,预先的知识储备是必需的;在教师教学方面,认为教师能够而且应该教导创造性行为。

(二)泰勒发展多元才能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

泰勒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但大多数教师却常常只注重学科成绩,而忽视了这些才能,没有给予学生发挥的机会;如果学校能在学科之外,多发掘一些其他的才能,许多学生就能够有卓越的表现,能充分发挥潜能。这种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步骤:

第一步呈现思考的情境或问题;

第二步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列出主意;

第三步提供一个分享、修改及润饰主意的环境;

第四步提供酝酿的时间;

第五步让学生分享新的主意;

第六步让学生选择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法;

第七步让学生选择最独特的问题解决方法;

第八步实行该方法或决定。

(三)陈龙安“问想做评”(ATDE)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

我国台湾学者陈龙安认为一个好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应符合适合环境、综合性、弹性、实用性以及有效性等五个原则。他总结了吉尔福特、泰勒、帕尼斯等人的模式后提出了“问想做评”(ATDE)教学模式。所谓ATDE是由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评(Evaluation)四个要素组成的。

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和具体的环境条件来选择及实施。

●反思与总结

1.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是一种有目的的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解决思维活动必须具备三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二是必须有一系列操作程序,包括一系列心理操作程序;三是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

2.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所谓创造性,并不是科学发明家的专利,其实没有多少神秘玄妙可言,完全没有必要用什么“天才的火花”来作为评价创新和发明的依据。

3.创造性无非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正常结果。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创造性。人的创造性是可以测量的。创造性可以培养和教育。一旦领悟了创造活动的实质、方法和规律,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激发出人们潜在的创造性。

4.适宜的教育措施,能够唤起及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类型有哪些?

2.创造性的心理结构是什么?中小学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3.举例说明几种常用的创造性测验的方法。

4.创造性人格有什么特点?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概括。

5.创造性学生有什么特点?教师应当怎样对待学生的创造力?

6.学校教育中有哪些妨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因素?它对我们有何启示?

7.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如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网络资源索引

http://jpkc.ecnu.edu.cn/jyxlx/

http://www.psych.gov.cn/

【注释】

(1)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页。

(2)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3)斯腾伯格:《创造力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页。

(4)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5)斯腾伯格:《创造力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页。

(6)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194页。

(7)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页。

(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9)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页。

(10)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197页。

(11)邓铸:《简单与复杂物理问题解决及状态元认知》,载《心理科学》2003年第3期。

(1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13)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14)斯腾伯格:《创造力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15)Dijksterhui:Where creativity resides.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06,15(1):135-146.

(16)艾森克:《认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第655页。

(17)斯腾伯格:《创造力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18)斯腾伯格:《创造力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19)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3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